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活動論文

  近年來,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大學生在校期間的社會實踐活動是鍛鍊其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教師教育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論文

  一、教師教育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問題分析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迅速推進,大學生社會實踐進入了制度化、規範化和科學化的全面發展階段,其價值取向必須滿足學生本身與社會的現實需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情況和新變化,大學生社會實踐必須與時俱進,進行方式方法、形式途徑的深入探索和創新。

  二、支教“留守幼兒”的社會實踐活動———留守幼兒非正規學前教育

  1.留守幼兒非正規學前教育的內涵和意義

  當前,以大力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為依託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越來越多地關注到農村留守幼兒這一弱勢群體,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志願者深入農村、送教下鄉,為農村留守幼兒開展持續的支教服務活動。在學前教育沒有納入義務教育的現狀中,在留守幼兒的父母“必須外出打工”的前提下,中國所有的教師教育專業大學生如能利用假期,特別是寒暑期社會實踐,把對留守幼兒支教作為一種常態,將建立以教師教育專業大學生志願者為主導的留守幼兒非正規學前教育全新模式。這樣的現實狀況,為留守幼兒包括城市流動幼兒非正規學前教育實施途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以學前教育專業或相關師範專業的大學生為主要師資力量,通過系統培訓,深入農村開展定期的持續性的支教服務,並藉助高校和社會的力量對整個支教活動進行支援、監督和管理,使大學生志願者的支教行為成為留守幼兒非正規學前教育的重要途徑。

  2.留守幼兒非正規學前教育的社會實踐模式探索

  近年來,圍繞“貼近學生、立足專業、服務社會”的原則,以大學生志願者“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南京曉莊學院一直在進行留守幼兒非正規學前教育的實踐探索。2012年1月,在史愛華教授教育部課題“全納教育視域中農民工子女學前教育”研究的引領下,南京曉莊學院共組織207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利用寒假面向家庭周圍的學齡前留守幼兒嘗試開展短期義務支教;2012年3月,全納式農村留守幼兒非正規學前教育實驗基地落戶江蘇海門市海門鎮,南京曉莊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志願者與當地大學生村官共同開展了一系列留守幼兒的幫扶活動;2012年7月,經過嚴格培訓的留守幼兒義務支教團奔赴西寧開展了為期一週的支教活動。這一次又一次的實踐可以說都是面向留守幼兒開展非正規學前教育的大膽嘗試,也為大學生志願者開展此類社會實踐積累了豐富經驗。南京曉莊學院在留守幼兒支教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課程資源學前專家領銜的《全納式學前教育資源》《全納式學前教育讀本》、志願者團隊、組織保障體系“三位一體”的支教實踐模式,並在實踐專案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引入專案化的管理模式,對支教實踐的時間、地點、內容、人員、成本費用、成果等各個方面嚴格把關,使得以留守幼兒非正規學前教育為目標的大學生社會實踐真正發揮其作用和意義。經過3年多的時間,南京曉莊學院志願者的足跡遍佈江蘇、安徽等省份的眾多地區,接觸了近千名留守幼兒,並不斷努力為他們開展專業化的支教幫扶活動。一次又一次的活動為非正規學前教育的開展積累了豐富經驗,特別是實踐試點階段,在專家教授帶領下志願者對大批留守幼兒進行了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的摸底測試,收集了大量留守兒童學習能力與知識水平的一手資料,為科學利用課程資源開展針對性的支教工作奠定了紮實基礎。與此同時,每一次的活動中所遇到的諸如支教基地的建立與維護、課程資源的靈活運用、不斷變更的教師教育專業志願者等問題,對於留守幼兒非正規學前教育的專業性、持續性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戰。激勵著專家團隊與志願者們不斷研究創新,通過規範組織管理,加強專業指導,完善保障機制等諸多方面的改進與完善,努力實現留守幼兒非正規學前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三、教師教育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創新的新思路

