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之古代史知識點總結歸納

  學習歷史就要善於總結歸納知識點。下面小編給大家奉上,趕快拿去。

  

  中國古代史部分

  初一年《中國歷史》第一冊

  1、元謀人P1~2、北京人P2~3、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p5~6識記

  1元謀人:在雲南元謀縣,發現了兩顆牙齒和一些粗糙的石器。這些遠古人類的牙齒、工具,距今約有一百七十萬年。考古學家稱他們為元謀人。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定已知的最早人類。

  我國境內許多地方發現了遠古人類的遺蹟。北京人遺址是最為著名的。我國是世界上目前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2北京人: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裡,發現了遠古人類的頭蓋骨,這就是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到約二十萬年。

  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能夠用手使用工具勞動,他們已經是人了。北京人把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這種打製石器的時代,叫做舊石器時代。他們還把樹枝砍成木棒。石器和木棒是人類最早的勞動工具。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北京人已經使用天然火。用火燒烤食物,還用火照明、防寒、嚇跑野獸。火的使用,增強了他們征服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

  北京人過著群居生活,生活很艱苦。這就是原始社會早期的人類社會。

  3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

  距今約七千年到五千年,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半坡遺址:①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種植粟,證明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還種植白菜等,兼有飼養、漁獵等經濟活動。②已經會建造房屋,過著定居的生活。③已經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稱為新石器時代。④製作和使用陶器。⑤半坡遺址反映了黃河流域農耕文化的特點。

  河姆渡遺址:①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種植水稻,證明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水稻的國家。②能建築結構比較複雜,技術要求很高的幹欄式房屋,過定居生活。③已經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稱為新石器時代。④製作和使用陶器。在低窪的地方開挖水井,飲水比以前方便。⑤河姆渡遺址反映了長江流域農耕文化的特點。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處於母系氏族公社時期。那時候婦女在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是生產和生活的組織者,受到尊敬。這一時期,人們過著平等的生活,沒有貴賤貧富和階級的差別。

  2、商鞅變法理解P29-30

  1目的:戰國時期,地主階級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在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秦國的商鞅變法是其中比較徹底的。

  2主要內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援下實行變法

  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②獎勵耕戰,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

  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

  3歷史作用: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經過商鞅變法,①秦國廢除了奴隸制,發展了封建經濟,②軍隊戰鬥力加強,秦國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③為日後兼併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文字P31~32、老子、孔子、百家爭鳴P36-39、都江堰P27識記

  1商朝的文字,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所以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漢字與甲骨文有著淵源關係。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甲骨文是19世紀末在河南安陽發現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載了商朝的社會生活,豐富了我國奴隸社會的歷史資料。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除甲骨文以外,商周一些青銅器上也鑄刻有文字,叫作"金文"又稱"銘文"。文字的出現,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期的重要標誌之一。西周晚期,又有人將文字統一整理成"大篆"。

  2思想家老子: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一書裡。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如難和易、長和短、前和後,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他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善於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老子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

  3孔子:春秋晚期的孔子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提出"仁"的學說。"仁"包括一切美德。他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他的學說後來被封建統治者利用和改造,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

  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①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打破官府壟斷教育的現狀。②注意"因材施教",他③要求學生按時複習學過的知識,"溫故而知新"。④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孔子晚年還根據魯國曆史材料編成《春秋》。

  4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非攻",希望人們互助互愛,反對不義戰爭,支援正義戰爭。儒家: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①認為"民貴君輕",要求統治者輕徭薄賦,實行"仁政"。②還主張不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自然資源才能持續利用。主張環境保護③提出"春秋無義戰",籠統反對一切戰爭。

  法家:韓非是戰國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著有《韓非子》一書。他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權,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反對儒家的仁政。認為歷史是進步的,後代總要勝過前代。

  兵家: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的傑出軍事家孫武。他著的《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於此書。

  5都江堰: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興修了水利工程。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築的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一直造福於人民。都江堰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效益最好、歷史最久的水利工程,它代表了我國兩千多年前水利工程的先進水平,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4、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理解P41-42

  從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第一、政治:創立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攬一切軍政大權。

  2、在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縣制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在我國曆史上影響深遠。

  意義:鞏固封建國家的統一,加強對人民的統治。

  第二、經濟:

  1、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2、統一度量衡。

  第三、文化: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的文字,以後又推廣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

