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委婉語的文化意蘊對比

一、引言
Euphemism一詞源自希臘語,eu-是字首,意思是“good”,詞幹 -phemism的意思是“saying;speech”,合起來就是“good speech”(好聽的話)。 an inoffensive or pleasant term for a more explicit, offensive one, thereby veneering the truth by using kind words.”(用不冒犯人或令人愉快的詞語去代替直率的、觸怒人的詞語,用好聽的詞語去掩飾事實)[1]P228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中對euphemism 的定義是:“use of pleasant, mild or indirect words or phrases in place of more accurate or direct ones”[2](P491)(用愉快、溫和、間接的詞或片語替代直露、直接的詞)。以上兩者基本上概括了euphemism的性質和特點。

中國人禁忌、忌諱的地方恐怕不比西方國家少。“漢語中有與euphemism相對應的修辭格,一叫婉轉或委婉語,即‘在說話時遇有傷感惹厭的地方,就不直說,只用委曲含蓄的話來烘托暗示’;二叫避諱格,即‘說話時遇有犯忌觸諱的事物,便不直說該事物,卻用旁及的話來回避掩蓋或裝飾美化。’”(陳望道《修辭學發凡》)[3](P69)在實際使用中,無論是euphemism,還是婉曲、避諱都與各民族的民族心理、禮教規範、價值取向以及傳統文化等因素密切相連。瞭解委婉語產生的原因及其反映的不同文化,有利於加深我們對英漢語言與文化的認識,益於我們跨文化的順利進行。
二、委婉語產生的原因
一、由於敬畏天地神靈而使用委婉語
“無論是高度文明
社會還是原始部落,都存在委婉語的現象;無論是大語種還是少數民族語,都有委婉語。委婉語使用於社會各階層的領域。”(孔慶成,1993:2)[4](P229)對鬼神的稱呼是產生委婉語最早的一個領域。早期時代的人們,由於生產力水平、科學條件的限制,他們相信自然神力,迷信那些妖魔、神祗,並將許多無法解釋的神祕現象歸結為天地神靈的作祟,於是產生一種對超自然力(supernatural)的崇拜以至恐懼,避諱現象由此而生。鬼神名稱就成了人類最早的禁忌語,而指代鬼神的詞語就是最早的委婉語。
在英美國家,人們普遍篤信上帝(God),出於對上帝的敬畏,他們不敢直稱上帝耶和華(Jehoval)的名字,於是便產生了許多的委婉語。例如:“the Almighty(萬能者),the Supreme Being(至高無上者),Holy One(至聖者),the Eternal(永生者),the creator(創造者),the maker(造物主),the Savior (救世主),the Lord of Lords(萬物之主),the King of Kings(萬王之王)等”[5]P229。中國人禁忌、忌諱的地方恐怕不比西方國家少。“在我國,自古以來人們相信各種自然現象均由各種不同的自然之神所支配。為了求福避禍,他們也舉行各種祭祀活動,並給它們以美稱。如:日神叫‘義和’,水神叫‘河伯’,風神叫‘飛廉’,火神叫‘祝融’” [6]P122。由於宗教迷信的原因,人們還稱各種神祗為“菩薩”、“大師”;美稱“黃鼠狼”、“狐狸”為“黃仙”、“狐仙”;甚至村莊裡頭的大樹也稱為“樹仙”,逢年過節總有農民前去祭拜。以農耕
經濟為主的中國,特別注重土地,有些農民經常會於開春播種之際,在水田田埂燒炷香,以孝敬土地公公,保佑稻穀豐收。
二、為避免粗俗、不雅而使用委婉語
在東西方文化中,凡是與疾病、死亡、人體排洩、生體部位、性愛、體形等有關的犯禁忌的事物,常常被認為是粗俗、不雅、難登大雅之堂。因此人們將不忍或不便直接說出的禁忌事物,通過曲言、避諱等手法來美化或淡化它們,使之不那麼粗俗,使之變得文雅一些。如把人體“thin”(瘦弱)和“skinny”(皮包骨頭)說成“slim”(纖弱)和“slender”(苗條);把身體“fat/corpulent”(肥胖)說成“plump”(豐滿)、 “strong”(強壯)和“stout”(富態)。中世紀的西方,人們認為腿(leg),胸(breast),大腿(thigh),懷孕(pregnancy)等詞與“性”的關係太直接,因此就產生了以下一些委婉語:“piano’s limbs”(指 piano’s leg);“white meat”(指chicken breast);“dark meat”(指chicken thigh)。
恰當地使用委婉語,可以避免使人尷尬、惹人不快、招人厭惡。委婉語的使用不僅給足了對方面子,又體現了說話者的身份地位、學識風度。使用優雅、含蓄的語言也是人們的一種審美需求以及文明需要。
三、為避免唐突無禮而使用委婉語
在交際場合,為禮貌起見,避免唐突無禮,人們常用委婉語來表示對他人的尊重,減少對他人的批評,將對方的反感情緒降到最低點。請看下面對話:“Don’t you think my cooking is wonderful?”
