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傳序的教學設計
《伶官傳序》是一篇值得我們學習的文言顧問,下面請欣賞網路編輯為你帶來的《伶官傳序》的教學設計,希望你能夠喜歡!
《伶官傳序》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對選修部分古代散文學習的要求是:藉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瞭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並在此基礎上學習鑑賞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的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並給予恰當的評價
【教材分析】
《伶官傳序》選自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課文儘管風格各不相同,但都體現了散文“散而不亂 氣脈中貫”的特點,行文在結構安排上都有較強的思想邏輯和情感邏輯,《伶官傳序》處於本單元第二篇,借後唐莊宗寵愛伶人的歷史事件論述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律論證結構上一事一議,論證條理清晰,情感脈絡鮮明,文章平易流暢,課下注釋詳細對於已有一定文言閱讀基礎的高二學生難度不大可以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把握本文清晰的深刻和思想內涵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通過學習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詞語的含義,翻譯本文重要文言句子
2、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把握本文“散而不亂”的特點
過程和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點撥為輔,把握本文論證思路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詞語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脈絡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以課文註釋匯入
文章的題目為《伶官傳序》,被立傳的主人公是什麼人?作者為何要給他們立傳?
明確:“伶官”是封建時代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作者寫此文並冠以短序的目的是讓北宋統治者吸取後唐莊宗的歷史教訓,戒除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二、 理清結構,把握意脈
1、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
2、翻譯主要文句,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3、把握材料和觀點關係,理清思路
1 從對題目的分析可知,此文是借歷史材料來證明觀點的,迅速瀏覽課文,找出歷史事件對應的文字?
明確:“世言晉王……何其衰也!”
2 作者由此事悟出了那些道理?
“滿招損,謙得益”
“有勞可以興國,抑鬱可以亡身”
3翻譯“豈得之難而失之抑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把握“抑”字前後選擇關係,理解“人事”含義
4觀點若想讓人信服,材料必須能充分論證觀點,請認真閱讀事實材料,談談作者是如何圍繞論點展開論證的?
重點翻譯:
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趨,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 樑君臣之手,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整個二三段的議論過程,對應的是第一段的那一句話?
6文章的最後一點可否去掉,為什麼?
7諸多觀點,哪個才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伶官傳序》的原文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樑,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樑。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樑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
《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伶官傳》。
《伶官傳序》的翻譯
唉!盛衰的道理,雖說是天命決定的,難道說不是人事造成的嗎?推究莊宗所以取得天下,與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傳說晉王臨死時,把三枝箭賜給莊宗,並告訴他說:“樑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與我約為兄弟,可是後來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樑。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交給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志向。”莊宗受箭收藏在祖廟。以後莊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隨從官員,用豬羊去祭告祖先,從宗廟裡恭敬地取出箭來,裝在漂亮的絲織口袋裡,使人揹著在軍前開路,等打了勝仗回來,仍舊把箭收進宗廟。
當他用繩子綁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裝著樑國君臣的頭,走進祖廟,把箭交還到晉王的靈座前,告訴他生前報仇的志向已經完成,他那神情氣概,是多麼威風!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安定,一人在夜裡發難,作亂的人四面響應,他慌慌張張出兵東進,還沒見到亂賊,部下的兵士就紛紛逃散,君臣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不知道哪裡去好;到了割下頭髮來對天發誓,抱頭痛哭,眼淚沾溼衣襟的可憐地步,怎麼那樣的衰敗差勁呢!難道說是因為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這樣的嗎?還是認真推究他成功失敗的原因,都是由於人事呢?
《尚書》上說:“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能得到益處。”憂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當他興盛時,普天下的豪傑,沒有誰能和他相爭;到他衰敗時,數十個樂官就把他困住,最後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禍患常常是由一點一滴極小的錯誤積累而釀成的,縱使是聰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於某種愛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結果陷於困窮,難道只有樂工是所溺的成分嗎?於是作《伶官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