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如何做到心知與身知相結合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武術,當今人們習練太極拳的好處多多,那麼,練太極拳如何做到心知與身知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學習太極拳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切不可急於求成,在練習中,不斷領悟太極拳的精神要領,掌握太極拳的運動規律。
一、守規矩階段
《孟子》有云:“大匠誨人,必以規矩”。我們學拳也要先明理,知規矩守規矩用規矩,比如。
1、手形手法
①掌形的要求及用法,穿掌力點在指尖的式子比如閃通背第十四動、三換掌第一動,託掌力點在掌根的式子比如初收第四動、雙震腳第九動、玉女穿梭第三動、金雞獨立第四動第六動第十一動,切掌力點在小魚際的式子比如運手第五動第六動、小擒打第七動、十字單擺蓮第五動,塌掌力點在掌根的式子比如懶扎衣定式、斜行定式。
太極拳是一項整體運動,對身體每個部位都有作用,要求以腰為軸,做到節節貫穿。
②勾手,勾手的變化,何時捏攏何時擁圓都有規矩比如單鞭第二動勾手,第十動勾手擁圓。
③刁拿手形,提腕垂指,手指合攏,虎口撐圓。
④拳的要求,握拳要外緊內鬆,拳面要平,衝拳力點在拳面比如掩手肱捶、左右蹬腳,擺拳力點在拳背的比如庇身捶第十動。
練習太極拳要全身放鬆,鬆是太極拳的靈魂,只有放鬆才能做到心靜,才能領悟太極拳的精神要義。
2、步形步法
有云“打拳先培根”。根節不明,全身皆空。
①步法強調平行步即不丁不八,正好合乎現代體育學原理人體站立時的“穩定腳”,即兩腳不丁不八,基本平行。
②弓蹬步,弓的腿為支撐腿,要做到小腿垂直,大腿要平,大小腿夾角要等於90度或略大於90度,不能小於90度。否則容易蕩襠,勁都洩了。蹬的腿為施力腿,要做到腳尖內扣,腳跟蹬,小腿內卷裹勁,膝蓋後撐,胯要鬆。
③步法要清楚,如頓步、蹉步、踮步、蓋步、插步、跟步、躍步、盤步等。
④腳的開扣,是以腳跟為軸還是以腳掌什麼方位金剛搗錐第六動右腳外擺時以腳跟為軸,外擺75度斜角;第九動上捋下蹬時左腳落到左前方45度斜角;旋風腳第七動先以腳跟為軸、第八動轉身合腿時再以腳掌為軸。
3、身法
身法的要求,要身法端正,不偏不倚,儘管動作姿勢不相同,也要做到中正安舒。形正氣自順,氣才能沉到丹田,再下降至腳下。招招式式要立身中正,左右旋轉不出方圓,以內氣帶動,以丹田帶動,以腰為樞紐為主宰。
4、眼神
眼神強調眼看敵人,出勁時勁往哪出眼就看哪。掩手肱拳第十五動衝拳,眼看右拳方向,左蹬腳時看左,右蹬腳時看右。入勁時為引化動作眼看相反的方向六封四閉第六動捋時眼看右前體現眼視敵人為主,左顧右盼耳聽身後要求。
二、找規律階段
陳鑫雲:“拳雖小技,皆本太極正理。得其正理就是規律無往不宜。”太極拳的原理即是太極陰陽學說。掌握太極的陰陽哲理基本論點,就可一通百通。要想學好此拳,要想“心知”就要認真刻苦鑽研太極的陰陽學說的基本原理。其基本原理體現三個方面:“太極拳的整體觀,陰陽相濟論,陰陽變化的螺旋形式。”
1、太極拳的整體觀,即是整體作業,大小動作做到“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主宰於心,意領形隨,以內氣帶動,丹田帶動,上下相隨,內外結合,整體運作。
如金剛搗碓第十一動,上步撩拳時,上中下同時到位;第十三動,握拳時,收腹、吸氣、鬆垮、提肛、內外整體配合;懶扎衣第八動,一引兩進要同時。
