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望夜無月賞析

    素波涼暈淡曾城,怊悵三年此夜情。獨卷疏帷成默坐,暗蟲相應作秋聲全詩含而不露,朦朧而不晦澀,寫得流暢自然,託物寄意,委曲地表達了詩人的心聲,很有唐人風味。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這首作品的賞析,希望大家會喜歡。

  八月望夜無月作品賞析:

  這首詩選自《景文集》,原作共兩首,此為其一。其二為:“九旻含爽助清輝,萬里重陰誤賞期。正恨浮雲無意緒,世間偏惱最明時。”第一首第二句後作者自注:“在淮南三年,中秋俱不見月。”表明這兩首詩寫於淮南,具體地說,是在壽州今安徽壽縣。宋祁與兄宋庠並有文名,兩人同於天聖1023—1032初期舉進士,時稱“大小宋”。1041年慶曆元年,宋庠與宰相呂夷簡政見不合,罷參知政事,出知揚州;宋祁也託病請求外調,出知壽州。此詩當在1043年慶曆三年所作。

  首句“素波”指月光,從謝莊《月賦》“素月流天”句化出。“涼暈”指月亮周圍的光環,這是月光經過雲層中水分折射而形成的光象。因為是“秋月”,故冠以“涼”字。“曾”通“層”,這裡含有高的意思。這天夜裡,原本皓月當空,萬里清輝,但月光卻被“浮雲”所掩,不能透射出來,只能隱約看到遠處的高樓。一個“淡”字,刻畫出月色朦朧之狀。“怊悵”句寫詩人在盼月而不見月的惘然若失的心情中度過了三個中秋。第三句“疏帷”指稀疏的遮擋門窗的帷幕。中秋之夜,無月可賞,“萬里重陰誤賞期”,“默坐”和“卷疏帷”的下意識動作正表明有苦難言、寂寞難排。第四句反襯出詩人百無聊賴、無可奈何的心境,又從靜中寫“鬧”,從視覺轉寫聽覺,此起彼伏的悽咽的小蟲叫聲,隨著夜的沉寂而愈益清晰,刺人耳鼓。秋聲,即指秋夜裡風吹草木、蟲鳴四壁匯成的悽清聲晌。詩人的摯友歐陽修後來寫的《秋聲賦》有“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之句,也是這層意思。

  從詩裡所顯示出來的詩人,是孤寂的,失意的。他的“有感”,並不是僅僅有感於因為看不到月亮。他在另一首《中秋望夕不見月》的五言排律中也說:“此夜浮雲惡,胡然溷太清。”他一再埋怨“浮雲”,如同《古詩十九首》第一首中的“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文選》李善注:“浮雲之蔽白日,以喻邪佞之毀忠良,故遊子之行不顧反也。”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總為浮雲蔽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說的也是此意。詩人所感的是由自然現象而聯想到人事:浮雲蔽月,使得三年看不到清輝;他們兄弟被呂夷簡之流排擠出來,使得三年回不到帝京。這令他們鬱結於心,耿耿於懷。這就構成了詩的婉轉而低沉的情調。

  全詩含而不露,朦朧而不晦澀,寫得流暢自然,託物寄意,委曲地表達了詩人的心聲,有點唐人風味。

還會看的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