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對照標準標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發言稿
道德規範是社會對其成員提出的基本行為準則,也是判斷人們行為善與惡的價值標準。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大家閱讀。
篇1
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德正則身正、身正則行正、行正則名正。黨員幹部生活在群眾之中,一言一行都直接關係到黨和政府在群眾心中的形象。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黨員領導幹部,必須自覺主動地把修身養德作為一門必修課,唯有如此,才能抵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考驗,頂得住風險,凝神聚力幹事業。否則,則會導致道德淪喪、人心渙散,動搖黨的執政根基,破壞黨的執政基礎。以公道修“正氣”。心不公,正氣則不立,正氣不立,形象則毀。黨員幹部修身養德必須正派做人,公道處事,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
要注重自身人格魅力的修養,始終保持一身正氣,以德為先、以理服人、以誠待人、以正感人。要堅持按照黨性修養、黨性鍛鍊的原則,在思想認識上、具體工作中,把“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當作為一面鏡子,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勇於抵制不正之風,讓自己的腳跟站得正,脊樑挺得直,像青松一樣迎風挺立,像寒梅一樣傲雪怒放,以抵住誘惑、守住清貧、管住小節。以勤學積“才氣”。
“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黨員幹部必須始終把學習作為修身養德、提升素質、提高能力、幹好工作的根本,堅持終身學習。既要加強理論修養,認真研讀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黨的重要文獻檔案,時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理論上的成熟、思想上的先進;又要拓寬知識面,博採眾長,汲取有關經濟、科技、金融、法律、管理等方面的新知識,不斷擴大知識覆蓋面,改善知識結構,提高適應工作的能力;還要創新學習,自覺地把思想從舊觀念、條條框框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常思制度是否有利於調動廣大幹部的積極性、是否有利於黨的事業的發展,使工作更好地服務於黨和國家發展大局。以厚德蓄“大氣”。
古語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黨員幹部要修身養德,就要以厚德載物的精神、豁達大度的心胸,做好本職工作,服務好黨員幹部群眾。要以寬闊的胸襟,高尚的品德,樹立正確的權利觀、地位觀和利益觀,正確對待個人得失, 甘於“為他人作嫁衣”。要謙虛謹慎,方圓有度,誠實守信,謙和而不自負。對幹部同事要以誠相待,精誠合作,以寬廣的胸懷、寬容的氣度,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永葆共產黨人的坦蕩胸懷和無私本色。
篇2
道德規範是社會對其成員提出的基本行為準則,也是判斷人們行為善與惡的價值標準。遵守道德規範,社會生活才會有序,人際關係才能和諧,社會有機體才能正常運轉。當前,幹部堅守社會主義道德規範,必須做到三個踐行:一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
道德境界,既是指感性個體的人在其主觀努力下所可能達成的德性狀態,也指感性個體在自己所付出的主觀努力和所面對的現實環境條件相結合的情況下,所實際達成的德性狀態。它既注重道德體驗的實際發生,也承認道德體驗的可能發生。一個人,無論他取得了道德意識、道德智慧與道德行為方式的綜合性顯示,還是隻產生了一定的道德成就感,或只有實際的道德行為而無意義的覺解,都是一種道德境界,即標誌他達到了自己獨特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具有差異性多樣性、開放性、層級性和動態性等特徵。這即是說,道德境界承認個體人的具體生活閱歷的道德體驗價值。不同的個體人,由於其當時當地所處的生活環境、交往情境和自然之境不同,在各自獨特的生活和交往中,在道德的踐行與體驗過程中,每一個體驗者的道德境界便呈現出總體不同的質量規格、水平狀態和風格面貌。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總體永遠是具體的、不斷形成中的,它必定沉落到個體中,顯現為個體的不斷形成,從而在這種個體形成中同時使自身臻於完成、圓滿。馬克思和恩格斯還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定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係”。在承認多樣性、多層次性和動態性的前提下,道德境界有方向和側重點的不同。在實際生活中,在不同的個體人身上,存在著不同的道德境界,而且其道德境界總是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有做事的境界,有認知的境界,有情感的境界,也有審美的境界。從認知境界方向說:有山是山,水是水;有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有山既是山又不是山,水是水又不是水。從行為境界方向說:有不害他,有利己利他,有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有一家是一家,有一國是一家,還有天下是一家。馮友蘭先生說,對同一個人來說,他有什麼樣的“覺解”,就有什麼樣的境界。
