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的相關論文

  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全民最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之一,更是我們每一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為之擔憂而令人深思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探討》

  [摘要]大學生就業是國內各高校關心的問題,如何把大學生畢業和就業相結合,特別是在大學時給他們更多的自主創業的政策,相信大學生們就業的前景更美好。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大學生創業;創業探討

  自1998年的高校“並軌”,我國高等教育邁入了空前的跨越式發展階段。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大學生就業不僅關係到每個學生的前途,還直接影響到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更關係到我國社會人力資源和經濟發展狀況。

  一、大學生就業難主要原因

  1.就業認識有誤區

  我國大學毛入學率雖已接近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15%的起點指標,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佔總人口的5%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大學畢業生遠未到過剩的程度。教育部對部分高校6000多名畢業生擇業行為的調查顯示,期望在沿海開放城市就業的學生高達66.67%,僅有6.37%和2.59%的人選擇內地省會城市和中小城市,至於鄉鎮、農村及邊遠地區幾乎沒有人願去。可見畢業生就業難、人才過剩只是相對的。

  2.大學畢業必然是精英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實現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而廣大學生及其家長對畢業生就業的看法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觀念上:只要大學畢業,就意味著是“精英”,一定得有一個體面的工作。所以,觀念不能及時更新,思想不能與時俱進,是畢業生就業難的癥結所在。

  3.高學歷等於高就業能力

  這是目前我們社會的普遍誤區。事實上,知識是頭腦中的經驗系統。能力是與活動要求相符合並影響活動效果的個性心理特徵的綜合,是個體固定下來的概括的心理活動系統,二者的發展並不一致。我國高校長期以來形成了過分偏重學術性專業教育的特點,因此這種教育下的高校畢業生更容易出現知識與能力發展的不平衡。

  4.整個社會就業現狀嚴峻

  我國正處於轉型期,政府機構改革和經濟體制轉軌迫使國有單位減員增效,吸納能力大幅下降。整個社會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勞動力市場目前面臨來自約1400萬個下崗失業人員、1.5億農村富餘勞力和近1000萬城鎮年度新增勞力的巨大壓力。

  5.高等教育本身存在問題

  我國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計劃經濟痕跡依然濃重,沒有與市場“零距離”接觸。首先,高校培養層次比例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各層次就業率與同期招生數層次結構呈反向。其次,高校現有學科專業結構存在問題。學科專業供求錯位,專業設定趨同化、集中化。學校不能以市場需要、知識結構需要為導向,學科專業結構、課程結構急需調整。再次,重學術教育輕職業教育。

  二、政府——創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

  首先,政府應加快經濟發展,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巨集觀環境。其次,政府需繼續重視和推進社會就業,進一步理順畢業生就業體制,始終堅持市場取向,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淡化戶口對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自主選擇的約束,淡化單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戶口、檔案管理和勞動保險等方面給予相應配套的社會保障。同時,提供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和西部地區就業,鼓勵自主創業。政府應出臺鼓勵各種資本對畢業生新創高科技實體進行投資的傾斜政策;設立大學生創業基地,併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專業指導、法律諮詢、市場分析等服務。

  1.社會——觀念與時俱進,服務實在周到

  我國社會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勢在必行,必須徹底擺脫長期以來固存於人們頭腦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級等封建思想的束縛,真正認同勞動者無高低貴賤之分的觀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會意識。同時,實實在在地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服務。

  畢業生更應當根據人才市場供求狀況適當調整自己的就業預期。大學既培養社會精英,也培養普通的社會勞動者。經濟發達地區和熱門行業畢竟是少數,其吸納畢業生的能力有限,而相當一部分不被大學生看好的地方和行業,卻對大學生有著巨大的需求。

  同時,建議建立全國性的就業資訊網路,加強社會需求預測研究和報告,真正為畢業生提供細緻周到的就業服務。

  2.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1畢業生就業情況已成為衡量高校辦學成效的重要標誌。教育部每年公佈的各大高校就業率必然給學校施以壓力和動力,學校只顧教育不管就業行不通了。

  2學校教育應與市場需求相對接。高校教學改革與社會發展、國家建設需要緊密結合。專業設定、課程結構要滿足市場所需;根據不同專業科學地制定擴招規模;加大社會急需專業的招生數量,控制長線專業的發展規模,對教學質量不高、專業設定不合理的專業要減少招生數量甚至停止招生。

  3發展職業培訓機構,大膽嘗試校企聯姻。剛從學校裡出來的學生除了動手能力弱外,表達溝通能力也普遍存在問題。學校應增設職業培訓機構或增加職業素質教育課程,將職業素質培訓與實習結合起來。

  4高校應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給就業指導工作重新定位,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部分,貫穿於大學教育的始終,既彌補以前就業指導的不足,又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5自主創業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體系改革的一個方向,也給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視對大學生開展創業教育並將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規化、制度化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趨勢。