  意義:鞏固了秦的統一,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第四、思想:"焚書坑儒"。危害:鉗制人們的思想,摧殘了文化,給我國古代的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損失。

  秦是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5、漢武帝的"大一統"理解P55-57

  第一、政治上:1重視人才。漢武帝鼓勵推薦人才,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舉薦人才的制度。2頒佈"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第二、經濟上:1統一鑄錢。取消地方的鑄幣權,改由中央統一發行五銖錢。2鹽鐵官營。取消地方的鹽鐵經營權,改由中央實行專賣。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

  第三、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

  第四、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在地方興辦郡國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孔子的儒家學說,從漢武帝開始,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漢武帝時,西漢經濟繁榮,國力雄厚,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6、漢通西域理解P72-74

  兩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西漢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馬、地毯等傳入內地,豐富了漢族的經濟生活。漢族的鑄鐵、鑿井、開渠等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西域,促進了西域的發展。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定了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事務,保護往來商旅。這是西域各國即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的開始。從此,今新疆地區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幫助西域各族擺脫了匈奴的束縛和奴役。東漢政府任命班超為西域都護。公元前97年,班超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只到達波斯灣。但他熟悉了沿途情況,為以後中西交通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羅馬帝國的使臣來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7、絲綢之路、評價漢武帝理解P73-74

  西漢和西域溝通以後,中國和西方的貿易開始發展起來。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從西亞轉運到歐洲,這就是橫穿歐亞陸上通道的"絲綢之路"。因大量中國絲和絲織品多經此路西運,故稱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這條古代東西方交通要道成為中西交通交通的重要渠道。

  評價漢武帝:功: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封建皇帝,他雄才大略,開拓創新,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間能夠順應歷史潮流,變革圖新,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等方面採取一系列措施,使西漢王朝實現了大一統,進入鼎盛時期。

  過:漢武帝晚年好大喜功,連年用兵,國力耗損。

  8、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江南地區的開發識記、

  1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P89-P91

  官渡之戰: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紹的大軍在官渡大戰。曹軍以少勝多,大敗袁軍,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想消滅劉備、孫權,統一天下。孫權、劉備組成聯軍,在赤壁與曹軍展開決戰。聯軍利用曹軍不習水戰、連鎖戰艦的弱點,用火攻大敗曹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礎

  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丕在洛陽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222年,孫權也稱王,國號吳,史稱孫吳或東吳,後定都建業。229年,孫權正式稱帝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注意:曹操不屬於三國時期的人物,而是東漢末年的。

  2江南地區的開發P101

  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

  ①自然條件好:江南溫暖溼潤,土地肥沃。

  ②北方人民南遷充實了江南的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最主要的原因

  ③南北方人民共同開發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開墾出大量良田。

  ④江南地區的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

  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表現:

  ①農業: a.修建許多水利工程,開墾出大量良田。b.水稻栽培技術提高,稻米產量大幅度增加。c.北方粟、麥等旱田作物南移。d.利用水力加工穀物的水碓和水磨廣泛應用。

  ②手工業:a.養蠶繅絲技術提高,絲織業水平提高並得到普及。b.冶鑄水平很高,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冶鑄作坊。

  ③商業:江南交通網形成,商業活躍,不少城市繁榮起來。

  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9、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理解P105-106

  目的:為了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

  北魏孝文帝於494年,遷都洛陽。

  內容:他要求鮮卑貴族採用漢姓,學說漢話,改穿漢服,提倡同漢族人通婚。

  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程序,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少數民族鮮卑族政治改革家。

  從西晉末年開始,匈奴、羯、氐、羌和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統治者先後入主中原,建立政權。各族人民與漢族長期雜居相處,互相往來,各族差異逐漸模糊,北方實現了民族大融合。

  10、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識記P77-78

  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已經出現用於書寫和繪圖的紙。紙的發明,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漢墓出土了西漢前期的紙,上面繪有地圖。

  東漢時,宦官蔡倫於105年,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作造紙原料。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叫作"蔡侯紙"。造紙術逐漸傳到朝鮮、日本和中亞各國,又經阿拉伯傳入歐洲,對世界文化傳播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的發展程序。

