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的功效與作用

  牛角為牛科動物的角,具有清涼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介紹下牛角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

  牛角的功效和作用

  ①治出血:牛、羊角及蹄甲,洗淨後,放入密閉容器裡焚燒炭化,研成細粉過篩。 內出血,每日三次,每次二克,口服;外出血,撒於患處。 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②治喉痺腫塞欲死者:沙牛角,燒,刮取灰,細篩,和酒服棗許大,水調亦得。 又小兒飲乳不快覺似喉痺者,亦取此灰塗乳上,嚥下。 《海上集驗方》

  ③治石淋,破血:牛角燒灰,酒服方寸匕,日五服。 《聖濟總錄》

  ④治血上逆心,煩悶刺痛:水牛角,燒末,酒服方寸匕。 《子母祕錄》

  ⑤治牛程攓腫痛,腫高突起,支腳難行,久則破裂,膿水相流:牛角尖燒灰、水龍骨、松香、輕粉各等分。 共為末。 牛骨髓調搽,虛弱者辣服十全大補湯。 《外科正宗》牛角散

  ⑥治赤禿髮落:牛角、羊角燒灰等分。

  牛角的歷史

  歷史久遠,其起源於原始狩獵的巫覡等活動有密切關係。在我國的陝西、河南、山東等地,曾有新石器時代所用的陶製角出土。陝西省華縣井家堡出土的一支陶角,屬仰韶文化廟底溝型別,其形與牛角相似,全長42釐米、吹口內徑1.8釐米、喇叭口內徑7.4釐米~7.6釐米,管壁厚0.8釐米~1釐米。這支陶角雖吹口較細,但仍能吹出音響,音量還較大。當牛角等獸角普遍使用之後,方有這種陶角的產生。在史前及夏商時期,無論牛角還是陶角,均作為訊號器具使用。

  秦漢時期,角已在軍中儀仗和鼓吹樂中使用,除動物的天然角以外,還出現了用竹、木、皮革、銅等材料製成的角。從《漢代鼓吹樂隊圖》中可以看出,漢代所用的角很大,已不是牛角等天然的角,而是人工製作的角了。古代的角,先在少數民族中使用,與牧業、狩獵生活關係密切。東晉徐廣《車服儀制》中有:“角,前世書記所不載,或雲本出羌胡,吹以驚中國馬,或雲本出吳越。”引自《北堂書抄》。《通典》也有:“角,書記所不載,馬融又云出吳越。”

  各地牛角的簡述

  桂北南丹和黔南荔波等地的瑤族人民,使用的大牛角最富有特色。瑤語稱舟歐、勒力,直譯為牛角,管體用一隻特別長大的水牛角製作,鋸掉角尖,鑽一直徑3釐米圓孔與角內腔相通,以長30釐米的竹管或空心桐木管為吹嘴,插入牛角尖端圓孔中,角口處外接一截長20釐米~30釐米、用棕毛和當地粘膠樹的脂液粘纏製成的喇叭口,管體全長100釐米~120釐米。吹奏時,角用繩帶掛肩,右手扶持角的腰部,左手持吹嘴木管,喇叭口朝向身後,吹氣發音,音色低沉、深厚,音量較洪大。為增加角的共鳴和使音色變化,常在角的彎腔處灌些清水並放進三、四塊拳頭大的鵝卵石。適宜演奏徐緩悠長的曲調。每逢春節、傳統節日、喜慶豐收等場合,瑤家人便歡聚一起吹奏助興。除可獨奏外,還常與銅鼓、瑤族大鼓、拉篥等樂器一起合奏。除瑤族外,土家、仡佬、黎、苗等族人民也使用這種大牛角。

  廣西瑤族大牛角,以長30釐米泡桐木管為吹嘴,角口外接20-30釐米棕毛與粘膠樹脂制喇叭口,角小者長100釐米,角大者達120釐米。演奏時,左手託抱角底置於胸前。音色悠揚渾厚,可獨奏或與銅鼓、皮鼓合奏。用於年節佳日、喜慶豐收等場合。土家、仡佬、黎、苗等族也使用這種大牛角;瑤、黎、土家等族還有用長、短兩節套接而成的牛角。瑤族的牛角,短節長15釐米、長節長34釐米,短節套入長節上端。可奏五聲音階,音域g1—g2。音色渾厚。用於喜慶節日、耍歌堂或開典場合,常由多人一起吹奏。土家族牛角為梯瑪巫師所用;哈尼族、傣族牛角較小,角尖磨孔嵌銅製簧片,左手執角、口含簧片吹氣鼓簧發音,音高為e1,右手掌在角口開閉,可奏各種節奏,用於狩獵活動;牧童小牛角,置樹皮哨於細端吹奏。

  廣西融江瑤族牛角用於喪樂;貴州彝族牛角稱孩過,用於喜慶、喪樂;湘黔邊界苗族牛角,發音悲壯;布依族牛角,發音低沉,均用作集合訊號。湖南地區流行的牛角曲調有《玉皇甫》、《老君甫》、《山羊過坳》等。

  還有一種用黃牛角製作的小牛角,樹皮卷制的吹嘴置於牛角細端。牧童常用於吹奏自娛。

  牛角現存狀況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牛角多隻,其中有一支湖南苗族牛角,用水牛角製作,全長54釐米,吹嘴直徑2釐米、孔徑0.5釐米,外鑲銅箍,角口呈橢圓形,長徑10釐米、短徑6釐米,近吹嘴12釐米處管身刻有三條環形紋飾。此角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