  創業教育應注重對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使學生由被動的就業觀念轉變為主動的創業觀念,鼓勵學生將創業作為自己職業的選擇,並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興趣特長相結合,創造出自己所期望的價值。自主創業是個體在解決就業問題上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臺了大學生創業培訓試行方案,並首次設立了專門針對應屆畢業生的上海創業教育培訓中心,其創業培訓規劃包括入門培訓、實務與創業培訓、個性化輔導和開業跟蹤扶持。大學生創業培訓實施政府補貼,由勞動保障部門委託具有資質的創業培訓機構負責實施。有志創業的大學生可以先培訓充電、後創業實踐,雖然在畢業時自主創業的學生終究只是少數,但是對所有的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進行系統的創業教育、創業訓練是必要的,努力培養他們創業的能力與素質,增強創業意識,為他們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創業、崗位立業作好準備。國內有幾所學校為將要畢業的創立了就業學校,並允許學生休學創業,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基金,組織專家教授編寫創業課教材,在全體本科生中增設“創業課”,教有能力的學生“做老闆”。對畢業生自主創業政策、自主創業的可能性和素質要求、實施途徑及發展趨勢等的研究,對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引導等也是高校應加強研究的課題。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難的緩解和解決依賴經濟發展,也離不開體制改革和觀念更新。解決畢業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府、社會、學校和學生自身等各個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門、高校、社會,包括畢業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篇二

  《大學生創業與就業研究》

  [摘要]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趨嚴峻,面對沉重的就業壓力,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大學生創業具有重大意義。十七大報告中所提出的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就業;創業;大學生;創業能力

  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如何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使大學生成功就業,這是高校和大學生共同的希望。應認真貫徹十七大報告中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方針,這是是緩解當前就業難的重要途徑,是高校大學生就業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之策。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及其原因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

  據教育部統計,2001年大學畢業生115萬,2002年達145萬,比2001年增長26%;2003年大學畢業生增至212萬,與2002年相比增幅達46%;2004年達到280萬,比2003年又增長32%。200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在80%左右,有近30萬畢業生未能就業,2003年就業率在70%左右,有64萬畢業生找不到工作[1]。2004年實際需要就業的畢業生達300萬,2005年達340萬,2006年已達413萬,2007再創新高,達到495萬人。[2]從總體上看,大學生就業供過於求的局面將會長期存在,可見就業形勢的嚴峻。

  大學生“就業難”主要表現在:一是冷門專業就業難;二是非重點院校畢業生就業難;三是低學歷畢業生就業難。社會對畢業生學歷層次的要求提高,這就增大了就業的難度;四是沒關係的就業難;五是女大學生就業難。長期以來社會認知對女性的偏見,加之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對女學生就業的制約,導致在就業工作中存在“性別歧視”。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社會就業形勢及國家就業政策的影響

  我國目前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中國的勞動力市場面臨來自約1400萬國企下崗失業人員、1.5億農村富餘勞力和近1000萬城鎮年度新增勞力的巨大壓力。據權威預測,中國未來3-5年,每年城鎮需安排2200-2300萬人就業,即使經濟保持7%-8%的增長率,仍會出現每年上千萬的“工作缺口”。在社會就業市場的吸納能力沒有相應增長的背景下,我國畢業生就業問題顯得更加突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勞動就業也逐步向市場化配置方式轉變,計劃經濟體制下“統包統分”的就業制度成為歷史,“供需見面、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登上了舞臺,這就要求大學生自謀職業、自主創業。

  2.高校發展的影響及教育指導的不足

  高校通過實施連年擴招,總體規模持續擴大,高校擴招直接致使高校畢業生人數急劇增加,使就業市場開始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造成畢業生就業難的局面。並且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滯後,專業調整力度不夠,學科結構和培養模式不盡合理,不能根據市場需求來科學地設定專業;學校就業指導服務機構從人員構成到結構功能設定未能適應市場經濟要求,不能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就業指導服務,致使大學生就業難。

  3.大學生自身因素

  當今大學生就業期望值偏高導致理想與現實脫節,造成“有業不就”和“無業可就”兩種矛盾並存。大學生的自身素質與社會需求的差距較大,部分畢業生過高估計自己的素質和能力,不能滿足用人單位要求。傳統的就業擇業觀制約了大學生成功就業,大學生普遍存在“等”、“靠”、“要”等思想,缺乏創業精神和自主創業意識。大學生存在許多不良就業心理,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則產生了各種不健康的心理,如就業不滿情緒、悲觀焦慮等。

  二、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意義

  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完善支援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把創業作為帶動就業的核心動力,這對於對緩解當前就業難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提供就業崗位,減輕就業壓力

  據世界銀行統計,中國僅以世界上9.6%的自然資源、9.4%的資本資源、1.85%的知識技術資源和1.83%的國際資源,為世界上26%的勞動力人口創造就業機會,這給中國就業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新增勞動年齡人口進入高峰期,“十五”期間峰值將達到2200萬人左右,但城鎮實際吸納新增就業人員只有300萬人左右,平均每年約有35大學畢業生不能按時就業。在社會直接提供的就業崗位有限的情況下,通過鼓勵創業,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不但可以直接解決部分人的就業問題,同時也由於創業產生了新的就業崗位,從而減輕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

