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媽媽怎麼樣教育孩子

  猶太人之所以會出現那麼多的名人主要是因為有一個會教育孩子的媽媽。那麼的呢?和小編一起來學習吧!

  猶太媽媽教育孩子的方法

  第一:書籍像蜜一樣甜

  在孩子剛剛懂事時,猶太媽媽就會在每個書頁上都滴上蜂蜜,讓孩子舔食,讓連字都不認識的孩子產生第一個具象的概念——書是甜的。他們會用很多方法幫助一個孩子去尊重書,每個家庭都有一個偌大的書櫃,每一個房間的床頭櫃上基本都有書。

  從小背誦經典也是他們的傳統教育法則之一。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就是猶太人的後裔,他7歲的時候就能熟背3萬多字的《聖經》馬太福音,並且在後來的生活中深受其啟發。猶太人習慣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背誦下來,而大腦就像一個高速運轉的計算機,隨時可以調出需要的知識。

  第二: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讀書

  猶太典籍《塔木德》指出:“自己喜歡的事,才會做得最好。 ”所有的孩子都會期待第一次識字、第一次讀書,但過不了多久,他就會覺得枯燥、厭煩,為什麼呢?因為無論是識字還是讀書,後來的發展已經不是自己的意願了,大人們會用強制的手法讓孩子讀固定的書、固定的時間學習自己不願意接受的知識。你點燃了孩子第一次接觸的意願,卻用義務澆滅了孩子熱情的火焰。小編提醒:這是我們中國家庭普遍存在的現象。請剋制自己的強制,保護好孩子讀書的興趣,讓這團火越燃越旺。

  第三:帶著好奇心去讀書

  帶有自己意願的讀書都是最具自主性的,而自主讀書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猶太人赫伯特.布郎說:“我的祖父常問我,為什麼今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呢?他總是讓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找出理由,然後讓我自己知道為什麼。我的整個童年時代,父母都鼓勵我提出疑問,從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於理。我以為,這一點是猶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勝一籌的地方。”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這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燬,你將帶什麼東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是錢或鑽石,母親將進一步問:“有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來,母親就會說:“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只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猶太人一心追求智慧,並以不同尋常的方式運用智慧來謀生的特點代代相傳。

  第四:利用周圍的一切來教育孩子

  猶太媽媽不會因孩子犯錯而處罰孩子,反而會利用孩子所犯的過錯來教育孩子。例如孩子不慎摔破杯子,你會怎麼辦呢?猶太媽媽一定會反問她的孩子,為什麼杯子不是往天上去, 而是往地上掉。這是一個解釋萬有引力的好機會。所以周遭發生的一切事物都是教育孩子的材料。猶太人把培養孩子的冒險精神作為重點,會利用各種交談的機會來誘發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去思考,從而刺激孩子讀書、求知的慾望。誰也不會喜歡乾巴巴的理論書籍,但當現實中的問題帶來了思考,理論便成為了瞭解生活、有實用價值的工具,這樣的讀書,怎麼會枯燥呢?看到這點小編想說:不得不佩服猶太媽媽。遇到這種事,我們能不發脾氣,反而安慰孩子,就已經覺得自己做的不錯了,是個懂得引導孩子的好媽媽。哪還會想到藉此給孩子引入知識?!除了要有這種敏銳度,還得具備足夠的知識。所以感嘆啊,差距太大!唯有先用知識把我們自己武裝起來,才能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第五:用遊戲探索哲理

  一個猶太媽媽和孩子做了這樣的猜謎遊戲:

  “火災裡失去了所有的財產,還能倖存的是什麼?提示:無形、無色、無味。”

  答案是什麼呢?就是“知識”。

  “人的眼睛有白色和黑色的部分,但為什麼透過黑色的部分才能看見事物呢?”

  答案是因為人生唯有透過黑暗才能夠看到光明。

  雖然只是短短的問答,卻蘊含了先人總結的深奧智慧和人生道理。除了知識,還有智慧!

