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計劃
工作計劃是行政活動中使用範圍很廣的重要公文,也是應用寫作的一個重頭戲。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的各級機構,對一定時期的工作預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時,都要制定工作計劃,用到“工作計劃”這種公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一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兒獨立性發展的第一步,是保證幼兒全面發展的基礎素質之一,因此,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對於幼兒一生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陳鶴琴也說過"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得不好,終身受其罪。"科學、有序、合理的生活衛生習慣既能保證幼兒健康、安全的生活,又能使幼兒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後,幼兒就可以很好的計劃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學習,形成良好的情感和個性心理品質。如果經常壓制幼兒獨立做事的願望,他將來可能成為一個沒有主見、依賴性強、無所作為的人;或是使幼兒情緒壓抑,信心喪失,對周圍的生活失去興趣。
在幼兒園裡,小朋友往往會學的許多東西,從而會養成各種習慣。那麼,作為老師的我們,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是我們不可避免的責任。
我們瞭解,現在的子女大多都是獨身子女,由於家長的過分溺愛,導致幼兒大事小事都要依賴別人的幫助,生活上嚴重缺乏獨立性,而且自理能力差,這將會給孩子以後的生活,學習帶來很多不利影響。所以,針對孩子的種種缺點,我分了一下幾點來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一、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我們都知道,孩子很喜歡自己找事情做,作為大人,我們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去幹,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處理自己遇到的難題。
每個幼兒在家中,都是父母眼中的寶,剛來到幼兒園,都會想到表現自己,以此來引起教師的注意。所以,往往會表現的格外勤快,打掃時會搶著擦桌子,掃地,整理玩具。這個時候,老師應該抓住這種心理,循序漸進,只有孩子有興趣做,就該讓他們獨立完成。儘管有的時候桌子會擦的不是很乾淨,地也有可能越掃越髒,玩具可能不是很整齊,但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們應該給與鼓勵,慢慢的加以糾正,使孩子們從小心理就會養成獨立意識的好習慣。這樣以後才會養成更好的習慣。
父母在家中也不該太寵愛孩子,當孩子主動提出要自己穿衣服,吃飯時,父母應該給予鼓勵,誇他們做的很好。雖然有的時候還會有小瑕疵。但畢竟,這是孩子提供自助能力的開始,有了這個開始,只有我們一直持續這個習慣,一點能使孩子養成好的自理能力。
二、從細節入手,逐步提高。
幼兒自己能做的事情,儘量讓幼兒獨立去做。教師只是教會孩子如何去做,而不是代替孩子去做。在幼兒園中,有些老師會幫助孩子吃飯,大小便等,這樣雖有利於孩子的整潔,卻不利於孩子的獨立。所以,面對吃飯,穿衣,疊被,大小便等些小事情,我們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做。從細節入手,逐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另外,我們應該教育幼兒做事情要有的好的結尾,不能做事做的一半,半途而廢。在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因為幼兒的一時放鬆而不加管教。如中午午睡後,有些孩子衣服穿得不整齊,杯子疊的不認真時,我們發現了應該馬上糾正,使孩子能早早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改變其不足,往好處發展。
三、及時表揚,增強孩子的信心。
