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劉和珍君教案

  在革命的時代,會出現什麼樣的優秀人物呢?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魯迅先生筆下的《紀念劉和珍君》。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紀念劉和珍君》教案,希望對你有用。

  《紀念劉和珍君》教案

  【教學目的】

  1、讓學生了解劉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難經過,認識反動政府的殘忍以及反動文人的下流無恥,牢記“三·一八”慘案的教訓,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勤奮學習。

  2、掌握課文是以作者的悲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動政府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重點理解一些關鍵文句的含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作者貫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教學難點:關鍵文句的理解。

  【課時安排】 3課時結合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理清結構,分析第一二部分。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1926年3月,奉系軍閥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援下進兵關內,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同奉軍作戰。日本帝國主義公開援助奉軍,派軍艦駛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日本帝國主義便向當時的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提出抗議,又聯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國駐北京公使,藉口維護《辛丑條約》,提出種種無理條件,並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3月18日,北京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犯我國主權,在天安門前集會抗議,會後到執政府前請願。段祺瑞竟命令衛兵向請願群眾開槍,並用大刀鐵棍追打砍殺,打死打傷200餘人,造成屠殺愛國人民的“三·一八”慘案。在這一慘案中,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英文系學生、學生自治會主席劉和珍遇難了!板書:劉和珍。劉和珍是魯迅先生的學生,是位愛國的熱血青年,她的犧牲給魯迅先生帶來了莫大的悲哀,而當時的反動文人還在一些刊物上發表文章對愛國青年進行汙衊、中傷,致使魯迅先生悲憤之極,同年四月,寫下了這篇紀念文章。在“劉和珍”的板書前加“記念”,在後加“君”。

  二、指導預習:

  1、通讀全文,圈畫出重點詞句,運用工具書解決生字、生詞,並重點給下列加點的漢字注音:

  洗滌dí 憚dàn 攢射cuán 屍骸hái

  長歌當哭dàng喋血dié 殺戮lù 殞身不恤yǔnxù

  2、本文題為《記念劉和珍君》,記念了劉和珍的哪些事蹟?

  3、用一句話分別概括七個部分的內容。

  4、劃出課文中的疑點。

  三、研習新課:

  1、讓學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師板書:

  ①介紹寫作緣由。②交待寫作目的。

  ③回憶認識過程。④抒寫驚愕、義憤。

  ⑤敘述遇難經過。⑥總結經驗教訓。

  ⑦熱情謳歌讚頌。

  2、集體閱讀一、二部分,討論:

  文章為什麼要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作者為什麼要反覆說“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又要反覆說“無話可說”?

  學生回答,教師幫助總結:

  文章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交待寫作此文的緣由。“我”因無法承受追悼會的悲涼,獨自到禮堂外徘徊、思索;程君問“可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麼沒有?”勾起“我”對烈士的悲痛的憶念,再次感到“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也早覺得”,“也”字針對程君的請求而言,說明寫作此文,不僅僅因程君的請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願;“早”字則進一步說明,要寫文章記念的願望由來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請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因為“我已經出離憤怒了”--這是為什麼至今還“沒有”寫出文章的原因。“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而反動派的“下劣凶殘”卻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怎不令人“出離憤怒”?“我只覺得所住的並非人間”,“四十多個青年的血”已經“使我艱於呼吸視聽”,又怎麼能說出話來呢?

  殺人者個個臉上帶著血汙,依然在橫行。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的人們,該怎麼辦呢?“三·一八”雖然才過去兩個星期,而“忘卻的救主”則快要降臨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達了作者的無限感慨,提到“寫一點東西的必要”--要寫一點東西,揭去“許多東西的人相”,讓人們清醒地知道,“所住的並非人間”有必要提醒人們,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烈土的鮮血。

  四、作業;背誦一、二部分。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分析二至五部分。

  【教學過程】

  一、複習第二部分:

