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江永千家峒導遊詞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瑤族古都千家峒!
  (峒標)千家峒位於縣城西北,地處著名五嶺之一的都龐嶺群山連綿的三峰山下,東北毗鄰道縣,北面交界廣西灌陽縣。境內重巒疊嶂,集山青、水秀、林幽、瀑美、洞奇、泉溫於一體,自然風景,美不勝收。氣候春華秋實,夏雨冬雪皆成勝景,日嬌月媚,晴好雨奇時時迷人,是您瞭解瑤族風俗,飽覽山水風光,進行野外探險的絕好去處。今天,我將陪同各位朋友遊覽千家峒峒標、穿巖、古戰牆、千家峒瑤族展廳、大泊水瀑布、大溪源民俗村五個景區,並將乘車貫穿下峒與中峒,欣賞鳥山、馬山等神奇地貌。現在,我們身後的雕塑就是千家峒峒標,它由瑤族長鼓和十二節牛角組成。在雕塑基座前後分別有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和全國政協副主席毛致用的“千家峒”題字。為什麼會用“長鼓”、“十二節白牛角”構成峒標圖案呢?長鼓是瑤族同胞最喜愛的一種舞蹈器具,在祭祀和重大的節日慶典活動中都少不了。相傳瑤族始祖盤王一次上山狩獵,不幸被野羊撞死在空桐樹下,野羊夭夭逃生。盤王六子聞訊趕來,含著悲慟,奮力追捕,終於獵獲野羊。為洩父仇,他們砍空桐樹做成鼓身,用羊皮蒙面製成長鼓,擊鼓起舞而祭盤王。長鼓其實就代表著對盤王始祖的懷念。至於“十二節白牛角”,就不得不提到在700年前的那場“千家峒覆滅之戰”。據千家峒古書記載和瑤族民間傳說,元代大德年間官府發現千家峒後,多次派糧差進峒催交糧稅。糧差被好客的瑤民留下,熱情款待,每戶瑤胞家做客一天,一千戶就將近三年。這樣連續二、三年不見糧差歸來,官府以為糧差被瑤人殺害,於是派都頭劉名卿統兵數萬,於道州容羅嶺紮營,永明、灌陽與千家峒交界處亦有官兵把守住隘口,呈合圍之勢,欲剿滅千家峒瑤民。瑤民倉促應戰,敗下陣來。在逃離之前,全峒瑤民在羅坪廟聚會,將一支白牛角鋸成十二截,十二姓瑤民各持一截,約定五百年後,合擾牛角,重聚千家峒。在此後的七百年間,瑤族後裔踏遍千山萬水,尋找聖地“千家峒”。這裡的“十二節白牛角”已經合擾,意喻著瑤族同胞已找到“千家峒”,團聚“千家峒”,同時它也是瑤族強烈民族向心力的一種象徵。

  (古戰牆)參觀完峒標之後,讓我們一起去看看位於千家峒峒口穿巖山頂之上的“古戰牆”。在那裡,能讓我們感受到700年前那場浴血奮戰的激烈。穿巖山上,放眼狼牙犬齒,延綿數裡。在山崖之間,石牆把千家峒峒口圍得固若金湯。從整體上看,砌牆的石頭,沒有任何加工的痕跡。一看便知,是千家峒的瑤胞在道州官兵來圍剿的千鈞一髮之際匆匆修築起來的。這就是保護千戶瑤胞生命安危的首要屏障。千家峒四面均為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山下峒口只容一人而過,只要守住了峒口和峒口上這道關卡,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經過一番“翻山穿洞”之後,咱們現在來到了古戰牆的最內層。站在山崖邊緣,我們能放眼眺望千家峒“下峒”全景。千家峒古文獻上記載:“千家峒裡大洞田,三百牯牛犁一邊。還有半邊犁不到,牲豬馬鹿裡頭眠。”還說:“千家峒有四塊大田,小田無數”。這四塊大田是南蛇大田、鵝頸大田、馬頸大田和平西大田。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位於下峒的南蛇大田和鵝頸大田。以峒中的公路為界,右邊的這塊形似長蛇的南蛇大田,長2裡,寬22丈,摺合面積100畝。遠處山林邊的小村莊是近三百年建起來的。民間傳說,竹子是蛇的舅爺,村民怕蛇傷,為保平安,建村時特將村名定為竹子塘。左邊的大山叫白鵝山,山下有白鵝洞,洞邊建有白鵝寺。山腳下的這一整塊大田,就是鵝頸大田。千家峒是以農耕為主的社會,養牛耕田是第一產業。由於有四塊大田,小田無數,所以流傳著“千家峒裡好種田,種一年來吃三年”的古語。

