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父母教育孩子的事例有哪些

  不管是哪裡的家長,作為家長都是一樣的目的,就是教育好孩子,外國的家長也是一樣的。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外國父母教育孩子的事例,希望可以幫到你!

  外國父母教育孩子的事例

  一:自己的事自己做

  每天早上,託比醒來後,蘇珊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自顧自地忙去了。託比會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麵包片。吃飽後,他回自己的房間,在衣櫃裡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畢竟託比只有3歲,還搞不清楚子的正反面,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腳。有一次託比又把褲子穿反了,我趕緊上前想幫他換,卻被蘇珊制止了。她說,如果他覺得不舒服,會自己脫下來,重新穿好;如果他沒覺得有什麼不舒服,那就隨他的便。那一整天,託比反穿著褲子跑來跑去,蘇姍像沒看見一樣。

  又一次,託比出去和鄰居家的小朋友玩,沒多大會就氣喘吁吁地跑回家,對蘇珊說:“媽媽,露西說我的褲子穿反了,真的嗎?”露西是鄰居家的小姑娘,今年5歲。蘇姍笑著說:“是的,你要不要換回來?”託比點點頭,自己脫下褲子,仔細看,重新穿上了。從那以後,託比再也沒穿反過褲子。

  我不禁想起,我的外孫女五六歲時不會用筷子,上小學時不會繫鞋帶。如今在上寄宿制初中的她,每個週末都要帶回家一大堆髒衣服呢。

  二:不吃飯就餓著

  一天中午,託比鬧情緒,不肯吃飯。蘇珊說了他幾句,憤怒地小託比一把將盤子推到了地上,盤子裡的食物灑了一地。蘇姍看著託比,認真地說:“看來你確實不想吃飯!記住,從現在到明天早上,你什麼都不能吃。”託比點點頭,堅定地回答:“Yes!”我在心裡暗笑,這母子倆,還都挺倔!

  下午,蘇珊和我商量,晚上由我做中國菜。我心領神會,託比特別愛吃中國菜,一定是蘇珊覺得託比中午沒好好吃飯,想讓他晚上多吃點兒。

  那天晚上我施展廚藝,做了託比最愛吃的糖醋里脊、油悶大蝦,還用義大利麵做了中國式的涼麵。託比最喜歡吃那種涼麵,小小的人可以吃滿滿一大盤。

  開始吃晚飯了,託比歡天喜地地爬上凳子。蘇珊卻走過來,拿走了他的盤子和刀叉,說:“我們已經約好了,今天你不能吃飯,你自己也答應了的。”託比看著面容嚴肅的媽媽,“哇”地一聲在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餓,我要吃飯。”“不行,說過的話要算數。”蘇珊毫不心軟。

  我心疼了,想替託比求情,說點好話,卻見兒子對我使眼色。想起我剛到美國時,兒子就跟我說,在美國,父母教育孩子時,別人千萬不要插手,即使是長輩也不例外。無奈,我只好保持沉默。

  那頓飯,從始至終,可憐的小託比一直坐在玩具車裡,眼巴巴地看著我們三個大人狼吞虎嚥。我這才明白蘇珊讓我做中餐的真正用意。我相信,下一次,託比想發脾氣扔飯碗時,一定會想起自己餓著肚子看爸爸媽媽和奶奶享用美食的經歷。餓著肚子的滋味不好受,況且還是面對自己最喜愛的食物。

  臨睡前,我和蘇珊一起去向託比道晚安。託比小心翼翼地問:“媽媽,我很餓,現在我能吃中國面嗎?”蘇珊微笑著搖搖頭,堅決地說:“不!”託比嘆了口氣,又問:“那等我睡完覺睜開眼睛時,可以吃嗎?”“當然可以。”蘇珊溫柔地回答。託比甜甜地笑了。

  大部分情況下,託比吃飯都很積極,他不想因為“罷吃”而錯過食物,再受餓肚子的苦。每當看到託比埋頭大口大口地吃飯,嘴上臉上粘的都是食物時,我就想起外孫女。她像託比這麼大時,為了哄她吃飯,幾個大人端著飯碗跟在她屁股後面跑,她還不買賬,還要談條件:吃完這碗買一個玩具,再吃一碗買一個玩具……