  那些詞語突出表現了讚頌猛士的情感?敢於、怎樣

  二、讓一名同學讀第三部分,要求同學們考慮並回答記念了劉和珍哪些事蹟,從這些事蹟中認識到劉和珍是怎樣的一位青年。

  教師先聯絡課文開頭寫劉和珍的內容“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然後和學生共同分析:“然而”是一個重轉,強調“銷行寥落”中她“預定全年”的與眾不同;“生活艱難”,說明她“預定全年”需要決心;“毅然”則進一步強調需要勇氣。從這一事實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對革命的嚮往和對真理的渴求。

  教師再與學生共同分析第三部分第2段的內容:“不為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的學生”,此校長是楊蔭榆,是依附於軍閥政府勢力鎮壓學生運動的罪魁禍首,劉和珍勇於反抗,表現了她嫉惡如仇、勇於鬥爭的精神;和“我”見面,“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表現了劉和珍的善良與和葡;“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於泣下”,表現了她的高度事業心和責任感。

  三、集體閱讀第四、五兩部分。

  重點抓住第四部分“況且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更何至於無端在府門前喋血呢?”和“但段政府就有令,說她們是瀑徒”這兩句;在第五部分重點抓住“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確是死掉了”和第3段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悲憤之情;明確作者意在諷刺揭露段祺瑞執政府的野蠻暴行,使歷史上“中國軍人屠戮婦嬰”和“八國聯軍懲創學生”都相形遜色!

  四、小結:

  作者記敘劉和珍的事蹟,表現了劉和珍的優秀品質,抒發了對劉和珍被槍殺的無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動文人的中傷,追敘劉和珍的遇難情景,抒發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殺人者的悲憤之情。因此,作者就以這條感情線索貫穿全文,圍繞著"沉痛的悼念與憤怒的批判相結合"這一文章中心安排了文章幾個部分的內容,使之形成有機的整體。

  五、佈置作業:

  閱讀第六、七兩部分內容,探討其深刻含義。

  第三教時

  【教學要點】分析六七部分,完成課後練習。

  【教學過程】

  一、抽查背誦情況

  二、討論分析課文第六、七兩部分

  明確:①第六部分,作者用“煤”作比喻,是從人類歷史程序的高度全面評價“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請願不是一種有效的鬥爭形式,為請願而流血是不值得的。②作者運用陶潛詩句的理解:烈士的死能夠得到“親族、師友、愛人”的悲悼“這也就夠了”,因徒手請願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會產生影響,儘管影響不一定很大,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集體閱讀第七部分的內容,重點討論第2段的第2句話。明確:這是個單句,主語是“事實”,謂語是“為”,賓語是“明證”。作者通過這一單句高度評價了烈士死難的意義,謳歌了劉和珍等臨難從容的勇毅精神。

  “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教者在充滿激情的朗誦後,明確這一段中的兩層意思:一般的民眾,會從中國女子的英勇鬥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中,多少看到一些改變黑暗現實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將因受到激勵而更加奮勇前進。進而明確,這是從烈士死難對於將來影響的角度高度評價意義的,具有激勵革命者奮然前行的巨大作用。這一段文字寥寥,卻充滿著感奮之情。

  文章是寫完了,然而,言已盡而意無窮。作者以“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作結,請同學們背誦文章的第一部分,考慮與開頭一部分中哪句話相呼應。明確答案:“菲薄的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

  三、重點理解關鍵文句的旨意

  1、“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確:“直面”中的“面”是動詞,面對的意思;“正視”,正眼看,不迴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別為“以……為哀痛”的人和“以……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劉和珍等革命青年。她們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殺面前不退縮,她們深知社會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難有多深重,所以她們的“哀痛”超過常人;但她們又堅信黑暗終將過去,並正在為光明的到來而奮鬥,所以又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明確:根據上文,緣由有兩個方面,一是反動派的殘酷鎮壓,一是反動文人的惡毒誣衊。在這白色恐怖下,人們還怎敢說話呢?但沉默後的結果將會怎樣?作者列舉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發”才是唯一的出路。

  3、“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

  明確:“中國人”泛指中國人。“向來”、“不憚”、“最壞”等詞語,表明作者對自己的觀點的執著和自信。

  四、總結

  通觀全文,作者悲和憤兩股情感的烈焰無處不在迸發,無處不在燃燒,升騰交織,無可抑制。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的痛心的憶念,並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滿腔仇恨,發為憤怒的揭露控訴;同時,作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對烈士死難意義給予高度評價。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發展和文章結構的大體脈絡。