大家都知道,小孩子是需要鼓勵很肯定的,所以針對孩子的這一特徵,我們應該經常鼓勵幼兒獨立去做自己的事情。當孩子做的好時,應該及時給與表揚。說一聲真棒。當孩子有一點點進步時,我們也不該吝嗇我們的表揚,所以,要適時伸出大拇指,肯定孩子的付出。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這樣,孩子就會特別高興,以後就更會信心十足的去做其他事情。
所以,表揚時很重要的,我們瞭解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好的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做一個合格的幼兒教師。
四、家長和教師及時溝通,最大限度提高孩子自理能力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幼兒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家中度過,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家長用錯誤的言行對幼兒施加影響,那就會抵消教師在幼兒園內行的教育,造成孩子思想的混亂。所以家長和老師應進行密切配合,經常溝通。可利用孩子的作業本向老師提出意見,在家長會時向老師說說孩子的近況。以便於家長和教師能統一步調,共同促進孩子的成長。使孩子自理能力達到最佳效果。
綜合以上幾點,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並不是個難題。只要教師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家長又能配合教師的工作,一定能使孩子有很大的進步。
二
幼兒期是一個人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初步養成的關鍵期。這個時期是人的一生身心發展尤其大腦結構和機能發展最為旺盛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兒童極易接受外界刺激,並且形成的一些習慣非常牢固。古語曾說:“五歲成習,六十亦然”。這說明從小培養幼兒養成一定的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我們中國現代的孩子是家庭的中心,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都圍著他們“轉”。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能力逐漸在退化。我們班幼兒剛入園,不會吃飯,飯粒掉一桌子;不會自己接水、喝水;不會穿脫衣服,起床時衣服褲子扔的到處都是;不會自己洗手、洗臉;不會自己上廁所,需要老師抱著、扶著,有的小朋友甚至入廁後連褲子也不提,光著屁股就跑去玩玩具。事事需要成人幫助。美國兒科權威詹姆斯博士曾說:“依賴本來就滋生懶惰,精神鬆懈,懶於思考,易受他人左右等弱點。所以,處處對孩子包辦代替,這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因此,教師和家長應抓住這個秩序的敏感時期,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簡單勞動,培養其生活的自理能力,培養其良好的生活習慣。從兒童的生理看,隨著幼兒的身體發育他們已具有一定的簡單自理能力的生理基礎;從兒童心理髮展規律看,自我意識的形成,把自己從周圍環境中脫離出來,使她們越容易接受各種影響和教育。《綱要》中健康目標中指出:培養幼兒良好生活、衛生習慣,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幼兒自理能力,使幼兒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並且對促進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如何培養小班幼兒的自理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幾點做法:
一、在日常生活中學習自我服務技能、反覆練習
自我服務能力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反覆的過程,特別是小孩子,生活中有很多進行自理能力培養的時機,如,早入園換鞋、進餐、入廁、盥洗、午睡、離園等環節,處處充滿了對幼兒進行自理能力培養的機會與條件,是對幼兒進行自我服務能力練習的最好時機與場所,因此教師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教幼兒幼兒學習自我服務的技能,並不斷的引發幼兒自主的進行鞏固練習,要經常督促、檢查、提醒幼兒,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並使這種良好的習慣不斷的得到強化,促使幼兒逐步形成一種自覺的行為。
1、 示範講解教會幼兒。