  ???????知識聯絡:造紙術、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

  11、佛教的傳入和道教興起識記P81-82

  1佛教的傳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張騫通西域以後,佛教沿絲綢之路逐漸傳到中國。按照佛教的說法,人死後能夠轉生來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一切苦難,虔誠信佛,來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此,佛教很快受到封建統治者的積極提倡和扶持。東漢明帝派人到天竺求佛法。佛教的傳播,對我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道教的出現:道教是產生於我國本土的宗教,東漢時期在民間興起。道教的思想來源於戰國時期的道家學說和神仙方術。它對人生採取消極態度,主張修身養性,煉製丹藥,以得道成仙。封建統治者利用道教統治人民,道教也迎合了他們追求長生不老的慾望。道教對我國後世文化也有深遠影響。

  道教尊奉老子為教主,稱他為"太上老君"。職業的道教徒稱為道士。道士修道、祀神和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稱為道宮或道觀。張陵是道教的創始人之一,道教徒尊他為張天師。

  12、石窟藝術P116-117、《史記》P85-86識記

  1三大石窟藝術: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

  ①雲岡石窟在今山西大同,開鑿於北魏;②龍門石窟在今河南洛陽,開鑿於北魏至隋唐時期;當時佛教盛行;這些巨集偉精巧的藝術品,繼承了秦漢以來我國的藝術傳統,也吸收了外來佛教藝術的優點。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是我國雕刻藝術的寶庫,為世界所矚目。

  ③敦煌莫高窟在今甘肅敦煌,主要開鑿於隋唐時期,堪稱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三大石窟藝術均與佛教有關。

  2《史記》:秦漢時期,史學有很大發展,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寫的《史記》是一部傑出的歷史鉅著。司馬遷是漢武帝時的史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會的全貌。《史記》創立了紀傳體的體例,是我國曆代封建王朝編寫史書的典範。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知識聯絡:《史記》和《資治通鑑》對比

  初一年《中國歷史》第二冊

  13、隋唐科舉制度、大運河的開鑿理解P2-3

  1隋文帝時開始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從此,門第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參加政權。隋朝創立的科舉制為以後各朝相繼沿用。

  唐朝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的原則,科舉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科最為重要。

  歷史作用:①科舉制度使門第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參加政權,改善了用人制度。②同時,選拔官吏的權力,也從地方士族手裡集中到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③唐朝時,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和文學藝術的發展。

  ???????知識聯絡:隋唐科舉制和明朝八股取士

  2隋大運河

  目的: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隋煬帝下令開通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605-610年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四五千裡。這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它以世界上最古老、最長的運河永載史冊,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又一巨大貢獻。它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

  作用: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唐朝人讚頌大運河說:"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14、趙州橋識記、雕版印刷術理解P30-31

  1趙州橋:隋朝傑出工匠李春設計和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歐洲出現類似的橋,比趙州橋晚700多年。

  2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聯絡起來

  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唐朝印製的《金剛經》,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印刷術的發明,有利於文化的傳播。

  15、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識記P5-7

  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唐太宗的年號叫"貞觀",史稱"貞觀之治"。

  ①唐太宗認真吸取隋亡教訓,勤於政事,輕徭薄賦,發展生產。②唐太宗善於用人。任命富於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為宰相。人稱"房謀杜斷"。③重視納諫。重用敢於直言的魏徵前後進諫二百多次。魏徵死後,唐太宗悲傷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④沿用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貞觀時,增加了宰相人數。避免宰相專權,又能集思廣益。⑤合併州縣,以便節省開支,減輕人民負擔。⑥重視文化教育,完善科舉制。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科最為重要。"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這是說唐太宗重視科舉取士。

  評價唐太宗運用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他親歷了隋末農民戰爭的洗禮,深刻認識到國家要長治久安,帝王必須勤於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要處理好君與民的關係。因此他在位期間,經濟上減免租稅,給農民以土地並保證其生產時間,提倡節儉;政治上知人善任,重視納諫,實行三省六部制,精簡機構;文化上完善科舉制,大興學校。因而形成了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的"貞觀之治"。但也必須指出,作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樣對人民進行剝削和壓迫,在晚年,他的驕矜情緒和享樂思想逐漸滋長。他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武則天做皇帝后,繼續推行唐太宗發展生產的政策,還破格提拔許多有才能的人。史稱她的統治有貞觀遺風。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現代史學家郭沫若稱讚武則天的業績說:"政啟開元,治巨集貞觀。"

