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活動課計劃3篇

  好的語文活動課計劃可以更新教師教育理念,提升教師理論素養、專業水平和教學實踐應用能力,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小學語文活動課計劃。

  小學語文活動課計劃一

  一.指導思想:

  1、以課改為中心,以素質教育為指導,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突出工作重點,兼顧其他方面。教研工作要積極發揮教學研究、教學指導和服務於教學的職能。工作的主題是發展;工作的靈魂是創新;工作的重點是全面推進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創造能力、生存發展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2、搞好研究,組織好教師認真搞好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工作。

  3、加強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努力以教學的資訊化帶動語文教學的現代化。充分發揮教學資訊的優勢,大力優化教學過程。

  4、深化目標教學和小學課改的研究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只有優化教學過程,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才能真正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二、狀況分析

  教師情況:教師自身注重學理念,重實踐,練內功,求發展,教研組內注重抓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和教學流程的管理。

  三、教研目的

  1、以新課程為導向,以促進學生髮展為宗旨,以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面對的各種問題為物件,以教師作為研究的主體,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總結提升教

  學經驗,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

  2、以新課程為導向,以促進學生髮展為宗旨,以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面對的各種問題為物件,以教師作為研究的主體,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總結提升教學經驗,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製度,促進學生健康、主動的發展和教師專業化成長,努力把教研組建設成學習型組織,推動課改目標全面落實。

  四、活動形式、制度保障

  活動形式:建立以“自我發展,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為核心要素,以理論學習、案例分析、校本論談,教學反思,結對幫扶、經驗交流,調查研究、問題解決,教學指導、說課、聽課、評課、骨幹教師與教師對話、專業人員與優秀教師合作為基本形式的教研製度,並通過教學觀摩,教學開放日,為教師參與校本研究搭建平臺,創造條件,靈活運用開放式教研活動、針對式教研活動,以“問題—計劃—行動—反思”的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三研即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學生

  研究教材就是要通覽全冊教材,對各單元、各課的課時分配做到心中有數,同時根據本單元/本課所要求的教學內容,研究教學方法。對學生也應注意各種方式。

  2.自我反思:

  教師自我對話,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思考,審視、分析,結合

  教師專業化發展需要提高學習,制定個人教學計劃,並根據學校校本教研培訓計劃內容自行學習,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提出問題,進行決策。要求教師隨時對自己的教學效果寫反思,教學完幾個單元后,要求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總結自己的心得體會,進行經驗總結。

  3.同伴互助:

  以教研組為互助的載體,促進教師與同伴的對話,注重“以老帶新,以幫帶扶”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思想,鼓勵教師大膽點評,各抒己見,以教師或學生生成的問題為內容,將問題帶入年級組開展研究。

  制度保障:

  1、組織教師學習新課程標準,明確學科的目的任務,討論確定教學要求,制定學期教研組計劃。

  2、組織教師學習常規建設,實現備課、上課、作業佈置和批改、課外輔導學業成績考核平定等環節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

  3、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活動,根據學校課題確定教研組、個人學期研究課題,有計劃地開展研究與交流彙報,組織教學研究課,公開展示課,及時總結,交流,推廣經驗。

  4、組織每週1-2次教學研究活動,主要內容有組織備課、檢查教案,研究解決教學疑難問題,學習教學經驗、教改經驗,總結工作,討論分析學生地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質量等。提出解決問題地具體措施、方法,每次活動有記錄。

  5、充分發揮骨教師的帶頭作用,落實到人,加速培養全組教師,每月兩次聽、評課活動。

  6、作好資料積累,總結經驗。

  五、活動內容

  1、探討新課標教案設計

  2、如何指導低年級看圖寫話

  3、研究新課標中的閱讀教學 六、時間安排:

  三月

  1 、第一週制定教研組及備課組計劃;

  2 、開展第一次語文組教研活動;

  3 、第一次教學工作檢查。

  四月

  1 、備課組活動;第一次月考;

  2 、教師互相聽課,學習交流;

  3 、業務學習,寫好學習筆記和心得體會,進行教研論文徵集。 五月

  1 、組織教師參加高校課堂的培訓,交流,研討活動,組織論文交流;

  2 、開展第二次語文教研組活動,並進行第二次教學工作檢查; 3 、組織好期中測試。

  六月

  1 、各種課型的展示課;2 、備課組活動;

