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勵志故事

  劉墉先生是生活中的智者,他創造著人類“愛”的家園,給人們以有價值有意義的心智啟迪,指導我們走向成功。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篇1

  劉墉先生是生活中的智者,他創造著人類“愛”的家園,給人們以有價值有意義的心智啟迪,指導我們走向成功,

  劉墉勵志文章精選。讀劉墉先生的散文小品,就彷彿同一個智者和長者在聊天,我們可以學習他樸實無華的語言,體味他點滴在心的真情,感悟他對世界的推理,領略他靈魂深處的境界。以下五篇文章都是劉墉先生寫給她女兒的信,其中滿懷著一位父親的關愛與期望,而且不乏令我們深思的哲理。望大家靜下心來深讀之,細品之。

  一、談恐懼:《在生死之間選擇》

  今天你在彈琴的時候,從門外飛進一隻大蒼蠅,在幾間屋子裡串來串去,每當蒼蠅飛到你附近,就聽見你尖聲驚叫。

  “我怕嘛!我就是會被嚇到嘛!”當我怨你大驚小怪的時候,你喊。

  “你當然會被嚇到。”我說:“可是你要控制自己,不要被嚇一大跳,因為‘嚇’

  不危險,真正危險的是‘一大跳’!”

  但你還是不斷驚叫,直到我把蒼蠅打死,才重新練琴。

  孩子,你知道哥哥小時候也有個毛病嗎?

  他很怕癢,只要稍稍抓他一下,他就會癢得像你今天一樣哇哇大叫。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哥哥現在一點都不怕癢了。你知道那是你媽媽訓練的嗎?

  因為哥哥小時候,有一次媽媽去學校,看見一群孩子在樓梯上打打鬧鬧,你哈我一下,我哈你一下,大家躲來躲去,隨時可能滾下樓梯,真是太危險了。

  所以媽媽從那天開始,就訓練哥哥,每天哈他癢,又命令他要忍著。沒想到,訓練他一陣,他真不怕癢了。

  哥哥從來不是真不癢,而是因為他懂得控制自己,不作過度的反應。

  “過度反應”常常會出大亂子。

  我剛來美國的時候,有個朋友,就愛作過度反應,他開車,過到路上任何一個小坑洞,都會閃過去,他說如果不躲開,一震一震的,車子容易壞。

  但是他的車子比誰都壞得快,而且不但車子壞,他還總出車禍。

  道理很簡單——他過度反應,他固然閃躲了一些小坑洞,卻因為分心,忽略了路上其他的車子,所以好幾次跟別的車子擦撞,差別送了命。

  過度反應,最大的害處就是分心。你看看,電視新聞是不是常報導,車子因為閃爍小動物,造成大車禍的訊息。每次在高速公路上,看見有小動物的屍體,被壓成血淋淋,薄薄的一片,你罵那些駕駛人殘忍的時候,我不是也告訴你,有一天你開車,如果發現有小動物躺在路當中,而車子正飛快行進的時候,也只能選擇直直開上去嗎?

  在那緊要關頭,你必須知道選擇,用理智告訴自己,也控制自己情感的反應,你要知道當你緊急煞車的時候,很可能造成連環車禍,許多人都會因此喪生。

  記得我十六七歲的時候,常愛爬山。有一次,到烏來的深山,下起傾盆大雨,我走過架在一個小瀑布上的獨木橋;突然順著瀑布衝下一條大蛇,嗖一聲,就纏在我腳前的獨木橋上。

  天哪!你想想,那有多可怕!如果是你,會不會嚇得從橋上摔下去?

  問題是,橋下是幾十公尺深的山澗,如果我不控制自己,而在當時作出過度反應,今天就沒有你了。

  所以我雖然怕蛇,但是在那一瞬間,硬是強迫自己鎮定下來,然後趁蛇還完全清醒,一腳,把蛇踢了下去。

  說到這兒,我要問你,如果今天是你爬山遇險,你只抓住山邊一棵小樹,就能不墜落,但是小樹上纏了一條蛇,你抓,還是不抓?

