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河鎮的興衰與交通運輸方式的演變
道路交通與人類生存、社會發展息息相關。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之一--城鎮的形成和發展,與交通運輸有著密切的聯絡。交通主要通過交通線路、交通網路、交通樞紐、港站和交通工具等裝置,進行著地區間的人員聯絡和物資交流。交通條件對城市的形成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沿交通線興起了很多交通樞紐城市。在以船舶為重要交通工具的年代,河流沿岸的碼頭或港口成為客貨集散的重要場所,大量的客貨在此中轉、裝卸,商貿隨之發展,於是便有了許多水路重鎮。位於陝西省旬陽縣境內的蜀河鎮就是這樣興起的。蜀河鎮位於旬陽縣城以東53公里處,北依秦嶺、南傍巴山。城鎮主要位於漢江北岸,蜀河穿過城鎮中部匯入漢江。蜀河鎮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古往今來,商賈往來頻繁,是馳名於漢江中上游的商貿重鎮。蜀河鎮現成為旬陽縣第二大鎮,僅次於城關鎮縣城所在地,它的繁榮與衰落與當地交通運輸方式的演變關係密切。
蜀河鎮位於蜀河與漢江的交匯處,圍著蜀河口分東西兩部分,過去中間曾有一道木橋相連,人稱“小漢口”。這裡上通巴蜀、下達荊楚,北去關中,明清時非常繁華,是漢水中游的貨倉和大碼頭,號稱古金州第二大重鎮。在隴海鐵路未通關中前,由漢口沿漢江至蜀河口,再經蜀河口、雙河口、鎮安、柞水到西安一線,是關中通往湖北等地的一條重要物資通道。同時,這條大道也是陝南東部與湖北鄖陽、竹溪、竹山等地和關中進行商品貿易的幾乎唯一物資通道。蜀河正地處這水陸交通要道的咽喉,水路有船隻上通安康、漢中,下達老河口、漢口;旱路大道通往西安,騾馬運輸絡繹不絕。那時各地的商客聚集此地,將本地的漆、麻、耳、桐油、絲綢,通過漢水入長江,送到南京、上海;再把大都市的最新商品運回山區。此時蜀河古鎮成為漢江上游的商業重鎮,有“小漢口”的美譽。現蜀河境內儲存較為完整的黃州館、楊泗廟、清真寺等明清古建築,已成為該鎮獨特的文化資源,見證了蜀河鎮因水而興、繁榮昌盛的歷史。
因漢江的黃金水道和獨特的區位優勢造就了當年蜀河鎮的繁華。直到解放初期,從漢口到漢中,沿江人民的生活用品幾乎都靠漢江水運。在那時,每天都有上百條船泊在蜀河碼頭,在河灘上修船的工人就有幾十人之多,可見當時水運之繁忙。漢水三千里,曾經繁華的商道水路,後因鐵路交通的便利,航運地位日益下降。
經過漢江沿線,東起湖北襄陽,西至重慶的襄渝鐵路,自1968年4月開始修建,1975年11月臨時運營。1979年12月全線建成,並正式交付運營。與漢江水運相比,鐵路運輸更加快捷便利,運營成本低。襄渝鐵路運營後,使漢江沿線的物質交流和人員往來主要通過鐵路網路進行集散,漢江的水運地位日益下降。另一方面,位於漢江上游的石泉和安康水庫修建和運營後,導致中下游的水位不斷下降,通航能力大大減弱。此後,蜀河鎮就逐漸失去了水運樞紐的地位,往返的客貨流大大減少,商貿發展緩慢,城鎮日益蕭條起來。然而,襄渝鐵路的貫通,並沒有促進蜀河鎮的繁榮與發展。主要是受到蜀河車站的具體位置和規模等級影響。襄渝鐵路與蜀河鎮隔江相望,蜀河車站位於漢江南岸的沙溝村原沙溝鄉,與蜀河鎮相距七公里左右。因距離較遠,且隔著漢江,當時還沒有跨江大橋,蜀河鎮與車站聯絡不便,僅靠一艘渡船往返。蜀河車站與車站碼頭間有一段山坡,坡度很陡,車輛不能通行,人員往來只能步行,貨物只能靠人力搬運,運輸成本高。加之,蜀河車站等級低、規模小,停靠的車次少,只有往返於安康與襄陽之間一次列車在蜀河車站停靠,集散的客貨量極其有限。蜀河鎮因水運要塞地位的喪失,鐵路運輸不夠方便,316國道旬陽縣至白河縣路段因路況很差,也沒有全線貫通,通行能力有限。此時,交通運輸成為制約蜀河鎮商貿發展的主要瓶頸。
蜀河鎮的再次興起與繁榮,主要得益於公路運輸的快速發展。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前,316國道經過蜀河古鎮時被漢江截為兩段,往返車輛只能靠渡船過江,通行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1995年旬陽蜀河漢江大橋開工興建,並於1998年5月建成通車。漢江大橋建成後,蜀河鎮徹底結束了漢江南北兩岸的客貨靠渡船過江的局面,兩岸居民往來更加方便,這大大推動了漢江南岸的城鎮建設和經濟發展。蜀河漢江大橋把316國道的兩段銜接起來,通行成本下降,通行效率明顯提高。同時當地政府採取各種措施改善316國道的路況,如:加固路基,拓寬路面,架橋縮短線路長度等,使其通行能力大大增強,車流量劇增。隨後蜀河二橋的修建,把蜀河口東西兩部分聯絡起來,大大推動了蜀河口東部城鎮的建設與發展。蜀河二橋連線了316國道、蜀雙公路蜀河鎮至雙河鎮與蜀仙公路蜀河鎮至仙河鎮,使蜀河鎮的公路樞紐地位日益增強。此後,蜀河鎮因公路運輸的便利,再次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蜀河鎮因漢江水運繁榮而興起,又因水運地位下降而衰落。近年來,隨著公路運輸的快速發展,蜀河鎮成為區域公路樞紐而再次走上繁榮之路。蜀河鎮的興衰歷程,也深刻地體現了交通運輸革命帶來的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