關於社會問題的論文

  社會問題是指社會關係失調與否,影響社會成員的共同生活,破壞社會正常活動,妨礙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現象。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社會問題的論文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社會問題的論文篇1

  試談社會管理問題

  摘 要:社會管理是一門科學,是推動人類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誌。文章探討了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大現實意義、工作重點和組織保障的問題。

  關鍵詞:社會管理 重要意義 工作重點 工作路徑一、加強社會管理的重大現實意義

  社會管理是一門科學,是推動人類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誌。當前,我國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錯綜複雜,在前進的道路上充滿風險和挑戰,尤其是進入經濟轉型期和社會矛盾的凸顯期,各類社會問題疊加出現。過去我們認為只要經濟搞上去了,其他一切都好辦,因而造成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比例失調,出現了今天比較突出的社會管理問題,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比較突出,社會教育、社會就業、收入分配、貧富差距、醫療、住房、社保等民生問題反應強烈,反映政府和國民關係的社會管理指數低,國民稅負壓力較大,公共退休金佔GDP比重較低,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公民權利保障不完善,公共途徑獲取資訊十分有限。

  隨著改革發展步伐的加快,人民在其中受益匪淺,人在全面發展,人們的思想也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對需求要求越來越高,不僅滿足於物質的需求,而更多的是追求安全感,安居樂業、歸屬感、自尊感、幸福感、自我價值實現等。因此,針對這一時期出現的階段性特徵,加強社會管理成為當務之急。最近,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指出:“我們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根本目的是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社會環境。”這一科學論斷,具有很強的思想性、針對性、指導性,是我們黨和國家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根本指導方針。

  二、加強社會管理的工作重點

  加強社會管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決策,對於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胡錦濤同志指出:“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要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加強社會管理的工作重點是實施民生工程,保護人民大眾的現實利益和根本利益。

  民生工程就是政府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實施民生工程,是指政府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為切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提高群眾生活質量而採取的一系列建設性舉措。

  實施民生工程的基本要求是: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為群眾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讓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廣泛惠及人民群眾。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切實達到“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民生生活目標,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加強社會管理的重點是“堅持民生優先,完善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等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要實現社會公正,必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必須通過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而大力實施民生工程則是保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社會公正的有效手段。通過實施民生工程,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為實際的利益問題,真實體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保持社會穩定。

  三、建立社會管理組織保障的體制機制

  社會管理創新是我們黨面臨的一項新課題。一個國家、地區社會管理工作的好與壞,主要取決於各級黨委、政府主導作用和職能的發揮。創新社會管理,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

  要切實加強對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的領導。認真研究和解決本地區、本部門在社會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方面,要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從傳統的“政治命令”轉到“寓管理於服務之中”;從政府“包打天下”轉變為注重運用社會力量,形成社會合力;從習慣突擊“滅火”到突出源頭治理;從青睞行政手段,到重視運用經濟、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的綜合治理,層層實行分解,落實責任,真正做到同人民大眾同呼吸共命運,這是創新社會管理的根本所在。管理無小事,細節定成敗,一旦某個環節失誤,就會嚴重影響社會大局穩定。這些年來,先後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奶粉三聚氰胺、麵粉增白劑、雙匯瘦肉精等醜惡事件,就是慘痛的教訓。

  創新社會管理,是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創新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服務是核心,人民利益是根本。創新社會管理首先是創新管理理念。溫家寶同志指出:“管理就是服務,我們要把政府辦成一個服務型的政府,為市場主體服務,為社會服務,最終是為人民服務。”

  健全社會組織,增強服務社會能力。社會組織以其非營利性、民間性、公益性、自願性與組織性為特徵,在社會管理和服務方面與政府相比有其獨特優勢。社會組織主要職能是為社會提供服務,滿足社會成員的多種需要,讓社會成員各得其所,各得所需。積極培育和發揮社會組織具有重要意義,西方國家在這方面的發展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鑑。在國際,截至2010年底,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的數量法國有110個,日本有97個,美國有52個,而我國只有3.37個。