  猶太母親的教育觀念

  沙拉•伊麥斯,1950年出生在中國上海,1992年回到以色列。那時她已42歲,最大的兒子以華14歲,二兒子輝輝13歲,小女兒妹妹3歲。那時的沙拉已結過三次婚,她坦言,一個女人帶著三個孩子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重新開始生活,那種艱難是常人無法想象的。

  在與人交流時,沙拉總會不止一次地重複“作為一箇中國人”這句話,同時她也為身為一個猶太人而感到自豪。她說,就是這樣的雙重身份,讓她得以借鑑中國和猶太文化的精華、吸收兩國教育的精華,培養出三個優秀的孩子,其中兩個兒子以華和輝輝在30歲之前都已擁有了億萬資產,女兒妹妹也已成功服完兵役。

  沙拉認為:

  1、如果你在手心裡握一把米,不要用力,就這樣輕輕捧著,我保證一粒也掉不出去,但只要你試圖抓緊,米粒立刻就會從你的指縫間溜走。

  2、不同的孩子就像不同的食材,適合不同的烹飪方法。上好的五花肉適合做紅燒肉,但如果食材是一條魚,你沒等它長大就急著下鍋,出來的菜一定不好吃,這時你需要的就是一點水,養著它,讓它快快長大。

  3、我們的孩子需要富養,但這個富是豐富的富,不是財富的富。

  真正的輸贏在彎道上

  沙拉從不強迫自己的孩子讀書,她的觀點很明確:“現在很多家長都想著讓孩子讀名校,還得報補習班,而且越多越好,美其名曰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從來就沒人劃過這起跑線,真正的輸贏是在彎道上,不在起跑線上。”

  沙拉經常毫不避諱地說,自己的大兒子以華就不是“讀書的料”。“同樣上課,輝輝能很輕鬆地吸收,但以華就不行,雖然他也很努力,但就是差那麼一點。”可沙拉並沒有像當今的中國父母那樣,逼著孩子學,天天跟在孩子後面催著做作業,上補習班,“以華就是那條魚,他需要更多的時間,需要更多的水,我能做的就是等待”。

  堅持“延遲滿足”教育

  剛回以色列,沙拉為了給孩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特意選擇了靠近黎巴嫩的一個小鎮,令她沒有想到的是,那裡的學校教的不是希伯來語而是俄語。沙拉當即決定到教育部反映這個問題。當她來到特拉維夫的時候,教育部已經關門,沙拉在門口的紙箱裡過了一夜,直到第二天上午九點教育部再次開門,她才得以反映自己的困難。就是這樣的堅持讓沙拉為自己的孩子爭取到了最好的希伯來語教師。

  就是這樣一個在背後默默付出,不強迫孩子讀書,給予他們快樂童年的媽媽,有其狠心的一面。沙拉一直堅持對孩子的要求“延遲滿足”,這與現在的許多中國家長對孩子的要求“無條件滿足”,甚至是“超前滿足”截然不同。

  沙拉坦言,她從不一味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妹妹小時候很愛吃蛋糕,但除非是生日或重大節日,我不會給她買。” 這樣的堅持曾讓母女之間劍拔弩張。

  “最嚴重的一次衝突發生在她16歲的生日上,那時她期待我給一個大紅包,但其實我只給了她1600元人民幣。她當場就翻臉了,點菜的時候亂點一通,還點了橘子水。”沙拉堅持把橘子水退了,只留下一碗生日面,“我告訴她,一紮橘子水要18元,這些錢夠山區的孩子買18支鉛筆。”

  沙拉說,每當看到女兒因為自己的拒絕而流下淚水時,自己的心也在淌血,但她明白,社會的競爭是殘酷的,現在把孩子養在溫室裡面,將來只能加速他的枯萎。

  就是在這種教育理念的培養下,沙拉的兩個兒子也從小養成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故意讓兒女接受鍛鍊