由於小班幼兒的思維具體形象,所以教師在交給幼兒每個技能時,要反覆示範講解並引導幼兒進行模仿。例如,在穿脫衣服訓練時,教師首先要示範講解穿脫衣服的方法與順序。讓幼兒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後指導幼兒幼兒進行練習。
2、 圖示指導幼兒。
將穿脫衣服的順序,貼在牆面上,這樣幼兒能夠更直觀地瞭解鞏固穿脫衣服的順序和方法。
3、 故事兒歌提示幼兒。
故事和兒歌都是幼兒喜歡並易於接受的,教師創編兒歌提醒幼兒。如,孩子剛上小班,第一次接觸飲水機,飲水機內有滾燙的熱水,如果拔掉電源,孩子們在冬天便喝不上熱水,如何讓幼兒能掌握正確和水的方法呢? 我便編了一首小兒歌。《喝水歌》內容是這樣的:手握水杯把,來喝清清水。先按藍色水龍頭,再按紅色水龍頭。摸摸水杯底兒,不燙也不涼,喝了吧。孩子們可喜歡了,喝水的時候經常邊說兒歌邊接水。
4、 反覆強化訓練。
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教師要加強指導。要做到前有要求,後有小結,指導、監督幼兒的自理行為,使其形成習慣。
5、遊戲中練習。
在日常生活中的小遊戲中加強幼兒自我能力技能的訓練。例如,在飯後活動中,教師安排幼兒進行係扣子小活動見圖。使幼兒既學習係扣子又發展了幼兒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又如,組織幼兒進行穿衣比賽,雖然年齡小但是都很努力的自己去穿,生怕讓別的小朋友笑話。
二、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自理能力
區域活動是教師根據幼兒成長的需要,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教師根據幼兒活動情況有針對性設定、指導的活動。
1.創設適宜的活動區,引導幼兒主動活動。
角色促進幼兒主動進行自我服務技能的提高。扮演爸爸媽媽過家家是小班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在扮演中由於角色的特點需要幼兒自發主動地進行自我服務活動訓練,使幼兒在角色中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因此重點創設了娃娃家,在角色扮演的活動中引導幼兒主動活動。
教師將爸爸、媽媽、孩子、奶奶、爺爺等各種角色的工作,通過圖式的形式佈置在區域的牆面上,使孩子們在扮演中有“法”可依。活動前,教師通過談話,喚起幼兒生活經驗的回憶,使幼兒有意識的回憶父母長輩的勞動。孩子們在區域中扮演爸爸媽媽,有的做飯,有的掃地、有的洗水果、有的擦地、有的喂娃娃、有的給娃娃穿衣服……見圖孩子們在活動中做著各種各樣的“家務”。 使幼兒在扮演的遊戲活動中,學習了係扣子、學習了一口一口的吃飯,學習了用小抹布擦地等等自我服務的技能。《 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教師通過區域的創設,引發幼兒回憶生活經驗,運用圖示引導幼兒自主地進行遊戲,提高自我服務能力。
教師將活動的內容通過照片的形式展示在區域的牆上,幼兒可以根據照片提示進行活動。例如,幼兒穿衣服練習,在勞動區教師將小熊、小狗不同服飾的照片佈置在牆面上,幼兒根據小熊的服飾為它穿衣服。使幼兒在遊戲中練習了穿衣服,在玩中學。
2. 投放有利於幼兒手部肌肉發展的活動材料,為自我能力的培養打好物質基礎。
小班幼兒手部肌肉發展不完善,但是自我服務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雙靈活的小手,這就需要教師為幼兒提供許多有利於幼兒手部肌肉發展的活動材料。因此,在我們班的巧手區內,我由易到難有層次的為孩子投放適於幼兒手部肌肉靈活性發展的材料。如,舀豆子,讓幼兒用勺子將豆子舀來舀去,發展了誘人的動手能力,併為自己吃飯做好鋪墊聯絡。有如,串珠子,夾夾子、穿線板、喂娃娃等等,使幼兒在活動中鍛鍊了小手的靈活性,為幼兒順利的用勺子吃飯、係扣子等自我服務打好基礎。
3.運用各種手段,引導寶寶學習簡單的規則。
《綱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對規則的掌握,按規則活動是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一種。
在區域的創設時,教師便引導幼兒參與區域活動簡單規則的制定。例如:玩完玩具要怎麼辦?小朋友說,放回去。教師在投放材料時投放材料的v種類要少,數量要多。便於幼兒整理,在玩具筐上貼上不同標記,在相應的玩具櫃也貼上了相同的標記,讓幼兒進行對照後取放,希望運用不同標誌作為幼兒取放玩具材料的提示。
然而很快就有老師發現,雖然有標記但是在活動中不同的標記對幼兒的作用不同,例如:教師在一些玩具盒中畫的實物標記最能被幼兒接受。小小的標記很難起到提示幼兒的作用。適合小班的標記幼兒實物或是圓形、三角形、方形等簡單的圖形等,圖案要大而簡單。因此 運用明顯的標誌貼上在玩具盒和玩具櫃上,教師示範引導告訴幼兒活動後要將玩具送回家。這樣降低幼兒在整理活動區材料的難度,使小班幼兒能夠完成。
