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專計算機畢業論文範文

  計算機專業嵌入式系統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具有綜合性、基礎性、實踐性、創新性的特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專計算機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大專計算機畢業論文範文一: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實驗教學分析

  摘要:針對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理論性強,抽象,學習難度大等問題,闡述對該課程實驗教學環節的教學設計以及實踐措施,探討使課程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具體實現方式。從實驗課程的理論教學內容的設定、實驗教學內容的設定,實驗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實驗教學方法等方面,對實驗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介紹,並結合實驗教學的效果進行了歸納總結,以期為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的教學提供指導。

  關鍵詞: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教學;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實踐

  1問題的提出

  《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是高校計算機相關專業本科生必修的一門核心專業基礎課程,在整個專業課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進行年來,計算機技術無論在軟體還是在硬體方面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計算機系統在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為這些應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礎理論。然而,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實際情況,那就是《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偏向於計算機硬體,其理論性強,抽象,學習難度大。而我校的教學定位於培養應用型人才,因此,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學生普遍存在著重視軟體相關知識的學習,而輕視硬體相關知識的學習的心理及現狀。如何通過課程實驗教學的合理組織與安排,達到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程教學的效果的目的,是一個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本文結合課程理論教學的實踐,從實驗課程的理論教學內容的設定、實驗教學內容的設定,實驗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實驗教學方法等方面,對實驗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介紹,並結合實驗教學的效果進行了歸納總結,以期為《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實驗教學提供思路和借鑑。

  2課程理論教學內容的設定

  《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的教育目標定位於使學生掌握單CPU計算機的組成原理與內部執行機制,包括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組成與結構,計算機硬體的功能部件的組成及工作原理,為學習理解高階語言編寫的程式如何被執行的過程和原理提供理論基礎。具體教學要求如下:1理解各大部件互連構成整機系統的技術以及計算機系統的概念性結構和功能特性。2理解單CPU計算機的完整硬體組成、基本執行原理、內部執行機制。3能夠運用計算機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對有關計算機硬體系統中的理論和實際問題進行計算、分析,並能對一些基本部件進行簡單設計。4在知識、能力兩方面都得到提高。課程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按照馮•諾依曼結構劃分,包括:1計算機中的資料表示和運算方法,包括:定點數的表示和運算、浮點數的表示和運算;2計算機中的運算器部件,包括:算術邏輯單元、定點運算器結構、浮點運算器結構;3儲存系統,包括:儲存系統的層次結構、主儲存器、高速緩衝儲存器、其他形式的高速儲存器、虛擬儲存器系統、輔助儲存器;4匯流排,包括:匯流排資訊傳輸、匯流排的工作方式、匯流排仲裁、匯流排標準;5指令系統,包括:指令格式、定址方式、指令型別;6控制器,包括:控制器的功能和基本結構、指令的執行過程、微程式控制器、硬佈線控制器;7輸入/輸出系統,包括:外圍裝置、輸入/輸出介面、輸入/輸出資訊傳送控制方式。

  3課程實驗教學內容的設定

  實驗教學內容按照理論教學程序安排,以單元實驗為主,每一章節的理論教學內容都對應安排相應的實驗教學內容,並再最後安排一次貫穿課程全部內容的綜合性實驗內容。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的構成比例為4:3:1。實驗內容與理論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目的是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通過合理地安排實驗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基本設計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合理的設計教學內容和形式,既幫助學生對計算機硬體系統的各組成部分的結構原理和工作過程有了充分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實驗教學過程的設計與實驗教學方法

