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者教學反思

  《生物入侵者》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4篇課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小編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範文1

  本課是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自讀事理說明文。我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特點,設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1.瞭解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2.學習本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3.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並且採用導學案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從實際上課情況來看,我覺得《生物入侵者》這一課合理之處有:

  一、新課標多處提到“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本課正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的好課文。新課標也強調學習生活中“合作、探究”,本課正可以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我嘗試使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在“體驗反思”環節中設定了以下三個思考題:1.通過自學你還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2.我們該怎麼做?3人與自然如何相處?合作學習的方式是班上同學組成10個學習小組,相互協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這項學習任務。這種學習方式既可以使我們獲得豐富的學習材料,又可以吸取他人良好的學習方法。通過這一環節,也在潛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在教學時,我從介紹水葫蘆,特別介紹它的危害。由學生根據事例給“生物入侵者”定義入手,學生初讀課文積累詞語並瞭解文章大意。然後採用小組討論的方法,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讀出課文介紹生物入侵者哪幾方面的知識。這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習的主動性,並通過此環節,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提高環保意識。

  授課後,我認為此堂課基本實現了預定的學習目標,學生參與面較廣,調動了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輕鬆、民主、主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學習課文內容時,讓學生把三、四自然段連讀後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會更好;由於時間較緊張,一些環節處理不夠到位;分析說明順序時,品味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在課堂上時間緊張,我想充分利用好時間,教學效果會更好些。

  三、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由於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多次接觸說明文,對說明文的特質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中我不是告訴學生們,這節課我要教給你們什麼,而是讓學生自己思索,這篇課文我可以學到什麼。並在課堂開展模擬焦點訪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更加生動,又很好鍛鍊學生素質。

  當然,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感覺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時,也有不少遺憾:

  一、由於時間關係,課堂上容量很大,但無形中也產生了腳步匆匆地感覺,像體驗反思部分,假如時間允許,同學們的討論可以更充分些,另外我還準備了讓學生說說在我們身邊還有那些生物入侵者?寫成一篇小報告,這個教學環節沒有實現,到下一節課時才補上的。

  二、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很差。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回答問題或表達看法時,出現無法用準確的語言進行描繪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是對生物入侵者缺乏瞭解,二是學生語言比較蒼白。這也是今後教學應該努力的方向。

  三、教學設計與學生的表現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離,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難以出現,這說明教師自身應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己的教育機智。

  總之,聯絡《生物入侵者》這篇課文的教學,學生面對這篇課文只是一個文字,其意義是多樣的,關鍵在於引導學生從繼承性學習轉向到創新性學習,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情感體驗出發去實現與文字的視角融合,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從而激發創新慾望。我真心地希望經過探究和剖析,發現不足,並在日後的教學中使自己更上一層樓。

  範文2

  一、設計意圖

  本課是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自讀說明文。我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特點,設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1、瞭解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2、學習本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3、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並在研讀文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關注生態環境,培養其科學的興趣和精神。在具體教學實施中,我採取“初讀課文,理清順序”、“細讀課文,掌握方法”、“精讀課文,深入思考”三個步驟循序漸進,希望引領學生把握文字、鑽研文字、吃透文字。

  本節課我合理運用教學媒體,整合教學,在匯入新課之後,我安排了一個環節,取名為“你認識我嗎”?其中展示了文中提到的生物,請同學們認出來,這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調動了課堂氣氛,在此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效果不錯。由於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多次接觸說明文,對說明文的特質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中我不是告訴學生們,這節課我要教給你們什麼,而是讓學生自己思索,這篇課文我可以學到什麼。事實證明,大部分學生已經理解了說明文學習的精髓,即說明內容、方法和順序。

  考慮到本文是一篇說明文,內容不易激起學生的體驗與感受。所以在教學中,我設計了本地視訊新聞連結《剷除“一枝黃花”,當下正是時候》的匯入和展示了實物“一枝黃花”。其目的就在於使課堂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生活,讓知識講授變得更加鮮活直觀,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與參與性。

