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冬至禮儀習俗

  隨著寒冷氣息的來臨,冬至也很快就要來了,說起冬至,閩南人都知道是吃“湯圓”和祭祖的節日。記得以前大人們常說那句“吃了冬至丸多一歲”的老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不管是新年還是舊歲,只要是節日最高興的永遠是孩子們。無論是添一歲,抑或是減一壽,大人們永遠是最忙碌的主。節前“搓圓”、操辦的時候,一般會先煮一鍋來讓孩子們解解饞,有些老長輩們還邊煮還邊唱:丸子湯燒滾滾,中國打日本。鬼子死了了,大家笑哈哈。以前還會捏些“小鬼子”下鍋的,以表示對抗戰時期日本侵略中國的憎恨。教育下一代不忘國恥,這些歌謠至今都流傳下來。

  記得小時候,如果這一天上學遲到了,就會被同學嘲笑的“重吃”——被“湯丸”粘住!還別說,這小小的“糖丸”粘性確實不小、且威力無窮。出門在外的人,無論如何這一天註定要回家過節謁祖的!老人們常說這麼一句俗話:冬至不回無祖公,春節不返無某囝“某囝”閩南話既“妻,兒”!

  現在時代不同了,節慶的氣氛也淡了,但是家家戶戶還是要吃“湯圓”的。不是買粉來自個搓,就是買現成的,很少有人再去買米排隊等著碾粉。祭祀也簡單地用幾碗“冬至丸”上供燒香,草草地敷衍了事。

  閩南人吃丸子的節日,一年共兩次,元宵吃“上元丸”年初的“頭丸”、冬至食“冬節丸”年末的“尾丸”,寓意著頭尾都圓滿,一年到頭順順利利,團圓美滿!

  祭敬先祖,一般是中午,供品用葷素五味和美味佳餚,如“三牲”、“五齋”、“六果”,雞鴨魚肉,“炊龜做粿”糕點包子之類的,焚香點燭,燒金紙錢,也稱冥幣燃炮鞭炮,儀式如同除夕的家祭。舊時的望族,還在這天敞開宗廟祠堂大門,舉行隆重的公祭典禮,這次與清明節的祭祖,合稱為閩南的“春冬二祭”。

  供品當中,尤為“嫩餅菜”最具閩南特色,這是一種用“嫩餅皮”包裹著各色菜餚的“自助餐”式的“菜裹”愛吃什麼菜,自個包的“大雜燴”,含有“包金包銀”的寓意。在泉州,一般在清明、端午也有置辦“嫩餅菜”的習慣。、

  閩南冬至禁忌

  清代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冬至:州人指泉州府,包括當時的同安廈門不相賀,祭祠堂。”,與清明節,七月半類似。所以閩南的冬至,不能說“冬至快樂”,這跟祭祖的習俗有關。試想,祭祖的表情一定要嚴肅的,何來的快樂呢?

  閩南冬至農諺

  1、“吃冬節,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 ”意思是說冬至後,可以“貓冬”;清明節後,接著幹活;

  2、“幹冬節,溼節兜;溼冬節,幹年兜”冬至時分不下雨,春節期間肯定有雨;

  3、“冬至百日六清明”冬至106天后是清明,提醒人們不忘備耕;

  4、“冬至在月頭,嚴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嚴寒正二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