  不同實驗性質的實驗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方法。1驗證性實驗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驗證性實驗的教學過程包括:學生課前預習,實驗課前檢查→實驗內容及要求的講解→實驗原理的講解及實驗晶片的介紹→操作步驟講解及示範→學生動手實驗,教師個別輔導答疑→實驗驗收,評定驗收成績。2設計性實驗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設計性實驗的教學過程包括:學生課前預習,實驗課前檢查→實驗內容及要求的講解→課程理論教學相關原理的回顧→實驗方法的講解→學生進行實驗過程的設計→學生設計成果檢查→學生動手實驗→教師實驗總結→實驗驗收,評定驗收成績。3綜合性實驗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綜合性實驗是將前面幾個實驗中的單元電路組合在一起,構成一臺簡單的模型計算機。使用的單元電路主要包括運算器、儲存器,以及微程式控制器。實驗模型機是用微程式控制器實現資料通路的控制,通過執行由機器指令組成的簡單程式體現模型機的功能。其教學過程包括:學生課前預習,實驗課前檢查→實驗內容及要求的講解→課程理論教學相關原理的回顧→模型機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步驟的講解→操作示範→學生動手實驗,教師個別輔導答疑→實驗驗收,評定驗收成績。最後,通過驗收成績和實驗報告成績,綜合給出課程實驗成績。

  5結束語

  近五年的教學實踐表明,《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教學調動了學生做實驗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能主動上手,將抽象的理論知識進行了具體又直觀的展示,使理論教學內容得到了形象化和具體化,有利於理論內容的消化理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動手實踐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蔡曉燕,袁春風,張澤生.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初探[J].計算機教育,201321:74-78.

  [2]楊澤雪,閔莉,王建偉.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實驗教學探討[J].計算機教育,20154:107-110.

  [3]楊欣宇,李誠,宋廣軍,等.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318:45-47.

  [4]蔣本珊.計算機組成原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5]白中英,戴志濤.計算機組成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6]李雲,胡珊.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教學的探究[J].實驗室科學,2013,164:62-67.

  大專計算機畢業論文範文二:計算機教學中移動互聯技術的應用

  摘要: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傳統以課堂為主的計算機教學模式已經很難與現代教學相適應。為此,將移動互聯技術引入到計算機教學,可以很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從移動互聯技術在計算機教學中應用的背景、目的、意義、應用前景、應用目標和應用探索等方面,研究移動互聯技術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移動互聯;人才培養

  1移動互聯技術在計算機教學中應用的背景、目的和意義

  計算機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對技術的要求相對較高。計算機的教學模式要和新的教學目標相掛鉤,其課程體系的構建就要與時俱進。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層次也要不斷髮展,教學目的已經不再是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而是應以培養實踐能力的應用能力為主體。隨著計算機普及教育的深入,教學模式也在不斷改變中。提高人才培養成效是當前各個計算機教學單位的重要課題。計算機教學模式的改革研究也在不斷深入。事實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加強和我國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工程”的實施息息相關。移動互聯技術已經走進大眾的視野。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不斷髮展,手機的群討論功能、移動互聯虛擬社群、移動互聯視訊/電視、移動互聯閱讀、移動互聯閱讀、移動互聯上網等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闊。相較而言,移動互聯的通訊功能反而被逐漸淡化。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移動互聯媒體也在不斷髮展。移動互聯技術終端的更新換代以及技術瓶頸的屢屢突破,使得移動互聯媒體技術可以為使用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移動互聯媒體技術在新媒體不斷湧現的前提條件下,仍然具有不容置疑的優勢地位。移動互聯媒體技術與媒體產品服務、資訊網路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無線通訊技術相關聯。可以說,隨著時代的進步,移動互聯媒體技術有可能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計算機教育新途徑的開闢需要突破傳統教育的桎梏,因此可以換一個視角來變革大學生的計算機教育形式。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與以往不同,特別是網路新環境出現後,大學生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都受到了巨大沖擊。要有效提高計算機教學的效果,需要教師充分研究學生心理方面、情感方面和認知方面的特點。在深入分析當前時代背景的前提條件下,充分有效地利用大眾媒體與可用資源,將知識進行分類與彙總,從而改變傳統計算機教育中的填鴨式與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從而有效提高計算機教學的效果。而將移動互聯技術應用到計算機教學中,可以有效實現計算機教學模式的改革,提高計算機教學的效果。