  七月

  1 、期末考試;2 、教研工作總結;3 、第三次教學工作檢查

  小學語文活動課計劃二

  一、學生地位:從被動到主動

  主體性和主動性是語文課的核心。在語文活動課中,學生始終是知識、技能、能力、品德等的主動獲取者。學生是否主動參與活動,這是衡量語文活動課效果的重要標誌。設計語文活動課要在學生主動參與上下功夫。

  目前,我國的教學理論雖然也承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但這種承認是有限的,限制在通過專職教師、專用教材和媒體間接地認識客觀世界,即在教師指導下學習書本知識的過程,基本上否認學生有直接經驗和直接認識世界的任務,認為學生的認識活動主要是"掌握",而不是"發現",把教學活動限定在"傳授-接受"的模式內,致使我國的教學理論和實踐中嚴重輕視實踐、發現、探索等活動。

  要實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必須讓他們從事主動經歷和探索發現的活動。使主動學習與科學認識相聯絡的是20世紀著名的美國教育家杜威,他從經驗主義出發,開展主張以學生主動活動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的認識活動從面臨需要解決的問題開始,讓學生積極地、多方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並實施解決問題的過程,最後以驗證方案的正確與否作為階段性認識活動的結束。在杜威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以主動的探索者和問題的解決者角色出現。設計主動學習的思路是:

  1.從語言問題開始,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以往的教學一般從學科知識開始,認為知識之間有一定的邏輯順序,這樣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平穩地由已知向未知、由舊知向新知過渡。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這僅僅是教師單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設計的教學開端,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語文活動課以學生感興趣的語言問題入手,通過一系列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值得注意的是,語文活動課的問題與杜威的興趣觀不同,不是以學生一時一事的個人興趣為基礎的,而是以語文知識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現形式"問題"作為活動的開始,因而不僅學生具有濃厚的探索興趣,而且使之與系統語文知識的掌握相聯絡,從而使由興趣而來的學習動機變成為穩定的、持久的探索動機。

  2.強化自我意識,發展主動學習的態度。在傳統教學中對學習態度的培養,往往採用教師和家長督促、檢查、獎罰的方法,使學生感到外力脅迫而產生勉強學習的態度,從而不能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語文活動課是建立在學生的自我意識、主動探索的基礎之上的,學生認識活動的強度和力度要比單純接受知識大得多。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逐漸地形成主動學習的心理傾向。具體要求:l活動前自找資料、自我準備;2活動中自我表現、自我發揮;3活動後自我總結、自我評價。

  3.採用交流方式,激勵主動開拓的精神。以往教學是個體之間孤立和封閉的學習活動,缺少知識和經驗的交流。因而學習的主動性全憑個人自覺性和能力為基礎,很容易產生對學習的厭倦和放鬆。活動教學則不同,它強調群體間經驗交流,相互啟發,產生更多的探索願望,形成自信、自強的精神。同時,同伴之間的交流還使學生逐漸破除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養成容納不同意見的習慣,從而使謙虛和自信有機結合起來。

  主體性具體體現在:①師生在設計語文活動時,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2學生在語文活動中經過教師適當的指導,自我決定活動內容、安排活動程序、自我管理與調控。③活動結束後,學生自我評價活動質量,對活動中的參與程度,取得的成效進行自我綜合評價。總之,語文活動課程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主動實踐的機會,使他們"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雙手來做"郭沫若語,使學生享受做學習主人的權利和歡樂。

  例如;在安排"語文文藝會"這一活動時,首先師生民主討論,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決定文藝會內容和形式;然後同學間相互做設計活動遊戲,排演童話劇相聲,講述文學家的故事,佈置文藝會會場等;最後由學生總結活動的收穫,評選最佳節目。這些內容和程式的組織,完全由學生自主安排和決定,這樣就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語文活動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一位教師在三年級組織一次"語文遊園"活動,讓學生自己出有關語文的各類趣味題。全班學生動手,到處找資料,編寫遊園題。他們出題的型別有"過拼音河"、"上正字橋"訂正錯別字。"進佳句園"、"走智慧林"、"鑽成語洞等等。活動由班內發展到向學校開放,遊園題從小學語文範圍擴大到初、高中的語文知識。