  即使在背後默默付出了這麼多,沙拉在孩子面前還是一個“說一不二”的嚴母形象。而且她還時常讓孩子們接受嚴酷訓練,培養他們的能力。

  剛回到以色列不久,沙拉給了兩個兒子各100新阿高洛以色列貨幣單位,100新阿高洛約合人民幣2元,讓他們到特拉維夫去玩一圈。那時孩子們的希伯來語還不是很流利,但她依舊堅持讓他們自己去闖一闖。剛到車站,以華和輝輝就遇到了從來沒有碰到過的困境。售票員故意刁難他們,收了200新阿高洛後既沒有給票也沒有找錢。兩個孩子在陌生的車站沉思良久,最終決定報警。警察來了之後,以華和輝輝說出了兩張紙幣上的編號,並清楚地說明,紙幣的左右角上各有一個摺痕。就是這樣的鐵證如山,讓以華和輝輝要回了自己的200新阿高洛,在特拉維夫遊玩一圈後,順利回到了家中。

  在以色列,每個女孩18週歲時都要到軍隊去服兵役,為期兩年。沙拉故意讓女兒接受最嚴酷的訓練。“那時候她們的訓練就是徒步穿越一片沙漠,我看她的嘴脣都乾裂了。”回憶起女兒當時的從軍經歷,沙拉半是心疼半是欣慰,“當時我就在行軍隊伍的尾端,女兒所有的抱怨,通過無線電我都聽到了,但我知道,這樣的狠心對於她未來的發展是有好處的,我不能心軟。”

  猶太媽媽教育孩子的事例

  我相信,中國媽媽愛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從孩子上幼兒園、上小學、上中學、上大學,到找工作、結婚、生孩子,媽媽無時無刻不在操心——即使為孩子把心操碎了,她們也毫無怨言。

  沙拉原來也是這樣。她是出生在上海的猶太人後裔,育有兩子一女。後來,沙拉離婚了,帶著三個孩子移居以色列。初到以色列時,沙拉靠賣春捲來維持全家的生活。

  那時的沙拉還是習慣地按照中國式媽媽的思路來想問題: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於是,她每天送孩子們去讀書,然後自己開始做春捲、賣春捲。當孩子們回家後,她又一個人忙著做飯,孩子們則圍在暖洋洋的火爐旁等著媽媽把飯菜端上桌……她對孩子唯一的要求是:只有能考上大學就行。

  這樣的情形維持了一段時間,終於有一位鄰居大嬸看不慣了。有一天,她過來對沙拉的大兒子說:“你已經是大孩子了,應該學會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看著你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然後這位大嬸又不滿地對沙拉喊道:“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自己想怎麼溺愛就怎麼溺愛。你這樣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沙拉後來發現,在以色列家庭裡,孩子無一例外都要參與家務勞動,而且越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越是被父母推出家門體驗艱苦生活。於是,沙拉誠懇地接受了這位鄰居大嬸的意見。

  為了培養孩子的生存技能,她以有償的方式讓孩子們幫忙賣春捲,賣掉一個春捲可以提成20%,而孩子們正是在賣春捲的過程中學會了和陌生人打交道。沙拉還畫了一張值日表,掛在家裡的牆上,值日表上規定了誰哪天洗衣服、做飯、打掃房間。經過“家庭會議”,大家一致決定設立“值班家長”,並且規定了“值班家長”的任務。沙拉的大兒子擔任“值班家長”的第一天,一大早就拖好了地板,並就近買來了麵包當早餐,還宣佈當天的晚餐是炒白菜和煲一個湯。因為三個孩子輪流值日,所以每週日的早晨,沙拉都可以睡個懶覺,而當天負責值日的孩子會到冰箱裡取出酸奶、麵包,再煎個雞蛋,然後把早餐擺好。

  寵愛孩子人人都會,甚至連母雞也會,可是,學會這樣“狠心”地去愛孩子,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了。如今,沙拉的兩個兒子都成了成功的鑽石經銷商。

  沙拉在她寫的一本書裡這樣總結猶太媽媽教育孩子的祕訣:“心軟是害,狠心是愛。誰溺愛孩子,誰總有一天會為孩子包紮傷口。”

1.猶太人教育孩子方法

2.2017猶太人的教育孩子理念

3.猶太人教育孩子的智慧

4.猶太人教育孩子理財

5.猶太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