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對於學生積累昇華知識尤為重要。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一

  ”教育終究是基於生命和貫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終能夠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緩慢而堅定地證明人性的勝利,證明我們內心對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誰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事業,誰就能夠把這樣的信念堅持更久。“這是張文質老師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中所寫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歡這樣的文字。肖川老師的文字裡也會常常讀到這樣的一種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熱愛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裡就總能流露出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確實是”緩慢“然而又是”堅定“的。每一次考試之前的班會課,學校都安排主題為誠信教育,考風考紀講了又講,誠信簽名也是簽了又籤。然而,作弊的行為依然屢禁不止。每次年級通報作弊的學生名單時,我的心就揪得緊緊的,生怕聽到自己班級孩子的名字。不知道是對學生不信任還是對自己不信任,總之會有一種緊張的情緒。雖然每次考前動員,我都費盡心思,總要講一些他們之前沒聽過的故事。因為,我擔心老生常談最後會變成空談。比如這次期末考前,我講了一個留學生到德國去的時候所經歷的一件事。來自其他國家的留學生都可以順利通過檢查,唯獨來自中國的學生要被留下來詳細檢查,他們不大相信文憑上的鋼印,不大相信身份證是真實的,因為中國假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他們覺得這個民族他們不敢隨意相信。你在國內,覺得處處防假,經常打假,都習以為常了。然而,走出國門,你才會發現,原來,民族的誠信危機已經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尊嚴了。國有國格,人有人格。面對這樣的誠信危機,我們能做些什麼?每一次考試,希望我們都能想到我們的責任。類似這樣的教育很多,我們得不厭其煩地去尋找新鮮的教育故事,因為我們一直希望孩子們的生命會很美麗,能儘量少沾染一些市儈的汙濁氣。

  孩子們今後走上社會,會看到很多陰暗面,會遇到很多挫折,會遇到很多與學校所教育的價值觀相沖突的東西。然後,我想,只要每個生命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已經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麼,他會知道該怎麼去面對陰暗面,該怎麼去陽光地、積極地對待挫折。

  要”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事業“,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堅持更久。也只有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事業,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這麼一個工作。每帶一批學生,我便投入極大的心力。收穫的就是艱辛與幸福。每次非常疲憊之後,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然而,當接手一個班級之後,又不自覺地投入進去了。我發現自己沒法不投入。於是就難免很累。現在慢慢的也接受這麼一個事實了,我就是這麼一個控制不住會牽掛人的人。也許,這正證明著我”內心對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潤澤生命,教育是基於生命且貫穿生命的。所以,我們的生命得時時在場。不能含糊,不能應付。

  二

  最近我讀了這樣的教育著作因其避免了過多“博大精深”的理論闡述和學術語彙的堆砌而能直指教育實踐本質,引起了一線教師的共鳴,成為廣受歡迎的教育學著作。

  書中提到的新教育實驗六大行動: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熟練運用雙語、建立數碼校園、構築理想課堂,使我們這些一線教師眼睛一亮。讀完此書,我一下子被書中那句“中小學搞教育科研,就是應該從記錄自己教育現象,記錄自己的感受,記錄自己的思考開始的,把這一串的‘珍珠’串起來,那就是一條非常美麗的項鍊。”樸實的話深深的感染與震撼了,我們平時不是一直在講科研先導、科研興課嗎?如果我能從教育隨筆,教育日記開始,那不是最真實的科研嗎?從那時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堅持從關注學生心靈開始,記下自己教育中的點點滴滴,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和學生一起成長!

