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配合老師教育心得3篇

  家長配合老師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減輕教師的一些工作,下面是帶來的家長配合老師教育心得,歡迎大家參考。

  家長配合老師教育心得篇一:

  女兒的老師讓我在家長會上談一談教子的心得,老師表揚孩子在學校各個方面表現很好。聽了老師的話,我感觸很多。

  回想一年前,孩子剛上一年級,我想,這一下我可解放了。可誰知剛開學沒幾天,就接到她語文老師的電話,說孩子拼音字母不會拼。聽著電話那頭老師焦急的聲音,我也心急火燎起來。孩子放學回來,我先摸了一下底,就開始讓孩子讀拼音,可女兒根本不想讀,我氣得對女兒發了脾氣,孩子在我的強迫下勉強讀了幾遍,但效果並不好。這時女兒問我:“媽媽,這拼音好難學,為啥要學呢?”我忽然明白了,原來對於剛六歲的女兒來說,她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認為學習沒有用。我就拿出手機教她用拼音給她最喜歡的大姑發信息,女兒一下來了精神,連著給她大姑發了三條資訊後又給她同學發了好幾條,忙得不亦樂乎。我又讓女兒在電腦上用拼音打漢字,看著自己不會寫的漢字通過拼音一下就打出來了,女兒對學習拼音再也不牴觸,見了她的小夥伴還自豪地說:“我會寫信了。”

  在一年級後半學期,女兒對學習數學不感興趣。尤其是到認識錢幣一章時,由於平時孩子很少接觸到錢,她做作業時一遇到關於錢幣的就老出錯,給她反覆地講也還是不行。我就給她講數學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讓她自己去小賣部買小食品,教她先問清楚商品的價格,再看找回的錢是否對。這下孩子每次都把賬算得很清楚。我給她講阿拉伯數字的來歷,告訴她在遠古的時期人們計數的繁瑣,還告訴她學數學要格外細心,一個小數點都不能錯,給她舉例:如在造汽車時,小數點錯了,造的汽車輪子可能一大一小呢。孩子聽了哈哈大笑。之後女兒漸漸愛上了數學。

  前一段時間,學校號召為貧困孩子捐款,我說:“把你的壓歲錢拿出來捐一點吧。”孩子說:“不,要用你的錢捐。”我聽後覺得如果強迫她,也起不到培養她的愛心的作用。過了兩天,電視上播放一個七歲的小姑娘被燙成重傷,躺在醫院裡,正面臨無錢醫治的困境。我趕緊把正在玩的女兒叫過來,讓她看這個電視報道,問她:“這個小女孩可憐嗎?你願意把你的壓歲錢捐給她嗎?”女兒看著電視上渾身纏滿繃帶的女孩,眼裡含著淚水說:“媽媽,我願意為她捐錢治病,她多疼呀!”看著孩子懂事而稚嫩的表情,我的心裡非常高興,並體會到用生動的事例教育孩子,比生硬的說教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養孩子的同情心,並非都要捐錢。家裡的阿姨回家生病了,我問孩子“該不該問候阿姨”,孩子就給阿姨寫信,問候她的病情,過年時給她打電話拜年,讓孩子懂得人情和禮節。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在家長精心的呵護下長大的,怕孩子磕著、碰著,對孩子的物質要求一味地滿足,使孩子不知道生活的艱辛。前一段家裡裝修新房子,我有意帶她過去,看到打磨牆體的工人身上、臉上、眉毛上,甚至鼻孔裡都是白灰,孩子驚訝地說:“媽媽,刷牆這麼難呀,我以後再也不在牆上亂畫了。”我的土辦法引起了眾家長的共鳴,大家紛紛和我交流、討論。

  家長配合老師教育心得篇二:

  1、做一個榜樣型的家長。配合老師加強對孩子進行思想教育和引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自己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做好子女的表率,和子女一起互相監督、勉勵,共同進步。

  2、做一個監督型的家長。作業上的監督;習慣上的監督;週六週日作息時間安排上也要監督。

  3、做一個細心型的家長。學生的喜怒哀樂常常表現在臉上,行為上。家長應從一系列的變化中探索子女在校的表現情況。以下情況屬不正常現象: ***1*** 在外留宿。***2*** 回家很遲。***3 ***帶同學住宿。***4*** 打電話時間長,次數多。***5*** 受傷回家。***6*** 超消費。***7***成績突然下降等。家長髮現後應及時瞭解真相,對症教育;並將情況通報班主任。

  4、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習需要集中思想,集中精力,不要讓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干擾影響到孩子;讀書需要心靜,做家長的有時就得做出犧牲。比如一些孩子在家學習的時候,儘量不要玩麻將、打牌等嚴重干擾孩子學習的事情。

  5、理智愛子的問題。大文學家高爾基曾說過一句話“溺愛是誤入孩子口中的毒藥,如果僅僅是為了愛,連老母雞都能做到這一點。”溺愛是低本能的愛,真正的愛是理智高尚的愛,吃喝拉撒睡是愛,教子吃苦教子成才更是愛。

