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來自大學教授寫給學生的信
老師對學生的教導都是有實質性的意義,今天小編便於大家分享來自大學教授寫給學生的信,一起來看看。
篇一
大學的意義和性質——北大教授寫給學生的一封信
劉平、劉子珍、馮華年、盛磊、魏苑及其他同學:
你們已經逐步瞭解大學的意義。它不僅是一個培養子弟的學校,不僅是訓練後代技能的場所,不僅是施教者傳授人倫準則和社會理想的組織,它更是一個科學的保證。
所謂科學的保證是指人類的理性在大學這樣的一個系統中根據理性本身的邏輯,自我生長,自我推展,自我檢測,自我批判。任何個人只能因為自己的才智、精力和專注的程度來促進和延滯這個系統的程序,但不可能影響大學的內在結構,而學科的調整是為了使這個內在結構更合理;任何政治體制和經濟條件只能限制和規定大學的規模、師資的集團歸屬、學生的配置和實用課題的取向,但不可影響大學的根本性質。大學本身沒有個性,因為它用當下具備所有的研究能力去研究一切可資研究的全部,包括宇宙和人生,這就是科學。
科學憑藉什麼不受個人或政治、經濟環境的影響而起保證作用?或者它以什麼保證它自己?只有一點,就是根植於人的理性的方法,這個方法不在於人們是否應該對它選擇,取捨或沿革。方法就是科學的顯現,方法就是理性的展示,人別無選擇。在大學的結構中每個參與者都是"無我"的腦力勞動者。千秋萬代,遵從方法,個體的思維和科學的運作共同營造著人類的理性。理性和科學是自古以來,特別是自有大學以來人類共同收穫的,或者說是逐步發現並按其合理的性質構造的,所以,它是人性的顯現,任何個人和任何環境不能改變人性,至多隻會影響其展現的幅度和美麗的程度。
人性並不都是理性,理性之外亦有需要傳授者。人們針對信仰的追求,於是建立佛、神學院;人們針對感性的培養,於是建立藝術院校;人們為了政權的保證,於是有了黨團院校;人們為了社會的發展,建立了職業技術院校;從讀算能力的小學基礎教育到中等專業技術培訓,到高等技術研習,到高階管理領袖的培訓,再到國家工程技術院院士的設立,事關國計民生,各個國家和集團競相投入,學業關係到個人的今後財產和社會地位,所以學生把學業的重點投放其上,並根據自我的條件和社會需要,在家長的協助下計算出最佳的路徑。這是自然之勢,無可非議。大學也闢出巨大的精力去配合其勢,益發喧囂。
你們選擇了廣告學作為大學的學習專業,北京大學藝術學系以廣告學專業作為本科的第一專業,都是因勢而生的結果。但是,當你們進入大學之後,才開始發現大學的意義並不是單純的職業訓練,甚至許多課程與基本技能的培養沒有什麼關係,大學要求它的學生,理性與科學系統的新的參與者做許多"無用"的學習。這時,對你們心智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測試,你是一個勞心者--自覺的知識分子;還是一個勞力者--權力和金錢的執著佔有人,或者是第三種,佔有權力和金錢的自覺的知識分子。答案表面很簡單,但事實上回答和實行一個答案都是對心智的長期磨難。
我希望你們成為一個完整的成功者。作為一個大學的教師,我提請你們注意,即使今後你們不會在大學中專門為了促進和維護人類的理性的發展而工作,甚至即使你們今後因為職業和事業的必要而做出阻礙或者損害理性的事情,比如從事政治活動和商戰,並不意味著你們在大學期間就可以輕視科學基本方法的訓練,就可以忽視相關人類本性的研究而非關具體的技術操作的課程,人性要求自我發展。
作為一個學生,大學階段在作二種預備:
其一,預備作一個高水平的人。因為你們已經用你們以往的努力證明你們是人群中的優秀分子,所以許多人都期望你們帶給我們大家利益。民眾麟選出你們來到大學裡深造,因為他們以為大學可以提供"高等教育"標示的教養,教養使人高尚。如果大學把學生訓練得很會榨取和利用他人以達到專門的目的,那就不會再有大學,只有特務培訓中心。大學也不能成為都會和藝術家工作坊,以堅定你們的信仰和開發你們感受力歐洲大學曾從都會開始而終於分離。大學只能依賴科學以匯同你們的理性,一面在方法的保證下使你成長為有理性的人類精英,一面吸收著你們中的最優秀者繼續鞏固大學這個科學的本營。
