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南海的歷史
南海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下面是小編給您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中國南海發展史
我國南海從無名到有名,以及歷代沿革,經歷了漫長的歷史。
國今存上古典章文獻類編的《尚書》中的《禹貢》篇最早出現“南海”之名,接著《詩·江漢》也出現“南海”之名,雲:“於疆於理,至於南海”,但其確實情況不詳,其範圍同後世所講的南海不一致。
到周秦時,南海的名字才近乎今的南海。據世人考據認定為周秦時代人所作的《山海經·海內南經》***卷五***記載:“鬱水出湘陵南海”,鬱水今廣東西江,流入南海中。但這種認識尚不成為人們統一的認識,在秦始皇時,秦的上層人物尚不明確南海的方位,如秦始皇到今浙江紹興祭大禹,他的臣下留下的記載是“祭大禹、望於南海”,句子中指的南海,實際是東海。到秦始皇23年***前214年***,秦統一嶺南***也稱陸梁地***,在今廣東地區設定南海郡。西漢後東海方位既別有定域,從此時起史書所稱的南海才相當於今天的南海。
到東漢時,楊孚著《異物志》記載:“漲海崎頭,水淺多磁石”。作者依據南海潮汐大面積漲落的特點,第一次稱南海為漲海,把南海諸島泛稱為崎頭,把南海的暗礁、暗灘稱為磁石。
至宋代,南海諸島又有新的名稱。《宋會要輯稿·占城國》則以“石塘”概稱南海諸島。至於對西沙群島的名稱較多:北宋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稱為“九乳螺洲”;宋濂主編的《元史·史弼傳》稱為“七洲洋”,周去非《嶺外代答》稱為“長沙”。
明清二代南海諸島又有新的稱謂。明代茅元儀《武備志》中,則以“石星石塘”指今中沙群島,清代陳倫炯《海國聞見錄》中的南澳氣是指東沙群島,“石塘”指南沙群島。清康熙時牛天宿等所撰的《瓊州府志》引用古志雲:“外匯大海,接烏里蘇去浪之洲,南則占城,西則真臘交趾,東則千里長沙,萬里石塘、北接雷州、徐聞縣”,這是把南海諸島概稱為千里長沙、萬里石塘。這些名稱指的都是南海諸島。到1935年才把南海諸島中的南沙群島稱為“團沙群島”,1947年和1983年才公佈名稱為“南沙群島”。南沙群島別名南威島,或長沙群島。以上是南海諸島得名的概況。
從世界史看,最早發現、經營和管轄南海諸島的是古代中國人。這已構成法理上的有效佔有。這在歷史上的證據非常充分。
秦代***前221—前206***——據說,秦代我先民已發現南海諸島,秦始皇在嶺南置南海、桂林、象三郡,都瀕近南海邊緣,自然要對附近海域實行政治管理和防守。其次,中國邊疆大學者王恆傑1992年在南沙群島最大的島嶼太平島上發現秦漢米字壓印紋硬陶片。這表明上古時代中國人最早發現南沙群島。當時南沙尚屬無主土地,只有中國人“原始取得”。這具有重要的法理意義。
漢代——西漢***前206—公元250年***武帝在地處南海海域的海南島置珠崖、儋耳二郡,更注意對南海的防守,而當時周圍尚無今日南海邊緣各國。據說西漢伏波馬援在南征交趾過程中到過西沙群島***據《海南省況大全》***。西漢時南海諸島與我國大陸關係日漸密切。東漢***公元25—220年***人楊孚著《異物志》,已把當時或以前中國人對南海及南海諸島的認識做了原始性的地理記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的記載,“漲海”是古代中國人對南海的泛稱;“崎頭”是古代中國人對島礁、灘、沙洲的泛稱。這也是中國人在公元一世紀以前發現南沙群島的證據。
三國時***公元220—265年***——吳國人萬震著《南州異物志》內,記載:“句椎去典遨遊八百里,有江口,西南向,東北行,極大崎頭,出多磁石”***《太平御覽***》卷790***。這是對經營南沙群島的中國古代人對南沙群島航行方位,距離和海況的記錄,該書還記載:“玳瑁如龜、生南海……”先有實踐,後有文字,這顯然是古代中國人在南海經營***含捕撈***活動的記錄。
東晉***317—420年***——中國著名高僧法顯從印度返中國時,曾穿過整個南中國海。他撰寫的《佛國記》內記載從印度、斯里蘭卡到廣州的航程,其中從爪哇取道南海只需50天。這表明中國人在東晉時已開闢了穿越南海的航路,並且航行。
南北朝***420—5******——已有大陸人民在西沙群島一帶活動,證據是考古學工作者在西沙群島的永興和九礁等十一個島嶼和礁盤上發現南北朝***主要是南朝***的六耳罐,陶環及隋、唐、宋、元、明、清的陶瓷器***產地有廣東、福建、江西等地***大約2000多件。***《海南省況大全》***
隋朝***581—618年***——中國人也在西沙群島活動***證據見上***。還有隋煬帝曾派常駿、王君政等經南海諸島海域達到赤土國。
唐朝***618—907年***——不但有中國人在西沙群島活動,還有人在其他南海諸島活動,證據:***1***見上;***2***南海諸島發現唐朝瓷器;***3***《舊唐書·地理志》載:“振州***今海南三亞***……南至大海……,東南至大海二十七裡,西南至海千里”。其所指包括南海諸島。這是我國從唐代起南海諸島正式歸入中國又一證據,從此確立主權,加快海洋開發。
宋朝***960—1279年***——宋以後,中國人先對南海進行命名,如《宋會要》記載:“……數日,主占城界,十日過洋情,東南有石塘、名曰萬里,其洋或深或淺,水急礁多,舟覆翻者十七八。”這裡石塘專指南沙群島。此後史書往往用“千里長沙,萬里石塘”以及類似的稱呼泛指或專指南海諸島,這種命名是中國古代人對南海實施管轄而擁有南海的證據。此後隨著航海實踐的增多,中國人對南海命名的事更多。