六封四閉第十動,跟步推掌的同步化;掩手肱拳發勁時,力起於右腳跟,行於腿,腰為樞紐,丹田帶動,發於右拳,這種意、氣、力的整體配合,體現了全身一動無有不動整體觀。因此,做到“心知”首先是細心研究周身如何配合,使動作協調一致,防止“單擺浮擱。
2、陰陽相濟論,練拳時要明白大小動作都是陰陽兩個方面的相互配合,對稱平衡,對立統一,以及往復摺疊種種的陰陽關係。如陰陽對稱,即上下,前後左右都有對稱協調、平衡。逢上必下,提膝必沉胯。金雞獨立左掌上託右手下沉,提左膝沉右胯。
最後一個動作收勢,手下沉身體上升。如逢前必後,掩手肱錘右拳衝左肘後擊,六封四閉前擠時命門後撐的前後對稱。如陰陽互包,開中有合,白鶴亮翅定勢,斜行定勢都體現了開中有合,兩臂開了梢節合。
閤中有開,初收上託時手合肘開。庇身錘第七動肘合拳開表現出了閤中有開,陰陽互包陰陽相濟的哲理。
如柔中寓剛,剛中寓柔,掩手肱錘蓄勁時的輕柔,緩慢,吸氣時的聚合,發勁時的整體螺旋勁,那種無堅不摧的驚炸勁,處處體現了陳氏太極拳獨特的剛柔相濟的風格特點。
如陰陽互根,在練拳中虛實互換,實為虛的根,虛為實的根,左蹬腳,右為實左為虛;右蹬腳,按重心來講,左為實因左腿是支撐腿,右為虛都符合陰陽互為其根的道理。如陰陽摺疊,拳論雲,欲向上,先向下,欲左先右,有前必有後。
斜行第五,第六動,指襠錘二三四五動,退步壓肘二三動左右摺疊勁。初收第四五動,雙震腳第八第九動上下摺疊勁;六封四閉的前擠後撐,金雞獨立的欲上先下,有上有下。
裹鞭炮的欲開先合右左擦腳的欲合先開都體現摺疊勁,陳家溝傳的一句話:“不懂疊法枉徒勞。”體現反者道之動,聲東擊西的技法理念。
3、陰陽變化的螺旋形式,螺旋運動是陳氏太極拳的主要特徵。練拳時要注意運用四肢的順逆纏絲,胸腰左右旋轉,周身的立體螺旋,陰陽變化都是螺旋式的。
比如金剛搗錐動作一兩手下塌是否逆纏,身體是否微右轉,兩腿是否做到右順左逆,手下榻時頂勁是否上領,一上一下一陰一陽是否螺旋運動。
再如掩手肱拳發勁時左腿是否順纏,右腿是否逆纏,腰是否左轉,是否開胸,是否做到沉左胯翻右臀,兩手是否走出逆纏的螺旋勁。練拳要時刻體悟螺旋勁無處不在,體現無處不纏絲,無處不螺旋,非圓即弧的道理。
三、懂勁道
武術的本質是技擊、實戰,武術的精髓在於懂勁。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說得好:“由招熟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一代宗師陳照奎先生也說過:“不講招法,不懂勁道,總是空架子。”太極拳唯有招熟懂勁之後,才可以把握其本質,掌握其精髓,達到神明階段。
所謂懂勁,就是要明白每個拳式每個分解動作中包含了幾個具體而鮮明的勁點、勁力之源、勁路變化、勁力結構,乃至敵我雙方所處的方位、角度、彼此應對的不同手法、步法、身法、眼法等諸多內涵。也只有招熟懂勁之後,才能使拳架和手法、眼法、身法、步法更規矩。
只有把握了拳架、招法和勁道之後,才能達到知其然而後知其所以然。招熟勁明加上刻苦練習,功夫才能上身。如何才能懂勁?通過“拆拳講勁”弄明白勁別、勁點、勁源、勁路、勁力結構、外形與內勁的統一。比如金剛搗錐這個式子,有十五個分解動作,第一動一個塌掌根的勁採勁,技擊時直接抓住敵人的手腕下采;解脫勁,技擊時敵人抓我手腕時,我迅速下塌解脫。第二動前擠上棚勁。第三動引化掛勁肘拿。第四動採勁,第五動左棚勁也可以是拿法。
第六動下塌勁外碾勁右捋勁左肘合四個勁。第七動左膝上撞勁,第八動下塌,左掤勁。第九動下塌勁上託勁左捋勁左肘合勁、左腳蹬勁插、套。第十動右手拿、左尺骨採勁、左腿崩、左肩靠、左肘進擊、左手腕合勁、左膝扣勁。第十一動左掌撩、右手戳、右腳踢。