小班幼兒入區標誌我設定成小腳印,孩子在進入活動區時,要脫掉鞋子放在腳印上,活動後自己將鞋子穿好。
通過區域中的圖示,引導幼兒進行活動。例如,將如何看書的步驟照成照片,引導幼兒自己掌握看書的方法。
4.教師循序漸進指導幼兒按照規則進行活動。由於幼兒年齡小,自我控制力差,教師要在區域活動中不斷的對幼兒進行指導。 在 組織幼兒進行區域活動時,教師要為幼兒介紹各區域的內容,引導幼兒討論重申活動區的規則、注意事項。活動中,由於各種材料的吸引與突發事件,孩子們在活動中會出現這樣和那樣的情況,例如,孩子們急於去玩,小鞋子軟扔,玩完玩具著急出來,玩具亂放等等。因此教師始終要觀察幼兒活動情況,對於幼兒自理能力方面進行適時的指導。活動後教師指導按照規則整理區域的活動材料與用具,最後小結幼兒的活動情況。
總之,在區域活動是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一種途徑,幼兒在活動中小手越來越靈巧,會自己穿衣服,整齊的疊衣服,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
一、支援鼓勵孩子自理的要求:幼兒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新奇的事往往都有探究的慾望。當他們有這種慾望時我們應該積極的支援和鼓勵他們。同樣在生活自理方面也是如此,當孩子看到父母刷牙、洗臉時可能會說:“我也刷牙”,這個時候請您支援孩子的慾望,不要擔心孩子會弄溼衣服、弄灑水。在家庭中,家長要抓住這些機會,及時給予引導。如:當你的孩子爭著要自己穿衣服、繫鞋帶或者要幫著洗衣服時,他們可能會將衣服穿反了、穿倒了,將鞋帶團成一個死疙瘩,把衣服能溼了,高興的玩起肥皂泡來。當孩子發生這些表現時,你是怎樣對待的呢?會不會對孩子的這些表現感到生氣,對孩子進行訓斥甚至打罵他們呢?你可知道,你的制止和指責,恰恰是扼殺了孩子的主動學習與探索精神。
二、要激發幼兒生活自理的興趣:興趣是成功的開始。只有對某些事情產生了興趣才能更加喜歡去做某些事情。我們可以利用講故事、唱兒歌、作遊戲等形式,使孩子懂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利用自己的小手可以做許多的事情,從而激發孩子生活自理的興趣。幼兒自己穿衣服,你可親切的對他說一句:“寶寶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你真棒”。同時,你要在一邊指導著他怎樣穿得對又快,幼兒不僅高興的去做,而且他在快樂之中掌握了正確的穿衣方法。
三、教給孩子生活自理的技能: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是在不斷的探索-學習-學習-探索中學會一切的,因此要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應當教給孩子勞動的技能給以正確的引導,讓他觀察媽媽是怎樣洗手絹的,爸爸是怎樣刷呀的,從中掌握正確的方法。在你家周圍的鄰居中,或許有好多生活自理能力強的孩子,你可以用這些孩子做榜樣,讓你的孩子像他們那樣,你可這樣對孩子說:“寶貝,XX他能自己洗襪子了,每天自己穿衣服,疊被子,你也長大了,你做的一定會比XX更好的,你跟他比一比,也做給爸爸媽媽看看好嗎?”幼兒有了榜樣,他一定會學著做起來。家長千萬不能急於求成,孩子一次做不好就不讓他做了,家長要對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給予鼓勵,讓孩子對做的事情有信心的去做好。
四、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能力逐步培養孩子的自我服務意識:在大綱中要求教育孩子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要求。教育不能超越孩子的能力範圍。把孩子不能完成的任務交給他們,孩子沒有成功的喜悅容易產生自卑感,從而失去信心。比如說洗衣服,如果開始就讓孩子洗一件上衣,孩子嘗試之後感覺非常困難,會對洗衣服產生厭煩和恐懼心理也許以後再也不願洗衣服了。如果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給孩子一塊手帕,他也許會感覺很輕鬆的,再加上大人的表揚,孩子嚐到了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了孩子自我服務的興趣。你看見孩子拿著小笤帚在學著掃地,你可對他說:“你看我寶貝,像個大人,能掃地了,掃得多好,掃完了地也能給媽媽擦桌子是嗎?”孩子就會點點頭,當他掃完了地後就會去擦桌子,做得也非常認真。
