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我國管理會計的目前狀況及未來發展趨向

 論文摘要:管理會計 目前狀況 發展趨向 

  論文摘要摘要:管理會計的發展對於指導和改進我國經營管理、提高巨集觀經濟效益發揮了積極功能。它最重要的職能是為最優經營決策和最高經營效率提供各種有用的方案和資料。本文將從我國管理會計的目前狀況及以後的發展趨向進行簡略的闡述。  
    
    
  一、 我國管理會計的基本目前狀況  
    
  管理會計的起源,一般認為是20世紀初西方工業革命及管理學的產物。20世紀初,伴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成功,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社會化大生產程度的提高,生產規模的日益擴大,企業及市場的競爭加劇,企業的生產經營已經由產品化時代進入市場化時代,生產經營的複雜化也隨之加大,對管理知識的需求也相應增加,管理理論由此而產生,以泰羅為代表的管理學說相繼建立。伴隨著科學管理理論在實踐中的廣泛應用,作為其組成部分及具體管理方法體系的“標準成本制度”、“全面預算體系”、“標準差異分析”等,相繼引入到會計中來,形成了管理會計的雛形。其後,伴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生產經營管理複雜化程度不斷提高,管理會計也由早期的應用工具,逐步發展為參和決策,最終上升為戰略管理,成為現代管理的重要學科理論。  


  我國對管理會計的探究和應用起步較晚,約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短短20年時間,管理會計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很多事實證實我國管理會計已逐步從數量、定額管理過渡到成本、價值的管理,從專案、部門管理演變為全面管理、戰略管理。隨著理論探究的拓展和實踐經驗的積累,現代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管理會計呈現出日趨融合之態勢,人們的目光已從過去轉向現在和未來,開始用全域性的觀點、戰略的眼光進行財務活動管理。管理會計的發展對於指導和改進我國經營管理、提高巨集觀經濟效益發揮了積極功能。  
  但管理會計在中國形成和發展的時間究竟不長。立足於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建設目標,我國管理會計尚存在許多缺陷和不足。管理會計的理論結構、探究範圍、實踐應用等方面更待完善和充實,還存在較大的發展餘地。此外,管理會計理論和實踐脫鉤現象較嚴重。從本質上來說,管理會計是為內部管理服務的,不注重管理會計的應用,很難說其管理工作會有多大成效。管理會計理論的實踐化,在我國還存在一些脫節。  

    
  二、我國管理會計的未來發展趨向  
    
  大體說來,我國管理會計的發展方向,應是理論體系逐步完善化、實踐應用靈活化、理論和實際結合緊密化、管理會計在企業管理和財務管理領域的功能明顯化。  
  一成本計量目的多元化和成本概念結構多維化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健全,企業已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營實體,企業面臨市場經營、產品開發等經營管理新問題,其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分析各方面的成本新問題越來越多,成本管理的目標也自然發展為融猜測、決策、計劃、核算、控制、考核和分析等為一體的多元化體系。為滿足猜測、決策和計劃等成本管理要求的計量目的,預計成本分為邊際成本、差量成本、機會成本、固定和變動成本、目標成本等。而為滿足控制、考核和分析等成本管理要求的計量目的,則要求建立正確的計劃成本、標準成本、目標成本、貢任成本等成本計量制度,同時還要求成本計且能獲取企業以前年度成本資料和國內外同類行業的成本資料等。多元成本計量目的要求相應建立多維成本概念,正如楊紀瑰教授所述摘要:"服務於不同目的,採用不同方法和包括不同範圍所進行的成本計算的結果,就可能產生不同的成本概念和成本數字。"在管理成本的大框架下,各種成本的涵義和外延也有了較大的變化發展。  
  二作業成本法和目標成本法將成為應用主流