  顯然,我國社會組織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政府應該適應形勢的發展,加快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自治水平。因此,要大力培育發展各類社會組織,包括行業組織、社會中介組織、志願團和社團等,把不該由政府辦的事情放手交給行業協會、社會組織、中介機構去辦,充分發揮他們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範行為的作用。地方政府應大力推進鄉鎮政法綜治工作中心和村居綜治辦公室、調解室建設,完善保安、巡防、監控、調解、流動人口管理專業隊伍。建立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民政服務中心、經濟工作服務中心,在村級設立服務代理室,除邊遠山區外,實現半小時服務圈,把過去農村辦事“人難找、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局面轉為“人好找、門好進、事好辦”的局面。

  社會問題的論文篇2

  淺析社會體育問題

  摘 要:在社會體育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因此,體育行政部門要創新社會體育體制建設,增加體育投入,為社會體育提供大舞臺;還要舉辦社會體育活動,促進全民健身運動;同時,要處理好全民體育和競技體育之間的關係,並引導社會體育中的參與者要正確認識體育。

  關鍵詞:社會體育問題 創新 體制建設

  社會體育問題是對體育社會問題的研究視角、分類方法、特點以及其他學術特點進行探討。社會體育問題受社會問題的制約,其產生和存在,受著社會問題的影響。因此,每一個社會體育工作者都要認真思考,如何解決社會體育問題,制定出相應的策略。

  1 社會體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1.1 由社會問題引發的社會體育問題

  社會體育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受著社會問題的影響,如社會腐敗問題催生了社會體育法規不完善,導致了社會體育競賽的不公平。而群眾性的體育活動,由於受社會問題的影響,導致貧困群體、殘疾人群體以及老年群體的體育權益受到侵犯。

  1.2 社會體育問題具有自身特點和影響範圍

  社會體育由於社會體育的場地器材設施的不足,使得很多群眾得不到體育鍛煉的空間,而又因為缺乏必要的指導和組織,使社會體育中的運動專案狀況和組織形式都不能盡如人意。對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有效銜接,促成社會體育協調發展方面,一些高中職院校也並不能設定相應的體育專案進行有效訓練。

  1.3 體育的競爭性和殘酷性導致社會體育問題長期存在

  社會體育參與者的眾多性以及競爭中獲勝的單一性導致社會體育問題的長期存在。在體育競爭的過程中,對於競爭方式的求勝目的已經成了不合理的體育競爭模式的根源,有些人運用不正當的手段達到了榮報和利益。從另一個層面講,體育的工具性已經成為使得某些社會體育專案被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作為工具被挖掘和利用。

  1.4 體育本身存在的原因以及體育社會動態發展的失衡

  在體育運動發展的過程中,一些高水平運動員因為常年從事體育訓練,導致文化素質偏低。而到了運動員社會轉型期,傳統的體育控制體系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完善,在就業問題上就導致了大量的社會問題的產生。同時,在體育發展的過程中,忽視了體育社會化的發展,使體育運動在短期內受到重視,而在另外一個長期的階段中被忽視,浪費了巨大的社會資源。

  1.5 體育場地設施問題導致全民健身計劃不能得到有效實施

  在全民體育實施的過程中,位於居民區周邊的公共開放體育場地資源不多,使得體育場地遠遠不能滿足人口的急劇增長形成的對體育空間的需求。另外,一些原有的體育場地受到新興的城市建築的侵蝕,使得體育場地的逐漸減少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在城市建設中,很多學校在“螺絲殼裡做道場”,學校裡學生進行體育訓練以及上課的場地嚴重不足。而在社群,有些街道系統到目前還沒有正式的場地設施。即使是有,有些小區的文體活動設施治安不好、管理不善。而隨著高階的文化體育場館的增多,大眾化的體育場地逐漸減少。

  2 創新社會體育體制建設,為社會體育提供大舞臺

  2.1 抓好社會體育的組織工作

  群眾體育作為社會體育的重要內容,社會體育組織對場地、活動、組織以及服務是促成社會體育有效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因此,體育局和社會體育組織要準確定位,集中管理,進行社會體育組織的改革。社會體育組織要創新組織管理模式,用社會組織管理社會體育,實現群眾體育跨越式發展。