其二,預備作一個強有力的人。因為你們會在知識最集中的地方,在教授的引導下,同學的激勵下,圖書、實驗、實習的培養中拓展思路,掌握方法,熟悉手段。對其一門專業有系統的瞭解,當然還包括對怎樣去繼續瞭解和掌握專業而受到訓練,據此方能不斷把握專業的進展,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具體的一個教學單位的情況總在不斷改善,目標不會改變;專業上,畢業的學生個個馬壯兵強。
預備也是有限度的,有些東西,大學不教。比如你今後怎樣克服同事而獲得權力,你怎樣用有效的手腕去應付社會的陰暗面。教了也是紙上談兵,留待你們畢業後去人生中體驗、把握。學期短暫,人生漫長。因此在大學中就要了解什麼是大學的性質,要從它的特長中去聽受講座,參與研討,投身實習,積極思維。有幾個原則是不應該忘記的:
1.開張心懷。為大任籌劃準備,廣選各個層次和各個方面的課程。不指數量,而指幅度
2.審慎周密:掌握周密實在的方法。特別注意進入優秀教授的案傳範圍,聽課常不能深入。
3.清晰判斷:對問題明確掌握,儘量收集關於這個問題的所有研究,對比、分析、思索,作出獨立的判斷。
4.謙遜:不要一旦發現別人學問的缺點,就認為自己掌握著真理,方法永遠在自我更新,材料日有所增,學科自成規律,科學中沒有天才。
此外還有一些問題,我曾經或將要同你們面談。
最後,你們會認為我本人不是一個人生的榜樣,作為一個教師沒有身體力行,以實現個人在社會現實在的價值,而是非常明顯地對權力和金錢遲鈍,並有意迴避之嫌,我想向你們說明,這正是我現有的職務決定的,在大學裡執教,就是科學執行的操作者,和我同行及學生一起從專業的角度,遵循科學的方法,為人類理性的保證--大學活動而勞動。社會地位的高低同我的思想程度的高低毫無關係,收入的多寡同我學術工作價值的多寡毫無關係。
今天,我據此教席,我的職守與一個社會上完整的成功者的標準也沒有什麼關係。也許有一天我會離席而去,正是因為我還在這個席位之上,由於大學作為科學的保證的性質,所以你們才收到這樣一封信。這封信不是出自於我一時之意見,而是出自大學中的一個職守的理性的要求。
朱青生
1997年4月19日
篇二
北大教授寫給留學生的一封信
親愛的同學們:
我在美國很有幸認識了很多美國教授,隨著交往的深入,大家聊的話題和內容也越來越廣泛,特別是關於大陸來的留學生的問題,開始他們總是對我說些客套話,我還感覺挺舒服的,後來就不是這樣了,他們告訴我其實他們很不願意招大陸的學生。
我愕然!為什麼?
我們這麼聰明、這麼能幹、這麼踏實能吃苦,為什麼不招?
他說:“實際完全不是這樣的,大陸來的學生,聰明確實很聰明,可是踏實能幹就另當別論了,合作精神更是差越來自名校越差,而且喜歡跳槽,總是不停地換地方,沒有公德意識和公德心,來了一個這樣的就夠了,下次誰還敢再要呀?更何況教授之間也交流,如國有幾個人的GROUP裡都出現了這樣的大陸學生,後果就可想而知了!”
聳人聽聞!這怎麼可能?!謙虛謹慎、踏實誠信、吃苦耐勞、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美德,怎麼在外國的留學生全變了?!
詫異歸詫異,仔細看看想想,我們中的很多人現在確實是這樣了!我們自己周圍的學生不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嗎? 高傲自大,目中無人,什麼都不能幹,還一直在抱怨的人不是很多嗎?只不過我們一直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嬌慣、早已習慣了而已!還總檢討自己給孩子創造的環境不夠好,把孩子耽誤了,但回頭想想,是這樣嗎? 你們不收拾辦公室、不注意環境衛生,還給你們找藉口:都是小孩子嘛,在家裡都是父母幹!其實想想你們都20幾歲了,早該什麼都自己幹了! 很多人科研工作不做,只關心考試,到最後要畢業,要推薦信,哪個老師好意思拒絕你們、說真話?
