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升和毫升教案

  升與毫升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也是小學自然科學的課本中比較難理解的一個知識點,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教案

  教學目標:

  一、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並認識容量,體會計量容量需要有統一的容量單位;聯絡實際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觀念,通過實驗操作體會1升有多少。

  二、學生學會估計一些容器的容量,培養估計意識和初步的估計能力。

  三、聯絡生活實際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能積極參與操作、實驗等活動,能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並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容量的含義及容量單位升。

  教學難點:容量單位1升的觀念的建立。

  教法、學法:

  教學具準備:

  電子課件,量杯,每組一把同樣大小的水壺,每組不一樣大小的杯子,體積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容器,小組自帶大小不一的容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談話:同學們,動物園裡正在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爭奪冠軍比賽,那就是老虎和獅子正在進行的“喝酒決賽”。老虎一連喝了5杯,還沒有醉,獅子剛喝了2杯就搖搖晃晃了,老虎得意地說:“我是森林中的酒仙,森林中的冠軍!”獅子不服氣地嚷道:“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所以我是冠軍!”老虎和獅子誰也不肯讓步,爭得面紅耳赤。

  師:同學們,你們認為他們誰說的有道理呢?

  生1:老虎一連喝了5杯,還沒有醉,獅子剛喝了2杯就撐不住了,所以老虎的肚量大,老虎是冠軍。

  生2:獅子用的杯子比老虎用的杯子大,所以冠軍應該是獅子。

  二、探索領悟,認識容量

  1、初步認識容量

  談話:同學們的兩種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教師這時取出兩個不一樣大的杯子。這是大小不一的兩個杯子,這個是老虎用的杯子,而這是獅子用的。

  如果有學生說了兩種想法,就說:你想得很周到,我們不僅要看喝的杯數,還要看杯子的大小。

  提問:同樣是一杯酒,你們認為哪一杯多?

  生:大的杯子裡盛的酒多。 m

  談話:對,一看就知道大杯子比小杯子盛的酒要多,在數學上,我們就說,盛液體多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較大。盛液體少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較小。

  板書:容量

  2、加深對容量的認識

  出示兩個大小不一的杯子1號和杯子2號。

  談話:比較完了獅子和老虎的杯子容量,看看這兩個杯子,你覺得哪一個杯子的容量大呢?

  生1:杯子1號大。

  生2:杯子2號大一些。

  談話:光憑眼睛估計得到的結果可能有誤差,我們可以想一個辦法來驗證說明兩個杯子容量的大小。

  提問:想個什麼辦法呢?

  生1:我們可以先把杯子1號裝滿水,倒入杯子2號中,如果杯子2號中水滿時,杯子1號中還有水的話,說明杯子1號的容量大,杯子2號的容量小;如果杯子2號裡的水沒裝滿,說明杯子2號的容量大。

  生2:用同一個杯子往裡面倒水,倒得杯數多的那個杯子容器量大。

  生3:在這兩個杯子裡都裝滿水,把水倒到有刻度的杯子裡,數字大的那個杯子的容量大。

  談話:同學們的想法真多啊!根據某某同學說的,我們就用這種倒水來驗證一下吧!根據同學剛才的說法操作驗證。通過這種倒水的方法可以得出水壺一號的容量比較大。

  3、做“想想做做”第1題,做“想想做做”第2題。

  談話:比較完了那兩個杯子的容量大小,我們現在來比一比這三個杯子的容量大小吧!先猜一猜,這三個杯子的容量關係怎樣呢?結果是不是和我們猜測的一樣呢?用你喜歡的方法小組一起合作驗證一下。

  學生操作、交流。

  4、進一步感受容量的含義

  談話:現在請同學們觀察老師手中這個杯子中盛了多少水。你能說出這個杯子的容量是多少嗎?可能一下子回答老師的問題有一點困難,在回答之前我們小組可以討論一下,或者藉助你手邊的一些容器,把這一大杯水倒入我們的一次性杯子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小組活動,將一大杯水分別倒入各自準備的一次性水杯中。

  提問:誰來說一說,這一大杯水可以倒幾杯?

