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的中元節習俗是怎樣的

  

  閩南文化的魅力,是小編在閩地多年調查之後偶然走近她時驀然感受到的。之後的幾年,我數次來到在這塊沃野,越來越深地認識到她既是中華大文化裡的一個子文化,又是從這裡走出去的華人們的母文化。我開始理解為什麼很多研究華人文化的海外學者會最終把自己關注的目光移向她。

  一、各地儀式的基本結構

  1.閩西地區的七月半

  永定地區將舊曆七月十五日稱作“七月半”,也俗稱“鬼節”,村落及土樓的人們“白天敬祖先、晚上祭鬼神”,白天到祖飼、祖堂擺酒食、齋果祭祖先,晚上放河燈並焚燒“金銀”施捨給無家可歸的鬼魂。現在一些地方已經不做祭祀儀式而演變為親朋好友互相走動。

  長汀縣cP村舊曆七月十三至十六日接“太公、太婆”回家過節,同時打醮祭孤魂野鬼;DL村七月半接太公太婆回家,八月初一“祭野鬼”***指本村人死在村子外面的***;DT村七月十五晚上在自家廳堂給“太公太婆”燒金銀,傍晚到大門外路旁給野鬼***這裡指死後沒有入飼堂的人或沒有子孫祭祀的魂***“燒路香”。

  寧化縣的七月十五稱“鬼節”或“陰節”,是給祖先寄錢的日子。當日中午至下午,各家在房屋的大廳擺桌,供茶酒、三牲、葷素菜,燒香點燭供奉祖先,傍晚各家到屋外道旁焚燒冥幣給野魂們,請它不要搶祖先的錢。

  連城縣城關七月十四、鄉下七月十五過“七月半”。相傳古時因市上豬肉供不應求,官司打到縣衙門,於是縣官判定城關鄉下錯開一天。過去各家在大廳放三牲供奉祖先,晚餐時請祖先入席、晚餐後焚香燭、冥幣放鞭炮送行,同時“插路香”施餓鬼。近年來開始出現此日不做祭祀儀式的傾向。

  清流縣習俗“七月半”當日午後,各戶在自家門前或路口置放三牲、酒菜、焚燒紙錢“祭祀親人的鬼魂”。宋代至民國36年,曾經每三年一次由縣衙主辦普度孤魂野鬼。現在已不舉行。

  2.閩東福州的“做半段”

  福州YX村下屬七個自然村分兩部分,舊曆八月初三日兩個村、初四日五個村“做半段”。基本程式為上午在大廳祭擺酒、菜、燃香燭、放炮、燒金祭祀“地主”、“公婆媽”,午後在大門外擺酒、菜、燃香燭、放炮、燒金祭“下界爺”。這一天儀式的一個特點是外孫要求看望外公、外婆或帶祭品祭祀過世的外公外婆。

  午飯、晚飯時宴請親朋,且宴請的範圍極廣。由於這個節不拘於血緣親緣往來的限制,親戚、朋友、同事都可來參加,以至於朋友的朋友以及兒女們的同學等等都被邀請,來客甚多。村民們說八月節比過春節還熱鬧,就是指交際圈大、來客多而言的。

  3.閩北地區的中元節

  南平市城區的居民們多數都在七月半那天祭祖。居住在樓房的家庭,在家裡掛有祖先照片的地方擺飯桌,上面擺各種祭品、酒菜等等,後輩兒孫面向祖先跪拜、行禮,而後把分別寫有歷代近祖名字的數個錢袋***內裝摺疊成元寶形的“錢”***拿到居住的樓下路邊焚燒,請祖先分別領取後上路。

  南平地區a村,當地幾戶大姓之一的Wa姓、H姓於中元節集體祭祖。Wa姓舊曆七月十二日、H姓七月十五日。儀式從清晨 5點開始,族內 60歲以上的男性集中在各姓的祠堂內舉行,沒有女性和兒童參加。祭祖儀式前後以及當日傍晚不舉行有關安撫遊魂的儀式。同村的另一個大姓ch姓七月半不舉行集體祭祖,只分別在各家門口於同一時間帶開始面對門口擺桌子、放供品、敬酒,在門口外給祖先燒紙錢。有的人家按死去的近祖人數分成數小堆焚燒,婦女們解釋說這是分別給每個祖先寄錢。

  相鄰的b村WU姓已在此居住七百多年。長房、二房的兒孫們分兩天於舊曆七月十一、十二日做“七月半”,在祖厝祭祖:點香、供酒、菜、燒錢。當日的儀式裡沒有在大門外燒金祭祀祖先以外的神靈、鬼魂的行為。這個村裡的人們把未婚病死或其他原因夭折的男女叫做“半路鬼”,認為他們沒有後人祭祀,到處遊蕩。半路鬼時時會撞到某個人身上。通過這個人的口報出自己的姓名和經歷,這時才需要擺酒、飯等等祭祀它,半路鬼得到滿足後就會自己走掉。

  同地區南山鎮a村舊曆七月十五“過七月半”、“祖先節”、殺鴨、做糕、備酒及水果類供在“祖宗牌”前面“敬給祖先”,並燒紙錢給祖先。

  建陽縣a村“七月半”也叫“鬼節”,有供祖宗、謝鬼神兩個內容,清晨在大廳的“神桌”上以香燭、茶酒、雞、魚、肉、水果、大米圓子等供祖宗,燒“陰鈔”給祖先。是日晚上家家戶戶在路口點燭、燃魚、燒紙、放鞭炮以“謝鬼神”。

  武夷山地區cH村“七月半”祭祀祖先時,對“歸宗***死的婉轉說法***在家裡”和“歸宗在外面”的家人分開在七月十四和十五晚上兩次祭祀。具體做法是在祖先牌前面點香、供飯菜、“焚紙***燒紙錢***”、祭供“祖公”“祖媽”。兩類祭禮物件都是自家的祖先,因此整個儀式過程裡沒有在大門外面祭供酒菜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