  《新教育之夢》對於“理想的教師”提出了八點要求。這些要求為我指明瞭努力的方向,同時也讓我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這句話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任何一個崗位都充滿著競爭,教師間的競爭往往又是多於合作的。目前,教師這個行業的職業特點,工作制度,評價方式都需要競爭。但是作者在書中說,一個不善於合作的教師走不了太遠,因為這個社會是需要合作的社會,社會如此,教師職業也是這樣。從書中,可以看到作者對教師間合作的渴望和信心。“只有雙贏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競爭”這句話說得多好啊!當今社會除了競爭,合作也是非常重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就呼喚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社會需要合作,教師也要學會合作。教師要成為受歡迎的教師,作者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換位,二尊重,三互惠。這三點建議同樣也在告知人們怎樣學會合作。

  《新教育之夢》告訴我,智育不能獨領風騷,也不只是一串阿拉伯數字,或是一紙文憑,一張入學通知書,它“應該超越知識,走向智慧,激發創造,健全人格,為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基礎”;德育不再是空中樓閣,它還應讓學生“自警、自誡、逢勵”在“陶冶情操、磨礪意志的過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習慣”,讓學生在“自然的活動中養成德性,在遊戲和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體驗和感悟道德的境界”;體育不只是追求四肢發達,它應“體現奧林匹克精神,培養學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強’,並能完善自我,體現人性之崇高”;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閒消遣,它“應該引導和教育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優化生命,激揚生命”。

  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在自己還很迷茫的時候我讀了這本可讀性很強的書。是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夢》讓我審視自己所做一切的意義,讓我尋找到一條自我突破自我發展的道路。

  三

  最近我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專著《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在閱讀中,我時時會被李鎮西老師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摘錄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 所謂"最好的老師",不是與我敬仰的於漪,錢夢龍,魏書生等老師相比——他們的人格,學識,能力乃至天賦,我是永遠無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鎮西與昨天的李鎮西相比——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幼兒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今天我組織班集體活動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幫助"後進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細心;我今天所積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豐富;我今天所進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對幼兒的教育、教學建議或意見是不是比昨天更虛心;我今天聽到各種"不理解"後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靜;„„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就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的境界靠近。

  我是為誰而工作;為同事的好評嗎;為校長的表揚嗎;為獎金嗎;為職稱嗎;這些對我來說當然也重要可見我也並未"脫俗",但如果這些與幼兒的評價產生了衝突,我心靈的天平指標首先傾向於幼兒一邊!在我看來,一個教師是否"最好",第一應該看幼兒的評價。教師因幼兒而存在,我當然也是因我的幼兒而存在。 培養幼兒開放的思想——一種海納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種高屋建瓴的文化視野,一種不畏權勢的民主意識,一種獨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我們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喬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參天的白楊,有的人是婆娑的楊柳。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 "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泰戈爾。

  我不由地思考,老師和幼兒究竟應該保持一種怎樣的關係才最有益於幼兒的成長。在讀完《做最好的老師》後,我的收穫極大。,李老師認為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幼兒,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幼兒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著對幼兒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總之,"愛","理解","尊重","平等"與"責任"在李老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教師的氣度,教師的魅力。

  四

  讀了張平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書以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確切地說在開始研讀的時候就已經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這本書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信。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自信感,如果兒童自己不就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再他們的身上培養出來好的品質來。所以說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會做什麼事都垂頭喪氣,打不起精神來;反之,如果孩子有了信心,是個自信的人,那麼他出世就樂觀進取,做事積極主動,樂於接受挑戰,正因為如此,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培養孩子的自信,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正確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葉聖陶說:“教育就是習慣的養成。”印度著名哲學家菩德曼說:播種一種行為,你會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穫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穫一個命運。培根也曾經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從這些名言中,我們可以發現,良好的習慣已經被塑造為一個人存放在大腦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本。因此,我們在平時教學過程中,除了完成必要的教學任務以外,更要注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因為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一旦養成,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素質,而且對學生今後的繼續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說:“教育的靈魂,就是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培養孩子們的創新精神,孩子們都將會走上光明而美好的“星光大道”。而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精神,首先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探究力。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曾說過:“教師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我探究問題的答案。”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轉變我們的傳統的教學方式,採用探究學習,探究學習是指從知識獲得的途徑與方式的角度對學習進行分類得出的,是指在教育中,創設一種類似學術研究的情景,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與學習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