  也許有人認為,主動探索的學習只適合於高年級學生,不適合年幼的學生。其實,這是一種保守的看法。例如,美國和澳大利亞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就要求獨立收集資料,寫出"研究報告",說明自己對社會、自然的看法。年幼的學生同樣具有探索的興趣和願望,只不過要為他們設計適宜的活動方式。所以,開設語文活動課,旨在從小培養獨立探索、主動探索的態度和學習。

  二教師職能:從傳授到指導

  也許有人會疑惑:在語文活動課上學生從事的是主動性活動,那麼教師的主導作用如何體現呢?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並不排斥教師的主導作用,事實上,學生自行組織的各種活動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支援。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把握活動的目的,啟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幫助學生總結活動的成敗得失。這種主導作用貫穿於學生活動的始終。教師導在活動前,引在活動中,評在活動後,指導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間接暗示。當學生在某一環節出現困難的疑問時,教師適時、適當的指導是舉足輕重的,這將提高學生活動的質量,有利於學生在教師高質量的指導下獨立完成活動任務。語文活動課要求以學生的獨立探索活動為基礎,但實質上這種探索活動是在教師"導演"和指導下的活動,是教師主導作用更藝術的表現。因為活動課是從實際問題切人的對語文基本知識的掌握,這不僅要求教師對語文知識有精深瞭解,而且對學生的活動需要。活動能力等有深入瞭解,才能設計出適宜的問題情境和活動的方案、程式,進而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說,語文活動課要求教師發揮"導而弗牽""開而弗達"的主導作用,而不是傳授、灌輸中的主導作用。語文活動課上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編導。語文活動課程雖然沒有具體的教學大綱和教材,也沒有比較固定的教學活動模式可供借鑑,但絕不能自由放任,任其發展,必須根據課程計劃的總要求,有計劃地做好各個年級活動內容和形式的基本安排。可從這幾方面考慮:一是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按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的原則安排活動的內容,選擇形式;二是貫徹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注意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的協同執行,以達到互相促進;三是要考慮各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絡,讓語文活動課程的知識與技能的綜合性得以體現。要使活動開展得異彩紛呈,富有成效,必須充分發揮教師在活動之前的"編導"作用。

  2.引導。教師在活動開始時要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人活動程式之中,重在導趣、導向、導路。

  3.開導。在學生活動難以深入進行時,教師要適時地進行活動開導,這種開導主要是思維方法上的,而主要不是內容和答案上的,重在導疑、導難、導法。

  三、活動目標:從單一到綜合

  綜合性是活動課程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語文課的一個顯著特點。開設語文活動課要與學校其他活動有機結合,發揮語文活動課的整體功能。語文活動課從活動的內容、形式,到所產生的教育影響都具有很強的綜合性特徵。

  語文活動課中各項活動的完成,需要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所培養的能力也是綜合的。除語文能力外,也培養了其他認識能力和活動能力,在人際交往、行為規範、思維方式等方面也受到鍛鍊。而且,通過語文活動課,還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審美教育,使語文教育與思想教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於活動之中。語文活動課的綜合性不僅表現在知識上,更重要地體現在能力和發展上。

  某校舉辦"梅花藝術節"活動,其中有關於梅花嶺的鄉土教育活動,有關於梅花生長、種植栽培的自然學科活動,有欣賞梅花的審美活動,有對梅的詩詞歌賦的收集、理解、朗誦的語文活動,還有關於梅的音樂、舞蹈、書法、繪畫、攝影藝術活動等,各種活動有機結合,分為訪梅品梅、贊梅、學梅三個階段。學生在這一活動中瞭解梅花的生長栽培知識,學習梅的品格精神,增強自主、自學、自律意識,培養藝術審美能力,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

  在"梅花藝術節"的訪梅品梅階段,中高年級的語文活動課用來學習有關梅的生物學資料,用來指導閱讀有關梅的詩詞;在贊梅階段,在語文活動課上組織學生讀講與梅有關的名人趣事,朗誦有關梅的散文;在學梅階段,指導學生寫"我愛梅花"或"我是梅苑一朵梅"徵文,抒發自己的情懷。這階段的語文活動課程融合在整個藝術節活動之中,是整個藝術節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與其他形態結構的活動構成了一個相互滲透、交叉聯絡、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統一體。這階段的學生全員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接受了綜合教育,進行了全面訓練,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這正是這一活動的出發點和應有的歸宿。

