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傳統文化手抄報

  這天晚上,一聲聲花炮聲,像打雷一樣,此起彼伏,接連不斷。你知道怎麼做一份傳統文化春節的手抄報嗎?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供大家閱讀和參考。

  圖片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資料1

  1、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揮揮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腳,如果感到幸福你就甩甩頭。新年快樂,瘋子!

  2、當我把神燈擦三下後,燈神問我想許什麼願?我說:我想你幫我照顧一個正在看簡訊的人,保佑那人永遠平安幸福。

  3、這是我主耶穌的新年福音:要對人好,要對發信息的人尤其好,多多請她吃飯,經常買禮物給她,把你身上善良的或罪惡的錢全給她,耶穌永遠愛你!阿門!

  4、心情還舒暢??工作還順心??身體還健康??家人還。。。羅嗦了半天,最後問候一聲:元旦快樂!新年快樂!!

  5、祝你新的一年,工作忙中有閒,自己打牌贏錢,存摺增加無限,口袋裝滿美元,美女擠滿床前,精力充沛源源,情人又猛又甜。

  6、新的1年開始,祝好事接2連3,心情4季如春,生活5顏6色,7彩繽紛,偶爾8點小財,煩惱拋到9霄雲外!請接受我10心10意的祝福。祝元旦快樂!

  7、新年到,想想送什麼給你,又不打算太多,就只給你五千萬:千萬快樂!千萬要健康!千萬要平安!千萬要知足!千萬不要忘記我!

  8、不許動!舉起手來,認識的站左邊,不認識的站右邊,想笑的站中間。說你呢!快放下手機,雙手抱頭靠牆站好,仔細給我聽著:祝你新年快樂。

  9、當您看見這資訊時,幸運已降臨到你頭上,財神已進了您家門,榮華富貴已離您不遠.祝福您朋友:新年快樂!

  資料2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

  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曆農曆正月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

  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節還是閤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高潮。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年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此時,正值“立春”前後,古時要舉行盛大的迎春儀式,鞭牛迎春,祈願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各種社火活動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年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

  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著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歷經千百年的積澱,異彩紛呈的春節民俗,已形成底蘊深厚且獨具特色的春節文化。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長,對親情、友情、和諧、美滿的渴求更加強烈,春節等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所以,我們一定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等等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髮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