  在我們的正前方,有一座小石山,它形似一隻蹲著的小鳥,正是千家峒古本書上記載的“鳥山”。傳說這隻神鳥跟隨瑤胞一同進入千家峒後,每天到外地銜來五穀良種,撒在田裡,瑤胞年年豐衣足食。有一年的二月初一,這隻神鳥銜回了一穗特殊的谷種,撒在四塊大田裡。秋天結出的穀粒同花生米一樣大,一把禾就能打出一擔谷,金燦燦的穀粒堆積如山,種一年可以吃三年。瑤族人民感激神鳥的幫助,從此把二月初一定為敬鳥節。在當年瑤胞逃離千家峒時,還帶走了大粒谷種。可惜的是,大谷種撒在異地他鄉不發芽,剩下的大粒穀子只好用來祭盤王。 千家峒裡大谷粒的故事在瑤胞中已是流傳千古,家喻戶曉。這座鳥山,就是神鳥的化身。
  (穿巖口)眼前的這個小山洞,就是原來瑤民進出千家峒的唯一通道。1964年興修千家峒至江永的公路,把穿岩石壁炸掉了半邊。原來山體一直延伸到大冉河內,古書上記載,穿巖最窄處只容一人而過。朋友們,我們不妨一同鑽一鑽穿巖,切身體會當年瑤胞進出千家峒的情景。
  穿過穿巖,眼前豁然開朗。聽著耳旁冉冉流水聲,再看眼前阡陌相通,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我一樣,想起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我想,如此景色,難怪世人又稱千家峒為“瑤族桃花源”。

(展廳)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參觀的是 “千家峒瑤族展廳”。在這裡,我們能通過實物及圖文詳細瞭解江永瑤族概況、千家峒地形地貌、瑤族民俗,還能欣賞到精美的瑤族服飾和一些瑤族生活用具及文物。首先,請朋友們看看千家峒的全景模型── 四面崇山峻嶺,由三個盆地組成。剛才我們遊覽了峒標、古戰牆、穿巖。現在我們所在地就位於下峒與中峒交界處的鄉政府所在地。待會我們乘車穿越中峒時可看到馬山及馬頸大田。大泊水瀑布和霸王祖就在中峒與下峒交界處。上峒現已屬於國家級都龐嶺自然保護區。
  (展板前)也許有的朋友會奇怪:“如此神祕的瑤族古都千家峒,怎麼能認定就是這個地方呢?”其實,認定今天咱們身處之地就是瑤族古都,也是經過許多專家學者論證得來的。其中,武漢大學宮哲教授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位。早在80年代初,宮教授就四處尋訪瑤族古都千家峒。他根據記載千家峒事件的兩本古文獻“千家峒源流記”和“過山榜”中對千家峒地理、地貌的描述,走遍了嶺南山區的山山水水。最後,認為江永縣大遠鄉也就是今天的千家峒瑤族自治鄉就是神祕的瑤族古都。在1986年,中南民族學院、江永縣人民政府發起組織召開 “千家峒故地問題座談會”,來自國內外43名瑤學專家通過實地考證,認定了瑤族古都千家峒就位於江永縣大遠鄉。朋友們請看這張“千家峒故地名考”,在古文獻上記載的三十處地名,在江永縣境內就發現了二十多處,其中千家峒的標誌性地貌── 穿巖、鳥山、馬山、石童子、四塊大田都歷歷在目。2000年,在千家峒西南方向的玉井村,考古學家們又發現了湘南最大的宋代古民窯,這更充分證明了在江永瑤族古都千家峒的存在。因為過去這裡住著盤姓瑤民,至今地名叫盤山,古窯址地名叫盤人崗。出土的碗碟壺等品種多樣,釉色有青、黑、綠,還有玳瑁斑;印花以民間喜聞樂見的吉祥字畫為主,如“福山壽海”、“金玉滿堂”、“蓮魚圖案”等。十二口龍窯在農閒時工同時開工。從取泥、剝坯、燃料供給、燒窯到銷售等一條龍生產至少需要1500個勞力。而且據幾口大塘的取泥量測算,連續作業達200年以上,直到元代因千家峒事件而終止。眼前圖片上展示的就是古窯址出土的一些瓷器。


