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勵志文章

  很多成功的人,背後都會有一個勵志的故事,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相信自己的“奇蹟”

  文/夏生荷

  19世紀80年代前,法國新生嬰兒的死亡率非常高,平均每5個新生嬰兒中就有一個在學會爬行之前夭折,而那些早產並且體重不足的嬰兒,死亡率則更高,75%的這類新生兒因為體溫過低,會在幾周內死亡,滿心的期待,換來的卻是無可奈何悲痛離別,這讓許多年輕的父母痛苦不已。

  斯蒂芬·塔尼是巴黎婦產科醫院的一名年輕醫生,這家醫院主要是為住在城市裡的貧困婦女們提供住院接生醫療服務,該院在當時的法國屬於貧困、弱勢的“二流醫院”,無論在硬體裝置上還是軟體技術上,都無法與法國一流的大醫院相媲美,而塔尼也只是該院裡一個資質很淺的“二流醫生”。

  但和同事們的冷漠與得過且過相比,塔尼卻相當善良和“有抱負”,每次看到早產的新生兒夭折時,他都非常難過和自責,覺得自己作為一名醫生,沒有盡到保護嬰兒的責任。而實際上,這是一個全球性的難題,受當時整體醫學水平的限制,普遍發生於任何一家醫院裡,跟他個人沒什麼關係。

  可強烈的責任感讓塔尼下定決心,一定要攻克這個“只有大醫院、醫學博導們才有可能攻克的難題”,拯救新生的早產兒。他的這個抱負曾一度被同事們拿來當笑柄,“因為實在是太自不量力了”。可塔尼卻始終堅信有一天能實現,並時刻將此事記掛在心頭。

  1978年冬的一天,塔尼帶著3歲大的女兒去巴黎動物園裡玩,當他走在動物們之間時,無意間發現了一些小雞孵化器,看著剛剛孵化出來的小雞,待在溫暖而舒適的孵化器中活蹦亂跳時,塔尼突然靈光一閃,興奮不已,覺得自己找到了一把救助早產新生兒的“鑰匙”。

  幾天後,塔尼將巴黎動物園裡的家禽養殖員奧迪·馬丁請了過來,請他幫自己製造出一個“大的小雞孵化器”,並將其命名為“育嬰保溫箱”。為了保證安全,該保溫箱並未採取用電供暖,而是通過向外層裡不斷注入熱水,來維持內部的恆定溫度,確保放入其中的早產新生兒能始終生活在一個溫暖舒適的環境裡,不會因為體溫持續走低而喪命。

  之後,塔尼說服了一些早產新生兒的父母,請他們同意將孩子放入到“育嬰保溫箱”中去。一年下來,有500名早產新生兒住進了塔尼的“育嬰保溫箱”中,其死亡率一下子由之前的75%大幅下降到32%!

  這一結果,讓塔尼激動不已,他開始遊說巴黎市政府,要求推廣他的新發明,後者終於被說動。2年後,巴黎市政府要求全巴黎的婦產科醫院都要配備這種“育嬰保溫箱”,3年後,塔尼的“育嬰保溫箱”在法國普及,後來又走向全世界。

  由於“育嬰保溫箱”對挽救和保護嬰兒的健康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帶給了無數早產兒生的“奇蹟”,其作用超過了19世紀的任何一項發明。塔尼也被人們讚譽為“早產兒的救世主”。

  今天,改進後的“育嬰保溫箱”還新增了氧氣輔助和其他先進的功能,早產兒的家人再也不用擔心失去孩子了。

  誰都可以有夢想,誰都可以有抱負,千萬不要因為自身的平凡和世俗的嘲笑而放棄心中的夢想,做一個有心人,堅持下去,也許你就是下一個創造奇蹟的“斯蒂芬·塔尼”!