所以很多推薦信都是一樣的,其實真是把你們慣壞了! 以前是大家都太謙虛了,只會幹活不會表現,老師不停地鼓勵大家去表現自己,現在的問題是你們年輕一代都很善於表現自己了,也很自信,可是忘了踏踏實實地幹活,什麼時候都是“行勝於言”,你能幹是要證明給別人看的,自己說一千遍“我是天才”都沒有用,只有一個做出了實際貢獻的人、哪怕他是庸才都會得到大家的認可。
自信固然好,可是自信的同時要知道尊重別人,向別人學習,與別人合作。現在的科學研究都是需要協作的,一個人是不可能做成大事的,在美國尤其明顯,大學教授之間的合作和協作非常多,一個大的專案經常是跨學校和跨國界的合作,所以teamwork能力是一個科研人才的基本素質。
可是你們這些自命不凡的年輕人,經常不把別人放在眼裡,根本不知道怎麼與人合作,越是名校出身越是差勁!因為在我們的應試教育中,你們得到的表揚和讚美太多了,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是一個相互協作相互依存的和諧社會!
親愛的同學們,我知道你們個個都很優秀,都很出色,而且對自己都很有要求,期望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一個不平凡的人,要看看那些成功的人士必須具備的幾個標準條件:
誠信:一個成功的人,他一定是一個被社會信任的人;
踏實:沒有一個人的成果不是辛辛苦苦研究得到的,除非剽竊;
協作:以為自己是天下的人,他絕對沒有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公德: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愛護環境、尊老愛幼,是一個正常人的起碼品德。
同學們,胸懷大志,就要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在國家日益強盛的今天,Never lose faith, we're really proud of our Chinese!!!
建議一:不要再“自帶午餐、扎堆吃飯”!
上週五接待一位美國來的教授,很自然聊起來學生的事情,說到中國留學生的許多事情,其中一個非常非常普遍的現象就是“自帶午餐、扎堆吃飯”。
可以說在每個學校和單位都司空見慣,可以說70-80%左右的留學生都有這個經歷,可是正是這個不起眼的小事卻整整影響了我們一批留學生的進步! 自帶午餐的弊端很多,羅列幾個——
1、減少了和其他國家/本土學生和老師的接觸機會,喪失了了解國外文化和生活習慣的機會因為午餐是國外同學和同事之間交流的一個重要機會,也減少了融入這個社會的可能,也失去了留學的一個重要意義除了學習知識和掌握先進技術外,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異國文化、傳播中華文明;
2、形成中國人的小圈子,當然有互相幫助的好處,可是更多的是孤立了自己,沒有機會獲得更多的外部資訊,人在國外卻如同在國內,可是更多的時候中國人自己之間的劣根性互相傳染;
3、語言進步慢,很多同學出去幾年了還沒有過語言關,跟這個中國人的小圈子很有關係,甚至電腦都還在用中文作業系統!感覺你們還是生活在中國!
我親身經歷的經驗說明,越是勇於闖蕩出去、走出中國人小圈子的同學,語言進步越快、文化融合越默契,最後獲得的機會越多越成功,越是侷限在中國人小圈子裡的,酸葡萄的心態就越來越重,最後就越不成功。
不信大家可以悄悄地比較一下自己周圍的同學朋友,是不是這樣? 所以,留學生朋友們,既然選擇了出國留學,就要用於拋開中國人的小圈子,讓自己更多更快地融入所在的外部環境,結交朋友、瞭解文化、傳播文化,越是一個開放的心態去面對異國文明,越能夠獲得更過的知識、機會和尊重!
從自身做起,第一件就是:改掉自帶午餐的習慣,勇敢地走出去和國外的朋友們交流起來,你就會發現你真的打開了通向世界的門,外面的風景遠遠比“小圈子裡”精彩燦爛!
建議二:堅守誠信,不耍小聰明!
在留學生中,還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不夠誠信和愛耍小聰明,可能很多人不認為是這樣,舉個例子: 每年都有留學生意外死亡的,然後號召大家捐款,很常用的一個詞是:這個留學生沒有上保險!
這就是一個問題,因為每個人都要上保險,這是基本原則,可是我們的留學生為什麼沒有?很多去探親的家長更是沒有,甚至是黑戶。
這個問題要問我們自己,因為牽涉到誠信! 還有一個本人親歷的例子,就是停車位,每個學校都要收費,學生便宜,老師貴,很多學生為了省停車費,經常要耍小聰明,很多人相互轉讓停車位。
我在的學校冬天雪很大,沒有車位不行,我去的時間短,原則上申請不到車位,很多人勸我採取私下交易的手段,可是我堅持反映實際情況給車位管理辦公室的人寫信,告訴她們我有足夠的理由申請一個車位,結果當天下午他們就專門上門來慰問我,並且儘快給我解決了一個車位!