The boyfriend responded, “Are you fishing for compliment?”男孩明知道女孩煮的飯不好吃,卻沒有當面提出,而是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回答“你需要我表揚你嗎?”這樣的回答即不會打擊女孩的自尊心,又不失幽默風趣。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話傷人六月寒”、“當著矮個不提高”,若在公眾場合揭對方的短,傷了他的自尊,人家就會因受到刺激變得不客氣起來。如果你對一個女孩說“你長的又矮又胖,簡直就像個矮冬瓜”。那麼這個女孩會非常生氣,最後友好的關係也會因此而分裂,甚至反目成仇。可見,恰當得體的話語有時比和煦的春風還讓人輕爽。
在交際過程中,尤其在某種特定的語境中,故意用一些禮貌用語或較為緩和的詞語,一來可以顧全對方,二來不會因揭短而冒犯別人。比如明知有人在說謊,卻不直說“He is a liar”,而說成“He often tells untruth”。從而有利保持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融洽與和諧,消除牴觸,促成合作。
 
三、委婉語的使用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底蘊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折射文化的一面鏡子,
研究語言同研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英漢文化因其民族心理、價值觀、社會習俗和傳統文化的不同,而影響著委婉語的使用。下面從英漢語中常見的幾類委婉語的對比來說明委婉語使用在英漢文化中的映現。
一、有關年齡的委婉語
“在西方人的眼裡,個人利益神聖不可侵犯。在‘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的口號下,一切與私生活有關的
問題,如年齡、體重、婚姻、貧富等都蒙上了委婉,間接的表達方式。”[7](P45)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談“老”變成了一個極為敏感的話題,尤其是在女士面前更是忌諱。因此,人們在交往時,總是力求避免“old”這個詞。另一方面,西方注重競爭、講究效率,由於老人年紀大了,不論精力還是能力都已今非昔比,遠不及年輕人的那股幹勁。所以,老年人往往遭到冷遇。在老年人的意識裡,“old”(老)乃是“useless”(不中用了)的代名詞,“老”常使人聯想起晚年生活的孤獨與淒涼,所以常常避免用“old”,“aged”等字眼,而用一些悅耳的詞語代替。如:“seasoned man”(歷練的人),“elder statesman”(政界元老),“senior citizens”(資深公民),“the mature,the longer living”(生活經歷較長的人),“golden years”(金色年華),養老院也成了“a home for adults” 或“an adult community”(成人社群)。怕“老”成了整個西方世界的社會心理定勢,然而在中國,情況正好相反。因為中國曆來有“敬老尊賢”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同時中國傳統的緊密的家庭結構及“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使得中國人“重家庭”、注重祖先崇拜、提倡倫理人情。老人在社會中普遍受到尊重,年老並不可怕,因此這方面的委婉語也很少。常見的也只有“風中之燭”、“年事已高”、“這把老骨頭”或“這把歲數”等寥寥幾個。而且中國的老人多以“老當益壯”、“ 老驥伏櫪”為榮,甚至還倚老賣老,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長”。老人不懼怕談老,社會自然不忌諱“老”字。如:“老人家,您貴庚啊?”、“老伯,您身子骨可真硬朗啊”。中國人習慣把“老”字放于姓氏前後表示尊敬和親切,如:“老王”、“郭老”等,前者表示親切,後者表示尊敬,且敬意較之前者更深一層。在中國,“老”字還帶有敬意,意味著權威和智慧,“薑還是老的辣”、“老成持重”,所以“老師傅”、“老總”、“老首長 ”、“老中醫”等都成了尊稱。
二、有關貧窮的委婉語
“眾所周知,英美兩國是
科技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同時也是貧富極其懸殊的國家。“Poor”在英語中是一個可怕的字眼,它意味著生活困苦,也表示社會地位低下。”[8](P46) 因此,必定會用許多悅耳溫和的詞來取代Poor。

請看下面描寫貧窮婦女的一段文字:
“I used to think I was poor.
