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的結構是怎樣的
古箏,由哪些部位組成?各部位名稱是什麼?它的發聲原理是什麼?我們在演奏古箏時,怎樣的演奏姿勢是科學、合理的?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古箏的結構介紹,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古箏的結構一、面板 底板 古箏頭 古箏邊 古箏尾
古箏是一種多弦多柱的彈撥樂器。它的外形近似於長箱形,中間稍微突起,底板呈平面或近似於平面。古箏的頭部有緩緩而落的古箏腳。在木製箱體的面板上張設古箏弦。在每條弦下面安置碼子,碼子可以左右移動,用來調整音高和音質。
古箏的品種不一,構造也不盡相同,下面介紹的是一種二十一弦古箏的構造。
古箏主要由面板,底板、邊板、古箏頭、古箏尾、嶽山、碼子、琴釘、出音孔和古箏弦等部位組成。古箏的優劣取決於各部分材料質地及製作工藝的高低。
古箏的共鳴體由面板、底板和兩個古箏邊組成。在共鳴體內有音橋,呈拱形,它除了共鳴效果的需要外,還起著支撐的作用。共鳴體的質量和結構對古箏的音響影響很大。
「面板」用放置多年、木質幹而鬆的梧桐木來製作。也有人試用白松製作。蒙族古箏的面板用楊木製成。
「底板」用梧桐木製作或者用其它的硬質木料製作。
「古箏邊」也稱邊板,即古箏的側幫。古箏有兩個箏邊,靠近身體的一側稱為內箏邊,另一側稱為外古箏邊。古箏邊一般用木製成,也有用水曲柳、紅木或其他雜木製成。還有試用楓木製作。
「古箏頭」用木、紫檀或其他較堅實的木料製成。箏頭的作用是固定琴絃,由穿弦孔來固定也有的古箏的古箏頭是固定琴釘的。在古箏頭的側面有一個出音孔,也音孔上有一個音窗,供出音之用。古箏頭因與共鳴體相通,這樣就擴大了共鳴的範圍也有的古箏,古箏頭與共鳴體是不相通的。
「古箏尾」它主要用於安裝琴釘。此處在造型上也起著與箏頭對稱平衡的作用。
古箏的結構二、嶽山 碼子 琴釘 音孔 箏弦
「嶽山」也稱木樑或山口。用木或其他木料製成。在古箏上有兩個嶽山:一個在面板與古箏頭連線處,叫作前嶽山;一個在面板與古箏尾連線處,叫作後嶽山。嶽山隨面板的前後圓弧而自然成彎弧形,與面板基本上成九十度角。後嶽山也有用S形的縮短了高中音區的碼處弦長。嶽山起著載弦的作用,也起著某些傳遞聲音的作用。嶽山與碼子高度的比例關係到音準以及音色,定調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必須用恰當的比例才能使古箏的發音有良好的效果。在前嶽山上端鑲有一條骨片或銅絲,以使發音悅耳。
「碼子」也稱柱,或稱雁柱。它是古箏弦和麵板的傳振支柱。一般用木製作,也有用紅木、牛骨、塑料、象牙製成的,以木的效果為佳。在桅木上還鑲有一個小骨片,在骨片上刻槽,以穩固古箏弦。每個碼子支撐著一根弦,共有二十一個碼子。在演奏時,弦的振動由碼子傳遞到面扳,再通過共鳴體而發也音樂的效果。碼子可左右移動,以調整音高。碼子有時也稍作前後移動,以適當調整音質。
「琴釘」也稱肖子。它用於上弦,調整弦的鬆緊,控制音的高低。古箏的琴釘也有用鋼琴肖釘代替的,或用硬質木料製成絃軸上弦的。
「出音孔」古箏有三個出音孔也有兩個出音孔的,在古箏頭側面有一個,底板上有兩個一個在底板的中部,一個在底板接近古箏尾處。出音也的位置、形狀和大小關係到音色、音量。
「弦」目前常用古箏共有二十一根弦,靠近演奏者的第一弦是古箏的最高音,在用弦上,根據不同的需要,而將銅絲絃、金屬纏弦或尼龍纏弦以及其他種弦加以適當的配置。由於用途、風格和習慣的不同,在配置方法上也有不同。有以鋼絲絃為主,適當配置金屬纏弦或尼龍纏弦的;也有以尼龍纏弦為主,適當配置鋼絲絃的;也有全部用尼龍纏弦或絲絃的。鋼絲絃音色明亮,纏絃音色渾厚。
說明:在制弦專業上,把鋼絲絃稱為裸弦裸弦是與纏弦相對而言的,把有外包纏皮的弦稱為纏弦。纏弦的弦蕊,一般採用鋼絲絃做蕊。
古箏的發聲:
下面我們講古箏的發聲。古箏是彈撥樂器,它用手指撥彈琴絃引發琴絃的振動產生聲音。振動的琴絃通過琴碼琴柱與音柱把振動傳達到共鳴箱的面板,面板振動再引起共鳴箱腔內的空氣振動,而空氣的振動又通過底板的振動及反射加強了腔內空氣與面板的振動。由多次振動被擴大了的古箏聲音,又同時從底板的音孔傳出來。
演奏姿勢:
箏的演奏姿勢歷來分為立勢和坐勢兩種。1950年後,21弦箏改良成功被普遍使用。因它的體形較大,人們一般都把箏置於為它定身而做的低於人體腰部的古箏架上坐著演奏。近年來,民樂演奏在一部分搞流行音樂的年輕人中興起了邊彈奏、邊扭動的流行風格。為適應這種時尚的需要,在少數年輕的古箏演奏工作者中又出現了站著演奏古箏的姿勢。
我們以坐勢演奏為範例,其要領如下:
一、坐在椅子或凳子上演奏,椅、凳的高度選擇因人而異,高度一般能使演奏者兩腿自然彎曲成90度時,大腿低於箏背板3cm為宜;身軀要坐直,但不能挺胸,要含胸拔背使身體呈鬆軟狀態,以利演奏者在演奏時力與呼吸能暢通流動;兩膝間距為18cm;左腳稍前於右腳,兩腳成“丁字形”踏在地上;為便於身體的擺動,右腳後跟的部位需要稍稍翹起;箏橫放在箏架或箏桌上,前嶽山在演奏者的右側;眼睛向前自然平視樂譜;面部表情要自然。
二、兩肩、臂自然放鬆;肘、腕、指各關節自然彎曲,彎度以演奏者的體型、手型而定;兩手背向上,手心向下成半握拳狀;右手彈弦點位置一般在有效弦長碼子到前嶽山之間的距離靠近前嶽山一側的八分之一至九分之一處;左手按弦點位置一般在約碼子左側18cm處的弦上。彈奏低音區時身軀稍向前傾;彈奏高音區時身體稍向後仰。
三、演奏曲情曲意要求寬廣雄偉、氣勢澎湃的曲目時,人體坐的椅子應與箏身呈平行狀的位置,使人體正面著箏體。正面坐著的身體便於兩肩向二側開啟,上胸部的含氣比較充盈,比較能呈現曲目要求的陽剛氣質與激情四射的演奏姿態。
演奏曲情曲意比較委婉、柔和的曲目時,坐椅位置可以考慮在人體左肩的一邊稍往後側一些,便於人體選用向左角度側身坐的演奏姿態。
選擇面部偏向左前方坐的演奏姿勢可以產生這幾點藝術效果:
1、從視覺藝術看,人體站立時展現出3/4側身部位的角度最美麗。
2、側身坐的右手由高音向低音音位移動的軌跡是向左方向伸展,這正符合21根弦八分之一的彈弦點位置。
3、側身坐的姿勢,使人體兩肩自然向中部的軀幹靠攏,利於與氣在肢體中自然流動。
古箏的結構一、面板 底板 古箏頭 古箏邊 古箏尾
古箏是一種多弦多柱的彈撥樂器。它的外形近似於長箱形,中間稍微突起,底板呈平面或近似於平面。古箏的頭部有緩緩而落的古箏腳。在木製箱體的面板上張設古箏弦。在每條弦下面安置碼子,碼子可以左右移動,用來調整音高和音質。
古箏的品種不一,構造也不盡相同,下面介紹的是一種二十一弦古箏的構造。
古箏主要由面板,底板、邊板、古箏頭、古箏尾、嶽山、碼子、琴釘、出音孔和古箏弦等部位組成。古箏的優劣取決於各部分材料質地及製作工藝的高低。
古箏的共鳴體由面板、底板和兩個古箏邊組成。在共鳴體內有音橋,呈拱形,它除了共鳴效果的需要外,還起著支撐的作用。共鳴體的質量和結構對古箏的音響影響很大。
「底板」用梧桐木製作或者用其它的硬質木料製作。
「古箏邊」也稱邊板,即古箏的側幫。古箏有兩個箏邊,靠近身體的一側稱為內箏邊,另一側稱為外古箏邊。古箏邊一般用木製成,也有用水曲柳、紅木或其他雜木製成。還有試用楓木製作。
「古箏頭」用木、紫檀或其他較堅實的木料製成。箏頭的作用是固定琴絃,由穿弦孔來固定也有的古箏的古箏頭是固定琴釘的。在古箏頭的側面有一個出音孔,也音孔上有一個音窗,供出音之用。古箏頭因與共鳴體相通,這樣就擴大了共鳴的範圍也有的古箏,古箏頭與共鳴體是不相通的。
「古箏尾」它主要用於安裝琴釘。此處在造型上也起著與箏頭對稱平衡的作用。
「嶽山」也稱木樑或山口。用木或其他木料製成。在古箏上有兩個嶽山:一個在面板與古箏頭連線處,叫作前嶽山;一個在面板與古箏尾連線處,叫作後嶽山。嶽山隨面板的前後圓弧而自然成彎弧形,與面板基本上成九十度角。後嶽山也有用S形的縮短了高中音區的碼處弦長。嶽山起著載弦的作用,也起著某些傳遞聲音的作用。嶽山與碼子高度的比例關係到音準以及音色,定調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必須用恰當的比例才能使古箏的發音有良好的效果。在前嶽山上端鑲有一條骨片或銅絲,以使發音悅耳。