五、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要持之以恆:一種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天天做,時時做持之以恆。我們不能今天讓孩子去自理,明天覺著孩子太辛苦或者太麻煩就一切代勞。幼兒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養成的,需要家長們堅持一貫性的要求,有的家長在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時,不能堅持一貫性的要求,今天要求孩子做了,明天又去幫助孩子做,這樣,對孩子的培養是沒有效果的,只有家長們堅持一貫性的要求孩子,孩子有天天練習的機會,孩子才能掌握技能快,也就是養成習慣快。
六、家庭成員的一致性:爺爺奶奶親孩子,真是比父母都要親,所以,在家庭裡經常會有這樣的事情,媽媽要求孩子自己穿衣服,孩子慢悠悠的笨手笨腳的穿,奶奶看見了,怕孩子受涼感冒表示反對,爸爸怕孩子耽誤自己上班時間,就親自動手替孩子穿起衣服來,就這樣家中要求的不一致,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家庭中在要求孩子做事情時,必須要求一致的要求孩子,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從小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七、家園密切配合,共同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長還要關心孩子在幼兒園的發展情況,經常的與孩子的本班老師取得聯絡,瞭解孩子的發展,瞭解幼兒園的要求,配合幼兒園要求一致的對孩子進行教育。共同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孩子學會了自理,人生就成功了一半,就為以後進入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能夠堅強的面對生活,堅強的自立於社會.
四
都說孩子獨立自理能力很重要,也需要從小就開始培養。但是真做起來,仍然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下手。常見到能幹父母,會養出懶孩子,就因為父母啥都自己做了,孩子都沒機會自己去嘗試。
其實,從日常生活事件開始著手,就能輕鬆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我身邊一位媽媽就講過一個有意思的細節:
新給4歲的兒子買了衣服和鞋子,特地搭配好的。結果才穿半天他就嚷嚷要換回舊鞋。我的第一反應是拒絕,因為那雙運動鞋跟他身上衣服不搭。可是想想,還是忍住了。
見我不反對,兒子臉上現出喜色:雖然它臭臭的,我還是喜歡。
他說完我忽然想起來,這雙鞋,當時是他自己挑中的。
對於孩子來說,什麼最重要呢?能夠自己做主。自己做決定,就意味快樂。快樂的事,不用大人催逼,孩子自然而然就會主動做。
所以,在陪孩子養成獨立自理能力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慢慢來。
有育兒問題,留言給我吧。
0-1歲,媽媽給夠孩子安全感和自由
7歲以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時期,其中0-1歲,又是重中之重。
媽媽是孩子接觸這個世界的第一個親密物件。故此,媽媽的每一個舉動,都對孩子有著深遠影響。
比如餵奶。如果媽媽按照書本的方式,掐著時間點餵奶,不管孩子餓或者不餓,這就會給孩子帶去極大困擾:我不想吃啊,你卻讓我吃;我餓了,你為什麼不給我吃?在孩子眼裡,媽媽的奶是不靠譜的,世界似乎也不那麼靠譜。
還比如孩子哭。曾經有過很流行的“哭聲免疫法”,就是孩子哭不抱,不哭才抱。這其實是大人圖省事的方法,但對孩子來說非常殘酷。孩子不會無理由哭,哭是他們的語言。他們哭而外界無迴應,這顯然難讓他們與外界建立良好的溝通與信任關係。直到後來許多用“哭聲免疫法”養大的孩子出現很多心理健康問題時,西方才開始對此種養孩子的方法進行反思。
所以,可以說,1歲以前,媽媽作為主要的撫養人,並且儘可能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怎麼寵愛孩子都不為過。當你的孩子用“哭”表達對你的呼喚,而你無法立刻跑到他身邊,那用溫柔的聲音迴應就好了。要記住,最關鍵的是“迴應”。不用次次立刻去抱孩子,也不必即刻滿足孩子——尤其1歲以後,但是要讓孩子知道,他總是會被滿足的,父母是可靠的,懂得自己的,愛自己的。
有了媽媽的愛,有了安全感,下一步才可談及孩子的獨立自理,否則就會出現孩子總黏住媽媽不放、缺乏內心力量的諸多問題。就像你很難讓一個餓肚子的人,去心甘情願、快快樂樂幹活去。
另外,這個時候給寶寶準備輔食,別太精細。我見過一個孩子已經2歲多了,還吃不了硬一點的食物。都需要大人小心翼翼把所有食物碾碎成泥,他才能嚥下。一問,才知道小時候老人照顧得太好了,從沒捨得讓孩子吃硬東西。孩子連咀嚼都沒學會,如何培養孩子自己獨立吃飯的能力呢?
