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隨筆
中學語文難嗎?多寫隨筆就不難了。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新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新的課程體系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也改變了我們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生活。特別是依託著教育科研的深入,我們也一步步的走進了新課改。
一、以課題為突破口,推動學法教法革新
自實施新課改以來,許多學校都及時找準定位,樹立走“科研興校”之路,作為新課改弄潮兒的我們,應該抓住機遇,以課題為突破口,努力推動學法教法革新。我們更注重情境教學法,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精心設計情境的呈現方法,如藉助語言描述、實物陳列、電教手段、多媒體技術、區域網傳遞等途徑。當然我更多的是利用電教手段、多媒體、區域網傳遞這三種手段,來啟用學生的思維,點燃創新的火花,加強學法指導,促進相互的交流與合作,真正使課堂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舞臺,成為教學不斷生成的平臺,竭力擺脫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的教學模式,採用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教材的教學模式,大膽嘗試學生帶著教材走向教師的教學模式。
本人擔任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兼班主任工作。根據學生年齡特徵和新課改精神,我們的課堂教學目前主要以課件、學件為突破口,充分發揮校園網的優勢,藉助共創動畫這一軟體,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努力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目前這兩個班的學生已經能夠根據自己所編的故事製作音樂動畫,受到來校領導、專家的好評。
二、更新教育理念,奠定課改理論基礎
新課改需要理論作指導,沒有理論的課改是盲目的,只有掌握了先進的課改理論,才能避免盲目性,少走或不走彎路,才能發揮創造性。而教師是實施新課改的關鍵因素,直接決定新課改的成敗,自我充電,強基固本,顯得尤為重要。
為此新課改剛啟動後,結合本組教研計劃,我們先後認真學習了語文導報上新課改專版,到圖書館借閱新課標解讀,同時利用業餘時間向《語文週報》、《中學語文研究》、等報刊雜誌學習,向《教育線上》等教育網站討教,取別人的新課改理念、新課改精神為我所用,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對此我們笑稱為“換腦”行動。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努力利用自己的資訊科技技能,融入課堂,大膽整合,積極撰寫經驗總結、教學感悟或課例論文,或藉助教育網站這個平臺,建立自己的個人專題集,堅持寫教育隨筆。
目前,網上的一個個教育隨筆記下了我們與新課改同成長的經歷,到手的一張張論文獲獎證書,引領著我們一步步走進了新課改。
三、投身實踐活動,構建三結合網路
我校身居崇左市西北角,地處農村,遠沒有良好的城市科研條件,但我們積極創造條件,投身新課改所倡導的綜合實踐活動,建立與生活實踐相溝通的教育體系,克服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踐的弊端,竭力讓學生自主動手實踐。努力做到四個結合:1、與學校德育工作相結合。2、與學校中心活動相結合,在我校開展爭創“綠色校園”的活動中,我們組織學生開展了“環境汙染知多少”的綜合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走進生活,調查、瞭解環境汙染情況,並上網查詢環境汙染的相關內容,通過活動,學生知道了身邊的環境汙染狀況,懂得了相關的環保知識,樹立了人人爭當環保小衛士的信心,市電視臺曾對我校“爭當環保小衛士”的活動作過報道。3、與教學工作相結合,鼓勵學生運用上網、去圖書館收集、整理相關內容,創辦黑板報、手抄報及電子小報,豐富了學生的課外閱讀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自主閱讀的熱情。4、與家庭社群教育相結合,網路世界帶給學生和教師源源不斷的互動的優秀的教育資源,也是現代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人腦本身就是一張網,是最豐富的活資源,教師自身是一種教育資源,學生自身是一種教育資源,家長同樣也是一種教育資源,社會生活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我們考慮學生髮展的實際,開辦了兩期學生家長資訊科技培訓班,培訓內容有基礎知識、基本操作及共創動畫軟體,努力建設學習型的網路社群,受到家長的一致好評。同時引導學生踏入社會,走進生活,邁進自然,運用所學知識,認識社會,瞭解自然,服務社會和改造自然,受到良好的活動效果。
篇二
今天晨會講話,主要想跟同學們分享我對“上課”和“學習”兩個詞語的理解。
“上課”
2011新年伊始,美國東部連續遭受了數場規模驚人的暴風雪襲擊。耶魯大學校方一再發電郵強調安全第一,請任課教師自主決定課程安排。可教授們卻依然堅持給學生開課。全校開學第一堂課共有58門專業課,風雪瀰漫之中,50門課如期開講。全校有五十多位資深教授,在接到暴風雪來臨的天氣預報之後,提前一晚住進校園,連續多日不回家——有的自掏腰包住入附近的旅館,許多人乾脆就在自己的辦公室過夜,只是為著不受風雪干擾,全力以赴為新學期開課啟程。
耶魯為什麼成為世界名校,我不敢妄斷,但我想這一定是跟耶魯一代又一代的老師、學生把上課看得比天還大有密切關係。即便是天大的事也阻擋不了師生進教室上課,對教師而言是一種敬業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開課一定是經過了充分準備,熔鑄了心血和智慧,它的質量是可以信賴的。對學生而言,同樣是一種敬業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上課一定是全神貫注,真心投入,它的所得必然也是豐厚的。
上課是同學們求知的主要途徑,課堂是同學們求知的主要場所。看重它,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學習權利,才能切實履行自己的學習義務,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學習責任,而看輕它,所有的夢想都可能化為泡影。
“學習”
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習方式是“自主”、“ 合作”、“探究”,這幾個概念分別與“他主”、“個體”、“接受”相對,其中自主學習最為基本,它是運用其他兩種學習方式的必要條件。
“自主”有三個要義。第一是“主動”。是“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因為學習是一種樂趣,一種自身發展的內在的需求,一種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手段,一種愉快的體驗。第二是“獨立”。它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是“我能學”,同學們其實都有獨立學習的內在能力,只是不知道從哪天起獨立學習的慾望似乎不那麼強烈了,對此,教學雙方都需要反思。第三是“自覺”。對為什麼學習、能否學習、學習什麼、如何學習等問題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它突出表現在對學習的自我計劃、調整、指導和強化上。
現在我們來看一個案例。星期四晚上,小A正在為第二天的歷史考試作最後的複習。在上週六晚上,她制定了一週的歷史複習計劃。她首先明確了哪些是必需學的內容,自己應該如何學,在什麼時間完成什麼學習任務。她從星期一開始學習,主要掌握了學習要點和重要史實,並通過給自己提問考試中可能出現的題目來監控自己的學習質量。星期三晚上,她意識到所學的幾個歷史事件記起來有困難,便畫了一個表格,把幾個事件的背景、過程、結果與影響等方面列出來。通過比較、對比記憶,她發現考試碰到這些內容時,回答不會有什麼困難了。大約8點鐘,姐姐回家了,帶來了幾個同事,在客廳裡大聲說話。小A讓姐姐關照同事們要小聲交談,關上自己房間的門繼續學習。學習了1個小時以後,她發現自己筆記上的有些內容記得不詳細,就給同學打電話,把這些內容補充完整。大約9點30分,她感到自己有些疲勞,於是休息了15分鐘,再繼續完成當晚的學習任務。
像小A這樣的學習才是自主學習,在我的記憶裡,學業特別優秀的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具有“自主”的特質,那麼,這個小A是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