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隨著社會激烈的競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那麼?下面小編給你整理了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一起來了解吧!

  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一、學校教育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學校是小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小學生每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裡度過的。因此,學校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他們在學校生活中的體驗與其心理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學生一背上書包開始進入人生的學習階段,玩的時間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變少。他們一上學就被牢牢地拴在以升學為目的的“應試”戰車上,內心承受著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在孩子犯了錯誤後,有的老師方法不當,當著其他人的面或諷刺,或嚴厲指責……於是造成了他們害怕考試,害怕老師,害怕家長,害怕學校,在壓力、恐懼下,有的孩子變得焦慮、煩躁、緊張、暴怒、嫉妒、猜疑……產生逆反心理,不肯接受大人提出的任何意見,並學會了應付教師,學習生活失去了色彩,變得枯燥無味,厭學的情緒瀰漫在青少年之間。

  一針對這種情況作為學校應採取有效措施

  1.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學校教育的全過程,融入在學科教學、學校教育活動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隊工作等多項工作中。

  2.進行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和開展有關的心理健康文體活動。

  3.開展心理諮詢和輔導。

  4.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溝通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等。

  二教師應該注意的

  我們每一位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必須瞭解每一階段兒童最易產生的心理問題,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為兒童的未來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1.挖掘學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內容。

  不管什麼學科的教學從心理學和教育學意義上看,都是對學生心理的發展施加影響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注意挖掘和組織好對學生心理產生重要影響的學習內容,使其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靈,這就會使學科教學過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2.注意學科教學活動的設計。

  學生的心理是在活動中發生發展的。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堂學科課程的教學,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過程,儘可能使每個學生有展現自我的機會,使他們的心理素質通過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得到訓練與提高。

  3.構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

  學科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成功與否,關鍵還在於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構建和諧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師要為人師表,率先垂範,放下教師高高在上的架子,教師應和諧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把他們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容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無拘無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圍。

  每當學生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老師就應當耐心給他們講清楚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接受成功和失敗的兩種結果心理準備,不要因成功而忘乎所以,因失敗而喪失自信。成功了,要善於總結經驗;失敗了,更要認真吸取教訓,引導學生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成功的竅門。同時,還要特別關注學習困難的學生,對這些學生不能僅從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方面下工夫,而應著重分析造成學習困難的心理原因並加以輔導。

  對於智力有問題的學生,老師經常要教導告訴學生該如何與同學、教師、家長交流,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他們不太明白哪些行為會傷害他人,哪些行為是真正保護自己和他人,這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讓他們知道自己有些行為並不是有意和同學過不去,這樣孩子們就不會產生誤會。

  有些調皮的學生易犯錯,他們犯的不是大錯誤,也不應該影響他們一生,我們可以不用成人的眼光、成人的責任觀念、成人的是非標準,來評價孩子的事情,來看待孩子們的對錯,成年人應該以包容的心,去好好地理解。老師也應該多和孩子溝通,讓他們明白行為是不正確的,但改正就好,儘量消減負面影響。

  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二、家庭環境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現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觀念、態度、方法各不相同:

  1.有的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從小受盡了家長們的溺愛、遷就,孩子容易造成任性、固執、自私不合群。當上學讀書後,會為一點芝麻小事而憤怒,與同學之間發生衝突,又受不了一點委屈,為了一點小事大打出手。

  2.有的家長非常專制,不關心孩子的興趣和愛好,部分家長在處理孩子錯誤時不注意方式,要不就動不動就責罵,甚至拳打腳踢,用所謂的“暴力方式”解決問題,或者是“關懷備至,和藹可親”。