同樣,1歲之內寶寶吃手和咬玩具,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別總攔著。大人看到的就是髒,殊不知孩子在探索,同時,用嘴巴咬的動作,也是在鍛鍊手眼協調能力,以及口腔面部肌肉的咬合能力等。大人若阻攔,就等於遏制了孩子學習、長大的機會。
1歲以後,吃飯穿衣等孩子自己的事情,可以讓他們自己嘗試做了
1歲開始,就可以讓孩子自己嘗試吃飯了。專門給孩子買一個吃飯用的小桌椅套餐很有必要。因為很多大人,尤其是老人,主要是擔心孩子吃的亂七八糟才不讓他們吃的。專用的吃飯桌椅,可以固定孩子,椅子下,可以提前鋪好墊子、報紙等。孩子吃完,報紙一扔就好了,也方便。
不過,孩子剛開始自己吃飯時總會存在吃得少掉得多的可能,可能需要孩子自己吃一部分,大人喂一部分。不過,隨著孩子手部動作發展得越來越好,就完全可以自己完成吃飯的“工作”了。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兒,只要大人提供這個環境,而不是阻攔就好。
對於孩子來說,自己吃飯,並不是簡單學會一項技能而已,它是孩子生活自理的第一步,也是獨立自主的第一步。
另外, 刷牙、洗澡等,也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逐漸讓寶寶愛上自我清潔。每個孩子天生喜歡水。給他們自由玩水的時間,不去管他。洗澡、刷牙的時候帶孩子一起,同時還可以編出兒歌、順口溜等,讓孩子感受到這些事情是快樂的。平時在給這個年齡段孩子講故事的時候,或者給孩子選繪本的時候,也可多留意選擇那些與日常生活起居結合較為緊密的。
總之,讓日常必須要做的這些事情看起來有意思,孩子才更喜歡。
洗完澡澡呢,要穿衣服。天氣暖和穿的少,就可以開始訓練孩子自己穿衣服了。怎麼訓練呢,先從教他們學會脫開始。有一本繪本叫《看,脫光光了》,非常有意思。有心的爸媽也會發現,孩子們好像特別喜歡光著,特別享受脫衣服的那些時刻。
所以,不如每天睡前,引導寶寶自己脫。有鈕釦的衣物,先讓寶寶找到鈕釦,摸住拿穩,觀察鈕釦是什麼顏色什麼材料的,引起寶寶的注意和興趣,再教解開方法。不論寶寶用什麼姿勢動作,只要能成功脫下衣物即可,方式可以再慢慢學習改進。另外還要教寶寶分辨衣物的正反面,避免選擇有堅硬金屬的衣物。套頭式、拉鍊式、繫帶式的衣物都可以嘗試。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寶寶練習,不要催促,更不要責備或辱罵。信心是寶寶的學習動力。
到2歲以後,孩子的手部力量開始發展,就可以嘗試讓他們自己學著穿衣服、穿鞋子了。
2歲左右開始,可以適當給孩子分配家務事兒
上面說的吃飯、穿衣服,還有刷牙等事情,都是大多數孩子最先要做的“工作”,父母們一般想著儘早讓孩子自己去做這些事兒。但是對家務事的理解,就不一樣了。
很多人認為,讓孩子做家務可以上小學再說,幾歲的孩子做家務就是添亂,只會越幫越忙,還不如讓他乖乖地呆在一邊看電視。還有人認為,其實,讓孩子做家務的意義並不在於他能夠分擔多少家務事,而在於促進孩子的手部動作發展,並且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獨立自主意識。
其實,從孩子能夠走穩路開始,就可以讓他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活兒了。比如搬小東西,收拾玩具等等。不管事大事小,只要能讓他參與進去,他一定會樂此不疲。記得不要挑毛病,而是要鼓勵。爸媽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多肯定孩子的進步點,這樣孩子就會“越幹越起勁兒”。
五
對幼兒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也是我們幼兒工作者的責任。針對家庭中出現的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方面的問題進行探討。幼兒;自理能力;家園溝通現在,有些家長過分溺愛孩子或怕麻煩而代替孩子做他們應該做的事,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使孩子形成了依賴心理;有些家長缺少正確有效的教育方法。