「碼子」也稱柱,或稱雁柱。它是古箏弦和麵板的傳振支柱。一般用木製作,也有用紅木、牛骨、塑料、象牙製成的,以木的效果為佳。在桅木上還鑲有一個小骨片,在骨片上刻槽,以穩固古箏弦。每個碼子支撐著一根弦,共有二十一個碼子。在演奏時,弦的振動由碼子傳遞到面扳,再通過共鳴體而發也音樂的效果。碼子可左右移動,以調整音高。碼子有時也稍作前後移動,以適當調整音質。
「琴釘」也稱肖子。它用於上弦,調整弦的鬆緊,控制音的高低。古箏的琴釘也有用鋼琴肖釘代替的,或用硬質木料製成絃軸上弦的。
「出音孔」古箏有三個出音孔也有兩個出音孔的,在古箏頭側面有一個,底板上有兩個一個在底板的中部,一個在底板接近古箏尾處。出音也的位置、形狀和大小關係到音色、音量。
「弦」目前常用古箏共有二十一根弦,靠近演奏者的第一弦是古箏的最高音,在用弦上,根據不同的需要,而將銅絲絃、金屬纏弦或尼龍纏弦以及其他種弦加以適當的配置。由於用途、風格和習慣的不同,在配置方法上也有不同。有以鋼絲絃為主,適當配置金屬纏弦或尼龍纏弦的;也有以尼龍纏弦為主,適當配置鋼絲絃的;也有全部用尼龍纏弦或絲絃的。鋼絲絃音色明亮,纏絃音色渾厚。
說明:在制弦專業上,把鋼絲絃稱為裸弦裸弦是與纏弦相對而言的,把有外包纏皮的弦稱為纏弦。纏弦的弦蕊,一般採用鋼絲絃做蕊。
古箏的發聲:
下面我們講古箏的發聲。古箏是彈撥樂器,它用手指撥彈琴絃引發琴絃的振動產生聲音。振動的琴絃通過琴碼琴柱與音柱把振動傳達到共鳴箱的面板,面板振動再引起共鳴箱腔內的空氣振動,而空氣的振動又通過底板的振動及反射加強了腔內空氣與面板的振動。由多次振動被擴大了的古箏聲音,又同時從底板的音孔傳出來。
演奏姿勢:
箏的演奏姿勢歷來分為立勢和坐勢兩種。1950年後,21弦箏改良成功被普遍使用。因它的體形較大,人們一般都把箏置於為它定身而做的低於人體腰部的古箏架上坐著演奏。近年來,民樂演奏在一部分搞流行音樂的年輕人中興起了邊彈奏、邊扭動的流行風格。為適應這種時尚的需要,在少數年輕的古箏演奏工作者中又出現了站著演奏古箏的姿勢。
我們以坐勢演奏為範例,其要領如下:
一、坐在椅子或凳子上演奏,椅、凳的高度選擇因人而異,高度一般能使演奏者兩腿自然彎曲成90度時,大腿低於箏背板3cm為宜;身軀要坐直,但不能挺胸,要含胸拔背使身體呈鬆軟狀態,以利演奏者在演奏時力與呼吸能暢通流動;兩膝間距為18cm;左腳稍前於右腳,兩腳成“丁字形”踏在地上;為便於身體的擺動,右腳後跟的部位需要稍稍翹起;箏橫放在箏架或箏桌上,前嶽山在演奏者的右側;眼睛向前自然平視樂譜;面部表情要自然。
二、兩肩、臂自然放鬆;肘、腕、指各關節自然彎曲,彎度以演奏者的體型、手型而定;兩手背向上,手心向下成半握拳狀;右手彈弦點位置一般在有效弦長碼子到前嶽山之間的距離靠近前嶽山一側的八分之一至九分之一處;左手按弦點位置一般在約碼子左側18cm處的弦上。彈奏低音區時身軀稍向前傾;彈奏高音區時身體稍向後仰。
三、演奏曲情曲意要求寬廣雄偉、氣勢澎湃的曲目時,人體坐的椅子應與箏身呈平行狀的位置,使人體正面著箏體。正面坐著的身體便於兩肩向二側開啟,上胸部的含氣比較充盈,比較能呈現曲目要求的陽剛氣質與激情四射的演奏姿態。
演奏曲情曲意比較委婉、柔和的曲目時,坐椅位置可以考慮在人體左肩的一邊稍往後側一些,便於人體選用向左角度側身坐的演奏姿態。
選擇面部偏向左前方坐的演奏姿勢可以產生這幾點藝術效果:
1、從視覺藝術看,人體站立時展現出3/4側身部位的角度最美麗。
2、側身坐的右手由高音向低音音位移動的軌跡是向左方向伸展,這正符合21根弦八分之一的彈弦點位置。
3、側身坐的姿勢,使人體兩肩自然向中部的軀幹靠攏,利於與氣在肢體中自然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