  你當然抓,對不對?

  那麼我再問你,如果今天發生大地震,我被倒下的東西壓到,知道你不可能幫得上忙,而對你喊“快跑,快跑!”的時候,你是留下來陪我一起死,還是聽我的話,立刻往外跑?

  我舉這樣的例子或許太殘酷了。但是,孩子!在我們生命中,常必須面對殘酷的選擇,在那一瞬間,你只能選擇一個,不能兩邊都選;兩害相權取其輕,你必須用理智克服感情,才能存活下來。如同我在〈當你遇見大野狼〉那封信裡對你說的,當你不幸落入壞人手裡,遭遇強暴,為了保命,你只好放棄無用的抵抗,唯其如此,你才有求救和討回公道的可能。

  聽了這麼多,你懂了嗎?

  我為什麼說,你可以“嚇”,但是不能“嚇一大跳”!

  二、談死亡:《把媽媽永遠留在心上》

  今天是奶奶的祭日。

  所以爸爸一早就把大聽桌子上的東西挪開,先擺兩瓶鮮花,再將奶奶的照片放在中間,然後公公、婆婆、爸爸、媽媽和你,一起在前面鞠了三個躬。

  奶奶逝世已經三年了,就在三年前的今天傍晚,九十三歲的奶奶,永永遠遠地離開了我們。

  中國人管死人的生日叫“冥誕”,稱先人逝去的那一天為“祭日”。爸爸覺得祭日比冥誕來得重要,因為奶奶生的那一天,我還沒來到這個世界;奶奶死的那一天,我和你媽媽都到了床前。

  同樣的二月,同樣的十八號,也就有著同樣冬天的寒冷和短短的日照,連公路上蕭疏的景象都跟三年前一樣。所以祭日使我們更能回想當時的情景,使我們更能回到當年的傷心。

  對的!回到當年的傷心。有時候,我們要忘掉不好的往事,有時候卻要重溫碎心的一刻。

  就在不久之前,我收到一個馬來西亞高中女生的來信,她的媽媽死了,弟弟只有六歲,你知道她要弟弟做什麼事嗎?她叫弟弟擦乾眼淚,用筆寫下當時的心情。

  “我要弟弟寫封信給媽媽,把心裡想要對媽媽說的話寫下來。我希望趁他對媽媽還有記憶時寫下來,以後大了可以看,把媽媽永遠留在心中……”那女生在給我的信裡這麼說。

  我一邊看她的信,一邊掉眼淚,立刻回信給她,說才失去母親不久的我,可以感受她的傷慟,更驚訝以她那麼小的年齡,居然會想到要弟弟記下心情的方法。

  所以,“祭日”也是“記日”,是讓我們加深對死者記憶的日子。隨著歲月流逝,當我們對死者的印象逐漸淡忘的時候,如果能利用每個祭日想一想,那記憶就能停留得更長久。

  親愛的女兒!當你走過奶奶照片的時候,就駐足看看奶奶吧!那是奶奶到華府旅行時,在國會大廈臺階上拍攝的。當時她八十八了,還很能走,你瞧!她笑得多開心。

  也利用這一天,在你的腦海裡找奶奶的影子吧!跟那馬來西亞小男孩一樣,奶奶死時,你還太小,只怕以後記憶會愈來愈模糊,所以應該趁著奶奶逝世才三年,想辦法加深對奶奶的印象。

  想想奶奶怎麼疼你;想像奶奶每天一大早,怎麼和婆婆一起把你的小床推到她房間,照顧你;想想你到醫院看奶奶,奶奶臨終張開眼,看看你的那一刻。也想想,你那天,才坐進車子就痛哭失聲。

  當然,我不是要你再去哭。落淚的日子已經過去,我們已經從喪親的悲痛中走出來。就好比我們捲起袖子,看以前受傷的疤痕。那疤痕不再痛,但能使我們回想到受傷的一刻,也在心裡告誡自己,下次要小心了。

  親愛的小丫頭,你知道要告誡自己的是什麼嗎?

