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花山節的特色文化

  苗族花山節農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雲南屏邊、蒙自、河口、文山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苗族花山節相關知識,歡迎大家閱讀。

  

  “花杆”是踩花山節的重要標誌,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樹,扎以鮮花,彩旗。定花杆的人又稱花杆頭是大家公認的“好心腸的人”。

  這人必須在節日的第一個早晨,趁太陽出山以前把花杆豎好,“踩花山”這天,首先由“花杆頭”向前來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隨後宣佈“踩花山”開始。這時,花山場內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鮮花、彩旗迎風招展,各種歡慶活動先後開始進行。

  花山節最重要的活動是倒爬花杆。爬杆者須背貼花杆,雙手向上反扳,頭朝下腳在上,一縱一縱地向上躍,誰爬到杆頂用的時間最少,誰就是“花杆王”。

  花山節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傾吐愛情、定婚結友的美好時機。民國時期編撰的《馬關縣誌·風俗志》就有如下記述:每到正月“踩花山”,山場一開,“眾苗女遙立場外作羞澀不前態,有苗男子以油脂塗予長繩,兩人拉其端圍之,故作欲汙女衣之狀,諸苗女乃被迫入場,或三或五相聚而立,任憑苗男選擇。”

  倘若某一小夥子看中某一小姑娘,小夥子便撐一小花傘覆罩小姑娘,開始,小夥子首先主動唱上兩調求愛山歌,如果小姑娘也有情意,便以山歌對答,反之則以無言對答或躲開小傘表示拒絕,然後備求相愛。青年男女,一旦相愛,男的要以花裹腳、花圍腰帶贈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針萬線親手繡制的花帕、包頭回贈。

  ”踩花山“過程“

  踩花山”這天,首先由“花杆頭”向前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隨後宣佈“踩花山”節開始。這時,花山場內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鮮花、朋旗迎風招展,各種歡慶活動先後開始進行。

  青年男女有的對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腳舞,有的打“蘆笙架”用蘆笙對調,有的跳獅子舞,還有的鬥牛,整個花山場上一片歡騰。  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傾吐愛情、定樣結友的美好時機。青年男女,一旦相愛,男的要以花裹腳,用花圍腰帶贈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針萬線親手繡制的花帕、包頭回贈。

  苗族花山節節日介紹

  花山節,亦稱踩花山。這是居住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苗族的一個盛大節目。

  花山節一般在較平緩的土坡上舉行。花場中豎立一根有五、六丈高的竹竿或樹杆,這就是花杆,花杆上還 分別掛著兩塊紅黑布。每年臘月十六日,花山主持人就把花杆立好,讓人先知道這裡有花場,到了正月初一就開始踩花山,比較隆重的花山節還可以延長至初八、九。

  踩花山的來歷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為了求子而立,另一種說法是紀念日。關於花山節的來歷,苗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苗族祖先居住在平原地區,那地方有著肥沃的土地,牛羊成群。狠心的皇帝一心想霸佔苗族的地盤,就派皇兵來攻打苗族部落,苗王蒙孜尤就率領他的九個兒子、八個姑娘和苗民們,與皇兵交戰,最終寡不敵眾,苗族失敗了,蒙孜尤的九個兒子、八個姑娘在戰鬥中犧牲了,苗族的祖先不得不往西南的高山峻嶺中遷徙。

  蒙孜尤在臘月十六日豎立花杆,正月初二、三、四這三天舉行祭奠儀式,紀念為保衛家鄉而犧牲的兒子姑娘,同時,還進行武術表演,就這樣代代相傳至今。踩花山是苗族的一項體育活動,也是苗族的生活經驗交流活動,更是苗族男女青年的娛樂活動。在花山節期間,有蘆笙舞、武術即苗族的民間武術之棍術、刀術、槍術、鉤鐮、三節棒、鍊甲等、倒爬花杆、鬥牛、賽馬等體育和文藝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