Then they told me I wasn’t poor. I was needy, Then they said it was self-defeating to think of myself as needy, that I was culturally deprived. Then they told me deprived was a bad image, that I was underprivileged. Then they told me that underprivileged was overused, that I was disadvantaged. I still don’t have a dime but I have a great vocabulary!”[9](P46)
這段自述帶著強烈的諷刺意味。有關當局以溫和動聽的委婉語竭力掩飾貧困的事實,到頭來這個貧窮的年輕婦女除了得到一大堆詞兒外,仍是一無所有。從這句話中可知,在金錢萬能、拜金潮流盛行的西方商品
社會裡,貧窮為人所不恥,自然要想方設法加以掩蓋。而“貧窮”經過此番喬裝打扮也著實改變了人們對它的聯想,人們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些許慰藉。在交際過程中,窮人用“out of pocket,in reduced circumstances”代替“no money”或說的更委婉“in difficulties”,把時常面臨的失業“unemployment”形容為“lay off, get the walking ticket”,他們甚至把貧民窟說成“sub-standard housing”。除了窮人自身怕談“poor”外,政府更忌諱貧窮,尤其是英美髮達國家的政府。在美國的“官方檔案”中,他們自稱沒有“poor people”,只有“low–income group”(低收入階層),美國大城市裡沒有“slums”(貧民窟),只有“old, more-crowded areas”(舊的,居民擁擠的地區)。美國政府除了掩飾、美化“貧窮”於語言外,還付諸於行動中。他們把窮人集中到偏僻的山區,周圍再修建高速公路,前來參觀或路過的人不知道的還以為窮人過著閒雲野鶴般的隱居生活。英語中會有這麼多有關貧窮的委婉語,與其社會制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而在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貧窮”並不像西方那樣諱莫如深。在期間越窮的人思想覺悟越高,有錢的人被認為是資本家、土財主,還要被“割尾巴”。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在這過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都有認為“越窮越光榮”,還以“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津津樂道。自然不必忌諱“貧窮”,常見的幾個書面委婉語有:“拮据”、 “手頭緊”、“囊中羞澀”等。“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士不理財’的觀念。千百年來,人們抱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形成了讀書人羞於言錢的心態。”[10](P99)讀書人視錢財為糞土,詩人屈原不畏權貴、不屈貧賤,而陶淵明也“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他們以清風亮節為榮。可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們對同一事物的態度可能截然相反。
三、有關職業的委婉語
英美人奉行“人人平等”的思想,非常注重突出自我、表現自我的性格特徵,在自我介紹時也只是介紹姓名、職業,很少提及公司。所以在介紹職業時,為了免於貶損自我以及他人形象,人們常常通過美化社會地位相對卑微低下的職位及其從業人員,來上揚或拔高職業名稱,進而給人們帶來一定的心理安慰,也可避免職稱給他們帶來的心理刺激、尷尬和不快的聯想。正因為如此,他們特別注重職業委婉語,比如:“garbage collector”(垃圾工人),不但表示垃圾工人社會地位低,而且還極易使人聯想到骯髒不堪,臭氣熏天的垃圾,這自然需要加以迴避,用 “sanitation engineer”(環衛工程師)來替代。“Undertaker”(焚屍工)被稱為“grief-therapist”(哀傷