  是當你留不住奶奶,悲傷奶奶逝世的時候,要想想還有公公婆婆在眼前,甚至想想有父母在身邊,而好好把握機會,多跟我們聚聚。

  惟恐以後散了,今天就多聚聚吧!

  對遠行的親人揮完手,就回身摟摟身邊的親人吧!

  這才是在奶奶祭日,你真正應該學習的啊!

  三、談戒慎:《當習慣成了自然》

  今天真是好險,媽媽和爸爸下午出去的時候,差點出車禍。

  那時媽媽由咱們家的車道開進大馬路,她只顧左轉,沒想到右邊正有輛計程車快速開過來。幸虧爸爸看到了,及時提醒媽媽踩煞車,那白色的計程車才擦身而過。愈是在習慣的地方,愈容易疏忽。這種在自家門前出車禍的事,我真是見多了——

  二十五年前,我才來美國,住在維吉尼亞州一個教授家裡,有一天朋友來訪,決定一起出去看電影。豈知才出門,教授的車就攔腰撞上來訪朋友的車,原因是他只顧習慣地倒車,卻忘了朋友的車正停在車道上。

  還有個車禍是為我們裝修的小李叔叔說的,他說有一家人翻修浴室,特別請他申請了一個裝垃圾的車斗。車斗到的第二天早上,那家主人照例開車上班,才倒車出去,就狠狠撞上了車斗,把車尾巴都撞爛了。

  小李叔叔還說,到人家做工最要小心了,絕對不能蹲在車房外面和院子轉彎的地方工作,因為每家人都習慣倒車出車庫,和從外面開車轉進自己的院子。這條路屋主閉著眼睛都能開,所以當他突然看到工人的時候,常常已經撞上了。他還說有好幾個搞裝修的朋友,都因為沒注意,受了傷。

  我們常說“習慣成自然”,許多做過千百次的動作,都會成為“習慣動作”。

  舉個例子,如果你每天進房間,都伸手到牆上撥電燈開關,有一天你回家,開啟門,燈雖然是亮的,你還是會伸手往牆上摸對不對?

  但是你也要知道,習慣動作也常使你忘記用腦,而鑄成大錯。譬如有一天,你開門,嗅到屋子裡有濃濃的瓦斯味,明明知道開燈可能引爆瓦斯,但是想到時,手卻可能已經撥了開關。

  這也是我為什麼每次到學校接你,帶你走過草坪、穿越停車場的時候,都叮囑你,要看清楚左右,確定沒有來車的時候再走。

  篇2

  一次,一家出版社向臺灣作家劉墉約稿,而且很急。劉墉是個講信用的作家,他加班加點準時交了書稿,不久書出版了,而且上了暢銷書排行榜,只是對方非但沒有如約定付給他稿酬,而且連書都沒寄給他。劉墉實在有點不高興,想打電話罵對方:"書早出版,都上排行榜了,為什麼卻沒給我寄一本來呢?"但是,他又覺得那樣說實在有傷情面,還是換個說法吧。

  於是,他電話過去:"一段時間沒聯絡了,最近忙嗎?想了解一下我的書進度怎麼樣了。"書的宣傳聲勢很大,對方又怎會認為劉墉不知道,於是順杆而上:"哎呀,劉老師真不好意思,正說給您打電話呢,您的書最近出版了,還上了暢銷書排行榜,祝賀您啊!樣書和稿費馬上給您寄!""好的,謝謝啊!"彼此心照不宣。