  首先,社會體育組織要轉變職能,在理論上要更加明確和強化服務理念,確保專項經費來扶持體育場地以及體育運動的培訓工作,培育公益性體育社團,加強協會自身能力的建設。其次,要健全各級體育公會、協會等的日常規範和日常工作,並將這種組織覆蓋到居委會等基層組織,形成規範有序、遍佈基層的群眾體育組織網路,使社會體育能夠真正開展下去。只有群眾體育組織網路體系真正覆蓋下去,才能引領群眾體育發展潮流。

  2.2 形成體育合力,形成體育大家辦的機制

  體育局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服務管理要求,要通過和基層組織的合作,做好“體育搭臺、社會唱戲”的大文章,要形成社會體育社會辦,群眾體育大家辦的機制,讓每一個群眾都能夠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

  2.3 充分開放體育場館,打造群眾體育活動常規化

  在每座城市,都會有一些體育場館,在沒有競技比賽的時候,很多體育場館都在閒置。因此,政府要和體育場館有效協調,在合理的時間段內開放場館,為群眾性體育活動提供長期穩定的活動場地。同時,場館可以以低價或者免費向社會提供專業化的管理服務,使體育場館真正成為群眾體育的集訓基地或者成為運動員後備力量的集訓基地,實現場館的市場化,社會體育的體制化,群眾體育活動常規化。

  3 舉辦社會體育活動,促進全民健身運動

  3.1 舉辦社會體育活動

  在全民運動的當下,各級各類體育組織要能有效引導、帶領和組織當地群眾舉辦各級各類全民健身活動。如廣東省2011年全省由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舉辦的各類群眾體育活動與競賽5661項次,參加人數達3503萬人次,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體育參與的深度與廣度。

  3.2 加強公共體育設施管理和維護

  對社會公共體育設施要安排專人進行管理和維護,確保本地區的體育設施不能減少,只能增加,對於破壞體育設定的要進行適當的處罰,對於因為城市建設要拆建的體育設施,要先建後拆,不能因為城市建設而毀掉群眾體育設施。

  4 處理好全民體育和競技體育之間的關係

  4.1 促進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並舉

  大力發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競技運動精神的同時,要能夠促進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並舉,競賽是競技體育的目的,大眾體育對競賽的參與可以促使大眾體育的全方位發展。

  競技體育是在全民體育的基礎上的提高,而競技體育反過來又能夠指導群眾體育,因此,要想發展社會體育,就要促進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並舉。

  4.2 社會體育要把社群體育作為大眾體育的主陣地

  社群體育是社會體育發展的主陣地,因此,社群體育開展的好壞是社會體育發展的重要環節。要加強大眾體育指導員的素質和數量,讓群眾體育能夠更多有序地開展起來。在健身指導逐步科學化的現代社會裡,社會體育指導員可以幫助群眾體育在鍛鍊形式鬆散的當下能夠科學健身。

  5 引導社會體育中的參與者要正確認識體育,加強青少年體育鍛煉

  5.1 有效利用各種體育設施,引導體育消費

  體育行政部門要跳出體育看體育,要站在全域性的高度上抓好社會體育,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體育健身中要創新改革,縮小區域間群眾體育發展的差距。社會體育要增加大眾體育的投入,要促進我國人口素質的提高,提高群眾參與社會體育的參與度,要讓鄉村體育和城鎮體育都能深化體育社會化程序,讓群眾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不斷增加。同時,要組織多種體育組織團隊,使大眾體育資源能夠充分被利用。體育行政部門還要通過各種有效措施營造氛圍,引導體育消費,並大力開展全民健身競賽表演等活動,形成全民健身、積極向上的氛圍。

  5.2 加強青少年兒童體育鍛煉

  社會體育要為青少年創造機會和場地進行鍛鍊,要審視群眾體育管理體制,要推動青少年體育鍛煉的迅猛發展。目前學校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青少年的體育課遠遠不能滿足青少年體質訓練的需要。因此,社會體育要組織各種活動讓青少年積極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

  總之,針對群眾對社會體育需求日趨科學化的今天,要不斷創新社會體育健身活動模式,提高全民健身活動的科學化水平,引導全民健身運動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 郝俊.21世紀休閒體育現狀與問題[J].瀋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2] 劉德明.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J].鞍山師範學院學報,20092.

  [3] 餘道清.我國城市化程序與家庭體育發展的探討[J].安徽體育科技,20074.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社會問題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