  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促進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語文活動課程培養目標的制定,活動內容的取捨,活動形式的選擇,考核評價標準的確立,都必須考慮學校其他活動課程的安排,力求發揮活動課程的整體功能。這是語文活動課程建設不可忽略的一點。

  四、活動空間:從封閉到開放

  以班級授課製為主要形式的學科課程,從書本到書本,從書本到作業,具有明顯的封閉性。現代社會是一個巨大的開放系統,教育要培養新時期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須實施與之相適應的開放式教學。由於學科課程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封閉性無法與之相適應,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必須選擇開放性教學結構。

  1.活動課程開拓了學生所學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學生在活動中廣泛地涉獵自己所喜愛的學科,不囿於學科課程所學;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孜孜以求,加深了知識的深度。例如,有關"寓言故事"的活動課,可以設計如下由淺入深的內容:l寓言故事集錦。要求學生讀故事,知名稱意義。2講寓言故事。讓學生把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訓練聽說能力。3續編寓言故事。例如,撰寫《新龜兔賽跑》等,訓練學生的寫作和思維。4寓言大世界。展示前期活動成果。

  2.活動課程可以促使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絡,把不同學科的相關知識融會貫通,使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更概括、更高階的知識資訊,從而優化了知識結構。例如,開設《秋》的活動課,可以跨越語文、自然、地理等學科,通過系列活動使學生對秋有一個全面綜合的認識。又如,小學生辦小報,就是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能力,融閱讀、作文、美術、書法於一體,學生既當記者,又當編輯,將採訪、寫稿、插圖、排版集於一身,從而給學生提供綜合運用多種知識、技能的機會。

  杭州市上城區教師進修學校特級教師楊明明老師還把其他各門學科當作學生學習語文的課外陣地,訓練語文基本功的場所。如讓學生把數學知識編成小故事講出來,把實驗的過程寫下來。結合學過的地理、歷史知識,組織參觀、考察、遊覽、採集礦石標本等,把過程和感受加以描述。還讓學生聽音樂編故事,給課文畫插圖、連環畫等。這樣既注重內容的結合,也考慮到各種能力的綜合。我們可以從一份課外學科活動安排表中看出楊老師組織學科活動的匠心所在。

  時間:9月9日

  地點:麴院風行

  內容:班主任提出外出活動要求。外語:日常用語交流。語文:說明景點來歷。數學:觀察數數。自然:介紹荷花。音體:遊戲活動。美術:畫荷花。

  3.活動課程把學校教育和社會活動緊密聯絡起來,引導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獲取最新資訊,培養自己適應社會、改造社會的能力。例如,活動設計:我是字"醫生"--上街找錯別字。

  活動目的:正確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減少錯別字,提高遣詞用字能力。

  活動過程:在"行醫"之前,告訴學生要當好一名文字"醫生",要精通"醫術"--理解"患者"的音、形、義,才能對症下藥。然後教師舉例指導,如"歌午廳""批另兼營""食鹽每代1元7角",等等。最後限定時間交"病歷卡"--即摘錄街上廣告或招牌裡的錯別字,並寫上正字。

  實踐證明:這種開放型的活動,可以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敏感力,加深對字的音、形、義的理解,減少錯別字,同時增強了書寫規範意識。

  語文活動課的開設優化了課程結構,形成一種"大課程"體系,在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科課程的學習功能,活動課程的開發功能,環境課程的輻射功能,使三個板塊的功能相互滲透,相互促進。

  五、活動過程:從實踐到認識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人的認識是從感性到理性,不斷地逼近客體本身的反映過程。這個過程的基本思路是:感性一知性一理性。

  傳統的語文教學從感性經驗開始,在觀察自然的基礎上歸納出事物的性狀,並以一定的詞語進行命名和定義,形成"概念"。學生在理解這些"概念"的基礎上熟悉和鞏固這些"概念",並運用於相似的情境。有人認為學生這樣掌握的"概念"就是理性知識。事實上,這些"概念"所反映的只是數量有限的同類事物的外部性狀,並未揭示該類事物的內在本質,更沒有揭示出不同類事物之間的聯絡和區別。因此,這只是一種知性認識,不能用於對普遍事物的解釋,有待上升到理性認識。傳統的語文教學誤以為知性的認識就是理性認識,導致教學上孤立靜止的思維方式和形式主義傾向。