我每次把這個事情講給我們的留學生聽,在國外,一定要誠信,走合理的渠道反映你的問題,不要耍小聰明,很多時候我們的問題都是小聰明造成的! 當然還有車輛的保險問題,很多人買的舊車在保險上做手腳,最後很多保險公司都不認可在中國人開的修理廠修車,這就是一個很壞的影響!
最後我走的時候賣車,也是很經典的一個誠信故事: 我當時在美國買的車較新也比較貴德系的甲殼蟲,不是很容易賣出去,隨意就在報紙上登了廣告,週末就在家裡接待來看車的人,基本都是甲殼蟲的粉絲來看,第一天下午來了一位80多歲的老先生Peter,開著一輛很破舊的老車,我很詫異,老人家怎麼會對一輛“紅色的甲殼蟲”感興趣,他圍著車很久,又開了一圈,然後跟我說:
“我是代我老伴來看的,她腿腳不方便,你能跟我一起開過去給她看看嗎?”
我說:“您開回家給老人家看看吧,我不跟過去了。”
他說:“那你放心嗎?我把我的車鑰匙留給你吧,我回來你再還給我鑰匙。”
我笑了:“不用啦,你放心開走吧!咱們兩個的價值都遠遠超過這輛車。”
就這樣,Peter老先生開著車回去給老伴看車去了。等他回來,也沒說買,也沒說不買,事情原本就這樣結束了。過了一週,我接到老先生的電話:
“Alice,你的車賣出去了嗎?我看報紙上的廣告還在呢。”
我說:“沒有,看的人挺多的,可是真的要買的還沒有。”
“那我買了吧,知道你著急回國,不要再為賣車操心了。”
“真的?可您並不需要啊……”
隨後我們聊了起來,原來老先生他們夫妻兩個結婚60年了,一共養育了10個孩子,老伴最大的心願就是有一輛紅色的甲殼蟲,儘管現在已經不能開了,可是這是老先生對老伴的承諾:一定要開上紅色的甲殼蟲! 原來如此!
於是雙方就簽了賣車的協議,辦理過戶手續,都辦利索了,Peter對我說: “Alice,車你繼續開著吧,到走的時候再給我就行,我先把錢給你,你馬上要回國,需要用錢的地方多。” “這怎麼好呢?您怎麼這麼信任我?!”我莫名驚詫。 “你記不記得咱們第一次見面你對我說的話?咱們兩個的價值都遠遠超過這輛車。你的誠信遠遠超過這輛車,你就放心開吧!”
就這樣,我開著這輛車直到最後一天去機場前,那時候當時Peter夫婦出去度假了,按照約定我把車開到他家附近的一家修車店,那個老闆收了車,又開著一輛大車把我和我們全家還有行李一起送到機場:“這是Peter交代的,一定要把你們全家送到機場!”
這是我的親身經歷,現在想起來還非常感動,誠信是社會的基礎,西方社會的法律系統更是依次為基礎的無罪推定而不是我們的有罪推定。
所以,留學的時候我們要入鄉隨俗,堅持誠信,堅持合理合法的手段和途徑來解決問題,做人做事都要以“相信別人、相信自己”為基礎,不要耍小聰明,免得聰明反被聰明誤!
建議三:不作實驗室的機器人
其實這個和第一篇裡說的留學的目的有關,就是在學習先進知識和技術之外,我們要積極去了解國外的文化,並傳播自己的文化,所以,不能只作實驗室裡的機器人。
這種現象在理工科的留學生裡比較多,很多同學很少出去參加其他交流活動,生活的圈子和範圍太窄,基本上是三點一線:實驗室、住處和超市,這樣就很少有了解別人的機會,也很少有給別人瞭解自己的機會,特別是西方人,很注重生活的質量和情趣,很多這樣的學生就造成了“實驗室機器人”的印象,即除了在實驗室幹活以外你什麼也不會也不知道。
我就在瑞士聽到過這麼一個故事,當然是說他們實驗室的日本留學生的,除了實驗室他幾乎什麼活動也不參加,一天16個小時以上、每週7天都在實驗室,在欽佩你刻苦用功的同時也在問一個問題:一生難道只有工作嗎?是不是也要有一些愛好和業餘生活?
所以,不作實驗室的機器人,在工作的時候認真工作,在學習的時候認真學習,在該休息和娛樂的時候也要學會放鬆自己,這樣才是正常和健全的生活,也給對方展示以下東方的文明:我們的美食、幽默、多彩的文化等等,讓他們感覺到東方文化的魅力,這也是留學的一個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