  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經濟繼續發展,國力不斷增強,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礎。由此可見,武則天基本上繼承了貞觀之治的措施,發展了貞觀之治的局面,她的統治具有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重要地位,所以開她的統治有"貞觀遺風"。武則天是一位基本應予肯定的歷史人物。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比較安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統治前期的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16、盛世經濟的繁榮識記只要熟悉即可P9-13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繁榮發展的時期。

  1"稻米流脂粟米白":唐朝的糧食以粟和稻穀為主。水稻廣泛採用育秧移植栽培,產量大大增加,江南地區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地。

  2飲茶之風,南北朝時盛行於長江流域,到唐朝,已經風靡全國。茶葉生產成為江南農業的重要部門,種茶技術有很大進步。我國是茶的故鄉。種茶、製茶、飲茶都起源於我國。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是唐朝人陸羽寫的。後人稱陸羽為"茶神"。

  3唐朝的衣服,主要以絲、麻為原料。政府大力推廣養蠶栽桑,農家的房前屋後多種桑樹。蠶桑的主要產區仍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也在發展。

  4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製造了曲轅犁,還創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唐代興修水利工程遍及黃河、長江流域,邊遠地區也有。唐朝前期,大量荒地開闢出來,倉庫裡裝滿了糧食和布帛。人口也明顯增加,唐玄宗時的戶數是唐太宗時的近三倍。

  唐杜甫《憶昔》: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講的是唐玄宗統治前期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

  5巧奪天工的手工業品:唐朝人喜歡穿色彩鮮豔的絲綢衣服。那裡絲織業很發達,絲織技術高超,絲織品的花色品種很多,以輕盈精薄著稱。

  陶瓷器是唐朝人的日常生活用品,碗、盤為主要餐具。那時瓷器的品種很多,以越窯的青窯和邢窯的白瓷最負盛名。其中的精品,輕巧而釉色美麗。聞名於世的唐三彩黃、綠、青,也是這時創制的,造型美觀,是藝術珍品。

  金屬器具也是唐朝人的日常用品。富貴人家的金銀器,品種繁多,造型新穎。金屬器具的鑄造工藝相當高,揚州銅鏡就是代表。

  6"長安百萬家":唐朝都市興盛,繁華的大都會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唐都長安巨集偉富麗。城內有市、坊,市為繁華的商業區,坊是住宅區,市坊分開。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街道兩邊有排水設施。

  長安城擁有百萬人口,身著各式服裝的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雲集到這裡,往來的商旅熙熙攘攘。市內店鋪林立,有二百多種行業,四方珍奇積聚,繁華異常。唐代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城市。

  17、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理解P22-23

  古代中日關係1遣唐使和鑑真東渡:中日兩國在隋唐時期交往密切。隋朝時,已有日本遣隋使來中國。從貞觀年間開始,日本遣唐使來中國的有十多次。同來的還有留學生、留學僧等。日本留學生裡,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呂。唐朝赴日本最有影響的是鑑真和尚。鑑真在唐玄宗時應日本僧人邀請,六次東渡,終於到達日本。他對日本建築、醫學等方面的發展有突出貢獻。他設計建立的唐招提寺,日本人民視為藝術明珠。鑑真對中日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古代中印關係2玄奘西行:唐朝時和天竺往來不絕。貞觀年間,高僧玄奘西遊天竺取經,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傑出的使者。他的《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等地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第一個系統地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並介紹到中國的人。

  ?????對唐朝中外交流的歷史啟示見感想和認識第2題

  18、宋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理解P54-59

  從五代起,南方農業生產水平逐漸超過北方;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最後完成。

  兩宋時期,由於政府提倡,水稻在淮河和黃河流域大力推廣種植。從越南引入的優良品種占城稻,也得到推廣。

  北宋時,棉花在兩廣和福建普遍種植起來,到南宋後期擴充套件到長江流域。棉花在兩宋逐漸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

  北宋時,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江浙一帶和四川絲織生產發達。棉紡織業於南宋後期興起。宋瓷譽滿中外,那時瓷窯遍佈各地。其中定窯、鈞窯、哥窯等,久負盛名。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為著名的瓷都。

  北宋時,煤得到大量開採。金朝煤的產量和使用也相當可觀。河北、山西是當時煤的重要產地。山西很多農民改行以採煤為生。東京許多居民用煤作燃料。還用來冶煉金屬。

  北宋都城東京,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商業活動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區域,大街小巷店鋪林立,熱鬧非凡。城中還有熱鬧的夜市和早市。"瓦子"是城中的娛樂貿易場所,那裡有戲曲、雜技和武術表演,還有許多販貨的攤位。東京城裡有魚市、肉市、鮮果行、酒樓、飯店、茶館、商店等營業直到深夜。