治療專家),“boot black”(擦皮鞋工人)美稱為“footwear maintenance engineer”(鞋靴保養工程師)。地位低微的職業通過美化搖身一變而身價百倍,形象美好,“mechanic”(機修工)成了 “automobile engineer”(汽車工程師),“school-principal”(中小學校長)成了“educational engineer”(教育工程師)。這充分表現出英美國家普通存在的一種社會心態,突出自我、注重能力。相反,漢語中這類職業委婉語卻很少,因為中國人具有較強的敬業精神。民間流傳的俗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幹一行,愛一行”,最能體現這一點。建國以來,政府大力提倡“工作不分貴賤”、“勞動最光榮”的職業觀,還提出農民最可親、農民最可敬、農民最可愛。在這種情況下種田的也不會覺的不好意思,他們認為那是在改良土地。另一方面,人們受中華民族誠實謙遜美德的影響,不會因為自己的職業舒適清閒而誇誇其談,也不會因為自己的職業艱辛低下而緘口不提,這得益於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深深影響了漢民族的民族性格。因此,人們在言及自己的職業,常常是實話實說。如果有人故意在正式場合中誇飾自己的職業,往往會被看作“吹牛”、“虛偽”、“愛面子”而受人鄙視。
四、關於“小”的委婉語
“英美文化是一種崇尚金錢的物質文化,而中國文化是一種崇尚傳統的農耕文化,必須在語言上有不同的表現。”[11](P80)在當代英語國家中,尤其是在工商界,為了顧全面子,儘量避免使用“small”一詞,對中或大的東西會再誇張得大一些,故用“intimate”或“limited”代替 “small”。所以“small room”成了“intimate room”(小房間);“a limited number of”實際上是“a small number of”。美國生產的“compact cars”(精巧汽車)實際上是“small cars”,他們不會說“sub-compact cars”(超精巧或袖珍汽車)為微型。在中國,“小”字就不像英語國家那樣忌諱。能擁有一輛小型或超小型汽車不但不失面子,反而是一種榮耀。近幾年,隨著
經濟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過上了小康生活,買了小洋房。在古代,許多文人騷客經常形容嬌小女子為“小巧玲瓏”,把小戶人家的女孩說成“小家碧玉”。以前的人有裹腳的習俗,詩人稱小腳為“三寸金蓮”。相傳明朝朱元璋的皇后因其腳大而被人戲稱為“大腳馬皇后”。在西方這是很難讓人接受的,由此可以看出英漢民族審美情趣、風俗習慣的不同。
五、關於姓名稱謂的委婉語
中國人特別重視名諱。這是因為王權思想在兩千多年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裡佔據著核心地位,並且根深蒂固。因而封建帝王被尊稱為“真龍天子”、“天之驕子”,代表神的意志,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尊嚴。在這種制度下帝王對於自己“名”中所用之字,也擁有絕對的獨佔權,臣民一概不得擅用。如果在行文、說話、起名時不慎用了諱字,那就可能大禍臨頭。為此改用別的字,如:東漢時為避光武帝劉秀的名諱,“ 秀才”改稱“茂才”。唐太宗李世民忌“世”、“民”二字,將“世”改用“代”,“民部尚書”改為“戶部尚書”。在古代,君王的名要避,家族尊長的名也不例外。臣民對自己祖先、長輩的名字同樣諱莫如深,不敢出口,否則就是對祖宗的冒犯,這是不敬的。如“蘇軾的祖父叫蘇序,蘇軾的父親蘇洵寫文章時不寫‘序’ 字,改用‘引’字代替。蘇軾為人作序則改用‘敘’字。”[12](P172)此類例子不勝列舉。除了改字的手段外還有用改音和缺筆等
方法。例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就用了改音的方法來避母親的名諱。林黛玉每遇“敏”讀為“密”,只因為其母叫“賈敏”,而改音避諱。在書寫“敏”字時也常常減一二筆,用缺筆法來避母親之諱。由此可知,迴避本家族尊長名既符合儒家倫理道德“三綱五常”中父子綱紀的要求,也適應了儒家“長幼有序”的人倫觀念。“中國古代姓氏興字和號,實際上字和號就是對姓氏禁忌的一種避諱,也就是說,字或者號就是為了避免直呼而選用的委婉語。”[13](P109)中國傳統文化對“ 宗”從來都極其重視,中國人尊祖敬宗的習俗和稱謂上的禁忌已沿襲至今,大多數中國家庭中子女不敢直呼父母或尊長的名字,否則會被看作少教無禮。這種“子不名父母”、“臣不名君上”及“上下有禮、長幼有序”等傳統禮制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尊崇長輩的民族心態,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人提倡自我貶抑,不突出個人的價值觀念。
