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青春奮鬥故事

  不要認為只要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這是錯誤的。學會有效地工作,這是經營自己強項的重要課程。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夢是蝴蝶的翅膀

  她是一位90後女孩,父親的早逝,讓她沒有條件做驕奢的小公主。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初中畢業後,她就背起行囊,到城裡打工。

  那時她不滿18歲,沒技術沒文憑,只能在一家路邊小吃攤做服務員。攤點不遠處,是一家藝術學校,每天清晨,都有揹著畫板的學生,踩著和煦的陽光,一臉喜悅地奔向藝術的殿堂。

  她常常手裡端著盤子,目光卻緊隨著這些學生的身影,久久回不過神來。

  學校的老師偶爾會來光顧小吃攤。有一次,幾個老師一邊在攤上吃早點一邊閒聊,說到學校還差一個清潔工的事情。這時,一直在旁邊默默洗碗的她忽然站起來,走到老師們面前,搓著手,紅著臉,怯怯地問:“我去行嗎?”

  就這樣,她成了藝術學校的清潔工,月薪800元,除去生活費,所剩無幾,她卻高興得幾夜沒睡好。

  從此,學校的老師們就經常看到一些很有趣的情景:這個小清潔工會一邊拿著掃帚掃地,一邊豎起耳朵偷聽教室裡的動靜,巴掌大的地方,一掃就是一堂課。等大家都下課了,她又把掃帚舞得很歡,很快就把其他地方掃得乾乾淨淨。這個小清潔工還會撿同學們丟棄在地上的廢畫紙,不過,她沒有扔進垃圾筒裡,而是用橡皮把它們一點點擦乾淨,下班後躲在寢室裡偷偷在上面塗鴉。

  這些事情傳到校長耳朵裡,校長決定換個清潔工,學校的衛生必須保證啊。她聽說後,扔下掃帚,跑到校長辦公室,紅著臉,卻信誓旦旦地說:“我可以不要工資,只要讓我留下來就行,放心吧,我一定會把清潔工作做好!”

  校長最終留下了她,800元的月薪也照付不誤。她成了這所學校的“編外學生”,白天揮舞著掃帚拼命工作,將汗珠灑在校園的角角落落;放學後,學生都離開了,她一個人坐在教室裡,將所有的夢想傾注在畫筆上。

  畫畫的開支是一個月收入800元的打工妹所無法承擔的。為了買筆墨紙張,她把別人扔的飲料瓶,都當寶貝撿回來,拿到廢品收購站,換回一大堆繪畫用品。

  一天24小時被她分割成了四段:8小時工作兼撿破爛,5小時睡覺,11小時畫畫,她瘦小的身影成為校園裡最忙碌的風景。

  雖然沒有繪畫功底,她的畫還是慢慢引起了學校老師的注意,幹練的畫風,大膽的用筆,不比任何一個專業學生差。老師們不再認為這個小清潔工是“瞎忙活”,他們開始免費為她提供一些指導,這讓她的畫,如遇到春風的小草,快速茁壯地成長。

  她不再滿足於業餘畫畫,她想參加藝術類高考,到更廣闊的舞臺上,盡情揮灑手中的筆墨。

  文化課成為她的硬傷,一個初中畢業的女孩,怎麼可能在高考中拿到高分呢?連母親都勸她放棄,她卻拾起高中課本,像一塊浸入水中的海綿,拼命汲取著營養。

  所有人都認為,這個小清潔工的夢想實在太像白日夢,她卻在嘲笑和不解中,交出了讓人瞠目結舌的答卷,她以556分的高分,成功通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專業課考試,在一群經過專業培訓的學生中,名列203名。她工作的學校,每年只有五六名學生考上清華,而她,一個小小的清潔工,成為其中的一員。

  這個女孩有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鄧軒,但她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靠近夢想,讓人生變得不再普通。

  夢是蝴蝶的翅膀,無論多麼弱小的蝴蝶,只要不停地扇動翅膀,終能飛越滄海;無論多麼卑微的人生,只要有夢想支撐,就會擁有一片明朗的天空。

  篇二:人生最好的銘記就是一路奔跑成長

  她出生在英國格溫特郡一個普通的家庭,父親是飛機制造廠一名退休的管理人員,母親在一家實驗室做技術員。

  小時候的她相貌平平,戴一副眼鏡,愛好學習,有點害羞,流著鼻涕,還比較野。她從小喜歡寫作和講故事,6歲就寫了一篇跟兔子有關的故事。妹妹是她講故事的物件。創作的動力和慾望,從此沒有離開過她。那時她夢想將來能成為一個大作家,出名的,令人崇拜的。

