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

  數學是一門生動活潑的學科。我們在教學中也要根據學科的特點,既要注意培養學生認識運用規律的能力,又要注意防止形成思維定勢。以下是小編整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近幾年來,我在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上取得一定的成效,特別是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藉助知識的產生形成、應用過程、挖掘素材,誘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很有成效。

  方法一、圍繞知識的支撐點,進行發散

  如:列方程解較複雜的應用題,要求學生能根據題意找出等量關係式,再根據等量關係式列方程解。這節內容的關鍵是培養學生找等量關係式的能力,針對教情、學情不妨先進行等量關係式的訓練。具體作法是:

  用不同的等式表示下列每句話中的兩個量之間的關係。

  A、甲班人數是乙班人數的2倍。

  B、楊樹的棵樹比柳樹多5棵。

  C、合唱隊的人數比舞蹈隊的2倍多3人。

  A、B兩小題學生根據兩種量間的關係很容易得出不同的等量關係式:

  A:甲班人數=乙班人數×2,乙班人數=甲班人數÷2,甲班人數÷乙班人數=2。

  B:楊樹棵數-柳樹棵數=5,楊樹棵數-5=柳樹棵數。柳樹棵數+5=楊樹棵數。而C小題學生在A、B小題的基礎上,經過思考、討論、補充得出多種不同的等量關係:

  合唱隊人數=舞蹈隊人數×2+3

  合唱隊人數-3=舞蹈隊人數×2

  ***合唱隊人數-3***÷2=舞蹈隊人數

  ***合唱隊人數-3***÷舞蹈隊人數=2

  合唱隊人數-舞蹈隊人數×2=3

  這些等量關係式正是列方程的依據。通過這一準備階段訓練,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擴充套件,能用不同的等量關係式表示同一種關係,培養了學生找等量關係的能力。在列方程解題時,也就能很快地找出等量關係式,列出不同的方程來解答,掌握本節內容也就很容易。

  方法二、圍繞思維過程,進行發散

  學生在準備階段,思維雖然得到發展,但在實際解題時,不可能面面俱到。那麼在學生解題後,圍繞其思維過程進行論述,加深理解,以達到互補、條理的目的。

  如:比例尺中,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是要求學生根據比例尺的意義來求圖距***或實距***。教學這一課時,在準備中,就展開思維,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實際意義:一幅圖的比例尺是1/100。

  ①圖距是實距的1/100;②圖距和實距的比是1/100;③實距是圖距的100倍;④圖上1釐米表示實際100釐米;⑤實距1釐米,圖上是1/100釐米。

  學生在全面理解比例尺的基礎上,試做例題:“一操場長75米,畫在比例是1/1000的圖紙上,長應畫多少?”

  教師在巡視中,發現有四種不同的解法,分別請學生上臺寫在黑板上,並請他們各自講述自己的根據。

  A:75÷1000;B:75×1000;C:設應畫X米,列方程:X/75×1/1000;D:1/1000×75

  當大家看到D同學的列式時,都議論紛紛,聲稱沒有道理。這時D同學開始講述自己的理由:“因為比例尺是1/1000米,現在的實距是75,在圖上就是75個1/1000米。”大家聽了D同學的發言,都心服口服地點著頭。

  這一過程,實質是一種探討、交流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又使學生互相交流,開闊視野,同時還培養學生辯證的思想。

  方法 三、圍繞知識特徵,先散後集,揭示解題規律

  數學雖然千變萬化,但總是有規律可循,在教學中發散思維,有利於學生從大量例子中發現特徵,找出規律。

  如:較複雜的分數乘法應用題。在教這節課時,我在最後的鞏固訓練題中,設計一題多問的形式來發散學生思維。

  根據本節課所學的知識,給下題找出問題,並列式:修一條路120千米,第一天修了全長的1/6,第二天修了全長的1/4, ?學生興趣一下調動開了,使課堂達到了高潮,提出了下列問題和算式。

  A:第一天修了多少米?120×1/6

  B:第二天修了多少米?120×1/4

  C:第一天、第二天共修多少米?120×***1/6+1/4***

  D: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多少米?120×***1/4-1/6***

  E:剩下的比已修的多多少米?120×***1-1/4-1/6-1/4-1/6***

  及時進行集中,讓學生觀察思考:

  1、為什麼都用乘法計算?

  2、為什麼乘數都是120?

  3、為什麼所乘的數又都不相同?

  學生所回答的問題就是本節課的中心:“如何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

  總之,在課堂中根據課本知識進行適當地、有效地發散思維訓練,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並能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的訓練不僅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和創造性,還能培養學生的唯物辯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