  2移動互聯技術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前景

  移動互聯技術在計算機教學中有很好的應用前景。通過移動互聯技術所設計出的媒體交流平臺,可以使學生與教師間的交流變為零距離與最直接的形式。利用移動互聯技術,可為大學生群體的計算機教學服務,可以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取資訊的形式變得自由自在,且可以不受地點和時間等因素的制約。移動互聯教學的介質包括平板電腦、智慧手機等移動裝置。將這類裝置應用到大學生計算機教學中,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傳統教育的弊端。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幼平對移動互聯技術做出過這樣的評價:移動互聯技術中的移動媒體的使用,可以改善人性化的服務模式,排除資訊垃圾的困擾。移動互聯技術具備全新的人網介面,其使用可以克服數字鴻溝,消除頻寬瓶頸,且具備完善的共享結構。李幼平院士的預測詮釋出計算機教學的改革方向,即利用移動互聯技術可以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同時通過4G技術等也可以很好地解決頻寬問題,使各運營商之間的資源共享,通過三網融合模式更好地為計算機教學服務。移動互聯技術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旨在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即“21世紀技能”。該技能面向未來,包括移動課堂和移動互聯技術等。為了使培養出的學生能夠迎接新時代的挑戰,需要構建新型的學習模式。而要移動學習成為可能,就一定要立足於移動互聯技術,從而使得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革命性改變,包括學習評價模式的改變、學習資源獲取方式的改變以及師生互動方式的改變等。移動互聯技術與計算機教學相融合,可以使教學方式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使得教學溝通方式、教學、分享、師生的閱讀等更加人性化,增強人機互動的作用,延伸人的感官反應。

  3移動互聯技術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目標

  移動互聯技術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移動互聯技術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改變以往的傳統觀念,使得移動互聯技術與計算機教育的融合成為一種基本教學模式。第二,移動互聯技術的使用,可以突破班級授課帶來的侷限,使得計算機教育走到“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階段,從而徹底改變以往的“黑板+粉筆”的教育教學方式。第三,移動互聯技術的使用,使得計算機教育變成一種基於專案的遠端協作學習模式,從而改變以往以課堂為主題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使網路學習與課堂教學結合得更加緊密。第四,計算機教學轉變為一種遠端視訊的實時教研模式,並以網路為主題。第五,計算機教學中的備課採用遠端協作備課,而不是以往的傳統集體備課。第六,計算機學習變為一種新的移動學習的形式,利用基於平板多點觸控技術來實現。第七,計算機教學在移動互聯的基礎上發生改變,使其由傳統的教學模式變為“移動式課堂”的教學模式。通過移動互聯技術環境與移動裝置的多點觸控來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

  4移動互聯技術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移動互聯技術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探索主要涉及以下三部分。第一,筆者認為,要想實現移動互聯技術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首先要實現課程資源的移動互聯,即移動互聯式的計算機教學一定要有一個完善的教學資源庫作為保障。資源庫的建設可以與圖書館、試題庫、學習資源庫等相融合,通過移動互聯、網路技術以及視訊技術等對以往的傳統資源進行整合,並藉助移動互聯技術最大限度地實現課程資源的互聯化與多樣化。第二,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採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的教學模式,以不斷完善計算機教學。教學環境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引用,逐漸轉變為能夠適應移動互聯技術的新的形式。利用移動互聯中的移動媒體技術、智慧語音技術和無線互聯技術等,改變學生的學習模式。第三,利用移動互聯技術最大限度地優化課堂教學。採用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校園內網等多網融合的模式,實現課上與課下學習相結合的模式;利用手機平臺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優化課堂教學形式,創造出新的能夠適應移動互聯的移動課堂,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通過移動互聯式進行學習,從而最大限度地獲取知識。

  5結語

  移動互聯技術在計算機教學中使用得當,可以很好地解決以往傳統教學中學習資源不豐富,授課時間有侷限,互動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難題。通過移動互聯技術以及移動互聯媒體的應用,在手機與多觸點平板的介質支援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切實提高計算機教學的水平。

  參考文獻

  [1]黃榮懷.移動學習——理論•現狀•趨勢[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22-25.

  [2]王建華,李晶,張瓏.移動學習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55-60.

  [3]何克抗,鄭永柏.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32-34.

  [4]顧鳳佳.微型移動學習資源的可用性研究[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5:52-53.

  [5]倫墨華.移動學習的理論研究與應用設計[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5: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