  生1:我們組倒了2杯不到點。

  生2:我們小組只倒了3杯半。

  生3:我們的小組倒了3杯還多一點。

  談話:如果別人這樣告訴你,說這個容器能盛2杯不到,或者說能盛3杯半水,或者說能盛3杯多一點。你能知道這容器的準確容量嗎?

  談話:因此,我們需要給容量定出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個統一的標準就是我們的容量單位。

  三、聯絡生活,認識容量單位升

  1、認識升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從家中帶來的各種容器,分別在小組裡交流一下帶來的容器上標明的容量是多少,用的是什麼單位。

  小組交流。

  談話:生活中有很多的容器上都標有容量單位升或者毫升,亳升這個容量單位,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提問:你知道圖中的這些容器盛的水、油、飲料的容量各是多少嗎?一起來看一下。課件出示,學生回答。

  明確:計量這些容器盛了多少水、油、飲料等液體,通常用升作單位。升可以用符號“L”來表示。

  板書:升、 L

  談話:今天我們這節數學課主要來認識容量和容量單位升。 板書課題:認識容量和升

  談話:老師手中有一個容器,上面標著,“淨含量2L”。這裡的淨含量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用淨含量而不用容量呢?淨含量和容器的容量有什麼關係呢?有誰知道嗎?

  講述:“淨含量”是指某種容器中實際容納物體的多少。如,一瓶飲料的淨含量是1升,是指瓶子裡裝的飲料本身有1升,但瓶子的容量可能會比1升略大,因為通常不會裝的滿滿的。

  2、做“想想做做”第3題。

  提問:除了我們課堂上這些容器標有容量大小,生活中我們還會看到另外一些,你見過題目中的3個容器嗎?你能分別說出它們的名稱和容量嗎?

  3、認識1升

  談話:我們已經知道計量容量的單位是升,那麼1升究竟有多少呢?

  談話:要想科學地認識升這個單位,我們先來認識這個量杯出示量杯,請組長從袋子中拿出我們的量杯。量杯是用來測量液體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標著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談話:1升水到底有多少呢,我們來做個實驗。出示正方體這是一個空心的正方體,它的長、寬、高都是1分米。現在我們在正方體容器內裝滿水,再將這些水倒入量杯中,看一看有什麼發現呢?

  生:正方體內的水倒入量杯中正好是1升。

  談話:如果一個容器是正方體,容器內部的長、寬、高都是1分米,這個容器盛的液體正好是1升。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長、寬、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體的容量正好是1升。

  4、深化對1升的認識的實踐活動。

  學生活動一

  談話:看一看我們小組裡面有沒有容器的容量正好是1升的呢?誰來交流一下。

  學生交流。

  談話:雖然這些容器的形狀不一樣,但是它們的容量都是1升。

  學生活動二想想做做第一題

  談話: 下面這些容器你見過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出示課件。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

  設計意圖:加強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學習估算容量的方法

  學生活動三

  談話: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一些容器,你能根據剛才我們對1升的認識,估計一下它的容量嗎?

  學生估計。

  談話:剛才我們學生估計地對不對呢?我們來驗證一下吧!

  學生實驗驗證。

  交流反饋。

  談話:通過我們實驗,我們得出了熱水瓶的容量是?臉盆呢?沙鍋呢?我們這個碗呢?還有我們這個燒水壺呢?

  機動:看來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對一些容器有了一定的估計能力。

  第14頁

  四、總結評價,課外延伸

  1、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得愉快嗎?誰能說說你的收穫是什麼?你還想了解什麼?

  2、如果老虎和獅子要舉行第二次比賽,你認為應該有一些什麼規定?