  二、存在問題

  1、學情掌握不足。學生在課堂中明顯表現出對文字不夠熟悉,對課文資訊的搜尋概括能力較為薄弱。我在設計課堂問題時沒有充分考慮到這點,導致課堂被動。

  2、 由於時間關係,課堂上容量很大,但無形中也產生了腳步匆匆地感覺,像體驗反思部分,假如時間允許,同學們的討論可以更充分些。

  3、學生參與不足。本堂課學生參與情況實難讓人滿意,這其中有師生生疏的的因素、有學生緊張的原因,但很重要一點是我未能很好地調動組織學生、激起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課堂上,我雖也採取了小組討論、代表發言的方法,希望能夠發動學生參與進課堂。但在實施中,學生討論小組的組織不力,各個學生的責任不明,導致討論小組名不副實,班級學生依然各自為戰,課堂之上缺少了思維火花的撞擊。

  4、課堂機智不足。囿於課堂教學經驗的缺乏,也因為教學過程中的緊張情緒,我在本課的教學中缺少對突發情況的機智應對。在學生情況變化和課堂生成的情況下,我欠缺對教學目標和內容的必要變化調整。我在教學語言上也比較生硬,少了臨場的發揮,沒有起到調動學生情緒、調節課堂氣氛的作用。

  5、教學設計與學生的表現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離,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難以出現,這說明教師自身應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己的教育機智。

  三、反思感想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現在想來,如果能對學情的把握更充分一些、與學生的應變更靈活一些、在課堂的教學更輕鬆機智一些,這一堂課我一定能夠上得更加出色。教學的根本在於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讓他們在對文字的研讀中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與創造力。

  總之,聯絡《生物入侵者》這篇課文的教學,學生面對這篇課文只是一個文字,其意義是多樣的,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的責職並不在於對教材、教參或某種觀點的詮釋,關鍵在於引導學生從繼承性學習轉向到創新性學習,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情感體驗出發去實現與文字的視角融合,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從而激發創新慾望。我真心地希望經過探究和剖析,發現不足,並在日後的教學中使自己更上一層樓。

  範文3

  在進入課堂教學過程前,根據課文內容,我還明確了這樣一個教學原則:充分利用好網路及多媒體資源,但決不能把《生物入侵者》一課上成一堂生物課。這還是一篇說明文,所以必須在教學中緊扣說明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閱讀說明文的基本能力。

  課堂上,我首先用自己製作的多媒體課件匯入課文,這又一下子吸引了學生們的留意力。在隨後進行的課堂分組學習中,我對教學過程作了如下安排:①學生分小組自由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②提出問題,通過討論明確本文的說明物件,說明結構,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在這些過程中,學生熱烈的討論,正確的發言,都說明他們對於課文已相當熟悉,而這,正緣於課前充分的預習。在學生就每個問題得出結論之後,我再以電腦課件進行總結,作到了知識點的清楚明白。緊扣課文內容和結構的討論分析,使學生從語文學習的基本要求出發,把握了大綱所要求的能力和知識點。而小組討論和電腦課件的運用,則使課堂生動活躍起來。

  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後,加深學生們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將抽象的生物入侵者概念變為活生生的東西,進而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當我讓學生們交流小組學習成果的時候,課堂氣氛再次活躍起來。無論是上講臺交流的學生,還是其他的小組成員,都透著自信和喜悅。臺上,一面展示自己製作的電腦課件,一面侃侃而談;臺下,更流露著認真與躍躍欲試。奇妙的大自然展現在同學們眼前,神祕的生物入侵者變得真實生動起來。更讓我興奮的是:每一個小組都提出了防治生物入侵者的方法。其中更有小組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除了嚴防死守,防止生物入侵者入侵之外,更應該已天敵來進行生物治理,而最重要的是保護自然,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當小組交流結束的時候,學生們熱烈的掌聲告訴我:這一堂課,他們有所收穫。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