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公司專案起名

  現在的企業都在不斷的擴大,有些企業為了推動公司走上國際化,都在研發符合企業自身的專案,接下來小編帶你瞭解一下。

  打造公司專案:

  一、堅持專案的戰略定位,專案傳遞的一切資訊都不應與專案戰略定位發生衝突。

  專案的戰略定位是指專案意圖在合作者心智中建立起來的聯想,核心價值是專案戰略定位的主要內容。專案向合作者傳遞的一切資訊都不應與專案戰略定位發生衝突。專案管理成熟的企業非常注重這一點,比如IBM手提電腦的戰略定位是“商務首選、權威、嚴謹”,所以IBM對音樂會的贊助就嚴格限定在高雅音樂,絕不會去流行音樂、搖滾音樂。儘管贊助流行音樂、搖滾音樂可以獲得更廣泛的傳播,專案的知名度能得到更大地提升。如果,IBM更大膽一些,選李宇春做代言人,知名度宇銷量都會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但副作用也非常大,因為真正有品味的商務人士可能從此就排斥IBM了。所以,IBM絕對不會選李宇春做代言人。

  然而,絕大多數中國企業在實際的專案建設過程中,營銷傳播偏離專案戰略定位,或專案傳遞給合作者的資訊不能傳遞專案戰略定位或者與專案戰略定位相沖突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比如,許多看上去非常動聽的訴求點賣點和抓住市場熱點的炒作能對眼前的銷售提升起到一定作用,但並不能對有效傳遞專案戰略定位作貢獻,也不能提升專案的整體價值感。中國家電專案的市場表現可謂十分“機靈”,每天都在“創新”,新概念滿天飛,空調有“奈米”、“負離子”、“抗菌”,彩電有“上網通”、“變頻”、“綠色”。概念經常被炒得沸沸揚揚。中國的家電專案似乎很有創新能力,不斷創造概念與熱點,實則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不同的概念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絡,沒有反映共同的專案戰略定位,所以每一個不同概念與熱點的宣傳並沒有持續一致地傳達出專案的精髓和追求,無法起到對專案的戰略定位添磚加瓦的作用。這樣的概念營銷與賣點,看上去熱鬧一時,也能在瞬間創造較好的銷售業績乃至銷售奇蹟。但幾年下來,卻發現專案的整體價值並未上升。

  二、提煉專案靈魂——核心價值,並以核心價值統帥一切營銷傳播,讓核心價值刻在合作者的內心深處,使合作者付高價購買具有充分的理由。

  合作者願意花更多的錢購買一個專案的主要原因是由專案在合作者大腦中的聯想所決定的。合作者對一個專案所能聯想到的所有的資訊能深深觸動合作者的內心世界,併產生積極、美好、愉悅的心理體驗,合作者就會認同、喜歡乃至愛上了這個專案,也就自然願意購買、更多地購買、花更多的錢購買這個專案。同時,我們把觸動合作者內心世界的最有力的資訊稱之為專案核心價值。所以,專案核心價值是專案資產的主體部分,它讓合作者明確、清晰地識別並記住專案的利益點與個性,是驅動合作者認同、喜歡乃至愛上一個專案的主要力量。

  核心價值是專案的終極追求,是一個專案營銷傳播活動的原點,即企業的一切價值活動直接展現在合作者面前的是營銷傳播活動都要圍繞專案核心價值而展開,是對專案核心價值的體現與演繹,並豐滿和強化專案核心價值。專案管理的中心工作就是清晰地規劃勾勒出專案的核心價值,並且在以後的十年、二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專案建設過程中,始終不渝地要堅持這個核心價值。只有在漫長的歲月中以非凡的定力去做到這一點,不會被風吹草動所幹擾,讓專案的每一次營銷活動、每一分廣告費都為專案作加法,起到向合作者傳達核心價值或提示合作者聯想到核心價值的作用。久而久之,核心價值就會在合作者大腦中烙下深深的烙印,併成為專案對合作者最有感染力的內涵,核心價值是提升合作者心智中的專案感知價值和溢價能力的主要驅動力量。

  專案起名的誤區:

  如今,我國的企業也大都認識到了專案名稱的重要性,但在給自已的專案起名時,卻因種種原因陷入了專案起名的誤區。

  1、雷同

  國內很多專案無特色,缺乏個性,甚至名稱雷同,結果企業的規模發展越大,當初起名投資中的問題就暴露越多。如廣東就曾流傳著這麼8句話:“‘紅棉’遍地開,‘珠江’到處流,‘五羊’滿街跑,‘熊貓’遍地走,‘三角’滿天飛,‘鑽石’到處撒,‘羊城’處處見,‘粵穗’眼底收。”這就是對名字雷同現象的準確描繪。報載1998年廣州認定的不同行業的58種著名商標中,起名相同的竟累計有14件,佔近1/4。

  2、媚洋

  如今,我國的許多企業挾洋自重,本為國貨 ,卻非要給產品起一個洋名不可,“媚洋”思想從其專案名稱上表露無遺。理髮店取名“黛麗絲”;自行車叫什麼“奧柯特”;歌舞廳掛牌為“拉斯維加斯”;甚至一塊熱紅薯偏偏要稱為“蒙娜麗莎”……。從這些“洋氣”招牌上看不到中國人的“骨氣”。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之後,西風東漸,洋貨以其高、精、尖的技術含量而受到國內合作者的喜愛。企業因此借一點洋貨的光亮為自已增輝,原也無可厚非。但如果把這種借光現象搞得走火入魔,都為產品起一些“土著”與“洋人”都看不懂的洋名,就不但不能表現產品的特色,反而會受到國人的鄙視,更嚴重的是給人一種沒中國人的“骨氣”之嫌了。

  3、循古

  當前,我國的許多企業沾“古”而醉,熱衷於以古代的人名、地名甚至以古代的典故、傳說來為自已的產品起名。中國有歷史悠久、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企業請它們為本企業發揮一些餘熱,確實可以為產品增添光輝。“孔府家酒”之所以大出風頭,的確與它的專案名稱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內涵有著莫大的關係。但是,如果大家一窩蜂似地都去循古,那“古”的功效就會因多、爛甚至捕風捉影而淡化,還有可能產生負面效應。如,自從有了“孔府家酒”後,於是就出了類似的“禹王山酒”、“康王河酒”、“宋府家酒”等等,這些有抄襲、模仿之嫌的專案名稱,實在令人大倒顧客味口,其專案效應就可想而知了。

  4、媚俗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一些專案名稱、店鋪招牌還莫名其妙地染上了一股重重的“俗氣”。比如,有什麼“老爺酒店”、“財神當鋪”;什麼“洪福酒樓”、“肥婆餐廳”;有豆醬製品取名為“老乾媽”、“老幹爹”;據報載,南方某地產的一種兒童食品居然取了個豔名叫“泡妞”,真不知這一企業取此名字的目的何在。

  專案名稱實際也是一種促銷廣告,同時也是企業精神的一種外顯。一個好的品名或招牌能給企業帶來無盡的收益和回報;一個高雅、文明的品名或招牌能讓公眾感受到一個企業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而那“財神”、“肥婆”、“泡妞”、“老幹爹”之類俗不可耐的品名、招牌只會招來大眾的反感,只會為自已的企業外在形象抹黑。筆者真是想不通,我國語言詞彙浩瀚如大海,其中有無數的絕妙好詞 ,但這些企業為什麼偏偏選中那些俗不可耐的俗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