在實踐著力點上,傳統的約束性道德教育強調導引者預先設定的道德教育任務或目標的達成,強調導引者做了什麼,其道德教育的“任務”完成得如何;而道德體驗教育則強調體驗者生成的新的德性和道德境界的實際變化,強調作為德性生成和道德境界變化之主體的體驗者做了什麼,體驗到什麼,生成的德性和所達到的道德境界的實際狀況如何。與以體驗者所接受和理解的道德規範知識之多少為主要衡量標準的傳統約束性道德教育相比,道德體驗教育似乎沒有預先設定的固定的統一目標,而是在體驗者生活閱歷的基礎上,導引者與體驗者、體驗者與體驗者之間相互訴說生活閱歷及內心感悟,相互誘發和喚醒道德體驗,生成新的德性,達成新的道德境界。魯潔教授指出:“道德、道德規範是生成的,它不是神、聖喻等等不可逾越的先定假設”。即使是對人類代代相傳的道德觀念和規範的繼承,也“並非是原封不動的,在人的每一具體活動中,它們都在人對人的理解中不斷地再生成並賦予它以新的意義,它們不是不可改變,不可逾越的,隨著人自身以及人與人關係的變化,它們也在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不會是自然發生,而是人──道德主體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通過人對人的理解,所達成的新的共識,對原有規範的新的超越”。倫理學和人類學的研究發現,人類的“道德”的原始發生並不是外部灌輸的結果,而是在現實生活的關係世界當中,在自然之境中,在人與人的交往之中,在相互的磨合當中,在心靈的領悟之中,互動生成出來的。在這裡,道德規範知識只做為生成新道德的歷史遺產性線索、引子、媒介或素材,並不是不可逾越的律令。而體驗者自身及其與所處周圍世界之間的關係的總體特徵,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如此,道德體驗的境界就要做出幾個重要的超越:一是超越“群”的“共性”;二是超越既定道德規範或律則的規定性;三是超越簡單的善惡劃界;四是超越終極意義追求;五是超越現有的“存在”、“客觀性”、“真實性”標準,而進入另一種“真實世界”、另一種“存在”,這種存在不再是單純外在的客觀,而包含了內在的、主觀的真實,即心靈的真實感受。這個真實是屬於個人的,屬於自我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更真實,更接近我們每一個人,它實際上就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牟宗三區分了兩種真理:一種叫做“外延的真理”,一種叫做“內容的真理”。他說:“如我相信上帝存在,這個上帝對於我就是一種存在,這種存在對於我就是一個內在的真,一個自我的真。這個真實性不具有外在的普遍性,但它對於當事人,對當下作來決定的自我是真實的。”事實上,從自己的感受說,只有自己的心靈才是真實的,而且是唯一的真實,從這個意義上說,心靈就是整個世界,可以說“吾心即宇宙”。梁啟超發揮此義說:“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虛幻,唯心所造之境為真實。欲言物境之果為何也,將誰氏之從乎?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憂者見之謂之憂,樂者見之謂之樂,吾之所見者,即吾之所受之境之真實相也。故曰:惟心所造之境為真實。”境不是物理意義上的“實”,而是心靈意義上的“實”,是主觀感知、主體解釋意義上的境。它是以主觀心靈以自己的方式的建造,如同人們常說的,一千個人讀《紅樓夢》就有一千個林黛玉。這種“境”的主觀性、解釋性的特徵是理解道德境界的內在性、個體差異性、多樣性和多層次性的重要基礎。
篇3
中國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中創造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動力。弘揚中國傳統美德,並賦予其新的時代精神,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人們的道德境界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中國傳統美德的主要特性
中國傳統美德是指在中華民族歷史程序中,具有巨大影響力、為後人繼承與弘揚的優秀道德遺產。中國傳統美德具有豐富的內涵,如:國而忘家的愛國情懷、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厚德載物的包容胸襟、貴和持中的和諧理念、勤勞勇敢的勤勉品格、崇尚氣節的堅貞情操、仁義誠信的處世原則、知恥守禮的道德風尚、子孝父慈的家庭倫理、修身養性的善德追求,等等。中國傳統美德雖經時代變遷卻長存久遠,關鍵就在於中國傳統美德所具有的特性上,其主要表現為:
1.強調個人修養,追求完美的道德品行。中國傳統美德強調個人道德修養,認為道德是區別人與禽獸的顯著標志。而為人的道德標準則是儒家所推崇的仁、義、禮、智、信等規範。正如孟子所說:“聖人,人倫之至也。”人要成為象“聖人”那樣的人,就需要不斷提高自身覺悟,使言行符合為人的道德標準,從而達到“人皆可以為堯舜”的道德境界。
