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的對話有哪些

  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不妨看看以下文章,或許對你有幫助。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父母教育孩子的對話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父母教育孩子的對話一

  兒子:媽媽,我睡不著,你能和我說說話嗎?

  媽媽:可以,你說吧!

  兒子:你對我的成績滿意嗎?

  媽媽:你對你自己的成績滿意嗎?

  兒子:還行吧,感覺挺有自信的。

  媽媽:有時候自信比成績更重要!

  兒子:難道你真不在乎我的成績嗎?媽媽!

  媽媽:不在乎!你想一想,我什麼時候在乎過你的成績呢?

  兒子:小學的時候,我寫作業一不認真你就把我的作業撕了,沒有任何餘地!

  媽媽:我那是在乎你的學習態度。書寫漢字不要求你寫得怎麼美觀。首先必須認真,那是端正的態度問題。態度出問題了,學習肯定出問題,這個人就會出問題。

  兒子:嗯,有道理,我中學的時候你重視我的成績,每天都關注我的聽講情況。

  媽媽:那是我在乎你的學習品行。一個學生不尊重課堂就是不尊重老師,不尊重老師就是不尊重知識,不尊重知識,他的品行也好不到哪裡去!

  兒子:嗯,那我上高中了。你肯定在乎我的成績,因為關係到將來的高考呀!

  媽媽:說實話,我真的不在乎!我在乎你的是學習品質!具有良好學習品質的學生就能夠享受學習的過程。不想結果會怎樣,愉悅地面對所有的過程。

  兒子:媽媽,那我考上大學後你在乎我什麼呢?聽人家說,上了大學就是玩樂,很輕鬆的。

  媽媽:兒子,等你上大學,媽媽就一定在乎你的成績了。你想想,別人都在玩樂,都在揮霍學習的時候,你依然堅持,最後得到實惠的必定是你自己。

  兒子:我明白了,小學的時候你在乎我的學習態度,中學時你在乎我的學習品行,高中時你在乎我的學習品質,上了大學你在乎我的學習成績,是不是?

  媽媽:我兒子感悟深刻呀!你將來踏上社會,我在乎你是否能夠明智地選擇。選擇自己的事業,選擇自己的愛情,這些都將左右你生命的大部分。

  兒子:這些對我來講很遙遠的,我還沒有想過。

  媽媽:不著急,但是媽媽給你一個忠告——寧靜致遠!你看這兩個字,寶蓋頭代表著家,下面一個丁,說明你必須具有擔當,為自己的將來負責;靜是一個青一個爭,爭得春天,春天意味著希望、美好和憧憬。只有時刻讓自己的心寧靜才能讓自己達到更遠的境界!

  兒子:媽媽,你可真會曲解漢字,哈哈!

  媽媽:怎麼叫曲解呢?想想看,十年前你又哭又鬧要玩電腦,我果斷拒絕了。到現在,你可以和自己的同齡人比較比較,你的心不浮躁,這一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呀!明確了每一個學習階段的重點和目標,再過十年,你會更加受益。我很欣賞你的‘不跟別人比就跟自己比’,體現了你樂觀積極的心態!有了陽光般的心態,無論你將來做什麼,你都會不辜負自己,都會做到享受生活的本身,這就是幸福!

  兒子:跟你一談話,心裡感覺有更大的力量了。

  媽媽:兒子,快12點了,睡覺吧!

  兒子:好的,媽媽晚安!

  媽媽:晚安!

  兒子帶著滿足很快進入了夢鄉,母親卻平生第一次失眠了,沒辦法,就讓自己享受這失眠的當下吧……

  父母教育孩子的對話二

  1、成長有一個共作效應,有一個生命的成長場

  主持人:在您看來,為什麼父母要與孩子一起成長?