  這幾幅圖片的內容就是剛才我們提到的千家峒標誌性地貌:穿巖、鳥山、馬山、石童子。馬山是千家峒歷史的見證,位於中峒大宅腹村,海拔高度436米,因山形似馬而得名。馬山腳下原來有羅坪大廟,現已不復存在。在馬山有一個大溶洞── 平石巖,從此入洞可直達道縣,這幅“平石巖幽靜”就是從平石巖由內外向拍攝的。傳說元兵圍剿千家峒時,一部分瑤民們躲進這個巖洞,並通過此洞去了道縣。平石巖有一石柱高三丈三尺,八人圍抱,形似一兒童面西而立,這就是石童子。石童子左右各有一扇門,一大一小,稱兩扇門。據傳十二姓瑤民離開千家峒前,將盤古大帝等六尊銅像和無數金銀財寶埋在這下面。解放後,不少人來此尋寶,但都未能如願以償。這張圖片展示的是狗頭巖內的石狗。關於石狗,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瑤人住在大山中,靠打獵為生,獵人有五男三女,家境貧窮。獵人有一條好獵狗,天天進山為孩子們叼吃的,才使獵人的孩子不至於捱餓。後來有一天,獵狗進山後再也沒有回來。獵人四處尋找,找到狗頭巖內,發現一灘血汙裡置著獵狗的頭。獵人放聲哭,淚水滴在獵狗頭上後,狗頭漸漸長大,變成了一個石狗,還有人說,洞內石狗是瑤王進洞避難,摔死洞內後變的。不管說法怎樣,瑤族對犬的圖騰是真的。因為瑤族的先祖盤瓠就是由一隻神犬變化而成的。瑤族人民的尋根情結很重,這幅圖片上的人物是從廣西荔浦縣尋根回到千家峒的瑤胞趙德標。趙德標祖孫三代尋訪千家峒,在他找到千家峒後,為了能回千家峒定居,把自己的大女兒嫁到了千家峒,再舉家搬遷回到 千家峒。
  千家峒內林深、水秀、瀑美、洞奇,這些就是潘家源原始次生林風光、大泊水瀑布和小龍潭瀑布的圖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泊水瀑布,它高101米,寬20米,無傾斜度,筆直,堪稱嶺南第一飛瀑。
  在展廳的正中間,陳列著九幅圖片,這些圖片是根據明朝儲存至今的瑤族祭祀古畫翻制而成的。中間這位手執匕首、酒杯,腳踏巨蟒的男子就是瑤族先祖盤瓠。由於瑤族信奉道教,所以左右四幅影象裡的人物分別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紫微北極大帝、天官、地官、水官。在盤瓠像下方還有一幅活脫脫的祭祀圖,法師在做法事:上刀山、下火海……
  朋友們,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這組圖片反映的是瑤族的民風、民俗。第一幅圖片是耍春牛,耍春牛是江永縣瑤族同胞的傳統習俗,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也是當地群眾盛大的迎春儀式。每年春節或立春那一天,集居在源口、清溪、古調的瑤族同胞,身穿節日的盛裝,興高彩烈的迎春牛、看春牛、送春牛。春牛由兩個身強力壯的後生扮演。他們不但要有一付好身手,還要熟悉牛的性情,把牛的各種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外還要鼓樂隊和農耕隊。農耕隊由公眾推選作田裡手組成,當地人民都把能參加農耕隊當成極大的榮譽。耍春牛活動開始,鼓樂隊在前,春牛居中,農耕隊隨後,依次到各村寨表演。每到一處,全村寨男女老少都列隊相迎。在一片“春牛春牛,黑耳黑眼,耕田耙地,越嶺過溝。四季勤勞,五穀豐收”的歡樂聲和鞭炮鑼鼓聲中,將春牛隊擁進表演場地。迎春牛的人都想摸一摸春牛的眉心,據說誰摸到了就能在這一年得到意想不到的幸福。接著,還要表演各種農事活動。整個表演場地被當作一塊田,農耕隊的人各個手持農具,在場內表演挖田角、犁田、下種等。給春牛套上牛軛以後,要唱一首大家喜愛聽的山歌,如:“趕起春牛唱春歌,深耕細耙播青禾。十月釀了香米酒,郎邀妹來來妹請哥”……