  1.緊密結合專業特色,保證教師教育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可持續性

  一個好的實踐專案要達到的目標應該是多元化的。既要讓實踐者從中獲得鍛鍊與提升,又能為實踐物件提供有效的幫助和服務,真正做到“受教育、長才幹、做貢獻”。因此充分結合實踐者專業理論知識,是社會實踐持續開展的根本前提。結合專業教育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強調社會實踐與學生的專業學習緊密結合,提倡學生利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專業認知的同時形成科學的知識結構,保證社會實踐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從而為學生未來就業擇業、創新創業提供支援。國家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和相關幫扶政策,為教師教育專業學生開展專業化與服務性相結合的社會實踐服務提供了發展方向。南京曉莊學院留守幼兒非正規學前教育的社會實踐也正是緊密結合專業開展服務性社會實踐的最好嘗試。實踐證明,教師教育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可以也必須緊密結合專業理論知識,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在專家教師的指導下,在詳細計劃的保障下,針對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深入長期開展以教學實踐、社會調查、公益支教等形式為主的志願服務類社會實踐。

  2.充分整合優勢資源,保證實踐活動的有效性

  新形勢下,支教“留守幼兒”社會實踐的開展要求強化資源意識,努力尋求學生、學校、社會資源與社會實踐的最佳結合點,積極爭取整合各種資源,廣泛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到社會實踐的發展中。首先,教師教育專業大學生有著獨特的專業優勢,在社會實踐中可以充分發揮這種優勢,致力於教育、培訓等志願服務類社會實踐中,特別是服務偏遠山區、中西部農村、城鄉結合部等地區的留守兒童;其次,社會實踐過程還應積極調動高校專家、教授和知識分子等科研中堅力量,充分利用高校的課題專案資源和社會科學、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先進資訊,統籌兼顧研究專案與社會實踐活動,為社會實踐創新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指導和支援;最後,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為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經費籌集、宣傳推廣等方面工作拓寬渠道,併為社會實踐中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提供更多平臺與機會。

  3.創新活動運作模式,保證社會實踐活動全程的科學性

  與教師教育專業緊密結合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包含了專業提升、思想教育、社會服務等多重目的,目標的多元化強調整個社會實踐的運作開展過程要從單調的固有模式中解脫出來,科學借鑑,勇於探索,創新開展“活動專業化、管理課程化、執行方式專案化、考核評估科學化”的全新活動運作模式。活動專業化要求教師教育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在專業導師的指導帶領下開展;管理課程化則要求將社會實踐課程納入學校課程化的管理體系,擁有獨立的計劃大綱,規定學時學分,社會實踐的開展和實施需遵循計劃大綱,並確保時間充足;執行方式專案化則是借鑑專案管理的經驗方法,對每一次社會實踐活動調研、立項、招募、實施、資金支援等方面進行嚴格監控管理;考核評估科學化則要求根據實踐內容和形式,建立一套科學的質量評價標準,通過評價評估逐漸完善社會實踐活動各環節,提升活動的實際效果。

  4.建立組織保障體系,保證社會實踐活動的可執行性

  任何實踐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良好的組織管理體系。教師教育專業大學生志願服務類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指揮有力、分工明確、實施得力的組織機構,統籌規劃,統一協調,明確職責、各盡所能,加強對社會實踐活動的直接指導;其次,要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保證社會實踐指導思想、戰略規劃、組織管理、實施、驗收考核等步驟的嚴謹科學,確保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規範化、制度化;再次,建立全方位的保障支援系統,從政策、經費、技術等各方面提供長效保障支援,確保活動全程順利開展;最後,完善科學的考評激勵機制,將社會實踐本身與大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有機結合,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主體的參與意識,提升社會實踐具體成效。

  範文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論文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應與高校培養目標、理論知識教學、學生素質拓展和學生就業相結合

  人是社會的動物,只有在社會這一母體環境下才能談論人才的培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和高校畢業生分配製度的改革,大學生面臨著人才市場的激烈競爭,因此,瞭解社會、認識社會、增強適應能力成為他們的迫切需要。有關資料顯示,有63%的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目的是為了“鍛鍊自己,增長才幹”,26%選擇為就業服務。其實增長才乾的目的就是為了日後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競爭,可見大學生對自身踏出象牙塔後的狀態越來越關注。從另一方面來看,高等教育是以培養高階專門人才為宗旨的專業教育,其學習內容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專業化程度較高,職業定向性較強,學生畢業後絕大多數人要在社會行業中從事專業相關的工作,從這個層面上看,大學生的學習活動實質是一種學習—職業的活動。這種鮮明的本質定位,勢必要求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強化實踐知識的掌握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提前社會化,開拓今後就業的前景。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應實現系統化、社會化、課程化、理論化和法制化

