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品質反映了父母的素質

  父母的一言一行,無論是美醜善惡、高尚卑俗,都會深深地在孩子的腦海裡紮根,直接影響他身心的發育和成長。因此,要想孩子身心健康、成龍成鳳,父母應該加強自身的修養,杜絕或減少家庭精神垃圾的產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育兒知識,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的品質,藏著父母的素質

  01

  母的性格和行為,影響孩子一生

  父母的一言一行,無論是美醜善惡、高尚卑俗,都會深深地在孩子的腦海裡紮根,直接影響他身心的發育和成長。因此,要想孩子身心健康、成龍成鳳,父母應該加強自身的修養,杜絕或減少家庭精神垃圾的產生。

  強強媽最近很煩心,強強才3歲,卻經常便祕。問及強強的飲食情況,才知道強強只愛吃肉,不怎麼吃青菜、水果。再深入瞭解發現,原來強強的挑食是有原因的,強強的父母也有同樣的飲食習慣。

  朋友女兒1歲多了。他告訴我,雖然自己不喜歡讀書,但每天他都會強迫自己堅持看書,目的是讓年幼的女兒看到爸爸在讀書,女兒也會喜歡上看書,喜歡學習。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也是最重要的生長環境,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中國的一句俗語“有其父,必有其子”,印證了父母的行為處事對孩子的影響。

  盧梭在他的教育著作《愛彌兒》中寫道: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

  一位心理學家也曾說過,要提高孩子的素質,首先要提高父母的素質。父母的素質,其實就是“前素質教育”。這種前素質教育的成敗,決定著整教育的成敗。

  蔡志忠是一個著名的漫畫家,他的漫畫曾經風靡了全世界。他有一個信念——讓孩子快樂地成為他自己。因為父母並不是孩子本身,父母是不該決定孩子的選擇和前途的。

  一次,蔡志忠的夫人到法國出差,於是蔡志忠擔當了接送孩子上鋼琴課的責任。車到了鋼琴學校門前,女兒卻坐在車上悶悶不樂,不想下去。蔡志忠問女兒:“為什麼不高興?”女兒說,自己最想學的不是鋼琴,而是笛子,可媽媽卻覺得女兒該學鋼琴,因為在媽媽看來,學鋼琴比學笛子有用。蔡志忠聽完女兒的話,二話沒說,便把車掉回頭,一路開回家。女兒對爸爸的做法有些擔心,不禁問爸爸:“媽媽剛交了4000元學費,如果不學鋼琴,人家也不退錢,那怎麼辦?”蔡志忠說:“那隻好算了。”女兒又問:“媽媽回來埋怨怎麼辦?”蔡志忠說:“什麼也沒有你的快樂重要。”

  4000元,對於哪個家庭都不是一個小數目,但蔡志忠卻認為,如果節省一點,少買兩套衣服,少吃幾次大餐,錢就可以賺回來,而孩子的快樂用錢是買不到的,童年也是不會重來的。如果強迫孩子學習一些她所不喜歡的東西,那將會抹殺孩子的學習興趣,使孩子變得沒有自己,只能聽從大人的意願。蔡志忠認為這是教育最大的失敗。

  02

  父母的素質決定了孩子的格局

  父母的言傳身教,從小就會在孩子心目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並影響孩子一生。父母的素質和行為,就是孩子的格局。

  有這樣一句諺語:再大的烙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這句話的哲理是:你可以烙出大餅來,但是你烙出的餅再大,它也得受烙它的那口鍋的限制。

  父母不好的行為,不好的習慣就是限制孩子發展的緊箍咒。而聰明的父母,懂得如何用自身好的行為和習慣去塑造孩子的大格局和不可限量的人生。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這副對聯說的是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蘇洵是唐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教育家。

  蘇洵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兄弟從小熟讀經史,胸懷大志,嘉祐元年兄弟二人進京應試,同科進士及第,名震京師,並先後成為文學大家,父子三人同佔唐宋八大家三席,這與蘇洵的教子方式是分不開的。

  蘇軾、蘇轍小時候非常頑皮,貪圖玩樂。蘇洵經常教育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然而這樣和風細雨式的說服教育收效甚微。儘管如此,蘇洵並未採用“棍棒”教育的方式,而是從孩子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慾入手,積極引導,誘其入門。每當孩子玩耍打鬧時,蘇洵就躲在他們能看得見的一個角落裡看書,聚精會神,神采飛揚。當孩子們圍過來時,他又將所讀之書“藏”起來。孩子們發現了父親的這個“怪現象”以為他瞞著他們看什麼好書,便趁父親不在家時,將書“偷”出來,漸漸地,他們也把讀書當成了一種樂趣,從而駛入了成才的正軌。

  父母的素質,就是孩子的格局。斤斤計較的家庭走不出心胸寬廣的孩子。父母愛抱怨,孩子就自然學會逃避找藉口;父母愛佔小便宜,孩子就會目光短淺;強勢的母親會教出懦弱的兒子、挑刺的女兒。

  沒有笨的孩子,只有懶的父母。如果孩子也不愛勞動、奢侈浪費、愛使小性子,請不要責怪孩子,父母須知:孩子的好習慣由父母培養,壞習慣也是受父母迫害。父母的好習慣成就了無數的好孩子、好習慣。這是所有為人父母都應該明白的道理和應盡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