第二幅圖片展示的是松柏瑤族自治鄉的儺戲,俗稱“跳五嶽”,在農曆正月至四月跳鬼神活動期間舉行。表演者為男子,10—12人不等。表演儺戲時,表演者頭戴神鬼面具,一手執兵器。面具有24個,每具代表一個鬼神,表演內容為驅鬼、捉鬼、求豐年等24套,每套由1—3人表演,動作粗獷、原始。
  第三、四幅圖片展示的都是長鼓舞。瑤族同胞逢年過節、喜慶豐收或祭祀盤王都跳長鼓舞。長鼓兩頭大、中間小,有大、中、小型3種。分單人舞、雙人舞、群舞等形式,共有72套動作。起舞時以手擊鼓,配以嗩吶、鑼、鐺等樂器伴奏。在雄渾激昂的音樂聲中,舞者跳、躍、蹲、旋轉、翻撲、仰騰。節奏忽疾忽緩,隊形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忽單忽雙,表現勤勞勇敢瑤民跋山涉水,伐樹運木,降龍伏虎的生產、生活情景,舞姿粗獷、奔放、熱情、灑脫。青年男女常藉此尋覓知音,至今長跳不衰。
  第五幅圖片展示的是蘭溪瑤族鄉勾藍瑤胞的民俗表演── 獅子穿門樓。勾藍瑤是清朝時被官府招安的一支瑤民。被朝廷指派駐守湖南與廣西蒼梧郡交界的隘口。因為擔負著鎮守隘口的職責,所以勾藍瑤胞不分男女老幼人人習武。大家看這門樓由二至三人疊置而成。扮演獅子的倆人必須從門樓頂躍過,難度可想而知。沒有一定的武術功底是絕對辦不到的。此外,勾藍瑤的女子拳、男子刀舞、棍舞更是精彩。朋友們如果感興趣,可以到蘭溪瑤族鄉向勾藍瑤胞討教一二。
  第六幅圖片展示的是松柏瑤族鄉女子龍。正月裡“迎五嶽”(儺舞)和九月初九敬神時,年輕姑娘組成舞龍隊,到各村表演。祈禱風調雨順。表演者通常為13人,年齡在16—22歲之間,無論品行還是相貌都是各村首屈一指的。表演時,她們皆著繡花的瑤族服裝,其中5人操鼓、鑼、鈸等打擊樂器,掌握節奏。龍身7—9節,用綵帶連綴、裝飾漂亮、精細。其基本舞法與男子舞龍相似,增加擺字及擺圖案兩項內容。擺字,即舞龍當中,耍龍珠的要用身段和龍球擺成“國泰民安”、“天下太平”字樣;擺圖案,即舞至酣處,持龍珠者打一聲響亮的唿哨,眾人以“噢”迴應,龍身迅速合攏,圍成蓮花狀,持棍抬起盤腿而從。雙手合十的耍龍姑娘,擺出“觀音送子”、“蓮花送佛”等造型,繞場一週。此時鑼鼓喧天,炮竹齊鳴,觀眾大聲喝彩,達到高潮。隊形復原之後,龍珠又靈活穿行龍頭、龍身、龍尾之間,木棒互相敲擊,砰然有聲,在疏密有致的鼓點聲中,龍身翻滾、盤旋、跳躍,整套動作融舞蹈、武術於一身,剛柔相濟,婀娜多姿,流傳至今。
  瑤族是一個山區民族,住所往往依山傍水建成。其代表作就是人與自然和諧而居的吊腳樓。山區很少有供成片建造房屋的平地,瑤胞便選擇坡度較為平緩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一半依據山勢用長短不一的杉木柱頭支撐,架木鋪板,與挖平的屋場地合為一個平坦的整體,再在此整體上建房。住宅隨著山勢的高低而建造。前後立柱也隨地勢長短不同地立在陡坡上,房屋分上下兩層,下層多暢空,裡面多作牛、豬等牲畜棚或儲存農具與雜物。樓上為客堂與臥室。四周伸出有挑廊,主人可以在廊裡做活和休息。這些挑廊的柱子有的不著地,以便人畜在下面通行。廊子重量完全靠挑出的木樑承受,所以這種住宅往往是內側靠在山坡上,外側懸吊在空中。它的建築藝術體現了瑤族人民“地不平我身平”的哲學思想。現在,政策好了,瑤胞們也過上了好日子。瞧,搬進新居的阿妹們多高興啊!