相反,英國人在稱謂方面沒有太多顧忌,語言中也絕少相關的委婉語。英美人奉行“人人平等”思想,在他們眼裡,過於鄭重其事的稱呼,會妨礙人際間的交往。英美人喜歡用名字稱呼對方,以示親切,即使是子女對父母,學生對教授也可直呼其名。在西方如稱老太太為“Grandma, Granny”,她會明確拒絕,寧願別人直呼其名,也不願領受“奶奶”的尊稱。“Grandma”會使人覺得老,所以英美老太太是不會樂意接受的。“同樣,在英美國家,不存在姓名禁忌,晚輩沿用長輩的名字也是十分普通的現象。英國首相丘吉爾的父親叫倫道夫·丘吉爾(Randolph Churchill),首相的兒子也起名叫倫道夫·丘吉爾,祖孫同名。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兒子也名富蘭克林·羅斯福,父子同名。顯然這種觀念與我國的傳統習慣大相徑庭。”[14](P110)
 
四、英漢委婉語的發展趨同性
“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多元文化的
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媒體傳播的高度現代化使整個地球都在變小,跨文化交際越來越引起人們注意,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不同的習俗,不同的文化在經過碰撞後又相互融合,相互借鑑。委婉語在英漢語中通用的現象也逐漸增加。”[15](P79)英語中地位低微、受人歧視的職業通過人為地拔高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將餐廳中的 “waiter”或“waitress”(服務員)稱為“dining-room attendants”(餐廳管理員),“janitor”(看門人)成了“security officer”(安全官員)。受英美職業委婉語影響,漢語中也逐漸興起對職業的美化婉稱,如:稱“跑堂的”為“服務員”、看門人稱為“保安”。漢語中歷來尊老、敬老,但隨著中西方文化頻繁交流,現在漢民族也有忌問年齡的傾向。從委婉語的相互借鑑,相互交融上,我們也可看出人類文化的共性及中西方文化可以相互借鑑相互影響的一面。
 
五、結束語
本文從委婉語的產生根源及使用領域探討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英漢語的異同,從中可以看出委婉語這種語言背後所依託著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委婉語是與一個民族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價值取向、風俗習慣等因素密不可分的。瞭解委婉語的產生、使用和發展,有利於加深對中西語言與文化的認識,助於減少交際中的障礙,促進交際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呂煦.實用英語修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P228
[2]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M].第四版增補版.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2:P491
[3] 盧炳群.英漢辭格比較與唐詩英譯散文論[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3:P69
[4] 同[1]:P229
[5] 同[1]:P229
[6] 劉玉玲.英漢委婉語的
歷史軌跡與發展趨勢[J].湖南師範大學科學學報,1999(28):P122
[7] 姚劍鵬.委婉語的文化探源[J].山東外語教學,2003(4):P45
[8] 同[7]:P46
[9] 同[7]:P46
[10]肖樂.英漢委婉語的文化對比[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P99
[11]謝軍.英漢委婉語對比初探[J].武陵學刊(社會科學).1999(24):P80
[12]沈錫倫.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P172
[13]王莉.迂迴宛轉 曲徑通幽——英漢社會生活委婉語的文化內涵[J].湘潭師範學報,
2003(25):P109
[14]同[13]:P110
[15]於輝.英漢委婉語差異的文化意蘊對比[J].東疆學刊,2002(19):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