  板書:感情線索:悲、憤、激勵。

  五、佈置作業

  1、下列加點漢字注音依次正確的一組為:B

  桀驁 賃屋 屠戮 浸漬

  A.jiàng lèn chuō zì

  B.jié lìn lù zì

  C.jiè lèn lù zé

  D.jié lìn chuō zé

  2、《記念劉和珍君》一文選自:D

  A.《二心集》 B.《華蓋集》

  C.《且介亭雜文》 D.《華蓋集續編》

  3、理解下列語句,然後回答問題。

  “我目睹中國女子的辦事,是始於去年的,雖然是少數,但看那幹練堅決,百折不回的氣概,曾經屢次為之感嘆。至於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祕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於沒有消亡的明證了。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於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此罷。”

  A.這一段話的中心是什麼?指出烈士死難的重大意義。

  B.句與句之間在內容上有什麼聯絡?第一句說中國姑娘在去年"女師大事件"中所顯示的英勇氣概;第二句說她們在這次“三·一八”慘案中“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所包含的意義;第二句是小結烈士死難的意義。

  C.“至於……明證了”一句中的主、謂、賓語依次為 事實、為、明證。

  《紀念劉和珍君》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已經學完有幾天了。今天才有了空閒總結一下。99年第一次教這篇文章的時候,也不知怎樣混混沌沌的就過去了。現在看起來裡邊一定有許多當時沒有解決的問題。這篇文章應該是學生到高中之後接觸的第一篇魯迅的文章,考慮到這一點和文章本身理解上的難度,我在教學上作了以下思考。

  首先要在方法的幫助上解決學生對魯迅文章的恐懼。魯迅文章的難於理解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是時代背景的隔膜。魯迅的文章針對性很強,它往往是針對當時所發生的某件事,或針對當時社會上的某些政治或其他的社會現象。這些事件或現象在文章中根本就看不到,但是沒有這些背景知識學生根本就不知道作者到底在講些什麼。更不用說穩中的有些話是含沙射影,暗指當時的某些人或事。這些知識雖說文中沒有,但是為了幫助學生讀懂文章編者往往都在註釋中加議提示與介紹。解決這個問題,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提醒學生要重視註釋。這個問題在1991年的高考現代文閱讀中有不少同學就直接的吃了大虧。要懂得註釋對自己讀文章的重要作用。二是教師可以查閱資料對文章所涉及的背景知識給以更詳盡的介紹。尤其是引用當時不同的名人對該事件的評價,這更有利於激發學生讀魯迅文章的積極性,況且還可以在比較閱讀中更深切地領會到作者這樣說的妙處所在。第二,在閱讀的方法上給以扶助與指導。魯迅的文章更需要學生在閱讀時不能脫離語言環境,否則理解的難度就更大,連字面意思都理解不了,深刻含義就無從談起了。我重點指導學生訓練了閱讀時首先要把握思路,然後要理順每部分內容之間的邏輯關係,清除各部分之間的前後聯絡,明確每一部分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與作用。之後讓學生自讀文章,發現自己理解上的難點。事實證明,學生理解的難點也很少超出課後替所要求的那幾句。我就抓住學生髮現的難點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著力強化了要把文句放到文段中,把文段放到全篇中。強調了要搞清楚這句話的來龍去脈,要清楚它從何而來又往何方而去。

  然後注重對學生閱讀感受與閱讀經驗的總結與強化。在總結讀文章規律的過程中強化與鞏固學生對文章的閱讀方法的正確理解,強化學生對魯迅文章的正確認識。有了前面的手把手的教授與示範,又加上後邊的總結與提煉,我相信學生對魯迅文章閱讀的恐懼會有所改觀。不僅如此,學生再讀其他內涵比較豐富的文章時也許會有法可依。向來不敢奢求一勞永逸、一蹴而就。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要繼續強化和改進,很快就會有檢驗的,下一單元就又有魯迅的文章,不知結果會怎樣,但我有充足的思想準備,有足夠的繼續挑戰自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