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拱棚韭菜種植技巧

  韭菜屬於百合科蔥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主要以假莖、嫩葉、花莖供食,其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是人們喜愛的蔬菜。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首先是溫度,韭菜屬耐寒性蔬菜,對溫度的適應範圍較廣,不耐高溫。韭菜發芽的最低溫度是2~3℃,發芽最適合的溫度是15~20℃,生長適溫是18~24℃。

  第二是光照,韭菜屬於長日照植物,較耐弱光。光照時間長,使葉色濃綠,肥壯,長勢強,淨光合速率高,貯存營養多,產量高,品質好。

  第三是水分,韭菜喜溫、怕澇、耐旱,適宜80%~95%的土壤溼度和60%~70%的空氣溼度。

  第四,適合的土壤型別。 韭菜適合於耕層深厚,土壤肥沃,保水、保肥力強的優質土和偏粘質土中。沙質土易脫肥、乾旱,韭菜長勢弱;土壤過於粘重時,易於乾裂,透氣性差,夏季易爛根。

  種植小拱棚韭菜應選用品質好、葉寬、直立性強、耐低溫弱光、抗病、豐產、不倒伏、休眠期短、耐寒力強的優良品種。如漢中冬韭、阜豐一號、791雪韭、壽光獨根紅、格林緣6號等等。這些品種休眠時間短、生長旺盛、耐寒力強,低溫下生長速度較快。扣棚後第1~2茬產量比較高,適合保護地栽培。生產用種應選用新種子,其顏色漆黑,光澤明亮,種臍部有一乳白色小點。

  小拱棚韭菜種植方法

  首先要在播前施足基肥,一般畝施優質有機肥4000~5000千克,氮磷鉀複合肥25千克,深翻入土。其次,要做畦,畦要向東西延長,以利於增溫保溫,畦面要整平,畦寬一般為3米,長度以地塊而定。

  以當地10釐米地溫穩定達到10~15℃時為宜,在北方地區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進行,韭菜栽培,養根是關鍵。

  播種可採用幹籽條播的辦法,畝播種量4~5千克,播前澆小水,水滲透後,每畦內種8壟,壟寬20釐米。壟間距20釐米,播後覆細潮土2釐米左右。為了防止韭菜出苗後滋生雜草,播種後出苗前可以用50%撲草淨可溼性粉劑100克兌水50千克或30%除草通乳油100~150毫升兌水50千克或48%地樂胺200毫升兌水50千克,在地面上均勻噴霧,不要重噴或漏噴,藥量和水量要準確,以免產生藥害或無藥效。

  第一,定植前要整地施肥。前茬收後,每畝施優質土雜肥4000~5000千克,深耕25~30釐米,耙細、整成寬1.6~2米,長20~25米的平畦。

  第二,適時定植。當株高長到20釐米或發現幼苗擁擠時,要抓緊定植,一般在出苗後50~60天即達定植標準。定植不能晚於7月上旬,否則躲不過7、8月份的高溫多雨,不利幼苗成活。

  第三,合理密植。適宜的行距為20~25釐米,墩距15釐米左右,每墩韭苗25株左右。也可適當縮短墩距,每墩苗數相應減少,保持每平方米實栽800株左右為宜。

  第四,栽植方法。韭苗要隨刨隨栽,不要長時間堆放,刨出幼苗後,將鬚根先端剪去,僅留2~3釐米,再將葉片先端剪去一段,減少葉面蒸發。按計劃墩行距挖穴或開溝,每穴栽的韭苗,鱗莖要齊,株間要緊湊。鱗莖頂部埋入土中3~4釐米。韭墩四周要用土壓實。

  為保證幼苗成活,栽後立即澆水。到新葉出現,新根發生時,每畝衝施尿素25~30千克。雨季注意排水和清除雜草。8月中旬,每畝追餅肥200千克或腐熟的廄肥1000~1500千克,肥土應混勻,隨即澆水。以後5~6天澆水一次。9月中旬,每畝追尿素25~30千克或三元複合肥50~60千克,保持土壤見幹見溼。

  出苗期間2~3天澆一次小水。齊苗到苗高16釐米時,7天左右澆一次小水,每畝追尿素5千克。夏季要做好控水蹲苗,及時除草防澇。如果弱苗要補一些肥。立秋後5~7天澆水一次,至10月中旬前追肥1次,隨水追尿素10千克,10月中旬後停止追肥澆水。以防貪青徒長。如長勢過旺可噴適量矮壯素。

  韭菜小拱棚栽培技術

  韭菜適應性廣,既耐寒也耐熱,在30℃以上能正常生長,也能忍受-4℃以下的低溫,但適宜生長的溫度為12-24℃,在冷涼的氣候條件下品質較好,高於25℃纖維多品質下降,低於10℃生長極緩慢。

  大理州各縣﹙市﹚普遍種植韭菜,但以露地栽培為主,冬季上市量很少,價格昂貴。建議釆用塑料小拱棚進行反季栽培,不僅可調節淡季市場供應,還能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韭菜小拱棚栽培的優點:一是能增加收割次數,提高產量;二是韭菜耗水量大,採用小拱棚栽培減少澆水次數,節約用水和用工;三是小拱棚栽培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效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