  南宋首都臨安,街市繁華,人口達百萬。市場上的商品來自全國各地。太湖流域的稻米、福建等地的水果,都運到這裡銷售。客商往來不絕。臨安城中,店鋪、酒樓不可計數。還有金銀、玉器、漆器鋪,出售青瓷和白瓷的商店。在市場上,人們可以買到各種日用品和其他商品,可以磨剪刀、修木桶、補鍋,僱人舂chōng米、劈柴、掏井。

  為了攜帶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產生,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交子用統一的紙印刷,上面繪有房屋、人物等。南宋紙幣發行量很大,成為與銅錢並行的貨幣。

  宋遼金時期,東到朝鮮、日本,南到南海各國,西到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都有中國海船的蹤跡。宋朝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大大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發展。很多外國人到中國經商,甚至定居。宋朝時,我國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進的國家。廣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南宋沿海地區製造的海船,規模巨集大。1974年,泉州灣出土一艘宋代古海船,能抗拒相當大的風浪,據考證大約是南宋時候的。

  宋朝重要的外貿港口有泉州、廣州、明州等,兩宋政府在這些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中國以輸出瓷器和絲織品為主。進口貨物多為香料、象牙等。

  古代泉州海外交通貿易繁盛,宋元時期成為我國最大的海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

  泉州港刺桐港P67-68

  元朝時泉州同很多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係。泉州是元朝的最大港口,經常停泊著數百艘海船,大量貨物在那裡彙集和起運。元朝時出口貨物主要是絲織品和瓷器。

  泉州六勝塔,在今福建晉江。元朝時修建,是泉州港引領航船的燈塔。

  那時的泉州生長著許多刺桐樹,以"刺桐城"聞名世界。泉州和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列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有許多波斯、阿拉伯等地商人,他們有特定的居住區,那裡有伊斯蘭教的清真寺。有寫著"蕃客墓"的阿拉伯人墓碑。著名的阿拉伯富商後裔蒲壽庚在南宋時長期主管泉州市舶司,後來歸附元朝。元政府授予官職,仍令掌管海外貿易,招引外國商人來華貿易,很有成效。

  元朝時泉州同亞、非、歐各國的交往非常頻繁。來中國的外國人,最著名的是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元世祖忽必烈時來華,記述東方見聞的《馬可波羅行紀》,描述了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榮,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嚮往。

  元代,泉州海外貿易發展到全盛時期,是當時我國最大的外貿港口,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海港之一,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駕齊驅。

  19、遼、宋、西夏、金等政權的並立識記

  北宋:趙匡胤宋太祖建立 960年

  南宋:趙構宋高宗建立 1127年

  遼:契丹族,耶律阿保機遼太祖建立 916年

  西夏:党項族,元昊大夏國皇帝建立 1038年11世紀前期

  金:女真族,完顏阿骨打金太祖建立 1115年12世紀初期

  20、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統一全國,民族融合理解P60-62

  1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蒙古,1206年建立蒙古政權,是我國古代蒙古族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2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正式定國號為元,1272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6年,南宋滅亡。1279年,元軍消滅南宋最後一支抵抗力量,統一了全國。

  3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①許多漢族人來到邊疆,為那裡的開發作出貢獻。②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③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族沒有什麼差別。④唐朝以來直至元朝,遷入我國的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21、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資治通鑑》識記

  1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P70-72

  11世紀中期,北宋平民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既經濟又省時,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卓越貢獻。活字印刷術後來陸續傳到朝鮮、日本、埃及和歐洲。歐洲到15世紀才有活字版,比畢昇的發明晚400年。

  戰國時期,我國人民已經發現磁石指南北的特性。製成了"司南",這是最早的指南儀器。後來人們製成指南針。到了北宋,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事業。宋朝的海船裝有羅盤針,無論白天、黑夜、陰雨、大霧,都能準確辨識航向。南宋時候,指南針經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為歐洲航海家進行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提供了重要條件。

  火藥是我國古代煉丹家在煉製丹藥時發明的。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於軍事。宋元時期,火藥在軍事上廣泛使用。那時的火藥武器有火箭、突火槍和火炮等。13、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經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人民的四大發明,也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2《資治通鑑》P74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通史鉅著。這部書按年、月、日順序,敘述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全書取材廣泛,敘事明晰,文筆生動,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有重要參考價值。