  朱永新:一個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很遠。其實,家庭成員的成長也是如此。父母僅僅滿足於自己的成長是不夠的,甚至僅僅用自身的成長故事、成長榜樣影響孩子也是不夠的。成長有一個共作效應,有一個生命的成長場。父母與孩子一起閱讀,與孩子一起鍛鍊健身,與孩子一起郊遊走進大自然,與孩子一起參觀博物館,不僅僅能夠讓孩子拓寬視野、增強體質,自己也會收穫滿滿。父母與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完全是互動的關係。父母的成長會帶動孩子的成長,孩子的成長也會促進父母的成長。而且,撫養孩子並不僅僅是父母的任務,也是父母進行精神生命第二次發育的最佳時機。對孩子的撫育過程,是父母對自身成長曆程的一種折射。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沒有人有完美的人生,每個人的童年生活都有各自不同的傷痛,這些傷痛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積累,最後成為攔路的巨石。如果父母能夠用心梳理孩子的教育問題,就能回顧和化解自己成長中出現的問題,就能實現精神生命的第二次發育。

  孫雲曉:父母教育孩子,不是靠學歷、收入和地位,而是靠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能力。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瞭解孩子,瞭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但很多父母並不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也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性別差異。加之資訊時代的到來,使得很多家長對於新媒體掌握的能力不如孩子,這些都要求家長持續不斷學習。

  劉麗萍:許多家長向我諮詢,孩子粗心馬虎、磨蹭拖拉、沒有時間觀念、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叛逆和逆反,而且通常孩子越大,情況就越糟糕。其實,孩子的問題往往折射出的是家庭教育的問題,我們要把盯孩子的目光收回來,關注到父母的自我學習和成長上。父母不成長,孩子不可能成長。

  2、家庭教育的重要特點是“不教而教,不學而學”

  主持人:有人說,家庭教育是“與生俱來”的,孩子一出生,家庭教育就開始了。各位老師怎麼看?

  傅國亮:家庭教育的特點是“不教而教,不學而學”。例如,父母帶孩子上街,與路人相撞,父母是與人爭執,還是與人謙讓,父母雖然不是在“教”孩子如何為人處世,但已是“不教”而“教”。孩子在一旁彷彿心不在焉,已然“不學”而“學”。今後,孩子遇到類似事情,會效仿父母採取的態度和方法。有一首編譯的小詩《當你以為我未留意的時候》,以子女的口吻,就是在講述家庭教育的這個特點:“當你以為我未留意的時候,我看見你為生病的朋友送去親手做的飯菜,從此我懂得了我們都要相互關愛的道理。”“當你以為我未留意的時候,我學會了人生中應該懂得的大部分課程,它們能使我在長大後成為善良、有為之人。”

  朱永新:如果把人的生命分為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三個維度的話,三重生命之間是互相聯絡、互相制約、辯證統一的關係。一定程度上,人一生的成長,就像築造一座金字塔,以自然生命之長、社會生命之寬為底座,底座越牢固越龐大,精神生命之高則越可能堅不可摧。自然生命之長強調延續存在的時間,社會生命之寬重在豐富當下的經驗,精神生命之高則追求歷久彌新的品質。長寬高三者的立體構築,構成了生命這一“容器”的容量。家長要學會在這三重維度上,實現與孩子的共同成長。

  孫雲曉:現代社會是兩代人共同成長的社會,當今時代,社會變遷速度異常之快,不僅兒童面臨著發展問題,成年人也面臨著完善自我,迎接社會選擇的挑戰,面臨著一個學習與接受繼續教育的問題。面對未來的尚不知曉的世界,成人已難以告訴孩子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或許孩子不懂的,成人也不懂,成人懂的,孩子亦已明瞭。我們強調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實際上是在強調一個交流的過程,即一方面成年人將自己所走過的成長道路展示給孩子,作為一種可供參照的經驗和教訓;另一方面,孩子以其對新事物的敏感和快速接受的實踐,也為成年人適應當代社會提供中介和橋樑。

  3、家庭是成長之源

  主持人: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明確規定:家長應當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教育法》中也規定:學校教師可以對學生家長提供家庭教育的指導。那麼,父母該如何與孩子共同成長呢?