第十二動右手上託、左手下扣、左肘擊。第十三動握拳可蓄可發。第十四動右膝上撞勁、左手下采、右衝拳迎門肘一暗勁。第十五動振腳、右拳砸、左手兜勁、整個式子至少含有四十多個勁點。
大家在找規律的同時更應該運用規律,真正做到用規律指揮動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比如我們講的逢轉必沉,兩手順逆變化時的下踏勁有沒有體現出來,只要轉關時都要沉一下,獨立步時提膝必沉胯有沒有做到,轉腰必沉胯,逢捋必靠,左靠時身體右轉,右靠時身體左轉,蹬左腳時身體右轉,蹬右腳時身體左轉,重心轉換時,重心左移時左膝找左腳尖,重心右移右移時右膝找右腳尖等等。
這些要領能否在練拳時做好呢?要從“心知”逐步達到“身知”,這是每位練拳者的努力方向和必經之路。掌握要領之後,用自己的肢體語言體現出太極拳拳理,把拳理打出來。從“心知”達到“身知”要經常請老師和拳友指正,逐步向“身知”前進。
有條件的可“在家裡裝面鏡子,自己對著鏡子練習,也可以用攝像機把自己的動作拍下來進行自我糾正,多與拳友們相互切磋,關鍵是有明師指點,否則不知錯在哪裡,無從糾正,很可能把錯的當成對的。
再就是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單式練習,糾正拳架,即是按照拳理的要求,按照老師示範動作的標準反覆練習,直至從“心知”達到“身知”,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內勁和外形完美統一。
拳架的好壞,功夫的高低是衡量習拳者“身知”程度的最好體現,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望大家“心知”明理之後,多在“身知”上下功夫。儘快從“心知”走向“身知”,使自己的拳藝和實踐功夫更上一層樓,達到神明階段。不評指正。
太極拳心知和身知的關係
由於學拳人的資質、文化程度高低不同,理解的深淺、悟性有異,從學時間又長短不一,即使是同一位老師所教的學生,其拳架的姿勢、功夫的高低都不盡相同。
練太極拳有“心知”和“身知”階段,“心知”不等於“身知”,“身知”是指拳理在演練者身體上的具體體現,通過拳架及形體語言將太極拳的拳理內涵全部表現出來。
“心知”和“身知”兩者之間是相互聯絡的。
“心知”是“身知”的基礎與前提,只有通過“心知”才能達到“身知”,“身知”是對“心知”具體化的檢驗與印證,但多數人都是“心知身不知”,要使 “心知”逐步變為“身知”,是每一位練太極拳人一輩子努力的方向與必走的途徑。
“身知”的程度是其太極拳拳技水平的最好評定標準。
學拳人的一般規律是學生先模仿老師的動作示範,聽其講解初淺的理論知識,以後自己再學習一些太極拳的理論,通過平日的勤學苦練逐步掌握練拳的要領,儘量以自己身體的肢體語言去體現已學的理論,努力將其表現出來。
太極拳的學習,不能侷限於形,也要注重理論及內在的學習。
但大多數人都是以主觀代替客觀,都自以為是,以為已將拳理體現在拳架中了,究竟體現了多少,是部分體現還是全部體現,因為自己看不到自已,無法瞭解自己,所以多數人都是長期停留“心知身不知階段”,每天在重複著錯誤。
所以應當經常請老師或拳友指正,逐步向“身知”前進。有條件的人也可以用攝像機為自己拍攝演練的拳架,然後自我糾正,再與好友們相互切磋,但關鍵還是要有明師的指點,否則不知錯在哪裡,無從糾正,很可能還以錯為對。
另一種好方法是對著鏡子練習,自己能看到自己的缺點與錯誤,及時糾正,這也是練拳者從“心知”走向“身知”的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