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生社會實踐論文
在創新成為時代精神核心的新形勢下,積極推進大學生社會實踐創新研究,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和新時代的選擇,是立足現實、著眼長遠事業的一項戰略任務,具有重大的意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創新
摘要:
目前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在思想認識、專案策劃、組織實施中凸顯許多弊端,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實踐內容、形式和載體;注重專業指導、因地制宜設計實踐專案、合理策劃、注重成效、建立長效機制,把“三下鄉”做成“常下鄉”,才能實現雙贏效應。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實踐;創新
0引言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是指“文化、科技、衛生”下到農村。2004年8月,中央16號檔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檔案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於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瞭解國情、增長才幹、奉獻社會、鍛鍊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近幾年來,伴隨著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巨大投入,農村基礎設施、農村生活情況、農村精神風貌等各方面有了很大提高。與此同時,農村的青年人流動性增大,常駐青年人突減,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增多,部分農村基本覆蓋資訊化,日常文化生活匱乏等新現象凸顯。在這種新的形勢下,如不對傳統的“三下鄉”形式加以創新,緊跟時代步伐,就無法真正成為服務社會和培養學生的一個有效載體。
1目前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凸顯出的問題
1997年5月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國家教委、共青團中央等部委聯合下發《關於開展大中學生志願者暑假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通知》,至今已逾15年。經過15年的探索與發展,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已經成為國家科教文衛等職能部門服務廣大農民、服務基層的重要品牌[2]。目前,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多彩,按專業特長分類,可以分為科技宣教類、文化文藝類、衛生保健類。近年來,還有一類綜合衛生與文化的人文關懷類,比如關愛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就屬於這一類。按實踐內容分類,可以分為宣傳調查型、設計維護型、幫助生產型、表演展出型、支教授課型。按實踐時間分類,最少的有3天,最長的有1個多月。按實踐人數分類,一般至少5人為一隊,人數也可達到50人以上。通過以上的分類,就構成了現在各種形式的暑期實踐活動。儘管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多彩,也作出了一定成績,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不足,正視存在的問題。
1.1思想認識不到位
社會實踐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在大學生素質拓展,專業能力提高,對國情的瞭解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高校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有的高校還將社會實踐活動作為一門“必修課”給予相應的學分,然而這種重視提高不了大學生對其正確認識。暑期“三下鄉”的參與面不廣,個別院系在選拔實踐隊員的時候缺少足夠的思想教育,選拔過程簡單寬鬆,有個別服務意識不強,個人素質不高,覺得社會實踐新鮮好玩。還有的參加動機不純,為了獲得“社會實踐先進個人”等榮譽。有的實踐隊大學生,為了完成學校要求的任務,為了“下鄉”而“下鄉”。在集市擺幾張桌子,橫幅一拉,向來往的群眾發宣傳單,對前來諮詢的群眾泛泛而談,擺攤時間1小時左右就打道回府。領略鄉鎮美景美食,購買特產反倒成為實踐隊員們的主要“工作”。這樣思想認識不到位的實踐隊,不僅影響到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還會損害到高校的名譽,受到當地政府或單位的排斥。
1.2專案策劃有誤區
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前期準備工作主要包括實踐活動主題、形式的確定、組隊,對組員進行思想動員,作初步計劃等。儘管每個實踐隊在出發前都會制定相應的計劃,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但是很多僅僅停留在表面的調研,教師對於前期的方案指導不足,學生籌備時也沒有深入瞭解實踐地的實際需要。很多的實踐隊存在一個誤區,想方設法籌備更多的實踐專案,這些專案有些華而不實,沒考慮到是否適合實踐物件,實踐物件是否又需要這些專案,最終造成實踐成效不佳,大學生成就感低下。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中,許多高校都是派輔導員帶領學生開展實踐活動,造成在實踐過程中缺乏專業教師的指導,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中,帶隊老師力不從心。個別老師責任心不強,難以給學生很好的指導,影響了實踐效果。特別是有些帶隊老師經驗不足,造成實踐活動不順利。
1.3實踐經費難籌措
高校團委每年都有專門的學生社會實踐經費預算,每個高校劃撥的經費相差很大,“三下鄉”社會實踐經費與學術研究、技能提升等經費相比比例還是偏小,申請額外劃撥經費難上加難。有些高校這部分經費十分緊張,具體承擔實踐組織工作的院系部門,在制定實踐隊的活動時間、參與人數、實踐專案時往往受到實踐經費的限制,導致實踐效果打折。