  22、明朝君主專制的加強識記P79-80

  明太祖為加強君權,1、改革機構:①在地方,明朝廢除行中書省,設三司,都直屬中央。②在中央廢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全國軍政大權集於皇帝一人。③由於政務繁忙,明太祖另設殿閣大學士。後殿閣大學士參與決策,逐步形成內閣制度。

  2、廠衛特務機構的設定:為了監視官吏和鎮壓人民目的,明太祖授權侍衛親軍錦衣衛,由皇帝直接指揮,兼管偵察、逮捕和審訊的事。明成祖時,設立特務機構東廠,以宦官為統領,由皇帝直接控制。廠衛特務機構的設定,是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一種表現。

  3、八股取士:明朝沿用科舉制選拔官吏,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應考的人也不能有個人見解,文體要死板地分成八個部分,叫作"八股文"。考中做官的,很多成為皇帝的忠實奴僕。 危害:束縛思想,敗壞人才。

  23、鄭和下西洋理解P88-90

  明朝前期,國家富強。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絡,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

  1405~1433年,鄭和前後七次下西洋。鄭和的船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隻和航海技術。艦隊航行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廣大海域之間,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規模大、人數多、裝置先進,船上配有航海圖、羅盤針即指南針。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偉大的航海家。

  鄭和下西洋,比歐洲的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及經濟交流。永樂時,西洋和南洋的許多國王、使臣和商隊,絡繹不絕來到中國。同時,南洋華僑也逐步增加。我國人民去南洋的更多了,促進了南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24、戚繼光抗倭理解P91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勾結中國奸商,經常騷擾中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深受其害,稱他們為倭寇。明朝中期,倭患嚴重。明政府派年輕的將領戚繼光到浙東抗倭。他組織一支抗倭隊伍,經過嚴格訓練,作戰勇敢,人稱"戚家軍"。戚家軍在浙江抗倭,九戰九捷;又抗擊了閩粵的倭寇。1565年,倭寇基本肅清。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抗倭業績,永載史冊。戚繼光: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知識聯絡:要和鄭成功收復臺灣,驅逐荷蘭殖民者對照

  初二年《中國歷史》第三冊

  25、清朝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主要措施識記P1-3

  清朝初年,順治帝正式賜予五世達賴"達賴喇嘛"的封號。康熙帝對另一個喇嘛教首領五世班禪,賜予"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從此,確立了中央政府冊封西藏喇嘛教首領達賴和班禪的制度。還設定了駐藏大臣1727年,代表中央政府同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乾隆皇帝粉碎了回部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居住在新疆天山南路貴族大小和卓的叛亂,設定了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

  乾隆皇帝妥善安置了渥巴錫領導下的迴歸祖國的土爾扈特。渥巴錫是我國曆史上的民族英雄。

  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26、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理解P6-10

  ???????知識聯絡:要和1895年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割佔臺灣聯絡起來

  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佔我國臺灣。

  1661年,鄭成功率戰艦數百艘從金門出發,橫渡臺灣海峽,到達臺灣。經過激烈戰鬥,鄭成功打敗盤踞臺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1683年,清軍進入臺灣,鄭成功的後代歸順清朝。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設定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定,①加強了臺灣和祖國內地的聯絡,②促進了臺灣的開發,③鞏固了祖國的海防。

  清軍進關時,沙俄乘機入侵我國,強佔了雅克薩和尼布楚。為了保衛祖國邊疆不受侵犯,康熙帝親自出巡東北,視察防務,決心組織自衛反擊戰。1685年和1686年兩次討伐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的邊界問題。

  16,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中俄雙方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意義。

  27、清前期封建專制的統治識記P18-19

  清朝初期,政權機構的設定仿效明朝制度,在中央設內閣、置六部,同時還保留著由滿州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為了加強君主專制,雍正時設軍機處1729年,由皇帝選調親信大臣組成。軍國大事完全憑皇帝裁決,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地方的軍政首腦,也直接聽從皇帝指揮。這樣,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到乾隆時撤銷;內閣也形同虛設。標誌著我國的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

  文字獄自古就有。文字獄以清朝最為嚴重。為了從思想上控制人民,嚴酷壓制知識分子的反清思想,清朝統治者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一再興起文字獄。重要的文字獄有康熙時的"明史案"、乾隆時的"胡中藻獄"等。

  危害:清朝的文字獄延續了一百多年,到乾隆後期才停息。這種文化專制政策,造成了社會恐怖,從而禁錮了思想,摧殘了人才,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28、閉關鎖國政策運用P15

  1清朝為什麼要實行"閉關"政策?