  板書設計:

  認識容量和升

  容量 升 L

  長、寬、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體的容量正好是1升。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升與毫升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雖說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容器容量大小有所瞭解,但是對於升與毫的瞭解卻很少。建立容積單位的表象及空間觀念,較為準確地估計常見容器的容量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我渴望上好這節課,上出一節讓學生終身有益的數學課!

  課堂上要用大量教具、學具進行操作實驗,只有經過大量的直觀觀察與操作體驗才能幫助學生建立容量單位的表象及空間觀念。為此我作了精心的準備。我向自然老師借來的滴管、500毫升、250毫升的燒杯等;問幾位在醫院工作的家長,利用職務便利,弄來了若干個10毫升和20毫升的針筒;從網上尋找有關容量單位的歷史、圖片、資料等。我要求我的學生也做了相應的準備。買了多次1升康師傅冰紅茶,供試教和正式上課用,至今辦公室裡還有。我還讓學生到超市做調查等。

  一、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慾

  由於升和毫升的認知本身就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時會感到比較枯燥,產生一定的困難。為了能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升和毫升的容量單位,積累較多的直觀經驗,我創設了以下的教學情境,來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創設問題引入,書上的一個情境,通過對不同的容器的觀察,引出“容量”的概念,再深入地研究容量差不多的兩個茶杯如何判斷,學生想出了幾種方法,從而突出了要用統一的量器才能作比較,進而引出了需要有統一的容量單位,揭示課題。從情境中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為後續的學習打好了基礎。

  二、直觀體驗,感受知識

  直觀演示,建立1毫升和1升的概念。用滴管取1毫升的水,滴在手心中,學生感知毫升的水是十來滴。接著,我安排了學生體驗活動,用針筒分別取1毫升、10毫升、50毫升的水,觀察它們在水杯中的位置,並說出感受。猜一猜老師手裡水杯的容量,並進行驗證,在學生的興趣未了時,分組合作開展這個遊戲,在遊戲中,學生的感受力得到提升。列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容器,讓學生估計它們的容量可能的進行操作驗證。水盆容量10000毫升左右,電熱水器的容量要幾十萬毫升,太陽能熱水器的容量還要大一些,浴缸的容量要400000毫升,學生立刻感受到需要有比毫升更大的容量單位,於是“升”孕育而生了。最後,用4個250毫升的一次性水杯,和1瓶裝滿1升水的容器,通過實驗,學生感知升和毫升的進率。教學重點的解決、難點的突破都請學生介紹說明或用一個一個的小實驗解決。從課堂氣氛來看,學生人人蔘與,思維非常活躍,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三、人文課堂,魅力無限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數學人文資源的開發利用,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是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用的,學習數學不再那麼抽象,那麼枯燥。在課中,我將人體一天所需的水分等知識告訴學生,讓學生認識了我國容量單位的發展史,學生認識了古代的量器,斛、鬥等。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激發了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為學生學習數學打開了一條探索知識奧祕的途徑和方法。

  課前的精心準備,課堂上的實驗操作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學生學得生動、紮實。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教學設計

  1 觀 潮

  【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能根據上下文理解“若隱若現、齊頭並進、漫天卷地”等重點詞語的含義。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四自然段;初步學會按“潮來前、潮來時、潮去後”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3、瞭解錢塘江大潮壯麗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覺自然之壯美。

  【教學重、難點】

  瞭解錢塘江大潮壯麗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覺自然之壯美。

  【教學時數】2課時

  【課前準備】

  1、課前發動學生蒐集反映錢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圖片。

  2、課件。圖文並茂、聲樂結合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直奔“潮”,整體感知

  1、釋題知“觀潮”。同學們,我們已經預習過課文了,這兒的“潮”,就是指錢塘江大潮。“觀 潮”,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吧?

