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詐性報表的出現原因

  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財務欺詐事件一直不斷,從瓊民源到鄭百文,再到銀廣夏。無獨有偶,素以監管嚴厲聞名的美國也發生了安然,世通與施樂公司等一系列的欺詐性財務報表事件,數額之大,影響之惡劣令人震驚。下面小編給大家分析一下。

  從本質上看,欺詐性財務報表是一種故意誤導財務報表使用者的行為。謊報財務報表資料是其表現形式,虛增盈利是其最常用的手段。一個公司從基層經理到高層管理者,都有可能捲入財務報表的欺詐活動;會計師事務所及註冊會計師也要對客戶欺詐性財務報表產生的結果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欺詐性財務報表產生的原因:企業內部業績評價制度的缺陷為報表欺詐提供土壤

  企業內部業績評價作為管理的內容和環節,對企業各個層次都是很重要的。沒有業績評價,就沒有爭先創優、獎勤罰懶,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便得不到實施,企業就沒有生機和活力;沒有業績評價制度,企業內部的責、權、利就無法結合,對職工就沒有動力和壓力,企業不可能持續發展。但過度的業績壓力是不可取的,否則就會誘發欺詐,如職工的工資、獎金與業績掛鉤,制定不切實際的業績預算指標,就會誘使其謊報資料;中層管理者為了完成上層管理部門下達的不現實的預算指標,也可能謊報實際完成數;高層管理者為了改善公司的財務形象,以提高其股票在市場中的價格,或逃避對其不良業績的處罰,也可能指使財務會計人員造假,謊報財務報表的資料。

  欺詐性財務報表產生的原因:短期目標傾向為報表欺詐提供動機

  會計資料通常是管理人員的“等級”,是各級人員獎金、效益工資增加及提升的依據。在一些公司高層管理部門明確告訴下屬各級管理人員,如果他們本年度不能實現公司下達的利潤目標或投資收益目標,則下一年他們將被解職,反之就有機會被提升到一個新的崗位或轉到公司的另一部門工作。這樣無形中為公司內部的各級管理人員創造了欺詐的動機,在完不成目標利潤指標時,他們會想方設法作假,謊報財務報表資料。

  欺詐性財務報表產生的原因:高層管理人員的慫恿助長報表欺詐的產生

  一是指最高層管理人員處理公司內部欺詐的態度。如果高層管理人員對內部平時發生的較小的不道德的欺詐行為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會使公司內部欺詐行為蔓延,甚至愈演愈烈。二是高層管理人員出於某種目的的需要,如增發新股或發行債券或銀行貸款,或進行其他不可告人的活動等,他們不但會對下屬單位的欺詐行為予以認可,甚至還會指使或鼓勵財務會計人員造假,謊報財務報表資料。

  欺詐性財務報表的型別

  1、提前確認收入或製造收入事項

  會計應如實反映經濟業務,客觀真實地記錄企業經濟活動的過程及結果。但有些公司為了虛增利潤,採用一些會計準則和制度不允許的做法,提前確認收入或製造收入。具體做法主要有提前開具銷貨發票、在未來存在巨大不確定性因素時仍確認收入、濫用完工百分比法確認收入,或在仍需提供未來服務時收入的確認不遞延。如一些公司為了虛增本年利潤或完成本年扭虧為盈的目的,在本年末作一筆銷售,再於第二年初確認一筆退貨;還有一些公司利用一家子公司將商品按市場價格銷售給第三方,確認該子公司的銷售收入,再由另一家子公司從第三方企業購回,規避企業集團內部交易必須抵消規定的約束,達到虛增企業集團合併報表收入、利潤的目的。

  2、少報費用

  將費用作為利潤的一個“調節器”或“蓄水池”。常見的方式:將收益性支出作資本性支出處理,將應由本期確認的費用遞延到以後各年確認,潛虧掛賬,該轉銷的資產損失不在當期轉銷,該預提的費用不預提,該確認的資產減值損失期末不確認,虛增存貨價值、少轉銷貨成本等。

  此外,在中國一些上市公司的財務會計報表中,還有利用關聯方關係、資產重組、債務重組、出售、轉讓、置換資產、稅收減免及財政補貼等虛增利潤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