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的急救護理

  創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創傷是指機體受到外界某些物理性、化學性或生物性致傷因素作用後所引起的組織結構的破壞。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創傷方面的急救護理,供大家參考。

  常見

  1. 危重傷:創傷嚴重,傷員有生命危險,需行緊急救命手術或治療。生命體徵表現:呼吸<10次/分或>35次/分,毛細血管充盈時間>2秒,脈搏≥120次/分或<50次/分,意識障礙嚴重。如窒息、內臟大出血、顱腦傷合併顱內血腫或腦疝形成、張力性氣胸等。

  2. 重傷:傷員生命體徵穩定,需手術治療,但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做好術前準備及適當檢查,可力爭在傷後12小時內急救處理者。如胸外傷不伴有呼吸衰竭、胸腹貫通傷而無大出血可能、深部軟組織傷未發生休克等。此類傷員需嚴密觀察,防止因處理不及時而轉為危重傷員。

  3. 輕傷:傷員意識清楚,無生命危險,現場無須特殊處理,手術可延至傷後12小時處理。如為感染的軟組織傷、閉合性四肢骨折、侷限性燒傷等。

  創傷急救小知識有哪些

  止血法

  常用的止血方法有以下幾種:

  1.加壓包紮法:用敷料蓋住傷口,再用繃帶加壓包紮。這種方法急救中最常用。

  2.填塞止血法:用消毒的紗布,棉墊等敷料填塞在傷口內,再用繃帶,三角巾成四頭帶加壓包,鬆緊度以達到止血為宜,常用於頸部、臂部等較深傷口。

  3.指壓止血法:用手指壓迫出血的血管上端,即近心端,使血管閉合阻斷血流達到止血目的。適用於頭面頸部及四肢的動脈出血急救。

  4.屈曲加墊止血法:當前臂或小腿出血時,可在肘窩、 窩內放置綿紗墊、毛巾或衣服等物品,屈曲關節,用三角巾或布帶作"8"字固定。注意有骨折或關節脫位時不能使用,因此法傷員痛苦較大,不宜首選。

  關於止血帶止血:

  適用於四肢大血管破裂出血多或經其它急救止血無效者。常用氣囊止血帶或三尺左右長的橡皮管;急救時可用布帶、繩索、三角巾或毛巾替代,稱絞緊止血法。使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止血帶必須上在傷口的近心端,肘關節以下的傷口,應將止血帶紮在上臂,膝關節以下傷口應將止血帶紮在大腿。

  2.在上止血帶前先包一層布或單衣。

  3.上止血帶之前應抬高患肢2~3分鐘,以增加靜脈迴心血流量。

  4.應標記、註明上止血帶的時間,並每隔45~60分鐘放鬆止血帶一次,每次放鬆時間為3~5分鐘;鬆開止血帶之前用手壓迫動脈於近端。

  5.扎止血帶鬆緊要適宜,以出血停止、遠端摸不到動脈搏動為好。

  6.不可用電線、鐵絲等作止血帶用。

  具體操作方法:橡皮帶止血法:先在止血帶部位墊一層布或單衣,再左手拇食中指持止血帶頭端,另一手拉緊止血繞肢體纏2~3圈,並將橡皮帶未端壓在緊纏的橡皮管下固定。

  絞緊止血法:先墊襯墊,再將帶系在墊上繞肢體一圈打結,在結下穿一棒,旋轉此棒使帶絞緊,至不流血為止,最後將棒固定在肢體上。

  包 扎

  包紮在急救中應用廣泛,其主要目的是壓迫止血,保護傷口,固定敷料減少汙染,固定骨折與關節,減少疼痛。常用的材料有三角巾、多頭帶、繃帶,亦可用毛巾、手絹、布單、衣物等替代。

  1.一般傷口包紮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迅速暴露傷口並檢查,採用急救措施。

  2有條件者應對傷口妥善處理,如清除傷口周圍油汙,碘酒、酒精消毒面板等。

  3包紮材料,尤其是直接覆蓋傷口的紗布應嚴格無菌,沒有時亦應儘量用相對乾淨的材料覆蓋,如清潔毛巾、衣服、布類等。

  4包紮不能過緊過鬆。

  5包紮打結或用別針固定的位置,應在肢體外側面或前面。

  2.特殊損傷的包紮:

  1開放性顱腦損傷的包紮:用乾淨的碗扣在傷口上,或者有敷料或其它布類做成大於傷口的圓環;放在傷口周圍,然後包紮,以免包紮時骨折片陷入顱內;同時保護膨出的腦組織。

  2開放性氣胸的包紮:如果胸部外傷且伴有氣胸傷口有氣體進出,要緊密包紮,阻斷氣體從傷口進出,傷口先用厚敷料或塑料布覆蓋,再用紗布墊或毛巾墊加壓包紮。

  3多根肋骨骨折:胸部外傷伴有多根肋骨骨折,則胸壁失去支援而出現反常呼吸運動。可用衣物、枕頭等加壓包紮傷側以遏制胸壁浮動;必要時無適當物品可用將傷員側臥在傷側。

  4開放性骨折併骨端外露:包紮時外露的骨折端不要還納者若自行還納者應該註明。

  5腹部外傷並內臟脫出:脫出的內臟不要還納,包紮時屈曲雙腿,放鬆腹肌,將脫出的內臟用大塊無菌紗布蓋好,再用乾淨飯碗、木杓、鋼盔等凹形物扣上,或用紗布、布卷、毛巾等作成圓狀,以保護內臟,再包紮固定。

  6有異物插入身體內和傷口包紮:不要移動異物,周圍用物體如保護環等支援,再包紮固定。

  骨折的固定

  【 骨折固定的目的 】

  急救時的固定主要是對骨折的臨時固定,其主要目的不是整復,而是為了防止骨折端活動刺傷血管、神經等周圍組織造成繼發性損傷,減少疼痛,便於搬動。

  【 固定材料及注意事項 】

  1.固定的材料:常用的有木質、鐵質、塑料製作的夾板或固定架。急救時常就地取材,選用長短寬窄合適木板、竹竿、樹枝、紙板等簡便材料,有時亦可利用傷員的身體,健肢將傷肢固定,如將受傷的上肢固定於胸前,用健肢來固定受傷下肢等。

  2.注意事項:

  1有創口者應先止血、消毒、包紮,再固定,傷員出現休克時應同時搶救。

  2對大腿、小腿及脊柱骨折者,不宜隨意搬動,應就地臨時固定。

  3固定前應先用布料、棉花、毛巾等鋪墊在夾板上,以免損傷面板。

  4夾板應放在骨折部位的下方或兩側,最好固定上下各一個關節。

  5用繃帶固定夾板時,應先從骨折下部纏起,以減少傷肢充血水腫。

  6固定鬆緊應適宜。

  傷員的搬運

  危重傷員經過初步處理後,要根據傷情選擇適當的搬運方法和工具。其主要目的為:及時、迅速轉運傷員、防止再次受傷、有利於安全運送。

  【 常用的搬運法 】

  1.單人搬運法:

  1抱持法:傷者一手搭在急救者肩上,急救者一手抱信住傷員腰背部,另一手肘部託部大腿。

  2背法:將傷者雙上肢拉向急救者胸部,前胸緊貼後背,傷者屈髖屈脖,急救者雙手得前臂托住傷者大腿中部。

  3馱法:將傷員掮在肩上,其軀幹繞頸部,同時牽住其下垂之上肢。

  2.雙人搬運法:

  1椅託式:急救者二人手臂交叉,呈坐椅狀。

  2轎槓式:急救者二人四手臂交叉。

  3拉車式:一急救者抱住傷員雙脖,另一則雙手從腋下抱住傷員。

  4椅式搬運法:將傷員放在坐椅以搬運。

  5平抬法:兩位急救者雙手平抱傷員胸背部及臀部、下肢。

  【 擔架搬運法 】

  將傷員足前頭後放在擔架上。

  【 特殊損傷的搬運 】

  1.顱腦損傷:患者應取側臥或半俯臥位,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固定頭部以防震動。

  2.脊柱損傷的搬運:

  1頸椎骨折:應先行頸椎固定後再搬運。

  2胸腰椎搬運:應有3~4人在場時同時搬運,搬運時動作要一致,傷員的胸腰部要墊一薄枕,以保持胸腰椎部過伸位,搬運時整個身體要維持在一條線上。常用的搬運方法有滾動法和平託法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