  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有一天,我們帶託比去公園玩。很快,託比就和兩個女孩兒玩起了廚房遊戲。塑料小鍋、小鏟子、小盤子、小碗擺了一地。忽然,淘氣的託比拿起小鍋,使勁在一個女孩兒頭上敲了一下,女孩兒愣了一下,放聲大哭。另一個女孩兒年紀更小一些,見些情形,也被嚇得大哭起來。大概託比沒想到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站在一旁,愣住了。

  蘇珊走上前,問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她一聲不吭,拿起小鍋,使勁敲到託比的頭上,託比沒防備,一下子跌坐在草地上,哇哇大哭起來。蘇珊問託比:“疼嗎?下次還這樣嗎?”託比一邊哭,一邊拼命搖頭。我相信他以後再也不會這麼做了。

  國外家長教育孩子常講的故事

  1、“傻瓜繳學費學習,聰明人以傻瓜繳的學費學習。”

  ——巴西諺語

  有一個楞頭楞腦的流浪漢,常常在市場裡走動,很多人喜歡開他的玩笑,並且用不同的方法捉弄他。其中有一個大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手掌上放一個五元和十元的硬幣,由他來挑選,而他每次都選擇五元的硬幣。大家看他傻乎乎的,連五元和十元都分不清楚,就捧腹大笑。於是每次看他經過,都代再地以這個手法來取笑他。

  過了一段時間,一個有愛心的老婦人,就忍不住問他:“你真的連五元和十元都分不出來嗎?”流浪漢露出狡黠的笑容說:“如果我拿十元,他們下次就不會讓我挑選了。”

  2、“多數人的失敗不是因為他們的無能,而是他的心志不專。”

  ——吉魯德

  有一個外科醫生告訴學生:“當個外科醫生,需要兩項重要的能力:第一、不會反胃;第二、觀察力要強。”接著,他伸出一隻手指,探入一碟看來令人作嘔的液體中,然後張口舔舔手指。他要全班學生照著做,學生只好硬起頭皮照做一遍。醫生領首一笑說:“各位,恭喜你們通過了第一關測驗。不幸的是,第二關你們都沒通過,因為你們沒注意到我舔的手指頭,不是我探入碟中的那根手指。”

  3、“沒有烏雲,沒有暴風雨,便沒有美麗的彩虹。”

  ——芬生

  有一朵看似弱不禁風的小花,生長在一裸高聳的大松樹下。小花非常慶幸有大松樹保護它,為它遮風擋雨,這樣它每天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有一天,突然來了一群伐木工人,兩三下的功夫,就把大樹整個鋸了下來。小花非常傷心,痛哭道:“天啊!我所有的保護都失去了!今後那些囂張的狂風就會把我吹倒,滂沱的大雨就會把我打倒!”遠處的另一裸樹安慰它說:“不要這麼想,剛好相反,少了大樹的阻檔,陽光會照耀你、甘霖會滋潤你,你弱小的身軀將長得更茁壯,你盛開的花瓣將一一呈現在燦爛的日光下,人們就會看到你,並且稱讚你說,這朵可愛的小花長得真美麗啊!”

  4、“不要害怕你的生命會結束,而要害怕它從未開始。”

  一一格雷斯·漢森

  有一個人搭船到英國,途中遇到暴風,全船的人驚慌失措,他看到一個老太太非常平靜地在禱告,神情十分安詳。等到風浪過去,全船脫離了險境,這人好奇地問老太太,為什麼一點都不害怕。老太太回答:“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已經被上帝接走,回到天堂,二女兒住在英國。剛才風浪大作時,我就向上帝禱告,如果接我回天堂,我就去看大女兒,如果留我性命,我就去看二女兒,不管去哪裡我都一樣,所以我怎麼會害怕呢?”

  5、上帝的延遲並不是上帝的拒絕

  有一個人,他在二十一歲時,做生意失敗;二十二歲時,角逐州議員落選;二十四歲時,做生意再度失敗;二十六歲時,愛侶去世;二十七歲時,一度精神崩潰;三十四歲時,角逐聯邦眾議員落選;三十六歲時,角逐聯邦眾議員再度落選;四十五歲時,角逐聯邦參議員落選;四十七歲時,提名副總統落選;四十九歲時,角逐聯邦參議員再度落選;五十二歲時,當選美國第十六任總統。這個人就是林肯,因為他堅信上帝的延遲,並不是上帝的拒絕,因此能屢伏屢起,最終成就不凡。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

