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魯爾區發展簡史

  德國魯爾區一般指魯爾工業區。魯爾工業區是德國,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業區。位於德國西部、萊茵河下游支流魯爾河與利珀河之間的地區爾工業區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境內,下面是小編帶來的。

  發展簡史

  魯爾區的工業是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物質基礎。戰後又在西德經濟恢復和經濟起飛中發揮過重大作用,工業產值曾佔全國的40%。現在仍在德國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魯爾工業區突出的特點是,以採煤工業起家的工業區,隨著煤炭的綜合利用,煉焦、電力、煤化學等工業得到了大力發展,進而促進了鋼鐵、化學工業的發展,並在大量鋼鐵、化學產品和充足電力供應的基礎上,建立發展了機械製造業,特別是重型機械製造工業、氮肥工業、建材工業等,形成部門結構複雜、內部聯絡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區工業綜合體。

  同時,為大量產業工人服務的輕工業,如服裝工業、紡織工業、啤酒工業等也有了很大發展。50年代以後,由於石油消費量逐漸增加,魯爾區的煉油工業和石油化工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70年代以後,電氣工業、電子工業有了很大發展。今天,魯爾區生產全國生產量80%的硬煤和全國生產量90%的焦炭,並且還集中了全國鋼鐵生產能力的2/3,電力工業、硫酸工業、合成橡膠工業、煉油工業、軍事工業等均在全國居重要地位。戰後在世界一些以採煤工業起家的老工業區嚴重衰退的時候,魯爾工業區仍具有較強的生命力。這與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調整區內的經濟結構與部門結構分不開的。

  地理位置

  魯爾工業區是德國,也是世界重要的工業區。位於德國西部、萊茵河下游支流魯爾河與利珀河之間的地區。通常將魯爾煤管區規劃協會所管轄的地區,作為魯爾區的地域界限,其面積4593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的1.3%。區內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達570萬,佔全國人口的9%,核心地區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2700人;區內5萬人口以上的城市24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過50萬。魯爾區南部的魯爾河與埃姆舍河之間的地區,工廠、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網交織在一起,形成連片的城市帶。

  魯爾工業區

  魯爾區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古就為東西歐往來的“聖路”地帶,也是北歐通向中歐、南歐的捷徑,地處歐洲的交通路口。在近代資本主義發展中,又位於歐洲經濟最發達的“金三角”內,西距共同體成員國法、荷、比、盧的工業區很近,北距共同體成員國丹麥以及瑞典南部工業區不遠,東北、南面又鄰近本國下薩克森的經濟重心區漢諾威—沃爾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業區和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萊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爾多夫為中心的工業區。便於工業區間以及與歐洲共同體成員國間的貿易往來。

  借鑑意義

  中央作出了關於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的重大決策。東北是中國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工業及裝備製造業基地,在中國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從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上看與德國的魯爾工業區有異曲同工之妙。

  德國魯爾工業區在其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歷了由資源開發到資源枯竭、由鋼鐵振興到企業沒落的經濟陣痛。但是通過清理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魯爾工業區經濟迅速走出了低谷,從以煤炭和鋼鐵工業為中心的資源型生產基地,轉變為以煤炭和鋼鐵生產為基礎,以電子計算機和資訊產業技術為龍頭,多種行業協調發展的新型經濟區,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的成果。由此我想到,德國魯爾工業區的經驗對於我們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具有很好的借鑑意義。於是,利用我在瑞士聖·加倫大學工作的機會,赴德國魯爾工業區實地考察,希望從德國成功的經驗中悟出一些道理,為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獻計獻策。

  國際經濟發展規律:較早發展起來的地區走向相對衰退,主要是因為它們擁有較為不利的經濟結構。德國魯爾工業區與中國東北老工業區雖然相距萬里,但由於具有同樣的資源優勢,所以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都經歷了相似的過程,即:由資源開發到經濟繁榮,再由資源枯竭到經濟衰退。問題的關鍵是衰退後的魯爾工業區經過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人們生活和諧寧靜,環境優美空氣清新,蔚藍色的天空下綠樹成蔭鮮花遍地,該地區的經濟在新技術的帶動下朝氣蓬勃蒸蒸日上。

  德國魯爾工業區是以煤炭和鋼鐵為基礎、以重化工業見長的重工業區,二戰前由於煤炭資源豐富,鋼鐵市場需求強勁,就業情況良好,人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隨著戰爭的爆發及結束,戰敗後的德國經濟一派蕭條,加之煤炭資源的日趨枯竭,重化工經濟結構的弊端越發明顯,傳統的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開始走向衰落。很多煤礦和鋼鐵廠紛紛倒閉,大批的工人開始下崗失業。據有關資料介紹,1957年至1968年原聯邦德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147.8%,而魯爾區只增長了80%。截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煤炭工業就業人數已降至7萬人左右,鋼鐵業減少了4萬多個工作崗位,造船業職工人數減少2/3,失業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與此相對照,20世紀50、60年代,中國政府集中了300多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建立的“新中國工業搖籃”——東北老工業區也是以資源型的煤炭工業、石油工業、鋼鐵工業、機械製造業、化學工業見長,曾經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過重大貢獻。由於國家投資政策上的失誤,在過去幾十年建設中對東北地區的工業建設只抽血而不輸血,只重視對重工業建設規模的投資,而忽視了對傳統企業的改造,特別是忽視了資源型城市在資源枯竭後的轉產改造工作。以遼寧省為例,遼寧省有4個資源型城市,現在都面臨著資源枯竭、下崗失業情況嚴重的局面。其中,撫順市資源開採業的下崗失業人員佔失業總數的16%,資源開採業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僅礦區就有3.6萬戶,佔總數的54%;本溪市資源開採業的下崗失業人員佔失業總數的21%,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總戶數達3.8萬戶。四個城市享受低保的人較多,有的已佔市區人口1/4。這種情況使城市的第三產業很難衍生,直接影響第三產業的發展。而多渠道加快開發第三產業就業崗位,是對資源型城市就業工作的重大挑戰,也是相當緊迫的任務。

  此外以自然資源為依託的老工業城市還面臨著嚴重的環境汙染、地陷區職工住宅轉移安置、貧困下崗職工子女教育、就業等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