  :苦難是鋪路石

  文/季錦

  她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小山村,沒上過一天學,自幼跟隨爺爺在一個雜技團裡,到處跑江湖賣藝,但因為沒有絕技在身,一直以來,她都是給別人當陪襯。

  17歲那年,她決定學一門絕技,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團裡挑大樑,也就能夠多掙些錢去養家。權衡再三,她決定苦練馬術,她明知道這是個極其危險的絕活兒,一般也是男孩子才學的,但為了讓年邁的父母過上好日子,她還是義無反顧地做了決定。苦練一年後終於學成,從那天起,她也由團裡的綠葉變成了紅花,掙的錢自然也比以前翻了幾倍。

  就在她以為新生活在向她招手時,卻在一次演出中從馬背上摔了下來,被甩出五六米遠,臉頰重重地跌在了地上,頓時血流如注。從此,她的右臉上便留下了拳頭大的疤痕,正值青春卻慘遭毀容,這對於她和她的家人來說,是一個多麼沉重的打擊啊!於是,在那樣的花樣年華,她卻不敢想自己的未來,因為她知道,沒有哪個男孩兒願意接受醜陋的她。所以,當同齡女孩兒都在忙著談婚論嫁時,陪伴她的只有一場場演出和深深的自卑感。

  直到21歲那年,她認識了一個不嫌棄她臉上有疤痕的男孩兒,才滿懷憧憬走進了婚姻。婚後,她與丈夫很恩愛,事業也蒸蒸日上,那時,她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也是最幸運的女人。

  只是,令她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份幸福僅僅維持到婚後的第二年。在一次演出中,她再次從馬背上摔了下來,馬蹄從她的肚子上踏了過去,這次的事故讓她差點就沒了命。直到術後醒來,她才知道自己有了3個月的身孕,但孩子沒能保住,更令她難以承受的是因輸卵管斷裂,從而導致她今生再也不能生育。最終,她撿回了一條命,卻失去了婚姻。因為身為獨生子的丈夫及其家人不能接受她不能生育的事實,儘管她是萬分的不捨,卻也能理解丈夫的無奈。善良的她最終選擇了放手,獨自一人去承受所有的苦痛。

  離婚後,她的世界萬籟俱寂,除了演出,她從來不敢走出家門,因為她很怕被人指指點點,生活的打擊摧毀了她的幸福,也踐踏著她的自尊。在那段黯淡無光的日子裡,她對未來不再抱任何希望。可就在此時,另一個男人走進了她的生命,那是一個老實本分的男人,沒有錢也沒多大能耐,卻願意接受她,給她一個溫暖的家。於是,感動之餘,她再一次把自己嫁了出去。

  婚後,她和丈夫過得幸福無比,與丈夫的兒子也勝似親生母子,這樣的生活是她想要的。本來,丈夫和家人都勸她不要再練雜技,可大字不識一個的她又能去做什麼呢?何況,雜技本身就是她的愛好和理想,她又怎肯輕易放棄?於是,在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後,她又開始苦練雙腿頂缸,從開始的幾十斤到最後的幾百斤,她再一次成了雜技團裡的頂樑柱,演出一場接一場,甚至走上了多家電視專訪欄目。

  她成功了,不但擁有了鮮花和掌聲,更是擁有了一個幸福女人的一切。

  生活中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苦難,只要你勇敢地邁過去,就會發現,其實,老天給你設定的所有障礙,都是為了讓你變得更強大,而那些苦難終將成為你通向成功大道上的鋪路石!

  :貝多芬的成長故事

  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樂中的愷撒。可有誰知道,貝多芬25歲時患耳疾,45歲時失聰。貝多芬的音樂給後人帶來了無盡的享受,可他卻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創作的作品。

  請注意這個天生的音樂家

  1770年12月6日,貝多芬誕生在波恩市的一個音樂世家。他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臺演出,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僕役”生涯的開始。

  17歲時,貝多芬去拜訪音樂大師莫扎特,受到熱情接待。莫扎特在聽完貝多芬彈了幾首鋼琴曲子後興奮地說:“各位,請注意這位年輕人,不久的將來他就會博得世人的稱讚!”莫扎特還答應給貝多芬上課。可惜此後兩個月,貝多芬母親突然去世。對此,貝多芬父親意志消沉,終日酗酒,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養家餬口的重擔,再次回到原來的歌劇院當鋼琴師。