  孩子是未成年人,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能力與大人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孩子只有到了5——7歲才開始接觸外部事物,孩子到了七歲以後,就要跨入學校的大門,接受老師們的教育。

  孩子們進入了學校以後,老師就要與孩子們長期相處,孩子和老師逐漸的相互瞭解,在彼此瞭解的同時,師生的感情也在漸漸的加深。老師對孩子們的教育方法很重要,有的老師講課學生們認真聽講,對老師講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有的老師講課學生們聽不進去,精神溜號感到厭倦。

  在猶太人的學校裡,每天上課時間為六小時,一般在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其它時間用於孩子們自由活動,有的孩子與小夥伴們在一起做遊戲,有的孩子去學校游泳池洗澡,有的孩子去唱歌跳舞,有的孩子去學校理髮店理髮,有的孩子去畫畫。

  日本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很特別,他們主要培養孩子們的想象力。老師在黑板上畫一點,問學生們一點像什麼?有的學生回答像星星,有的學生回答像花生米,有的學生回答像米粒,有的學生回答象沙粒。老師對學生們說:“孩子們你們回答的都對,你們很有想象力。”這樣的問題在中國,老師們只能說那是一點,學生說是別的老師肯定會說答案不對。

  在以色列國土中有一所“鯨魚學校”,這所學校就是讓孩子們乘坐帆船在一年內橫渡兩次大西洋,遊遍三個海島。孩子們除了經受大風大浪外,還要忍飢挨餓。到了島上自己採集野果充飢,自己搭帳篷睡覺。

  在俄羅斯有一所學校,每年冬天老師都讓孩子們,赤身裸體在冰雪中滾爬一定的時間,天寒地凍,孩子們被凍得渾身發抖,嘴脣發紫老師也不會讓他們停下。在俄羅斯的學校裡,開設體育課中,有一個特殊的體育專案冬泳,在寒冷的冬天砸開冰,讓學生們在刺骨的水裡游泳。俄羅斯孩子的家長們無論天氣怎樣寒冷都讓孩子用冷水洗臉,孩子出門的時候大人也不讓孩子穿得太厚。

  在原聯邦德國的法律條文中,有一個特殊的歸定,要求孩子幫助父母做家務,規定內容如下:孩子在6歲之前可以不做家務。6——10歲偶爾幫助父母洗碗、掃地、買一些小的東西。10——14歲,要剪草坪上的花草、洗碗、掃地給全家人擦皮鞋。14——16歲,要洗汽車,整理花園。16——18歲,父母上班沒時間要每週給家裡打掃除一次家庭衛生。

  美國: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

  美國家長們認為,除營養和知識外,孩子們更需要的是尊重。因為他們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和孩子講話,美國家長從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孩子不肯吃飯時,美國家長從不硬逼,而是婉轉地說:“你看蘿蔔餡餅在等著你,你不吃它,它就不高興了。”孩子做錯了事,家長很少動輒指責孩子,而是說:“我想你不是有意的,下次就不會這樣做了。”如果孩子要換衣服,他們也很少以命令的口吻說:“穿上這件白的。”而是以商量的口氣說:“你看穿這件白的好呢,還是穿那件黃的好?”讓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帶孩子外出串門時,如果主人拿出什麼東西給孩子,美國家長不會像大多數中國家長那樣,提前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而是由孩子做主。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需要一概滿足,對於主人沒有主動提供的東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長一般會在適當的時候做出解釋和說明。比如,當孩子想要主人家珍貴的玩物時,家長就會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東西,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需求而不顧別人的感受,從而讓孩子明白為人處事的道理。不少中國家長喜歡“人前教子”,常在別人面前指責、訓斥自己的孩子不爭氣、笨蛋、沒出息等。而在美國,家長們認為這是一種犯罪,因為對孩子當眾的指責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英國:給孩子失敗的機會孩子

  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失敗的時候。如果孩子還小,中國家長們就會一笑了之,搶著幫他把問題處理掉,或者乾脆讓孩子放棄。

  英國家長卻不這樣認為。麥克的兒子查理今年10歲,這個小男孩不但會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裡的水管、電器,就連修汽車也能說個頭頭是道。在中國,這些知識可能二十幾歲的大小夥子也未必瞭解。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歲的時候,他看到麥克正在洗碗,感到很好奇。於是麥克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查理馬上跳進洗碗池裡幹了起來。這是在洗碗,同時也等於是在洗澡,衣服褲子全都溼了,碗不但沒有洗乾淨,而且還摔碎了一個。