  2、人文理“觀潮”。

  a、導人。是啊,錢塘江大潮是我國的一大自然景觀,一個旅遊勝地。今天,就讓我們隨著作者一同走近它,觸控它、觀賞它、感覺它!

  b.讀文。請大家快速地讀通課文,讀準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話,是具體告訴“我們觀潮”的時間、地點、事情的這麼一個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這一天早上,我們來到了海寧市的鹽官鎮,據說這裡是現潮最好的地方。

  ◆這裡的“這一天”和“這裡”分別指的是什麼?你能聯絡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試著說一說嗎?農曆八月十八,海寧市的鹽官鎮

  ◆“據說”怎麼講?自古以來堪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今天“我們”這些人親眼目睹了,究竟是否與“據說”的一致呢?請同學們認真地讀一讀課文,想一想問題。

  二、品味“奇”,感覺奇觀

  你認為“天下奇觀”奇在哪裡呢?

  1、邊默讀課文邊用“ ”劃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語句。讀一讀,說一說體會。小組交流、彙報

  2、重點品讀“潮來時”的“奇”:壯觀、奇特。

  a、點撥:句l:“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句2:“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

  ◆感悟形象:此時此刻,你心中最想說的話是什麼?眼看潮水來了,帶給你的感受又是什麼呢?

  ◆適時引導學生聯絡“悶雷滾動、一條白線”的情景談感悟。奇:聲音、形4k

  b.精讀第4自然段,立體賞“奇觀”。

  ◆範讀,朗讀感受:這時,你又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提高學生咬文嚼字品評“奇”。

  潮水的長。你懂“橫貫”的意思嗎?用自己的話告訴大家,好嗎?

  潮頭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牆”這樣的場面。

  潮水的氣勢猛、聲音響。“齊頭並進、浩浩蕩蕩”,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種怎樣的場面嗎?再加上“山崩地裂”的聲音,那時的潮水又該是一種怎樣的氣勢呢?

  ◆這三句話能調換順序嗎?為什麼?由遠及近,點撥“移”字的精妙

  ◆欣賞課件:同學們都談得挺不錯的,那麼錢塘江大潮真正到來的這一刻是不是與大家剛才想的一樣呢?那就請大家一起凝神觀賞這驚心動魄、壯麗奇特的一刻吧!+品讀回味:欣賞了潮水來臨之際的壯觀,令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詞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會讀得更好了,是嗎?

  ◆對話追問: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會怎麼想?又會怎麼做呢?啟發學生與課文、作者、大自然對話

  ◆美讀昇華:你能把自己對錢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讀出來嗎?

  ◆配樂朗讀:“潮來時”的三、四自然段。語速由緩到急,語調由平靜到高昂,頓挫有力更奇的還在後頭!請往下讀。

  3、自主品讀“潮去後”的“奇”。

  a.讀了之後,你覺得更“奇”的體現在哪些情景裡,哪個詞語裡?

  b.適時點撥感悟:“漫天卷地、風號浪吼”等詞義及其景象。

  c“恢復”一詞能去掉嗎?為什麼?引發學生聯絡前文

  4、品讀“潮來前”的“奇”。

  a.過渡:的確,錢塘江大潮還未出現時,江面是很平靜的。當然,平時的錢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過,在“觀潮日”這一天,我們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與期待,於是在江潮來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翹首相盼。

  b.引讀:帶著這種心情讀好句子。舒緩而又神祕、盼望的語氣

  四、深悟“奇”,迴歸整體

  激情;剛才我們彷彿追隨作者一起身臨其境地去觀賞了一次大潮,錢塘江大潮以它的壯麗、它的雄奇,令我們歎為觀止,使我們深深折服!真不愧為“天下奇觀”,名不虛傳!讓我們再次投入地捧起書讀好課文,回味“觀潮”中的這美、這壯、這奇吧!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讀文,理清層次

  1、回憶;上節課我們品味了那“天下奇觀”所帶給我們壯觀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還歷歷在目!還記得一開始大家讀了課文三、四兩個自然段後,你們發現這裡都是在寫什麼?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寫了什麼?