  ①根本原因:清朝前期,工商業比較發達,但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仍佔主要地位。②清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盛,無需同外國互通有無。③害怕外國商人與沿海人民往來會"滋擾生事"。

  於是,清政府在同西方各國的交往中基本上採取了閉關政策。閉關並不是完全斷絕同外國的貿易往來,而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2它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

  ①積極影響: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了一定的自衛作用。

  ②消極影響危害:A、使中國失掉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阻礙了手工業的進步和發展。B、由於與世界隔絕,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不能同外國進行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交流。中國逐漸在世界上落伍了。C、中國由於落後,最終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或閉關政策的嚴重後果:A、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進而阻礙了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B、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逐漸在世界上落伍了。C、中國由於落後,最終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3結果:閉關鎖國政策更大程度上導致了中國落後捱打的結果。

  ???????談談對閉關鎖國政策的想法或認識見感想或認識第3題

  中國近現代史部分

  1、林則徐與虎門銷煙識記P24-25

  1839年6月,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英美等國商人的約110多萬千克的鴉片在廣東虎門海灘當眾銷燬。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菸鬥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不愧為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中國的禁菸運動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沉重地打擊了英國侵略者,英國以中國禁菸為藉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目的:為了開啟中國商品市場。

  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2、《南京條約》識記P31

  通過鴉片戰爭,1842年8月,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主要內容有:割香港島給英國割地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賠款2100萬元賠款增加中國人民的負擔;對英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協定關稅,有利於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商品輸出。

  1843年,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的附件。英國又取得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英國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權利。

  3、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理解P32

  ①社會性質變化: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社會矛盾變化: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開始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前者成為各種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③革命任務變化: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對外國侵略者,反對本國封建統治者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④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4、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沙俄侵佔中國大片領土識記P46-48

  1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

  英法聯軍闖入北京西郊的圓明園是舉世聞名的"園中之園" ,大肆搶劫,放火燒燬了這座巨集偉華美的皇家園林。

  2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佔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侵略史實P47~48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趁火打劫,從1858年開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佔了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150多萬平方千米。

  ①1858年,中俄《瑗琿條約》,割佔中國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千米。②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割佔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40萬平方千米。③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和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中國巴爾喀什湖以東和以南44萬多平方千米。④19世紀80年代,中俄《改訂條約》以及以後五個勘界議定書,割佔中國西北部7萬多平方千米。

  其中割佔最多領土的是,1858年《瑗琿條約》。

  沙皇俄國是19世紀中國近代史上侵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

  3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危害:①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②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並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③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5、左宗棠收復新疆識記P55-56

  清政府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進軍新疆。左宗棠在前往哈密的途中,讓士兵抬著棺材走在前面,表明誓死抗擊俄國、收復伊犁的決心。清軍收復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區。80年代初,中俄兩國簽約,中國收回伊犁。左宗棠堪稱是一位在鞏固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中功勳卓著的歷史人物。

  新疆有一種柳樹被稱為"左公柳"就是讚揚左宗棠收復新疆的。

  6、鄧世昌的主要事蹟理解P61

  北洋艦隊與日本艦隊在黃海海戰上激戰,管帶鄧世昌毅然下令,衝撞日艦吉野號,不幸中了敵人魚雷,全體將士壯烈捐軀。鄧世昌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成為民族英雄。"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其中"公"就是指鄧世昌。

  7、中日《馬關條約》理解P62

  1895年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中日《馬關條約》。主要內容:①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破壞了中國領土的完整和主權;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使帝國主義深入到中國內地;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危害影響:《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8、八國聯軍侵華識記P76

  1900年6月,為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義和團運動,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侵略軍2000多人,由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率領,從大沽經天津向北京進犯。7月中旬,八國聯軍攻陷天津。8月中旬,攻入北京。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這充分暴露了帝國主義的凶惡本質。