  朱永新:有幾個元素是至關重要的,理想是成長之魂,閱讀是成長之基,習慣是成長之本,敬業是成長之道,家庭是成長之源。

  傅國亮:古人云:“人生之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愛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善,猶為不教也。”我認為,家長的主體責任可以概括成八個字: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家長要全面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系統掌握家庭教育科學理念和方法,自覺地用正確思想、正確方法、正確行動教育引導孩子;不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堅持立德樹人導向,以科學的育兒觀、成人觀、成才觀引導孩子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身作則,時時處處給孩子做榜樣,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響和幫助孩子養成好思想、好品格、好習慣。做到“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劉麗萍: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陪伴,陪伴不能簡單體現在量上,最重要的是要體現在質上,要做到有效陪伴。同時,要特別注重習慣養成。孩子習慣最初的養成是在家庭,無論是學說話、學刷牙、學走路的習慣,還是愛讀書、善於管理時間、遵守社會規範的習慣等。

  孫雲曉:家庭教育的實質是改變父母自己,而這種改變的關鍵就是自覺自願地與孩子一起成長。這樣一個成長過程,既是父母自身發展的需要,又是勝任家庭教育的需要。

  父母教育孩子的對話三

  問:教育到底是什麼?

  王財貴老師:教育就是一件人生的大事,而且還是每個人都要關心到的事。為人父母者,你不得不做教育;為人老師者,你正在做教育。且任何一個人都需要自我教育,同時也或多或少在教育他人。教育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全能的、深刻的和永久的。同時,教育也是一件對於教育道理的明白與實踐的一件工作。

  張潔校長:我覺得教育的定義,就是灌輸學生新的知識和一些道德的理念。我們學校辦學的使命,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不只是傳授數理化、文科、體育、唱歌等技能,我們更重要的是在教人,對我來說,這才是教育最重要的定義。當然我是從美國來的,概念比較美國化,“做一個好的公民”是我們的教育使命裡的最後一句話。

  金輝校長:我心目中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我特別認可老祖宗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們說,好人是教出來的,那麼壞人呢?也是教出來的。所以就看到教育在這樣一個現實的社會當中的位置。

  好多孩子的問題是誰的問題?可能是父母的問題。好多學生的問題是誰的問題?可能是我們學校的問題。所以在這20多年的生涯當中,我越來越感悟到我們應該不僅是學校在做教育,整個社會也都應該重視教育。

  插圖/這是走在教育一線的靈魂工程師們

  如此渴望的盛宴

  寂靜法師:我想教育一定是在人的基礎上,是在生命的基礎上。如果離開生命,教育就不會存在。所以當我們明白生命是什麼的時候,就知道了教育是什麼,就明白了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當我們明白了生命的法則和原理,這一切就通了。因為所有一切的政治、經濟、教育等所有一切人類的東西,都是在人的基礎上產生的。

  我總結了一句話:知識是專用的,智慧是通用的。知識是枝末,智慧是根本。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化知識為智慧。在我看來,教育就是使生命進化的方法,教育就是使生命昇華的智慧。我們肯定是通過教育要把人變得更美好,要讓生命更美好。

  王曉陽教授:從我專業研究的角度,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培養人才的一個事業,這是比較狹隘的屬於教育學的定義。除教育學之外,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大教育觀。我覺得大教育觀,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非常重要。

  美國的大教育哲學家杜威說“教育即社會”。所以教育,從我們一般來講,在校內是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品格發展,但是他們將來都是要走向社會的,所以我覺得我們的教育從根本上說是啟迪智慧。

  插圖/嘉賓從左至右依次是:

  王曉陽教授,張潔校長,王財貴老師,

  金輝校長,寂靜法師,醒悟老師

  問:教育到底為什麼?

  王財貴老師:教育是開發人性的工程,它是一種工作,一種程式。這個程式是很有道理、很嚴謹的。那在人性的的基礎上做教育,到底要做什麼呢?怎麼樣來啟發人性呢?