  麥克沒有制止他,一直站在旁邊,看著查理的一舉一動。開始,查理還在笑,慢慢地,他覺得這一點也不好玩,油汙塗了滿身,涼水粘在身上……他求助似的看麥克,麥克把頭轉到了窗外……終於,他忍不住地哭了起來。直到這時,麥克才把他抱出來,換了乾淨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邊,然後,在查理的注視下,一個個地把碗洗乾淨。接著,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裡。

  查理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溼了一半。第三次時,只有袖子溼了一點點。麥克又教他怎樣把碗洗乾淨的方法,查理做得也就越來越好了。

  麥克的想法很簡單:“要給孩子失敗的機會,面對失敗,一次次改正錯誤,直到成功,這不只是教孩子學習並掌握能力,同時也是教他一種人生態度。”

  澳大利亞:教給孩子生存能力

  悉尼有錢人家的孩子,一般從小就被家長送去學開船,教練常常把船泊在淺灘上,船底船身難免會沾滿沙子。貓頭的工作就是用抹布、清水把它們清洗乾淨。11歲那年,他趴在船身上,在太陽下一天干上6個小時,整整幹了一個暑假,他媽媽也不會因心疼而阻攔。因為在她的觀念裡,貓頭有權也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時間。魚生那陣子上課時老打盹,問他原因,他自豪地說:“我每週四上午5點到7點在我家的街區送報紙,一次可以掙14塊錢!”班上其他男孩羨慕不已。老師建議魚生把這個活轉讓給另一個男孩:“你可以只給他12塊,不用幹活就可以掙兩塊錢。”誰知,他卻不以為然地說:“為什麼?我可以掙14塊錢幹嗎只掙兩塊錢?”

  以中國家長的心態去考慮,我們是絕不會允許這類事情發生的:讓孩子到淺灘擦船,除了意外事故怎麼辦?為了掙14塊錢上課打盹,學不好功課怎麼辦!而悉尼的家長們卻不這樣想,他們認為培養孩子的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學了多少具體知識。

  悉尼的孩子們都特別能忍耐,他們從小被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訴家長去看醫生,但不可以沒完沒了地報怨、呻吟,報怨是沒出息的表現。冬天裡女生們都清一色穿裙裝校服,小男生則穿短褲西裝。即使是星期天,家長也不給孩子們穿厚衣服,他們仍是一副短打扮在公園的草地上跑來跑去。悉尼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長大後敢做敢當,有能力,有創造力,同時還要有從小鍛煉出來的、不怕寒冷飢餓勞累的健壯的身體。

  以色列:讓孩子不斷提問

  都說猶太人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是不是也有一套?我不自覺地觀察利婭和拉米爾。利婭是以色列人,因老公在美國工作,她也帶著兒子拉米爾在美國生活。那天,拉米爾從幼兒園的接送車上回到家。利婭就問拉米爾:“今天你提問了嗎?”拉米爾連連點頭。“那麼,你都問了些什麼呢?”利婭繼續問。拉米爾開始複述他一天中所提的問題:為什麼樹葉有紅的也有綠的?為什麼有的螞蟻會有翅膀?為什麼牛奶不能換你的餅乾……我略數了數,這小傢伙一天問了十幾個問題。利婭滿意地點了點頭。“這是怎麼回事?”我好奇地問利婭。“提問啊,”利婭笑眯眯地說,“拉米爾就是個問題簍子,總是問個不停。”

  隨著利婭的講述,我漸漸明白了。原來,每個猶太人在很小的時候,幾乎都會被長輩提問。利婭小時候,她爸爸就讓她每天都問別人十個她不懂的問題。如果沒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這沒什麼,”利婭說,“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問中長大的。”

  我忽然發現了我一直在探尋的祕密所在:猶太人崇尚創新,認為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要敢於懷疑,並不恥發問,自己所積累的知識自然就越來越多。我不由得想到一則流傳甚廣的故事。幾乎每個猶太人家長都會問孩子一個問題:“如果現在房子失火,你會帶什麼跑出去?”如孩子回答的是金錢或貴重物品,母親就會再問他一句:“有一種無形、無色、無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孩子答不出來,母親就會告訴他:“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只要你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而智慧,恰恰就來自於提問!

1.國外父母教育孩子的5個典範

2.古今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3.古代偉人教育孩子事例故事

4.國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

5.父母教育成功孩子例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