  6、隨時與學校保持聯絡,互通情況,尋找教育孩子的最好辦法,電話號碼如有變動,請及時轉告,如果能常到校檢視,效果會更好。我們學校全天每天都是家長的接待日,歡迎家長來校交流。

  7、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尊重他們的各種需要,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遇事多跟他們商量,多聽他們的意見,允許他們自己做選擇和決定,容忍孩子有與父母的不同見解。要給孩子長大的機會。孩子的事情儘量讓孩子自己做,不要包辦代替,讓孩子分擔一些家庭的困難,讓孩子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

  8、保持與學校的教育和諧共處。家長要和任課教師特別是班主任保持經常性聯絡,及時瞭解孩子在校的表現,儘可能通過與學校的聯絡向孩子滲透家庭影響。我們的初中教師是很辛苦的,特別是班主任工作繁雜、教學管理任務重。如果在教育方法上有不到之處,家長應當向學校反映,不宜與老師直接衝突。孩子有時也可能在家長面前埋怨某個教師,我們家長儘可以聽一聽,不要幫腔,助長他的反感情緒,而應幫助孩子理順情緒。告訴孩子,老師是人不是神,老師只是一種職業,而並不能代表人格上的完美,老師也有自己情緒的波動,自己的好惡,我們應該接納老師,與老師大膽交流,用青春的活力、鮮活的思想,真誠的微笑與老師一道在學海中乘風破浪,在收穫知識的同時感受生命的成長。

  9、重視對孩子的安全教育。教育孩子遵守法律法規,遵守社會公共行為準則、學校的規章制度和紀律,關注孩子的交往人群,教育孩子遠離有不良習慣的人;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太多的危及生命安全的隱患,火災、溺水、交通事故、食物中毒、擁擠踩踏、刑事傷害等,因此,我們要教育我們的孩子講秩序、守規則、珍愛生命,安全第一,從我做起。

  家長配合老師教育心得篇三:

  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幼兒園老師的事情,也更是家長的責任,不乏有一些父母將孩子送到學校以後就什麼都撒手不管了,盲目的認為將孩子交到學校,對其的教育就是老師的事情,擁有這種觀點的父母是對孩子的極度不負責任,下面就來看篇來自一位老師的日誌吧!

  良好的習慣對孩子的成功起著很大的作用。許多中外科學家成長的事實都說明,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將會使孩子受益終身;而養成不良的習慣,則貽害無窮。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這可以主宰人生。”要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不能只停留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還要求家長積極地配合,與教師一起研究幼兒的個性特點,找出原因,與教師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達成共識,取得教育孩子協調一致性,配合幼兒園共同對孩子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那麼,家長應如何配合幼兒園對孩子進行同步教育呢?

  一.應走出家教誤區。

  首先,家長要明確教育孩子的責任,明確家庭教育是終生的,幼兒園教育是暫時性的,更要明確幼兒期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有部分家長總認為,把孩子送進幼兒園,無論孩子的身心發展或行為習慣培養都應由幼兒園負責,極少甚至從不過問孩子在園的行為表現。更有甚者把對孩子的教育責任都推給幼兒園。要知道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實施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長的言行、態度,都在影響著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

  其次,家長要明確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必須嚴愛有度和嚴愛結合,科學地愛孩子。

  在對孩子的教育態度上,有的家長對孩子過分嚴厲苛求,對孩子的差錯動輒訓斥;有的家長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和無理要求百依百順,無原則地遷就,過分溺愛放縱,這都會使孩子形成不良行為和習慣。要知道愛不能代替教育,嚴格要求是愛的體現,正如法國教育家盧梭所說:“有些人過分嚴格,有些人過分遷就,這兩種情況都應當避免。”

  再次,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勿只重知識,輕個性行為發展。

  有部分家長送孩子到幼兒園,只關心孩子所學知識的多少,卻從不過問孩子的行為表現,甚至對老師反映孩子的不足之處,從不究其原因,只喜歡老師報“喜”不報“憂”,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不良行為習慣。

  二.積極配合,與幼兒園教育同步。

  首先,家長要密切、主動地配合班任教師實施教育計劃,正確要求和教導孩子,創造條件使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相互促進,鞏固教育成果。如對孩子的生活、學習上的要求,要家園一致,給孩子明確的生活準則,培養其良好的習慣。

  其次,家長要多到幼兒園與班任教師聯絡,主動溝通,不但瞭解孩子在園的情況,也把幼兒在家的表現如實地反映給老師,共同協調配合,針對孩子的優缺點,及時給予表揚或糾正。

  三.積極參與幼兒園的家長活動,重視家園聯絡。 家長積極參與幼兒園舉辦的各種家長開放日活動,注意及時與班任老師聯絡,這不僅可瞭解孩子在園的行為表現和各方面的發展,還可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此外,家長也必須用教育理論知識武裝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效能。

  總之,只要家長堅持家庭與幼兒園教育並重的原則,形成方向一致的教育合力,才能在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教育工作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