  長大後,她喜歡上了英國文學,大學主修的是法語。畢業後,她懷著美麗的夢幻隻身前往葡萄牙發展,隨即和當地的一名記者墜入情網。無奈的是,這段婚姻來得快也去得快。

  不久,她便帶著3個月大的女兒回到了英國,犧身於愛丁堡一間寒冷無比的小公寓裡。找不到工作的她,只好靠著微薄的失業救濟金養活自己和女兒。

  有一段時間,她瘋狂地寫作,寫自己的遭遇,寫人間百態,寫自己的所見所想,凡是她能想到的,她都寫了。她希望多發表文章,能以此能改善生活,希望自己能像那些成名的作家一樣,隨便寫點文字,大筆稿費就自動送到家了。但現實很殘酷,一年間她僅發表了7篇文章,其中三篇沒有稿費,只給她幾本刊物。

  沒有人知道她當時的鬱悶,她沒有人知道她的頹廢,她覺得自己快要活不下去了。生活實在太窘迫。她原本就是一個愛美的女子,正值青春,她渴望穿時尚華麗的衣服,喜歡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每當年幼時那些斑斕芬芳的夢想再次湧現時,她都難過得哭了。

  24歲那年,她從曼徹斯特到倫敦旅遊,這次行程改變了她的一生。當行駛的火車在一個小站停下時,她看見外面有一個瘦弱、戴著眼鏡的黑髮小巫師,一直在穿過車窗對著她微笑。她微笑很可愛,很調皮,一下子抓住了她心,她突然覺得自己好像在什麼地方見過這微笑,竟然十分熟悉。於是,她萌生了一個念頭:以這個小巫師創作一部作品。這部作品是虛構的,把自己多彩的夢幻融入進去,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給人展示另一個世界。

  接下來,她開始動筆。為了節省家裡的暖氣費,她總是呆在小咖啡館裡寫作,由於沒錢買紙張,她只有把故事寫在撿來的小紙片上。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10歲小男孩,瘦小的個子,黑色亂蓬蓬的頭髮,明亮的綠色眼睛,戴著圓形眼鏡,前額上有一道細長、閃電狀的傷疤……

  儘管寫作很辛苦,但她沒有退縮,因為她不甘心領取救濟金,她相信自己的能力,即使經歷了傷害和磨難,她也要用自己的雙手吃飯。

  小說完成後,她把它寄給了她幾家出版社,但沒有哪一家出版社願意接受。那時,作為一個單身母親,她的生活極其艱辛,當然沒有錢自費出版了。

  後來,一個家瀕臨倒閉的小出版社冒險出版了這部小說;再後來,美國一個不入流的小製片人覺得這部小說的故事不錯,便把它搬上了熒幕。

  誰也沒有想到,在短的時間後,她的小說長期佔據了世界暢銷書榜首的位置,那家小出版社起死回生聲譽大震,以小說拍攝的電影風靡全球,那個不入流的製片人也因此躋身一流的製片人行列。

  她叫J·K·羅琳,她的作品是《哈利·波特》。《哈利·波特》一連出版七部,每部都引起轟動,備受矚目,好評如潮。已被翻譯成63種語言,在全世界的發行量已經超過4億,創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話。

  在成功面前,J·K·羅琳沒有忘記自己曾經歷過的苦難,成名後,她熱衷於人道主義的慈善活動。2000年9月,她出任“單親家庭委員會”形象大使,並捐出了50萬英鎊。

  2003年3月,她特地為戲劇救濟基金會創作了兩部小說,將所得錢款捐助給了該基金會。2005年4月,為了紀念她的母親,她又為“多發性硬化症協會”捐了25萬英鎊。

  如今,J·K·羅琳時常出現在各種晚會上,她已不再年輕,在歲月的磨礪中,她的面龐留下了滄桑。可是,透過歲月清晰的刻痕,你會發現,她的目光是那麼清澈,她的笑容是那麼純真。她長得並不美,可她有孩子般的天真,成就了另一種美。

  她說:“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痛苦,敏感、纖細、難堪、害羞、冒失、煎熬,這都是要經歷的過程,它們都是成長所必備的無素。成長是生命最大的犒賞,值得我們去嘗試。”

  是的,成長是生命最大的犒賞,在經歷挫折與打擊後,我們才能更加體會到生命的真味,去讓自己的心靈開出一朵芬芳的花!曾經有過黯淡,但雙眸依然閃光;曾經有過雜亂,但一路奔跑成長,這就是人生最好的銘記。

  >>>下一頁檢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