目前理論界對作業成本法和目標成本法已有定論,但尚未形成系統的體系,在實際應用中也僅應用在少數製造行業中。事實上·作業成本法同樣適用於非製造行業如金融保險業、商業、醫療衛生業等行業。目前,我國許多企業都是採取多品種、小批量方式生產,以這些企業為試點單位並隨著企業自動化程度提高以及會計和管理人員成本管理觀念及水平的提高,市場的不斷成熟和完善及大範圍推廣運用,形成全國範圍的成本計算和管理方法,這不但能提供相對準確的成本資訊,且有利於制訂科學有效的經營決策、投資決策,提高企業競爭能力,增加企業價值,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因此,作業成本法勢必成為我國未來成本管理的核心方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一項產品的完整生命週期過程中,作業成本法主要實施於後半段生產、客戶服務,而目標成本法主要實施於前半段設計、開發探究等,其特徵為摘要:1顧客導向以求競爭優勢叫(2)以市場價格為上限,謀求成本降低;3在產品生命週期的初期階段使設計者注重成本的降低;4採用超部團隊方式幫助各部門管理者在未開始生產產品前就衡量產品的功能、消費者需要、產品的成本和利潤;5採用價值工程等方法去維持產品功能並降低產品成本。傳統的目標成本法在我國過去用得較多。目前,企業的戰略觀念和管理範圍也正在發生較大的改變。如企業定價政策已不僅僅從企業內部成本核算著手,是開始拓展到考慮社會消費水平和售後服務質量、產品品牌效應。企業設計部門和產品開發部門已逐漸熟悉到產品以質量取勝,以功能爭優的開發策略。邯鋼的"模擬市場核算、成本否決"就是作業成本法和目標成本法在我國的應用前奏。在未來的二、三十年,目標成本法和作業成本法將會風靡一時,佔領管理會計成本管理方法的龍頭。  
  三以作業鏈分析為基礎,邁出走向戰略成本管理的第一步價值鏈分析  
  隨著全球競爭的日益激烈,企業外部環境的急劇變化,我國為了適應這種競爭的需要,戰略管理思想應運而生。目前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戰略管理在理論探究上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國內外均出版了許多專著和論文。但在實踐運用申,較少涉及戰略成本管理。  
  從作業管理的實質來看,作業管理的主要目標有兩個摘要:一是從外部顧客的角度出發,儘量通過作業為顧客提供更多價值;二是從企業自身角度出發,儘量從顧客提供的價值來獲得更多的利潤。為此,企業必須通過作業鏈分析,確定增值和非增值的作業;而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運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所有這些活動都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示。價值鏈不僅包括企業內部各鏈式活動,而且更重要的是,還包括企業外部活動,如和供給商之間的關係,和顧客之間的關係。  
  四財務和非財務指標的平衡成為管理會計中績效考核的重要手段  
  長期以來,杜邦評價指標體系在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應用較廣,其中投資報酬率指標已成為引導企業投資、籌資、收益分配的有力工具,因而高投資報酬率也往往成為績效優良的代名詞。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和部門體系的日益龐雜,報酬率指標呈現出較大的侷限性。投資報酬率有時甚至帶來錯誤的訊號,可能掩蓋某些部門的實際業績,並使人們注重相對率的計算,忽視對業績進行絕對金額的評價。此外,只注重投資效果,忽略顧客滿足度、產品質量水平、市場佔有率等其他方面也是違反績效評價的初衷的。未來管理會計中,人們將從價值鏈分析著手,將財務指標 如投資報酬率、剩餘收益或經濟增值額和顧客滿足度、生產過程質量週期控制,學習和成本等非財務資訊相結合,朝著綜合績效考評的方向發展。  
  以上所述僅是管理會計發展的幾個方面。隨著管理會計理論尤其是在實踐應用中的發展,必將對成本核算、猜測決策、分析和控制、業績評價體系的完整性和實用性產生深遠影響,並推動企業管理、財務會計理論、財務管理等學科交叉融合和發展。

 參考文獻摘要:  
  [1趙暉,《管理會計在我國應用的目前狀況及其創新發展》。會計之友,2006,(5)  
  [2鄭石橋,李宇立。《有關管理會計探究的若干思索》。財會月刊,2006,(5)  
  [3郭延琦,《對管理會計在企業中應用的思索》。北方經貿,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