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地區的春節習俗

  對於膠東春節過年習俗,大多人的印象是蒸饅頭、包餃子過年,其實膠東過年習俗多樣,你知道嗎?下面小編就告訴你,一起看看吧!

  

  亂歲

  舊時煙臺有個說法,每到臘八之後,人間的神仙都會上天過年,此時沒有神仙檢視的人間,有些事平時不能做的這個時候就可以做了。古時結婚彩禮需要準備的相當豐厚而結婚的過程又非常繁瑣,所以一些貧困家庭就會選在這個時候給子女舉辦婚禮,以期少給些彩禮又能迅速地把婚禮辦完,還不會被神仙指責。這種在臘月裡舉辦簡單婚禮的做法,人們統稱為“亂歲”。

  打年糕

  “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小年一過,辭灶這天打年糕是為了黏灶王爺的嘴,讓他多降福少抱怨。相傳,灶王爺是一個數黑論白、多嘴多舌、不講原則,吃了農家的好東西覺得嘴短的神靈。為了祈求來年好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彙報一年來人間永珍的時候,民間便蒸起帶棗的年糕,黏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口中帶著香甜味兒,去“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蒸饅頭

  按照老習俗,臘月二十九這一天家家戶戶就要開始忙活準備過年的主食了,作為膠東地區的代表就是大饅頭了。每逢過年都要蒸上幾鍋大餑餑,寓意日子蒸蒸日上,吉祥幸福。在膠東當地,有一種“開口笑”大餑餑,寄託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許:“餑餑開口笑了,好日子也就到了。”

  貼年畫

  煙臺人貼年畫不似楊柳青、楊家埠等地年畫的喜慶和豐富,其內容非常單一,主角只有兩個,一是灶王爺,二是財神爺。至今在我市福山等地的農村中,還可以看到祖輩留下來的製作灶王爺和財神爺年畫的模具。

  炸雞酥魚

  早年過春節時,家庭主婦們做燴菜,用的就是侉燉技法的改良版,叫做酥肉酥魚。因為炸時裹以面芡,熟後膨脹香酥,故稱。酥肉酥魚一般選在大年三十的上午,因為炸完魚肉的大鍋油味重,殘留油多,正好中午熬大菜。

  除夕時不開門

  年三十的傍晚,家裡的男性子孫都會把財神爺和老祖宗請回家裡過春節,俗稱“請神祖”,當神祖回家之後這過年就正式開始了。舊時煙臺在請回神祖之後除要緊閉大門外還要在門前放上木棍,目的是防止財神爺離開家把財氣帶走。一般情況下,新年的大門是在初一清晨放完鞭炮才會開啟。

  踩歲

  除夕夜有踩歲的活動,多是在自家院內,將芝麻秸稈用黃紙粘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俗話說:芝麻開花節節高,用芝麻秸比喻年年生活更高更好,且“碎”“歲”諧音,意為“歲歲平安”。

  包餃子

  北方人的習慣,除夕晚上要吃餃子,煙臺也不例外。按老習俗,早在除夕前一天,也就是農曆二十九,家裡就得開始包餃子了,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早上都要吃餃子。這兩頓的餃子比較特別,要隨機包進硬幣、糖果、年糕、紅棗、栗子等吉祥物,吃到硬幣代表來年不愁錢,小孩子吃到年糕會長個,吃到糖果則預示著甜甜蜜蜜。

  拜年

  舊時在龍口、招遠等地有夜間拜年的傳統,但僅限自己家庭內部,其原因也是為了防止財氣跑到別家。在山東農村很多地方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頭拜年的習俗,一大早天還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給族中年老的長輩磕頭拜年,小孩拜年還要給“壓歲錢”。在吃過早飯之後,家族中所有女子給族中長輩磕頭拜年。

  出門兒

  走親戚通常稱為“出門兒”,春節出門兒從正月初二開始到元宵節結束。舊時對出門兒的順序也有很嚴格的規定,通常以母親方面的親戚為尊。舅舅雖然輩分不高,但是舅舅卻代表了母親的家族,所以新年出門的第一站一定要是舅舅家。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

  廟會

  正月九日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煙臺人習慣逛廟會。這一天,毓璜頂公園總是人頭攢動,嘎嘎響的皮老虎,神奇的糖畫,惟妙惟肖的麵人,很多稀奇的民間玩意兒都在這一天集體亮相。有一種說法叫“上九辦事一大堆”,是說上九日這天辦事,會受到玉皇大帝的福庇,辦事不僅能辦成,還會辦得又多又利索。

  吃年酒

  按照煙臺史料上講,正月初十,親友才開始相互宴請,稱之為“吃年酒”。不過近年來,“吃年酒”往往從初三之後就開始了,今天七大姑一桌,明天八大姨一席,後天朋友又一聚。

  春節膠東美食推薦

  ♥鮁魚水餃♥

  就象韭菜一年四季生,鮁魚也一年有四季,就像"春韭香,夏韭臭",春鮁最鮮美,夏天的鮁魚肉質懈怠,口感會差很多,秋冬的鮁魚又會恢復鮮美,說白了,就是冷水生鮮魚,適用於大部分海鮮。

  推薦地:煙臺百納瑞汀大酒店

  吃貨點評:煙臺百納瑞汀大酒店的鮁魚水餃,大餡,新鮮汁美,面好,皮嫩!