1.4實踐效果短期化
各個高校都有自己的社會實踐基地,每年的“三下鄉”實踐活動中,並沒有連續地選擇社會實踐基地,流動性比較大。部分高校院系領導遵循的是哪裡方便,就去哪裡的原則,沒有充分利用社會實踐基地,使得社會實踐基地成為空牌,浪費人力、物力。社會實踐活動缺乏穩定性與長效性機制,也使得實踐活動無法制定長期目標,浮於形式。
2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創新思路
2.1端正認識,注重專業指導
高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發動者,作為具體承辦實踐活動的院系,必須積極動員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讓大學生對社會實踐有正確的思想認識。明確社會實踐並不是一次單純的體驗生活,一趟旅遊。應該是利用自己掌握的技能特長,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在鍛鍊自己運用知識能力的同時,圍繞實踐主題為當地群眾服務。讓學生在出發前有使命感,參與時有光榮感,歸來時有成就感。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隊成員名額有限,基本從各級學生會、社團、班委中選出。只有突破身份、專業、年級等因素的限制,組建自願為主,或返鄉大學生群體的實踐隊,才能夠大大地提高實踐主動性。各院系要組織好實踐隊員的培訓工作。圍繞實踐隊的主題和活動專案要求,可以聘請多名專業老師集中指導,也可聘請校外專家指導。規模較小的院系可以形成聯合實踐隊,加強院系之間、高校之間、校企之間的合作,開展更豐富的實踐活動。要緊緊抓住實踐地政府當年的主要工作,將實踐專案貼近地方發展,取得當地政府的支援。拓寬思路,涉及到例如環保、水利、法律、農業、電力等行政部門,可以尋求他們的指導或申請組成聯合實踐隊,通過地方、企業出資協辦的方式籌集實踐經費,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援與贊助,推動社會實踐更好開展。
2.2因地制宜,服務與實踐並重
不同實踐隊各有特色,實踐專案與時間也各有不同。實踐隊在設計實踐專案時應該充分考慮到自身特長,結合當地特點開展實踐活動。例如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電力系與資訊系聯合實踐隊發揮專業特長,深入鄉鎮村開展義務維修,併為文化氛圍濃厚的尤溪縣管前鎮九曲村獻上文藝晚會;河海大學能源與電氣學院實踐隊深入尤溪縣西城鎮鳳元村、秀村、七尺村、文峰村等地,實地考察了當地的水渠、排洪溝、河堤等農田水利設施,開展了測量河道落差,河道防洪排洪功能檢驗等活動;福州大學實踐隊深入鄉村,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實踐活動;福建省中醫藥大學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團來到尤溪縣八字橋鄉,調研全縣重點中藥實驗基地發展狀況。這些實踐隊開展的實踐專案因地制宜,需求與供給相適應,使實踐活動具有很好的成效,得到當地政府積極的支援。
2.3合理籌劃,花“小錢”做“大事”
實踐時間的制定,依賴高校劃撥的實踐經費,當地政府或單位對實踐隊的支援情況而定,時間過短,學生實踐效果不佳,對當地的服務不夠。進行合理的經費、時間預算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最短保證在一週左右為宜。實踐隊住宿一般是安排在學校宿舍或者政府宿舍,噹噹地無法承擔時,就要居住賓館,這對許多實踐隊來說,是費用最高的一項。社會實踐最大的花費無非是在住宿費與日常飲食上,經費不多的實踐隊,要儘可能與當地溝通,得到支援。也可以採取自己買菜煮飯的方式,這種自食其力的方式不僅增進了大學生們之間的交流,還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2.4精選實踐基地,制定長效機制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為了讓大學生提高實踐能力、接地氣、察民情。高校在選定社會實踐基地時,要根據學校專業特色以及能夠開展的實踐活動等方面進行合理性分析,簽訂責任書。實行雙贏原則、就近原則,把社會實踐與思想教育結合,與專業學習結合,精心組織。實踐基地要能承擔大學生相關專業社會實踐的需求,融合教學、科研、生產、育人為一體。在向實踐基地提供物質支援的同時,積極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化,讓大學生受到更好的鍛鍊,地方與單位取得更好的效益。加強校地聯絡,制定長效性的保障機制讓實踐活動達到預期目標。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不應是臨時性的實踐活動,要保證活動的連續性與穩定性,將“三下鄉”變為“常下鄉”。
2.5設計實踐成效考核制度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實踐隊成員的表現情況,要納入日常的教學安排並給與相應成績,納入評先評優的考核指標,作為入黨的考核依據。實踐隊指導教師的指導成效,也將作為職務稱晉升、年終考核的重要條件;同時加強對學院的考核力度,把社會實踐開展情況作為學院學生工作考評的重要指標,確保社會實踐活動紮實有效地開展[3]。將“訂單”式的社會實踐引入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中去,形成高校出學生,基層單位出崗位的模式,服務基層,服務三農。提前給與大學生進入社會實踐的機會,瞭解單位或企業執行模式,拓展大學生就業創業道路。
3結束語
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促進了大學生成長成才,培養了大學生更強的實踐能力,為大學生今後走入社會做好了鋪墊。作為實踐教育的組織者,我們要緊密跟隨當今社會發展形勢,結合高校自身優勢,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使實踐活動具有長效性與穩定性,發揮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最大作用,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李倩.淺談高職高專教師隊伍的建設[J].科教文匯,200709:20-21.