我們意識到如果能爭取家長的配合,幫助家長走出在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方面的誤區,使幼兒在幼兒園培養的自理能力在家庭中得到鞏固和強化,則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同時孩子在家庭中體驗到了親子交往的快樂,既可使親子之情得到升化,又可為幼兒獨立性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利用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針對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誤區,我們充分利用家長學校這一形式,向家長宣傳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一家長要激發孩子的自理興趣,讓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凡是有利於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事,應該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以幫助他們積累自理生活的經驗。激發自理的興趣是教育孩子樹立自理觀念的關鍵。隨著幼兒動作的發展,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希望象成人一樣勞動,他們把勞動與遊戲相混淆,而這種最初的勞動興趣往往被家長的拒絕而扼殺了!其實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哪怕做得並不完美,家長,就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大也應給予鼓勵。如家長的一句“你真能幹”
人對孩子的動手應採取積極鼓勵的方法,使孩子體驗到獨立完成一件事情後所獲得的快樂,從而增強其做事的信心。
二家長應不失時機地為孩子提供鍛鍊的機會和條件 孩子自理的機會時時處處都有,關鍵是家長是否願意放手。家長要轉變觀念,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去體驗,家長應在生活中有計劃地安排幼兒參加力所能及的活動。在日常生活中諸如吃飯、穿衣、遊戲、睡覺等環節,本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學著做”的原則,只要沒有危險,都應讓他們去實踐,同時應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個機會為幼兒提供練習的機會。
三正確看待孩子的年齡特點及個體差異,因人施教 家長應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及個體特點,提出相應的要求。3~4歲的幼兒可讓他們自己穿脫衣服,繫鞋帶,疊被褥,洗手絹,自己整理玩具圖書等。5~6歲家長可讓他們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讓孩子飯前擺放餐具,飯後幫助收拾飯桌,讓他們掃地、擦桌子、澆花等。父母除了必要的幫助以外,還應仔細觀察孩子、瞭解孩子,不宜要求過高過嚴,孩子自然會有不同於昨天的今天。孩子是一點一點變化,家長應該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才能有效施教。
四家長必須為孩子做出榜樣,持之以恆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做父母的應當明確自己的責任,你們的責任是幫助小孩子學會做人。”孩子在學習自理的過程中,家長要持之以恆,教他們方法,給他們鼓勵和幫助。由於有些家長的溺愛,孩子在園能自己穿脫衣物,自己吃飯,可回到家卻什麼都不幹,擺出“小皇帝”、“小公主”的姿態,所以家庭和幼兒園對孩子的要求要保持一致性,才能取得好效果。良好的習慣需要長期保持,家長不能有、“今天時因工作疲勞或趕時間,就對孩子說:“今天就讓我來餵你”不用洗了”等等。這隻會使孩子為他以後不認真做事留下藉口,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經提出就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