  19歲那年,法國大路程爆發,貝多芬滿懷激情地寫了《誰是自由人》的合唱曲來表達他對自由與民主的渴望。後來,貝多芬通過人介紹,認識了李希諾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賞貝多芬的才華,收他為音樂僕役。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興鋼琴奏迷住了維也納人,其音樂旋律時而如細水潺流,時而如驚濤駭浪,時而如鳥語雞鳴,時而如暴風驟雨。有人曾評論貝多芬的即興曲“充滿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30歲時,貝多芬愛上了一個伯爵小姐朱麗葉。琪查爾迪,但她父親嫌貝多芬出身低賤,硬是把女兒許配給一個伯爵。這給了貝多芬極大的精神刺激,據說他的名曲《致愛麗絲》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創作的。

  失戀固然令他傷心,但更令他傷心的是他的耳朵開始發聾。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 …要是幹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裡,這是最可怕的遭遇!”貝多芬曾竭力治療,卻無濟於事,他搬到維也那鄉下去療養了兩年。結果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惡化了,就連視窗對面的教堂鐘聲都聽不到了。

  絕望中,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這樣離開人世,他堅信只有音樂才能拯救他。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容它毀掉我!”貝多芬立志要在餘生中從事音樂創作。從此,維也那的官廷樂會少了一位出色的鋼琴彈奏家,但世界樂壇卻誕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貝多芬從32歲起開始音樂創作,在近兩年的彷徨與探索後,他終於創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鮮明特點的作品——《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音調跌宕起伏,時而沉靜凝思,時而憤慨咆哮,令人情緒激憤。貝多芬創作《英雄交響曲》,本來是想獻給拿破崙的,但他聽到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稱帝的訊息時,怒不可遏,憤而塗去原來的獻詞,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作。

  貝多芬只有一個

  1809年10月,法軍佔領維也那,趨炎附勢的奧地利貴族們爭向佔領者們獻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諾夫斯基公爵,他強迫貝多芬為法軍軍官彈奏鋼琴聽,這使貝多芬忍無可忍,他操起一隻凳子向公爵扔去,並在當晚離開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張紙條,上書:“公爵,您所以成為一個公爵,只是由於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卻是由於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

  另一次,當貝多芬與歌德一同散步時,迎面撞見了皇后,太子和一群貴族們。面對他們,歌德立刻讓路,而貝多芬則坦然地說:“讓路的應是他們,而不是我們!”但歌德還是摘下禮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貝多芬則揹著雙手,闊步向前。結果太子認出是貝多芬,連忙脫下禮帽向他致意,其侍從們也畢恭畢敬地分列兩邊,目送貝多芬挺胸而過。那次,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嚴。

  貝多芬54歲時,創造出《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他前後用了六年時間來創作、修改這部曲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響曲》首次在維也那卡德劇院演奏。貝多芬親自指揮演奏,他既不看眼前的樂譜,也聽不見絲毫的琴聲。他全憑自己的記憶來指揮這場演奏。結果聽眾們興奮若狂,不時爆發出熱烈的喝采聲,鼓掌次數多達五次!而皇族成員出場也不過鼓掌三次。

  貝多芬自勵人格的心理分析

  從心理學上講,貝多芬之所以會在極度困苦的狀況下,一再創作出輝煌無比的音樂篇章,這與他的自勵人格有極大關係。自勵人格的突出特點是能很快將生活中的壓力轉化為自我勵志的動力,並在不斷的奮鬥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自勵人格的人還很善於昇華個人的精神痛苦,他們會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當成個人成長的契機,從而磨練個人的意志。

  貝多芬的可貴在於他每每生活失意時,都會在音樂創作中尋求內心的平衡。例如,貝多芬因失戀而譜寫出《致愛麗絲》,因嚮往自由而譜寫出《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因失聰而譜寫出《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他的音樂創作都飽含對人生的深刻感受,又充滿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證明他有這個能力!

  貝多芬的可貴還在於他永遠傲視達官顯貴,不因自己出身卑賤就去刻意巴結他們。他在音樂創作當中也突出體現出他的傲骨,他譜寫的旋律可比驚濤駭浪,可如氣壯山河,充滿了個性特徵。

  一個失聰之人,卻能寫出人類最動聽,最振奮的音樂篇章,這是貝多芬自勵人格的不朽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