  1、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系統化

  我們可以看到由於以往組織管理不到位,社會實踐點上和麵上的效果懸殊;由於指導力度、重點不到位,社會實踐帶有很大的盲目性與隨意性;由於評價體系的不健全,社會實踐得不到足夠的認可與重視等等,只有把大學生社會實踐系統化,才能有效地在全域性上統籌社會實踐的活動計劃,在過程中把握社會實踐的執行程序,在效果上提升社會實踐的目的意義,淋離盡致地發揮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社會實踐的系統化主要表現在各環節的機制建立與完善上,包括宣傳機制、指導機制、活動機制、組織機制、評估機制、激勵機制、保障機制等。

  2、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社會化

  教育的社會化本身是教育發展規律的要求。社會實踐作為其中一個突破的視窗,更應該樹立社會化意識,多渠道、多途徑地利用和整合社會力量推動工作,與社會發展節拍一致、與發散開放大背景相融合。除了組織教學社會實踐、團學社會實踐、勤工儉學、軍訓實踐等以外,可以嘗試進行學生創業社會實踐,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高校畢業生分配製度的改革,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與日俱增,只有改變原有“鐵飯碗”的觀念,積極投身發散的洪流,樹立創業意識、培養創業精神,為明天開啟另一扇門。另外開展社會實踐是一項長期性、經常性的活動,而且活動也需要一定的資金與場地的保障,所以建立社會實踐基地是目前開展社會實踐工作的一條良好途徑。根據自身特點與專業特點本著就近就便原則,與地方,企事業掛鉤,建立和完善地方、企業、學校互利互惠、優勢互補執行機制,實現產、學、研齊頭並進。

  3、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課程化

  把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只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附加課來認識,僅僅把它當作一種有益的補充,這是片面與狹隘的。社會實踐應該貫穿教育的全過程,即在專業設定、課程安排、實習鍛鍊等環節上有所體現,甚至可以納入選修課教學當中去,保證社會實踐的質量,另可實行學分制、實踐學期制和彈性學制,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自主地參加社會實踐。根據年級段的不同在教育計劃與教育內容上有所規劃。據調查,大學生社會實踐表現出高年級參與率低,低年級參與率高,因此,要督促高年級學生結合自己所學專業,結合自己的就業方向進行有針對性的社會實踐;結合所學專業開展社會實踐調查,從中瞭解所學專業的不足,瞭解社會對所學專業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日後的學習。

  4、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理論化

  大學生社會實踐,在經歷長期的演變、發展而積累的一定的經驗和成果無法得到推廣,同樣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也無法及時加以解決。為此,高校教育研究必須重視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理論研究,使科學方法與創造實踐能力完美結合。一方面從大學生這一群體特有的心理、思維、能力出發,結合素質教育與培養“四有”新人的要求,在理論上建構社會實踐體系,明確社會實踐的目的意義,落實社會實踐的實施計劃;另一方面,將社會實踐的成果進行優化整合,與科研課題結合,配以良好的運作條件和專業的指導,最終將優秀成果作為學術科技作品予以申報和管理。

  5、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法制化

  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接觸社會,鍛鍊才幹,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人才培養效果,但由於認識上的差異和經濟上的考慮,社會各界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響應有很大差異,也出現了不少新問題。如社會單位在接納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的一系列法律問題、學生正當權益的保護、在建立實踐基地問題上單位與學校之間所遇到的利害問題。不少學生在外參加勤工儉學或一些有償性的社會實踐,或者部分學生將找工作與實習結合起來,這些都給某些私營、獨資企業造成可趁之機,他們利用學生的單純與找工作的迫切心理,一批批地使用廉價勞動力,並以種種藉口搪塞學生,使學生受騙,影響其健康的成長,也影響了學校的正常教學。因此學校要教育學生增強法制觀念,同時,政府必須出臺一系列規範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法律法規,以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