[2]王銳琴,劉芳芳,蘇建國.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再思考[J].中國產業,20112:65-66.
[3]趙海慧.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高教高職研究,200949:190-191.
範文二: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論文
一、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培養良好綜合素質及提高專業技能的重要途徑
高校的大學生主動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利於將自身所學專業技能與實踐相結合,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發現自身專業的不足之處,取長補短,不斷進步與提高。
一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與進取
社會實踐活動為大學生直接進入社會展示自我專業技能、培養適應社會的能力搭建了良好的基礎平臺。在思想政治方面,大學生更直接的對教育方針基本路線進行深入的學習,鞏固培養積極向上的思想政治方向。大學生通過接觸社會人們自然生活,從而使大學生加深對社會人們工作生活的學習與瞭解。通過社會實踐與社會人民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礎,培養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教育事業服務的理念,使學生了解社會各單位對實用性藝術人才的需求,激發學習興趣、培養為教育事業服務的責任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了解教育部教育改革的基本路線,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個人情操,提高主動維護社會穩定性與自覺性的思想覺悟。
二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專業技能得到有效提升
在校大學生通過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使自身所學專業水平得以展示,在教學與表演的過程中,發現不足之處,取長補短,不斷進取。社會實踐活動能激發大學生的專業樂感、表現力及技能水平提高,培養其將藝術作品及藝術教育不斷創新的服務理念。
三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的角色轉變
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的社會角色轉變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縮短其從學生轉變為演員或教師從業者的程序,培養其盡完善的適應能力。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促使大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工作經驗、心理素質、組織、協調、溝通等能力的提高,同時對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擇業觀,消除擇業誤區,為尋找到適合自身專業特點及理想的職業目標提供有效保障。
二、社會實踐活動促進高等藝術教育的發展和改革
社會實踐活動強化了學生與社會之間的緊密聯絡,加強並改善高等藝術院校為社會藝術教育事業做貢獻的服務理念,為高等藝術院校的教育教改工作提供了創新理念。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是學校更好地瞭解學生的綜合素質、課程結構設定、教學管理工作等相關情況與社會需求中所提出的要求及待解決問題,積極推動藝術教育改革程序,為高等藝術院校定位培養目標、強化辦學理念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社會實踐活動積極促進“兩個文明”建設
高校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一方面接受教育,鍛鍊專業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運用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為地方和實踐單位做出貢獻,對“兩個文明”建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使大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作用進行充分學習與瞭解,有助於在校大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與研究。同時,作為從事高等藝術教育的教師,要以人才培養方案為教學基礎,讓優秀的藝術人才走向社會為教育理念,促進在校大學生健康成長為服務宗旨,進而促進高等藝術教育的發展與改革,加快“兩個文明”建設工作的程序。
四、結語
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最直接、最能展示與鍛鍊其專業特長的實踐形式。隨著我國高等藝術教育改革程序的不斷深入,更體現出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與深刻內涵,在教育改革中發揮著積極地推動作用。大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要不斷加強培養與完善自身的綜合素質,要正確樹立其人生觀、價值觀、事業觀,使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作為自身專業技能提高與培養良好綜合素質的一種重要途徑。隨著社會對應用型藝術人才需求的不斷提升,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時間不應侷限於是寒假、暑假,應該主動與社會大學生志願者服務機構、公益事業服務平臺、困難農民工子弟所在中小學、社群共建等社會真正所需的單位建立聯絡,樹立良好的廣義社會實踐藝術教育服務意識,培養其全心全意為國家教育事業銜沙填海的精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大學生要結合自身思想實際和客觀要求,以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共同理想”和實現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為宗旨,正確樹立培養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人生觀,要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作為自身的價值取向上,徹底根除重理論知識、輕專業技能實踐的思想,樹立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實踐相結合的精神,主觀上使自身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得到實效——學有所展、學有所用。因此,高等藝術院校的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凸顯其自身專業技能成長與培養綜合素質能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