  居住在江永的瑤族按居住地可分為平地瑤和過山瑤。像勾藍瑤、古調瑤、青溪瑤、扶靈瑤這江永四大民族和千家峒下峒的瑤胞都屬於平地瑤,而居住在小古源一帶和千家峒中、上峒的瑤胞則屬於過山瑤。平地瑤和過山瑤有的民俗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婚俗。在平地瑤當中,就盛行坐歌堂和潑竹葉水。這張圖片上展示的就是潑竹葉水的情景。當新人走到屋前時,親朋好友會在樓上用竹葉潑水灑在新人身上,以此祝願新人百頭偕老,生活幸福。新人身上溼得越透,以後生活就會越美滿。而在過山瑤,新人嫁娶則是火把迎親。新娘會在天黑以後由兄弟或舅爺背出村外,交給打著火把前來迎親的新郎,再由新郎揹回家中。整個過程沒有鞭炮聲,沒有樂曲聲,一切都靜悄悄地,直到第二天新娘隨著新郎出門勞作,左鄰右舍才知道。為什麼這樣呢?在這裡我給大家講一個美麗的傳說。瑤族的祖先盤瓠是一隻龍犬。古代評王與高王打仗,評王江山難保,於是貼出佈告:誰能打敗高王,就將女兒嫁給他。佈告被盤瓠揭下,它潛入高王內宮,乘高王不備將其下身咬斷,高王死而兵敗。評王不食其言,但又怕臣民譏笑,於是就在夜晚讓人悄悄地將女兒送到深山裡交與盤瓠,所以後來過山瑤迎親都是“火把迎親”。那麼公主又怎會心甘情願嫁給盤瓠又生育六兒六女呢?那是因為盤瓠告訴公主:你不要嫌棄我是狗身,只要你把我放在蒸籠裡蒸七天七夜,我就會變成一個美男子。公主按照盤瓠的吩咐,將他放在蒸籠裡蒸。可到了第七天早上,她再也忍耐不住,擔心盤瓠已被蒸死就提前開了蒸籠。開啟蒸籠一看,盤瓠已經變成了位美男子,可頭頂和小腿上的狗毛還未完全退去。公主就用手帕將他的頭頂和小腿包裹起來,這種打扮沿襲至今。到現在,盤瑤男子還是包頭巾,打綁腿。

看過民俗圖片以後,接下來這組圖片展示的是瑤族服飾和瑤胞日常生活情景。瑤族服飾豐富多彩,擅長刺繡,古有“瑤好色”衣裳之稱,即衣服有多種絲線的繡花。頭飾式樣繁多,喜用丈餘長的黑布纏成盆形。各位不妨轉身看看模特身上穿的瑤族服飾。
  早在《後漢書·南蠻傳》中就有了關於瑤族先民紡織和染色技術的記載:“織績木皮,染以草實。”瑤族於宋代已能用藍靛和白蠟在白布上染出精美細緻的花紡繡,稱之為“瑤斑布”。這件就是“瑤斑布”衣。而挑花刺繡在明清之際已很盛行,《粵西從載》記載了這一史實:“用五色線,雜繡花卉”。

  (繡花服飾前)挑花刺繡是瑤族婦女得心應手的技藝。瑤族婦女的生活與挑花刺繡形影不離,閒時針不離手。挑花刺繡的針線包,平時隨身攜帶,無論家中或野外,稍事休息,席地而坐,穿針引線繡起花來。可以這麼說,瑤族男女老幼服飾的花紋圖案,都是婦女藝術勞動的結晶。朋友們可以看看這套服飾。瑤族婦女的挑花刺繡十分講究。其線,用紅、黃、綠、白、黑五色彩線,所用底布為白色或藍、黑色的藍靛布。繡在白布上的用紅、綠、黃、黑色線;繡在藍靛布上的,用紅、綠、黃、白線。