2.強調整體利益,以責任擔當和奉獻為榮。中國傳統美德不是講求自我的,而是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利他性,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在個人方面要幫助他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在群體方面要相互關心,“有福同享,有禍同當”;在國與民方面要以民為重,“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義利方面要捨身取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3.強調人倫泛化,以道德教化育人服人。中國傳統美德將家庭美德擴大到社會和國家治理層面,將日常人倫普遍化、社會化和政治化。加強個人道德修養為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愛惜自己的家人同時要推及他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國家在謀求百姓溫飽的同時還要進行教育,“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君主治理國家要行王道以德治國,“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4.強調天人合一,講求人際間、人與自然和諧。中國傳統美德強調道法自然,推己及人,以和睦、合作、和平、和諧做為價值追求。從個人來說要“順其自然”,讓人恰當表達慾望和情感,求得心理平和;從人與人之間來說要互相隱忍、調和不同以達到和諧,“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從人與自然來說要愛惜自然,求得“天人合一”。
二、中國傳統美德在當今社會仍具有旺盛生命力
道德具有共同性和繼承性,中國傳統美德以其優良特性贏得存在的必然,並對當今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
1.傳統美德注重道德修養特性可與加強公民道德建設要求相融合。我國公民道德建設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按照“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要求去努力。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就是要求公民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使個人言行符合公民道德衡量標準。在這一方面中國傳統美德注重道德修養的特性與此是相通的,因而其論述和做法對現今公民道德建設就具有直接的借鑑性。
2.傳統美德強調擔當奉獻特性可與集體主義的實行相融合。集體主義道德要求是由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所決定的,是社會主義道德區別和優越於其他社會形態道德的顯著標志。它要求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的關係,提倡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樹立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合法利益的義利觀。在這一方面中國傳統美德強調擔當奉獻特性與此是相通的,因而其論述和做法對現今集體主義的實行就具有直接的借鑑性。
3.傳統美德重視人倫教化特性可與以德治國的方略相融合。以德治國是治理國家的方式之一,就是要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並使之成為公民普遍認同和遵守的行為規範。在這一方面中國傳統美德重視人倫教化特性與此是相通的,因而其論述和做法對現今以德治國方略就具有直接的借鑑性。
4.傳統美德追求和睦和諧特性可與和諧社會的構建相融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五大建設之一,就是通過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各階層、群體、組織的創造活力,化解各類矛盾和問題,促進人自由而全面地發展;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發展道路,構建和諧世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這一方面傳統美德追求和睦和諧特性與此是相通的,因而其論述和做法對現今和諧社會構建就具有直接的借鑑性。
看完“”的人
1.對照標準標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優秀髮言稿
2.黨員幹部對照標準標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發言稿
3.對照標準標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發言稿
4.如何對照標準標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發言稿
5.幹部對照標準標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發言稿
- 黨員對照標準標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發言稿
- 安徽省公共基礎知識測試題及答案
- 關於蘇打水的宣傳廣告詞
- 深夜睡不著時發的心情說說_半夜睡不著的感慨說說
- 關於打好基礎的民間諺語
- 水泵安裝合同範本
- 採購相機的請示
- 關於西遊記的未解之謎
- 入團申請書怎麼寫例篇
- 抽菸對心臟病的危害
- 醫學實習自我鑑定
- 縣長新校落成典禮講話
- 關於過河的看圖寫話作文加評語
- 男生賈裡全傳讀後感範文
- 兒童房兼書房裝修效果圖
- 電腦輻射怎麼防範
- 產品和品牌的區別
- 有關夢想的英語演講稿帶翻譯
- 給人啟迪的諺語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虞世南簡介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