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與創新隨筆

  繼承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不可分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在我們很多人看來,繼承與創新是兩條平行線。它們互不相交,兩則始終處於涇渭分明,相互對峙的狀態。然而,在現實中,我們需要繼承,更需要在繼承中創新。

  繼承是要有的,就像我們要一代代延續我們祖輩的習俗,文化。這種繼承,在一定範圍內限定了我們的思維。就好比,大人習慣於豎直切蘋果。而一些年幼未經受教育的孩童,偏愛於橫切蘋果。就如同,我們的理念中,裙子高更鞋屬於女性的,若男性穿上,那便會貽笑大方。曾讀過一篇名叫《穿裙子的少年》的文章。文中講述的是幾個少年離家出走,從而來到一個全新的國都。在哪兒,男人都穿著裙子。當少年嘲笑那些當地人時,孰不知那些男人也笑話著他們。那些當地人甚至一味逼迫少年穿上裙子。在那些當地人的思維裡,男人穿裙子是天經地義的事,相反若穿著褲子那便是怪物。當地人與少年所繼承的文化不同,兩則的習性也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因此,若我們擯棄繼承,一味的發展,就會使文化壟斷。那麼,男人穿裙子等怪事也就比比皆是了。

  在繼承中創新,是延續和發展文化的基礎。一個國家若只傳承,不創新,那麼便是時代的退步。一個停滯不前的國家,終會在時代的潮流中被淘汰,成為一段作為反面教材的歷史。

  往往一些偉人的發明與發現,都是以創新,幻想為基礎。著名作家,凡爾納被世人稱為“科學幻想小說之父”。他筆下的傑作——《海底兩萬裡》更是對後人影響深遠。書中幻想了許多東西。現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大都成為了現實。這些發明之所以能成為現實,基於一種創新,一種遐想。

  繼承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促進的。從古至今,一些理論的確鑿皆是總結前人的思想,並以此有所創新。正如牛頓曾說:“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化學上,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就是通過一步步的傳承與延伸。歷史上的偉人,皆不能脫開前人的理論與知識,獨創一門學術。他們都是先受時代影響,因前人思想的沉澱這一基礎,才得以有了新的觀念,獨特的創新。

  因此傳承與創新皆是極為重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年輕的我們是新時代的主人。在這段漫長而又深遠的征途中,我們又怎會缺席?

  篇二

  對於傳統文化,我們需在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創新的過程中繼承。

  所謂“繼承”,並不是讓我們盲目的去繼承所有的傳統文化,而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取其精華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就像說的:“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加以繼承。”

  在臺灣城鄉,祭祀孔子的文廟隨處可見。閩劇、歌仔戲、梨園戲、木偶戲等地方戲劇深受臺灣同胞的喜愛。至於清明祭祖,中秋賞月,重陽登高,除夕守夜等民俗,無不是兩岸同胞同根同祖的文化證明。對於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我們青少年去繼承。而傳統儒家所提倡的重男輕女,三綱五常,倫理道德等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落後思想,則必須揚棄。

  所謂“創新”,也並不是在傳統文化的表面添磚加瓦,而是需要我們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採眾長。

  不同特色的文化好似各種不同的美食,經過人們的調製,最終帶有新的風味,新的特質。這種創新的方式,既表現在思想、理論的發展上,也表現在文學藝術形式的變遷中。

  從我國先秦時期的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及明清小說,從古希臘神話、羅馬史詩到歐洲中世紀的十四行詩、文藝復興時期的名作,以及18、19世紀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作品,都體現了一種不斷創新的精神。20世紀50年代,我國音樂學院學生創作出了感動全世界的經典曲目——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這首反映中國古老而美麗傳說的樂曲,展現了中華文化鮮明的風格和特點,成為通過文化融合實現文化創新的藝術典範。

  繼承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不可分離。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棄傳統文化而從頭開始。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只繼承,不創新。一個民族和國家如果知道繼承文化,卻不知道創新,固步自封,就會失去文化原有的活力。

  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在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創新的過程中繼承。共同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篇三

  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取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後再往前走。

  ——托爾斯泰

  羅曼·羅蘭說過:“我創造,所以我生存。”我們來到這個世界,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為了生存,經歷各種各樣的鬥爭;而為了不在鬥爭中被世界淘汰,我們開始不斷的學習和創新。剛開始,創新只是為了生存。

  歷史的洪流不斷前行,漸漸的,生存有了保障,創新成了發展的代言詞。我們的每一個創新,都多少促進了世界的向前發展。但是,總是有人這樣認為:我們不斷創新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掌握這個世界。但是事實上,世界就是世界,不會被任何人掌握,永遠按照客觀規律而發生各種變化。而我們的創新,不是為了束縛住這個世界,而是為了能離世界更近一點,能夠握住世界的手,這就夠了。

  創新是一個企業發展的靈魂,如若固守舊物,終究自取滅亡。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王安公司曾稱雄於個人電腦領域,被稱為美國式成功創業的典範。但是進入80年代後期,個人電腦業迅速發展,而王安公司忽略了市場變化的情況,仍然堅持生產老產品而不創新,銷路越來越窄,許多老客戶也相繼離去。1992年,終究難逃破產的命運,只能淪為歷史的塵埃。

  創新變得越來越重要,重要的都讓人忘記了老祖宗。我們只懂創新,卻越來越忽視了繼承。殊不知,社會與文化的發展,是在不斷的繼承和創新中進行的。

  繼承不等於盲目守舊,創新也不是對傳統的揚棄。國家一級獨唱演員李玉剛,把我國的流行音樂與國粹相結合,創新發展了民族音樂的一種表演演唱形式,他的獨特藝術魅力,掀起了文藝圈熱議的“李玉剛現象”。一曲《新貴妃醉酒》唱遍大江南北,讓眾多不瞭解傳統藝術、不瞭解戲曲藝術的年輕粉絲們開始關注京劇、關注民族藝術。文化的傳承,就需要融入時代,進行創新。

  牛頓曾說過:“如果說我看得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創新與繼承的關係,就是牛頓與“巨人”的關係。沒有了創新,繼承就沒有了動力。正如沒有黑夜,黎明便沒有了存在的意義,一切的變革的決心,都會沉溺在溫暖的陽光裡。而沒有了繼承,創新就沒有了生命力。正如沒有根基,草木便沒有發展的勇氣,一切的枝葉扶疏,生機勃勃都成了無稽。

  持續不斷的繼承與創新,造就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我堅信,在歷史的蒼穹下,中國會始終堅持著繼承和創新,始終會是那顆永恆不落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