  分小組讀段落。

  2、點撥時間詞,嘗試分段。按“潮來前、潮來時、潮去後”的順序分段

  二、積累,課外拓展

  1、尋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處,相機點拔比喻句的樣式。如:好像、猶如、形成

  2、自主積累:自選感興趣、欣賞的精彩語句,進行美讀積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課件,圖文並茂

  3、抄寫自己喜歡的語句。

  4、練習課堂作業。

  5、課外拓展:任選一題

  a、上網搜尋、電子閱覽、圖書館查詢:我國其他“天下奇觀”的景點的資料和圖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關錢塘江大潮的資料。可以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彙報交流。

  c.在時而奔騰咆哮、時而溫婉低語的音樂聲中,指導學生:

  ◆仿寫描寫景物具體的一個片斷。

  ◆ 抒寫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話。

  三、佈置作業

  1、抄第一課的詞語組三詞

  2、《黃岡》第一課

  3、背誦課文三、四自然段

  【板書設計】

  1 觀潮

  潮來前    風平浪靜  籠罩薄霧

  錢塘江大潮  潮來時遠 悶雷滾動  越來越大  山崩地裂 聲

  天下奇觀    近 一條白線  一堵水牆  白浪翻滾 形

  潮來後    風號浪吼  恢復平靜

  【課後反思】

  《觀潮》一課,潮來時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是難點。學習這一部分時,我充沛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沛讀,體會,並發動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教學時,我讓學生圍繞“哪些句子最讓你心動,說說體會,並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即教師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討論交流,讓學生能夠充沛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並鼓勵創新,大家各抒已見。如讀到“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有同學說那情形像發生了海嘯,有同學說像發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動,有的同學感受到大潮湧動的速度。這一環節的設計,充沛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老師搭設的學習舞臺上發揮、表演。

  2* 雅魯藏布大峽谷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優美詞句。

  2、學習抓住重點,把握全文主要內容的讀書方法,並學會用自己的話介紹課文內容。

  3、從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進而產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學習抓住重點,把握全文主要內容的讀書方法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談話,揭示課題

  同學們知道嗎?我國的青藏高原被稱為離太陽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在這塊高原上還有兩個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和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就隨著作者足跡去領略一下那裡的神奇風光。

  自由朗讀,憑藉拼音讀準生字字音,並對不理解的詞語、句子作上記號。

  二、自學反饋,質疑問難

  1、指名分節朗讀,結合對生字讀音的正音。如:“移、脈、卉、罕”等

  2、說說作者從哪幾方面向讀者介紹大峽谷的,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句子:

  a……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峽谷。

  b.……映襯著雪山冰川和鬱郁蒼蒼的原始林海。

  c……體現在生物的多樣性上。

  3、質疑問難,師生共同幫助解決。

  三、抓住要點,簡要複述

  1、默讀課文,抓住每一段的要點,思考具體內容。

  2、指名概括課文的內容。

  深入研究,品味語言

  要求按下列問題讀書思考:

  a、作者用什麼來證明,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世界第一大峽谷?

  b.課文中一連幾處用了“從……到……”的句式,讀了這些句子,你感受到什麼了?

  c.為什麼把九個垂直自然帶比做“凌空展開的一幅神奇美麗的畫卷”?

  在各自研讀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然後全班討論,教師從以下幾方面點撥:

  1、作者用非常具體、準確的資料來證明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世界第一的大峽谷。結合理解“不容置疑”。

  2、作者反覆用“從……到……”的句式,使讀者形象地感到大峽谷雪山冰川和原始森林範圍廣大,形態多樣,讓人感覺到大自然的神奇。

  3、這些景觀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坡上,於是就有凌空的感覺;而且每一個自然帶的景色都不相同,說它是神奇美麗的畫卷是非常確切的。結合理解“人跡罕至”。

  四、熟讀課文,積累詞語

  1、選擇最精彩的語段多讀幾遍。

  2、摘抄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課外延伸,拓展視野

  要求學生查閱有關青藏高原神奇景觀的資料,在班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