在表現形式上也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十字挑”是最常見的一種,挑花刺繡經常與鎖邊結合一起運用,鎖邊的針法有“平直鎖”、“狗牙鎖”、“辮狀鎖”等。瑤族挑花的基本圖案形式有圓形、三角形、四方形、長方形、菱形、城堞狀形等。婦女們以精巧的手藝,在這些圖案形式中繡以各種形象式樣,如日月星斗、山峰水波、村木花草、飛禽走獸、五穀瓜果等,造型簡練,色彩豔麗,具有濃郁的山區生活氣息。令人讚歎不絕的是,瑤族婦女挑繡時,從來不畫底稿,只視其布色,憑著自已的經驗積累和聰敏,用黑線或白線依照布紋先繡出一行行大小相同的方格,然後在格中配入基本圖形。她們還可以不看正面圖案,直接從反面挑刺,這種挑繡技術,實在罕見。
  瑤族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紅薯為主,喜打油茶和鳥粽粑。上面這幅圖片展示的是瑤家土釀瓜簞酒。瓜簞酒由雜糧釀製,再盛入葫蘆瓢,經水浸泡而成。其酒苦甜相混,香醇無比,是一種既能止渴,又能充飢,更具增添宴席情趣和瑤族色彩的飲料。如果你到瑤家做客,主人一定會對你說:“嗯濃嗯濃一瓜簞”。這句瑤語有兩重意思,一是問你酒是濃還淡;二是請你一杯一杯再一杯。下面這幅圖片展示的是瑤家打油茶。油茶是瑤家人最喜愛的一種食品。打油茶時,先用油潤鐵鍋,放入高山粗茶、生薑、鹽,用茶木錘反覆擂打至茶汁流出,再加入少量的水煮沸。最後用茶湯沖泡蒸煮後炒制的糯米、油炸花生,配以蔥花而成。湯汁苦中帶甜,能祛寒、醒酒。若在湯中放以餈粑,就風味更佳了。
  在結束展廳遊覽之前,請朋友們仔細看看,咱們面前的兩個大長鼓:它們是重大慶典和祭祀活動的專用鼓,有雌、雄之分,朋友們不妨敲打一下,辯一辯雌、雄。

  (大泊水)
  朋友們,待會兒咱們可要爬山涉水了。順著山間遊道大約行走30分鐘,就可以看到雄偉壯觀的大泊水瀑布了。現在看到的大泊水瀑布,它高101多米,寬20 米。剛才大家從遠看,瀑布從上而下有如一條白鏈懸掛天空,十分壯觀;現在近看,白霧茫茫,還感涼風習習,沁人肌骨,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著名詩人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整個山谷柳絮楊花,它與山上成林的青竹和綠樹構成一幅絕妙無比的山水畫面。
  朋友,剛才爬山涉水都很累了吧。現在,咱們就一同進入大溪源民俗村去喝碗解乏、驅寒的油茶,吃個噴香的桐葉粑,欣賞精彩的瑤家歌舞吧。
  朋友們,非常榮幸這次能陪同大家一同遊覽江永的山山水水,共同步入江永神奇之旅,希望江永的山、江永的水、江永的文化、江永的人民能給你留下一美好而難忘的回憶。希望各位有時間再次光臨江永,希望我們能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