  9、《辛丑條約》運用P79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上述八國簽訂了《辛丑條約》。

  主要內容:①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保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負擔。②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使帝國主義可以長期掠奪中國。③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派兵駐紮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破壞了中國的國防安全。④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使清政府成為列強的忠實走狗。

  影響:①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②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③《辛丑條約》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④《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10、洋務運動運用P51-53

  19世紀60~90年代,清政府統治階級中的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維護清朝統治目的,開展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其中央代表人物是奕,地方代表人物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知識聯絡:"師夷長技以自強"和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前期的口號是"自強"。主要內容有:①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近代軍事工業;②興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人才和軍事人才;③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④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

  後期的口號是"求富"。主要內容有:①創辦近代民用工業,以輔助軍事工業;②建立近代海軍,從70到80年代中期,籌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1885年,清政府成立了海軍衙門。

  評價:①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②積極評價客觀上刺激了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開闢了道路。③積極評價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1、戊戌變法理解P71-73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佈《定國是詔》這是百日維新的開始,實行戊戌變法。從6月11日到9月21日,從開始到失敗,前後僅103天,因此又稱"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方面。P71表格

  京師大學堂是現在北京大學的前身。1898年戊戌維新期間,光緒帝頒佈詔書,設立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也是百日維新留下的惟一成果。它的開辦,對中國近代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

  影響:①變法詔書的頒佈,A、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B、有利於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C、有利於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預政權。②變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戊戌變法受到民族資產階級、開明地主的擁護,得到愛國知識分子的支援。

  12、孫中山主要革命活動識記

  P81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興中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P84為了集中革命力量,孫中山聯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等於1905年8月在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性質: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在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上,選舉孫中山為總理,建立了領導機構,同時決定創辦《民報》,作為宣傳革命的刊物。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稱為三民主義。民族主義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權主義即"建立民國",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 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動統治不等於推翻封建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

  1912年,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1924年,孫中山領導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

  1925年,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在北京逝世

  13、武昌起義、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識記P90-93

  1911年10月10日,在同盟會的推動下,武昌城內新軍中的革命黨人首先起義。新軍各營聞風響應,第二天佔領武昌。接著,漢陽、漢口新軍起義響應,革命在武漢三鎮取得勝利。1911年是舊曆辛亥年,史稱辛亥革命。起義的主要力量是傾向革命的新軍。

  1912年元旦,是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的日子,孫中山赴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從這天起改用公曆,以中華民國紀元。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要懂得民國紀年公元紀年換算

  1912→→公元年 已知:1912→→2005  已知:1→→37

  1→→民國年      1→→?    1912→→?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孫中山頒佈了由參議院制訂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臨時約法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的性質。

  14、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運用P95

  歷史意義: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①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它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或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但不等於推翻中國的封建統治,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③孫中山和他領導的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功績永遠閃耀著光芒。

  失敗原因:①資產階級政治上的軟弱性;②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發動廣大群眾。

  結果:這次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15、新文化運動識記P123-125

  1915年起,陳獨秀、李大釗、魯迅和胡適等激進民主主義者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掀起新文化運動,向尊孔復古逆流猛烈進攻。

  1前期主要內容:"四提倡,四反對"。①提倡民主,反對專制;②提倡科學,反對愚昧;③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④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新文化運動把鬥爭鋒芒指向維護封建制度的孔教。

  2後期主要內容:1918年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林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論文,頌揚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宣傳馬克思主義。

  3作用:新文化運動①是我國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②它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③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知識聯絡:新文化運動的作用和五四運動的意義相對照

  16、五四愛國運動理解P125-127

  1919年,一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會。 中國是"一戰"的戰勝國之一,北洋軍閥政府派代表參加巴黎和會,提出:①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②廢除"二十一條",③反對在對德和約上把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轉給日本。中國的合理要求被拒絕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的導火線直接原因。

  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門前集會遊行,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最能反映五四運動的性質一致要求懲辦親日派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但北洋軍閥政府卻出動軍警逮捕了許多學生。6月3日以後,上海、唐山、長辛店等地工人相繼罷工,無產階級成為運動的主力,運動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

  五四愛國運動取得初步勝利:①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迫使北洋軍閥政府釋放了被捕學生,②撤銷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個賣國賊的職務,③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歷史意義:①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性質。②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表現了偉大的力量起了主力軍的作用。③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起了重要作用青年學生髮揮了先鋒作用。④運動發生在俄國十月革命以後,是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對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推動作用。⑤五四愛國運動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