  二有利於大學生全面發展,推進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

  首屆世界高等教育會議發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優先行動框架》強調:“高等教育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基本目標,以使高校畢業生不僅僅是求職者,而且首先是工作崗位的創造者。”鼓勵大學生創業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可以強化人力資源開發,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大學生創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大大有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這將大大有助於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創業引領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創業教育有利於拓寬大學生的就業思路,使大學生能夠適應各種社會環境,成功就業。

  三、以創業帶動就業的建議舉措

  一國家優化創業環境,提供創業政策保障

  第一,營造創業文化氛圍。宣傳、普及有利於激發人們創業熱情的財富觀、信用觀和成敗觀,努力營造“千方百計想創業、一心一意創大業、齊心協力創成業”的濃厚的創業文化氛圍,為大學生就業創造良好的巨集觀環境;第二,需重視和推進社會就業,理順大學生就業體制,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在戶口、檔案管理和勞動保險等方面給予相應配套的社會保障。同時提供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和西部地區就業;第三,應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步伐,加強市場監管、規範市場秩序,加快創業服務體系的建設。鼓勵各種資本對畢業生新創高科技實體進行投資,設立大學生創業基地,併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專業指導、法律諮詢、市場分析等服務。

  二社會應更新觀念,增強服務意識

  社會必須擺脫長期以來固存於人們頭腦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級等封建思想的束縛,真正認同勞動者無高低貴賤之分的觀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會意識。應實實在在地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更多的服務,完善就業資訊網路,加強社會需求預測研究和報告,為大學生提供到位的就業服務。大學生就業應適應不斷變化的就業市場,因此,應正確分析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諸多影響因素,研究和構建以市場為主導的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服務體系。

  三學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能力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楊宜勇在“就業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專題訪問中談到:“大學生就業難反映了中國大學教育存在著某些不足,甚至有一些重大缺陷。我覺得我們的教育缺少創業意識的培養。大學不僅要傳播知識性機能,而且要著重培養非知識性機能,這樣才能使大學生自立。”因此,面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嚴峻形勢,學校不能僅限於培養能找到職業崗位的大學生,更要培養能主動適應社會需求,積極開拓就業機會的創造型人才。

  1.學校應注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

  第一,培養大學生形成完整的創業知識結構。完整的創業知識結構是大學生創業的基礎。在設定創業課程時,既要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還要注重專業橫向拓寬和縱向延伸。哈佛大學在大學本科核心課程中,強調要教給學生在未來大千世界中獲取有用知識的主要方法,認為方法與策略是能力的基礎,能使學生具有很強的思辨能力。而且要“堅持創造性思維訓練”,達到殊途同歸的育人效果,這正是哈佛傑出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的及大學教育成功的關鍵。

  第二,培養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意識。要提供一個真實、有價值的創業外部環境,使學生為個人的成功和實際工作做好準備;用成功企業家的創業例項和精神激勵學生創業,但也要讓學生認識到創業的艱難,而不要陷入創業誤區;增強學生對社會的瞭解,從而加強學生對創業認識,使學生產生創業意識和創業激情。

  第三,讓大學生積累創業經驗,提高創業能力。鼓勵學生開展創業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積累創業知識、技能。這樣會使大學生積累經驗,不僅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中脫穎而出,也開闢了就業新渠道。

  2.學校要加強就業指導工作

  構建適應社會發展的就業指導體系,建立完整的就業指導目標、指導內容,形成有效的就業指導方式手段,逐步推進就業指導。高校共青團組織應在促進大學生就業和創業工作中發揮作用,應發揮共青團的組織優勢、資源優勢,為大學生提供就業資訊服務,構建就業平臺。

  四、結語

  綜上所述,當“畢業即失業”的危機出現在眼前的時候,“創業即就業”就成為必然的選擇。要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局面,就必須更新就業思路,創新就業模式,開闢多元化就業渠道。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是知識經濟時代就業的必然趨勢,是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重要途徑,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現實選擇和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施菊華.大學生創業教育引導就業教育的探討.當代教育論壇,2005,13:126-127.

  [2]劉東菊.創業教育與大學生就業.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8

  [3]邵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原因及對策研究.前沿探索.

  [4]楊喜紅,劉荷花,郝振華.大學畢業生就業與創業問題研究.創業思考.

  [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報告檔案.

  [6]張文武.論創業教育的意義及實施.中國成人教育,2006,1.

  [7]何孟飛,楊秀軍,曾獻功.構建創業教育體系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安徽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5,196.

  [8]任振成.關於我國就業與創業環境的幾點思考.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

  [9]馬輝.解決就業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新途徑.白城師範學院學報,2005,19.

  [10]李潔.從美國四所著名大學的創業教育談創業與創業教育的關係[J].中國青年科技,2005,4:57-61.

  [11]趙永吉,崔潤東,孫長清,吳金玲,林英.高校共青團組織服務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思考.高等農業教育,2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