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方法探討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寫一份優秀教案是設計者教育思想、智慧、動機、經驗、個性和教學藝術性的綜合體現。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方法探討,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歡迎分享!

  

  一、情境導課

  小學生對具體的感性的事物感知能力強,形象思維較強,抽象思維不足,尤其是對有聲有色的新事物接受很快。教師要善於抓住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設計具體、形象的情境進行新課匯入,可以迅速激起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生情感的投入,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例如,在學習秋天的雨一課時,我製作了秋雨視訊教學情境匯入新課。一場秋雨夾雜著萬紫千紅的樹葉飄入學生的眼簾;接著,金黃色的稻穗、紅彤彤的蘋果、紫色的秋葡萄頓時呈現在學生面前,並配以深情的音樂詩《秋之歌》朗誦。這其中的聲音、圖片、動畫、實物等教學資源的有機整合,把學生帶入瞭如醉如痴的秋天雨景中,學生不由自主地被視訊中優美的情境所吸引。從而為新課的開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閱讀感悟

  小學生語言積累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要多閱讀,從不斷的閱讀中感悟文中的語言技巧,感悟文章的寓意,從而有助於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其中,閱讀的方法有很多,有默讀、誦讀、精讀、略讀、泛讀、悟讀等,教師要根據作品的特點和教學要求,指導學生運用適當的方法進行閱讀,以便很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朱熹曾說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強調的就是平時閱讀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很多需要閱讀的課文和書籍,教師就要結合閱讀的課文和書籍,佈置一些閱讀任務,讓學生有目的地、有針對性地閱讀,並感悟其中的語言特色,品味作品揭示的道理,培養學生的語感,使他們從中體驗閱讀的樂趣。閱讀還可以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美的薰陶;尤其是一些圖文並茂的作品和書籍,更能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品味,引發學生的思考。

  三、突出主體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它對學生的精神影響巨大、深遠。學生的理解和感受又是多元化的,因此,我們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接受語文的薰陶感染,讓學生積極體驗學習的過程,從而獲得獨特的感悟。這就需要教師調整教學結構,把過去重視教師的“教書授知”變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刻苦學習為快樂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關鍵是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學會探究學習。

  因此,作為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敢於質疑、敢於創新的精神;做到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筆者總是採用賞識教育的方式激勵學生,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尊重和保護學生的每一次發言,自己不隨意發表見解和評價。

  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不是完美的人,身上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他們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們要注意發現學生身上有價值的地方。四、實踐體驗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之一是實踐性強,我們要通過課內課外等多種途徑來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實踐中讓學生體會並掌握語文的特點和規律。每一學期,筆者都會佈置一定量的實踐活動,主要想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檢查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使他們在寓教於樂中不斷、豐富自己的語文知識,提高自己的語文綜合素養。

  例如開展“拍照片,找錯字”“辦手抄報”“閱讀之星評比”“成語接龍比賽”等一系列活動。總之,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性的提升是一個老而常新的課題,只有恰當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體驗教學,感悟教學,實踐教學,小學語文教學的明天就一定會更美好!

  相關的具體做法:

  1.五遍讀書法

  熟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就是要強調書要多看,多讀,並非真的要讀百遍、看萬卷。不過,一篇文章如果能多讀幾遍,學習效果會更好。特別是,同學們使用的語文課本上的文章,大多是精品,一般的文章讀三五遍並不多,而有的文章讀十遍尚覺得少。現向同學們推薦一高考狀元的“五遍讀書法”,以供同學們參考。

  第一遍:上課前對老師要講的課文先預習一遍。

  第二遍:課後,把課文再認真的研讀,並把老師講過的內容複習一遍。

  第三遍:學完一個單元后,從單元第一課到單元最後一課仔細的看一邊遍。

  第四遍:是當一本書全學完後,結合教師的複習指導,把整本書再讀一遍。

  第五遍:也是最後一遍,即在考試前幾天,與學習筆記和平時的單元檢測相配合,把課本粗略的翻看一遍,複習平時老師在課堂上講的重點、難點。

  2.寫讀書筆記和製作卡片

  首先,最好一則筆記記一個問題,內容思想等可多些幾則,不要混在一起,這樣便於整理和以後使用。其次,一個故事、一句話、一個數據、一段議論,不論大小均可寫成讀書筆記。但決不能肢解原文、歪曲願意,也不要把自己的感想或增添的材料與引用的原文混雜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