  要使活動過程由知性上升到理性,在活動課設計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發現規律。無論對未知知識的認識活動還是對已知知識的再認識活動,都應當要求學生用主動探索發現的態度和方法進行,不僅要發現知識的由來,更要發現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係,掌握知識之間的特點和規律。活動是手段,目的是發現規律。

  2.重組知識。活動過程不僅重視對未知知識的探索發現,也重視對已知知識的整理和重組,要求學生不斷提高抽象水平,並能用動作、語言符號、影象等形式表達出來,為進一步的深入認識準備條件。在活動中要提高智力操作的強度,重視邏輯思維、理論思維的訓練。

  3.創造思維。創造思維是在理論思維基礎上實現的對已有認識的突破或創新。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對有關問題的資料的全面掌握。二是在更高層次上重組已有材料。現代教學中關於培養創造思維能力的目標是以高強度的探索發現活動為基礎的。

  六、活動形式:從單一到多樣

  語文活動課的形式是豐富多樣的。

  1.多層次。語文活動課可以在個人、小組、班級、學校四個層次上開展。個人的活動如圖書閱覽、小日記等,小組活動如興趣小組、小記者團、小報編輯部、語文遊藝宮、課文內容大串連等,還有班、隊、校的集體活動等。就活動的內容而言,個體和集體的活動又有其不同的深度和廣度。

  2.多渠道。語文活動課以整個社會為背景,開展活動的渠道是很多的,從大的方面看主要分為學校、家庭、社會三條渠道。三者有機結合,互相協調,構成了資訊影響的全方位狀態。

  3.多形式。語文活動課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如語文興趣小組、語文知識競賽、語言警察巡邏、錯別字信箱、詩詞朗讀等。

  4.多系列。例如,設計"互贈格言"的活動課,課前讓學生人人收集古今中外有關讀書及勵志的格言,上課時,進行講格言故事-給格言分類-互贈格言-朗讀格言,課後進行格言展覽等活動。又如,因地制宜設計的"觀'紅巖魂'圖片展覽-辦'紅巖魂'手抄報-誦'紅巖'詩歌-明'紅巖'精神"的系列活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實踐性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在教師營造的良好語言環境中,學生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得到提高。

  小學語文活動課計劃三

  一、指導思想

  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深化教育科研,狠抓教學管理,深入開展課堂教學研究,努力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實施以研促教,以研興教,為廣大教師搭建自我展示的平臺。

  二、活動原則

  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是教研活動的宗旨,充分體現全體性、導向性、操作性、發展性、激勵性。

  教研活動要立足我片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以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物件,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總結和提升教學經驗,探索教學規律,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專業水平和教研能力,逐步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並通過教研活動的開展,創設一種教師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文化氛圍,使教研組成為一個促進教師不斷成長與提高的學習化共同體。

  三、活動形式

  1、以片為單位,實行定點坐莊式,全片教師統一集中開展

  2、本次教研活動是以研究課的形式,讓有經驗的老師,充分發揮其輻射帶頭作用。

  3、上課教師在上課前須準備好說課稿並當眾說課,課後全體教師集中評課,挖掘優點,找出不足。

  四、具體措施

  1、活動時間:2011年10月20日早上11點鐘。

  2、活動地點:黃山小學

  3、本次的授課教師共兩名:熊志鳳、楊萬確。熊志鳳上課的內容是四年級語文15課《貓》;楊萬確上二年級語文16課《風娃娃》。

  4、教研活動應全員參與,積極圍繞活動主題內容發表個人見解、展示自我。

  5、本次活動過後,成立以片為單位的教研組,分語數兩組;每組設教研組長一名,成員兩名,並具體分工。

  6、以後每學期初,教研組長根據教導處統一部署和本組實際情況,訂好該學期教研活動計劃。到了時間組織成員統一發起活動。

  五、教研活動要求

  1、在教導處統一安排下,各教研組由教研組長組織本組教師按計劃進行教研活動。

  2、教師應準時參加教研活動,不得無故缺席。在活動時,教師應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努力形成爭鳴、探究、團結的教研氣氛。認真記錄,並寫好心得體會。

  3、學期結束時,教研組要把本學期在活動中產生的各種資料交教導處,教研組還應提倡和支援教師及時總結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點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