宋朝周去非在嶺南為官多年,晚年寫一本《嶺外代答》,書中具體指出南海中有“長沙石塘數萬裡”“歷上下竺與交洋,乃至中國之境”***《嶺外代答·交趾門》***,這裡的“交洋”即“交趾洋”,為現在北部灣。交趾洋與崑崙洋***今越南昆化島附近海域***一線為中越海域分界線,這對確立南海諸島主權屬中國具有重要意義。據考證南宋端宗皇帝曾逃到西沙群島。
元朝***孛兒只斤氏1206—1368***——元皇帝於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派遣大將史弼領兵五千遠征爪哇,據考證這支艦隊是先經西沙一帶海域,也可能包括今天的南沙發動進攻,雖未達目的,但這畢竟是中國古代人在征服南海上邁開了一大步。我國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曾奉元世祖之命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主持全國性的“四海測驗”,曾到南海一個島嶼上觀測它的緯度,並取得卓越成果。這在天文測量史上和南海開發史上均是大事。
明朝***1368—1644***——據明王佐《瓊臺外記》***已佚***載:萬州在明時轄有“長沙”、“石塘”,海軍指揮僉事“統兵萬餘,鉅艦五十艘”,巡邏南海。確立明政府對南海諸島及其海域的主權和管轄。我國著名航海家鄭和等率領數十萬人馬,分乘幾十艘鉅艦,橫越南海航線,出使西洋各國,遠達西亞和東非。
清代***愛新覺羅氏1616—1911年***——清代初期流傳於民間的《更路簿》記載南沙群島73個地名及其方位,地名是用海南方言拼的,但為外國人所用,即把地名拼寫成外國文字記載在他們出版的航海圖上。清朝雍正時高涼總兵陳倫炯所著的《海國聞見錄》,內附有《四海總圖》,是現在能見到的關於南海諸島較早的地圖,開始明確把南海諸島劃分為四大群島,為以後各類著作所轉載,在清康熙《瓊州府志》中已將南沙群島別入中國版圖,中國已獲得“管轄權”。
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年***,當時中國曾二次正式公佈南海諸島各島嶼的地理名稱:1935年公佈南沙群島96個地名的中英文對照表:1947年公佈南沙群島102個地名的新舊中外地名的對照表,並註明其中一些地名的意義,並再次標繪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屬中國版圖。從古到今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如此係統地對南海諸島實行具有主權管轄意義的地名命名事宜。總之,民國時期中國政府已繪製地圖,昭示世界,南海諸島是中國神聖領土。1946年中國政府已從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復南沙諸島。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年10月1日——今***新中國成立後,解放南海諸島的一部分島嶼,並進一步對南海諸島進行經營,實施管轄。新中國的海軍,守衛南海諸島,堅守祖國海疆。
1868年《中國海指南》記載了我國漁民在南沙群島活動情況,鄭和群礁有"海南漁民,以捕取海蔘,貝殼為活,各島都有其足跡,亦有久居礁間者,海南每歲有小船駛往島上。攜米糧及其他必需品,與漁民交換參貝。船於每年十二月或一月離海南,至第一次西南風起時返。"清末以來,我國海南島和雷州半島各地漁民都有人到南沙群島去捕魚,其中以文昌、瓊海兩縣最多,每年僅從此二地去的漁船就各有十幾條到二十多條。
《更路簿》是中國人民明清以來開發南海諸島的又一有力證明。它是中國海南島漁民在西沙和南沙群島進行生產活動的航海指南,積累了許多人航行實踐經驗的集體創作,它孕育於明代,後不斷完善,記載了漁民從海南島文昌縣的清瀾或瓊海縣的潭門港起,航行至西沙、南沙群島各島礁的航海航向和航程。
民國以來我國漁民開發經營南沙群島的史實,中外史料均有記載。日本小倉卯之助《暴風之島》記載1918年他組織的探險隊到達北子島時發現三位"文昌縣海口人"。1933年日本三好和鬆尾到南沙調查時看到北子島有中國人2名、南子島有中國人3名住在那裡。日本《新南群島概況》記載,中業島有漁民"栽種之甘薯","昔時有中華民國漁民居住於此島,並種植椰子、木瓜、蕃薯和蔬菜等"。
以上史實綜合說明,只有中國人才是南海諸島的主人。從“事實上的主人”到把它列入自己的版圖,成為“法律上的主人”,已有了二千餘年的時間。在對南海諸島的發現、命名、開發、經營、乃至實施管理的過程中,有數不盡的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以大無畏的精神同惡風險浪進行鬥爭,在海水中,島礁上到處有他們血汗,甚至犧牲了生命,現在南海諸島上尚存孤魂墳,孤魂廟等,這樣才使南海諸島成為偉大祖國的領土和主權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南海諸島是中國的神聖領土,這是毫無疑義、無可爭辯的,南海諸島,是數不盡的中國先民流汗流血,甚至葬身南海,犧牲生命,才得來的。是不容忍異國染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