  3.同時家長對孩子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高要求,讓孩子做許多他自己不願做的事。小小年紀不光要學書本知識,還要在家長的“監視”下學特長,例如:劍橋英語、奧數、舞蹈、美術、樂器等各種興趣班,搞提高補習。一些家長一味地認為在資訊科技發展的今天,應讓自己的孩子儘早學習英語、電腦,孩子也對此感興趣。當然,這有助於為孩子們提供各種學習素材,豐富他們的興趣,開拓視野。但同時我們還應看到,資訊化儘管將為學生的發展帶來新的可能性,也可能會導致由於熱忠於電子遊戲而引起教師與孩子之間人際關係淡薄,減少學生們體驗生活接觸自然的機會,對學生的身心帶來不良影響。這樣,勢必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發育。

  根據以上現象,概括起來有三方面:

  1.過高的期望:家長只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很少考慮孩子的意願、想法、興趣、能力,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身上,結果造成孩子心理壓力過大,缺乏自信、情緒不穩、缺乏興趣、性格不良、意志不堅,有些孩子甚至出現了焦慮、抑鬱等一些心理問題。

  2.精神的虐待:主要表現為威脅恐嚇、輕視貶低、羞辱指責。這樣對待孩子,容易使孩子膽小怕事、孤僻、人格扭曲、自卑、缺乏自信,造成孩子對父母的敵對情緒,產生反抗心理,處處與父母對著幹,甚至導致心理障礙。

  3.否定性語言:孩子長期生活在得不到家長讚美的否定的環境裡,自尊心和自信心會受到傷害,容易形成“我不行”、“我笨”或“我完了”......等消極的自我暗示,認為自己是一個沒用的人。當一個人發現他無論怎樣努力都以失敗告終時就會放棄一切努力。

  一些兒童心理學專家最近在調查中發現,孩子最感恐懼的是家長對他們說出如下的話:1傻瓜、沒用的東西。2你簡直是個廢物。3你可真行,竟能做出這種事情。4住嘴!你怎麼就是不聽話呢?5我說不行就是不行!6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7求求你別再這樣做好嗎?8你若考了一百分,我就給你買……9你做這種事,真讓我傷心透了。

  專家們認為,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他們希望得到支援和理解,每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會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以使他們的尊嚴受到極大的傷害。“傻、笨、呆、壞,”在孩子的心中是最嚴厲的判決,無情地將他們變成了一個家庭或學校的“另類”。這種現象如果長期發展下去,就會使孩子的童心、童趣受到壓抑和摧殘,對學習產生厭煩、對測驗產生恐懼、對父母產生敵對甚至仇恨。

  因此,要在家庭中營造一種融洽的家庭氛圍,不斷改進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善於與孩子交流,要給子女起到一個良好的榜樣作用,使孩子在第一生活環境中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三、社會環境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社會因素更加複雜話、多樣化。

  現在的社會問題也時有發生,不安全隱患不斷出現,一方面由於農村地區冬季農閒賭博之風屢禁不止;另一方面,實行改革開放後,隨著大量西方文化的滲透和融合,帶來不同文化反映出的價值觀念的衝突和矛盾,社會文化中的不健康因素也大量增加,許多書籍、計算機遊戲軟體和影視作品中帶有不利於小學生成長的內容,直接影響著小學生的學習、生活和人格的發展。一些不良影視作品、卡通漫畫對學生身心造成危害。

  二兒童出現的現象

  由於兒童明辨是非能力有待於提高,好奇心強,就出現以下問題,如:有的學生貪小便宜,或嫉妒別人有好的東西自己沒法有,養成了小偷小摸;平日愛玩網路遊戲的學生,特別喜歡槍戰打鬥,學習網路裡的壞習,由於年紀小沉迷於網遊,弄不清現實和虛擬的,拉幫結夥欺負弱小;或以“借”錢為名的拿錢不還,或強行向弱小同學拿錢,搜身,若是不肯,就用打來解決......這對於他們自己和被他們欺辱的學生來講,身心都極為不利,造成了有的學生怕出門,怕到校又不敢跟大人講,怕再捱打的心理,或者效仿、崇拜他們。

  根據以上現象,全社會都應行動起來,為孩子打造一片淨土。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樹立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營造文明的學習、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