  沒幾天,劉墉收到了對方的掛號郵包,稿費也入了賬。

  在人際交往中,採取何種談話方式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有時需要小衚衕裡拿竹竿--直來直去,而當直來直去會使對方尷尬,影響彼此關係的時候,我們就得考慮如何繞個彎子,明話暗說,點到為止。為了不傷對方的情面,劉墉沒有指責對方不守信用,直接提要對方寄書和給稿費的事,而是明知故問,繞個彎子,意在提醒對方他已經知道書出版的事,點而不露,委婉含蓄,把面子給足對方,使其不好意思不按合同辦事,最終巧妙地達到了他的目的。

  :不及時成功就是失敗

  我們常說人才不怕埋沒,遲早會被髮掘出來。但是,今天這句話或許不對了!在這個極端競爭的時代,你不但要成功,而且要及時成功,否則就是失敗。

  由於後院緊鄰著被列為鳥類保護區的森林,使我經常能觀察到鳥類的生態,尤其是在屋簷下掛了野鳥的餵食器,躲在百葉窗後,更可以近在咫尺地看它們的小動作。

  最愛仲春、山茱萸花盛開的時節,紅雀、藍堅、斑鳩、麻雀,都攜家帶小地來進餐。其中陣容尤其龐大的要算是麻雀了,一對父母,足足領來五隻小寶寶,不知是否因為怕冷,寶寶緊緊地擠在同一枝上,等著父母餵食。

  大鳥總是先飛到餵食器裡卸取穀子,然後飛到地面咀嚼,再回到枝頭哺育孩子。而每當大鳥飛臨的時候,小雀都極力地抖動翅膀,張大了嘴巴,併發出叫聲,別看那些小鳥不大,它們的嘴巴張開了可是驚人,似乎整個頭,就只有一張嘴的樣子。而且小雀的嘴跟大鳥的顏色不同,色彩較淺,邊緣呈淡淡的黃色,變得非常顯眼。

  觀察久了,這些小鳥的生活,竟使我產生一種驚悸,我發現在那一窩初生的小鳥之間,居然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生存的競爭。至於那張大嘴巴、高鳴、乃至抖翅的動作,則莫不是為了吸引大鳥的注意。

  鳥畢竟是鳥,那做父母的居然不知道算計每個孩子的食量,它們可以來來回回地,喂同一、兩隻小鳥,只為了那兩隻的嘴張得特別大、聲音特別響、翅膀抖得特別凶。有時候看到最瘦小的一隻,半天吃不到一口,真是讓我發急,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只怪它的父母太蠢,更怪它自己不知道爭取表現哪!

  幾乎是一定的,那不知道表現而吃不到東西的小鳥,後來都不見了,剩下壯碩的兩三隻,被喂得更結實,終於能獨立進食。我常想:這是否就是自然的定律呢?因為大鳥的體力有限、食物有限,在成長過程中。當然有些子女要被淘汰。於是那抖翅、張大嘴、高鳴的的表現,就值得我們深思了。因為鳥的社會正反映了人類社會,生物間生存競爭的道理是相同的。

  我們常說人才不怕埋沒,遲早會被髮掘出來。但是,今天這句話或許不對了!

  一百年前,你可以靠科舉考試而一舉成名天下知;三十年前,你可以大學畢業而雄糾糾、氣昂昂;十年前,你可以混個碩士而不愁找不到好工作,但是再過十年,只怕你拿到博士學位,都還可能失業。因為你一心讀博士,“出道”落在別人後面,等學位拿到時,只能給國中畢業的老闆打工。

  在這個極端競爭的時代,你不但要成功,而且要及時成功,否則就是失敗。甚至你要嫁個理想的丈夫,再也不能憑自己天賦的外在或內在來吸引異性,而要主動地展示給你中意的人看。

  否則你可能只是一本封面無比精美的書,由於出版商少了炒作、宣傳和疏通,而被束之高閣。也可能是內容無比深入的精品,卻落得一本也賣不掉的命運!

  你的內容再美,人家翻都不翻,又有什麼用?尤其現實的是:在這個時代,一過時,就沒人要了!

  所以,不如學學我窗外那兩隻聰明的小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