  地址:芝罘區大馬路3-1-2號工人療養院西側

  電話:05356862885

  ♥韭菜炒海腸♥

  海腸子,屬星蟲類,軟體動物,形似蚯蚓,猶如雞腸,為煙臺沿海的特產。其形態雖不美觀,但肉質脆嫩,用韭黃配炒,尤其鮮爽無比,是早春海鮮佳餚。遠在明朝年間,生活在煙臺芝罘島上的漁民,每至大年,家家戶戶都要用韭黃、海腸、豬肉、鮮魚為主料熬製成一個菜品,取其諧音長久有餘財腸、韭、肉、魚,以寓來年獲得更大的豐收。後來,此菜傳至飯店,因原菜系雜燴之類,將4種原料混為一餚,頗不稱美,於是廚師們將其改進,單取韭黃與海腸子烹炒,成為韭黃炒海腸子。質嫩味佳,清鮮爽口,在清末的煙臺餐館中極為流行,至今尤珍。

  推薦地:煙臺碧海酒店

  吃貨點評:恰好的火候令海腸和韭菜都鮮嫩無比,讓你不得不佩服碧海酒店大廚的“鬼斧火工”!

  地址:南大街236號

  電話:400-797-3855

  ♥煙臺燜子♥

  相傳一百多年前,有門氏兩兄弟來煙臺晒粉條,有一次剛將粉胚做好,遇上了連陰天,粉條晒不成,粉胚就要酸壞。情急之下,門氏兄弟將鄉親們請來用油煎粉胚,加蒜拌著吃,大家異口同聲說好吃,有風味。於是便幫門氏兄弟支鍋立灶煎粉胚賣,人們都說好吃,但問此食品叫什麼名,誰也說不出。其中一智者認為此品是門氏兄弟所創,又用油煎燜,就脫口而出叫“燜子”。燜子是煙臺著名的小吃,用粗製地瓜澱粉做原料,將澱粉加水加熱打凍,將凍切成小塊,用鍋煎到外邊成焦狀顏色由白變透明,並佐以蝦油、芝麻醬、蒜汁等調料上桌即可。

  推薦地:小滋味餐廳

  吃貨點評:以前,燜子是煙臺特別流行的街邊小吃,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街邊已經不太容易找到燜子鋪的身影了,小滋味餐廳把燜子搬進餐桌,不僅讓燜子出落地更漂亮講究了,而且那味道甭提有多贊!!是煙臺燜子味道儲存和傳承得最完美的一家店!

  地址:煙臺萊山區環山路198號長生錦繡江南長生店

  膠東春節大餑餑做法

  原料:麵粉11.5斤 、 溫水5.5斤 、 白糖30克、酵母40克、大棗適量

  做法:

  1、面盆加入麵粉和白糖。

  2、取一小碗溫水將酵母攪拌均勻,倒入面盆中,將三分之二溫水倒入麵粉中,攪拌均勻後再倒入剩餘的水,揉成麵糰,麵糰表面抹上油。做大餑餑的面要比平常的饅頭面要硬。做大餑餑時,最忌有風,老媽都是關上門窗,窗簾都要拉上,因為麵糰較硬,容易皴皮。

  3、蓋上自制的紙盆或保鮮膜,放在火炕上發酵。火炕的溫度一定要適宜,過熱過涼都會影響麵糰發酵,發酵好的麵糰增大2倍多。

  4、把麵糰排氣揉勻,分成16份,放進保鮮袋包好。16份麵糰做了6個棗餑餑,6個歲餑餑,一對神蟲

  5、每個小麵糰加乾麵粉反覆揉,來回扯斷幾次。

  6、再加乾麵粉揉成光滑的麵糰,再次放進保鮮袋裡。老媽戧面直到麵糰揉不動為止,這樣做出來的大餑餑才有嚼頭,香。這也是力氣活,做完兩天的餑餑,手腕都要歇好幾天才能反過勁來。

  7、拿出第一個揉好的小麵糰,再次揉光滑,麵糰的尾部用筷子沾水均勻的抹一下。

  8、收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