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務談判價格

  談判中的報價技巧更是重中之重。報價得當,產生的可謂是“純利潤”!商業談判的主要內容是價格、質量、交貨期、付款方式及保證條件等大項,而價格因素是談判中的焦點。談判中,報價是必不可少的中心環節。下面小編整理了的相關知識,供你閱讀參考。

  國家商務談判價格技巧01

  報價和後報價都各有利弊。

  談判中是決定“先聲奪人”還是選擇“後發制人 ”,一定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處理。

  一般來說,如果你準備充分,知己知彼,就要爭取先報價;如果你不是行家, 而對方是,那你要沉住氣,後報價,從對方的報價中獲取資訊,及時修正自己的想法;如果你的談判對手是個外行,那麼,無論你是“內行”或者“外行” ,你都要先報價,力爭牽制、誘導對方。

  自由市場上的老練商販,大都深諳此道。

  當顧客是一個精明的家庭主婦時,他們就採取先報價的技術,準備著對方來壓價;當顧客是個毛手毛腳的小夥子時,他們多半先問對方“給多少”,因為對方有可能報出一個比商販的期望值還要高的價格。

  先報價與後報價屬於謀略方面的問題,而一些特殊的報價方法,則涉及到語言表達技巧方面的問題。

  同樣是報價,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其效果也是不一樣 的,下面舉例說明。

  省保險公司為動員液化石油氣使用者參加保險,宣傳說: 參加液化氣保險,每天只交保險費一元,若遇到事故,則可得到高達一萬元的保險賠償金。

  這種說法,用的是“除法報價”的方法。

  它是一種價格分解術, 以商品的數量或使用時間等概念為除數,以商品價格為被除數,得出一種數字很小的價格商,使買主對本來不低的價格產生一種便宜、低廉的感覺。

  如果說每年交保險費365元的話,效果就差的多了。

  因為人們覺得365 是個不小的數字。而用“除法報價法”說成每天交一元,人們聽起來在心理上就容易接受了。

  既然有“除法報價法”,也會有“加法報價法”。

  東星塑業業務員會議討論時有同事說,怕報高價會嚇跑客戶,就把價格分解成若干層次漸進提出,使若干次的報價,最後加起來仍等於當初想一次性報出的高價。

  比如:文具商向畫家推銷一套筆墨紙硯。

  如果他一次報高價,畫家可能根本不買。

  但文具商可以先報筆價,要價很低;成交之後再談墨價,要價也不高;待筆、墨賣出之後,接著談紙價,再談硯價,抬高價格。

  畫家已經買了筆和墨, 自然想“配套成龍”,不忍放棄紙和硯,在談判中便很難在價格方面做出讓步了。

  採用“加法報價法”,賣方依恃的多半是所出售的商品具有系列組合性和配套性。

  買方一旦買了元件1,就無法割捨元件2和3了。

  針對這一情況,作為買方,在談判前就要考慮商品的系列化特點,談判中及時發現賣方“加法報價” 的企圖,挫敗這種“誘招”。

  一個優秀的推銷員,見到顧客時很少直接逼問:“你想出什麼價?”

  相反,他會不動聲色地說:“我知道您是個行家,經驗豐富,根本不會出20元的價錢 ,但你也不可能以15元的價錢買到。”

  這些話似乎是順口說來,實際上卻是報價,片言隻語就把價格限制在15至20元的範圍之內。

  這種報價方法,既報高限,又報低限,“抓兩頭,議中間”,傳達出這樣的資訊:討價還價是允許的,但必須在某個範圍之內。

  其他國家商務談判價格的特點02

  西歐式報價戰術的一般模式是,首先提出留有較大餘地的價格,然後根據買賣雙方的實力對比和該筆交易的外部競爭狀況,通過給予各種優惠,如數量折扣、價格折扣、佣金和支付條件上的優惠如延長支付期限、提供優惠信貸等等來逐步軟化和接近買方的市場和條件,最終達成成交的目的。實踐證明,這種報價方法只要能夠穩住買方,往往會有一個不錯的結果。

  日本式報價戰術的一般做法是,將最低價格列在價格表上,以求首先引起買主的興趣。由於這種低價格一般是以對賣方最有利的結算條件為前提條件的,並且,在這種低價格交易條件下,各個方面都很難全部滿足買方的需求,如果買主要求改變有關條件,賣主就會相應提高價格。因此,買賣雙方最後成交的價格,往往高於價格表中的價格。

  日本式報價在面臨眾多外部對手時,是一種比較藝術和策略的報價方式。因為一方面可以排斥競爭對手而將買方吸引過來,取得與其他賣主競爭中的優勢和勝利;另一方面,當其它賣主敗下陣來紛紛走掉時,變成了一個買主對一個賣主的情況,雙方誰也不佔優勢,從而可以坐下來細細地談。避免陷入日本式報價的最好做法就是,把對方的報價內容與其他客商的報價內容進行的比較,看看它們所包含的內容是否一樣,從而判斷其報價與其它客商的報價是否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