  我把這個道理分成兩方面。一方面,把握人性內涵的潛伏性。假如我們對人性的內涵、人性的潛質不很瞭解的話,那我們要如何去開發,如何去實踐這個工程?所以做教育首先要去思考人性內涵的潛伏性。

  目前,我們所做的教育可能只教出人性的某一個方面,但如果我們對人性的把握不清楚,那我們所做的教育就有可能是白費的,甚至是有害的。所以從今後我們要做教育,就必須去好好探討人性有多少內涵,雖然我們並不一定能夠開展完成,但是在做教育的一開始,教育工作者、父母跟老師們,不能夠不有這樣的理想。

  第二點,既然教育是一種工程,一種實踐的過程,我們就要在實踐中慢慢展現出來,於是我們就要對人性發展的全程性有一個瞭解。所謂全程的意思,中國古人說,教育是百年大計,就是對一個人的一輩子做一個計劃,那誰來做呢?所以要做百年大計的人,就只有他的父母或是老師。

  所以教育要對百年的全程發展做百年大計,這叫人性發展的全程性。假如我們不瞭解,那我們做的教育可能不能夠好好的把人性全部展現出來,尤其是基礎教育。基礎教育如果沒有做好,就像種樹沒有把根照顧好,樹就不能長枝長葉一樣,當然更不能開花結果了。所以如果根本保護住了,那麼教育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之事。

  插圖/仰天地之智慧,育人間之驕子

  張潔校長:作為家長,作為老師,作為校長,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如果看到了所培養的學生繼承我們所傳授給他的東西,不光是知識,還有為人、品行或者奉獻的程度。當他們有這樣的品德,那麼我們就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在往上升華的話就是,在多少年以後我們回頭看學校的文化,校園的風氣,是不是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我們培養的學生一生為這個社會做出了什麼樣的貢獻,而不光是培養出了多少名校的高材生。

  金輝校長:印第安人說,我們走得太快,快的連靈魂都跟不上來,我們要停下來,等一等靈魂的腳步。所以教育是為什麼?從孩子的角度來講,教育就應該是為孩子的一生去做準備;從家庭的角度來講,教育是讓家庭更加和睦幸福;從社會、從國家的角度來講,教育是應該是讓這個社會更加和諧、美好、富強;從人際相處來講,教育就是應該讓我們人與人之間更加和諧的相處,不衝突,沒有矛盾和戰爭。

  插圖/主動付出,為同伴打餐

  寂靜法師:在我看來教育的目的,第一,啟迪人性;第二,喚醒愛心;第三,引爆智慧;第四,覺醒生命。

  那這四個目的又是拿來做什麼呢?我想也有五個層面。

  第一,是為了生存。第二,是為了生意。生意就是找到份工作,也不光是是說我們當老闆叫生意,生意是為了更好的生存。因為只要我能活著就是生存,但是為了更好的活著,有保障的生存,這個時候需要一份生意。

  第三,是為了生活。人活在人間不能沒有生活的樂趣,儒家講的天倫之樂就是生活的部分。第四,是為了生命。人活一世能不問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嗎?如果不問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其實人還是可以活的,長壽的,只是發現對於自己來說自己會發現卑微,對社會來說就發現沒有貢獻。第五,是為了生死。

  所以當我們開始去研究這五個層面的時候,直接進入研究“生”,第一研究生存, 第二研究生意,第三研究生活 ,第四研究生命,第五研究生死。所以我覺得教育落腳的地方不外乎這五個“生”。

  插圖/當一顆心靈被喚醒,愛的教育遍佈人間

  王曉陽教授:教育為什麼?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因為我主要是做比較教育的研究,通過比較,我就發現中國和西方對教育目的的看法是不一樣的。

  簡單地說,我們中國教育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懂得做人本原最重要的是什麼。我們的教育是上施下效,長善就施,這八個字我覺得是比較好的概括了我們中國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西方跟我們有什麼不同呢?西方其實從蘇格拉底開始一直到亞里斯多德,強調的是愛、智慧、知識以及美德。就是說,西方的教育觀認為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智慧,認為明辨是非的智慧是最重要的,所以西方教育是培養人的理智思維能力。總結來說,我們中國比較重視人的在社會價值,而西方重視個人自身的價值,這是教育從為什麼的根本的一個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