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課堂反思

  《有的人》是1949年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週年而寫的,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這是一片略讀課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憎愛分明的感情,並懂得為人民服務的人將得到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瞭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詩歌語言樸素,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因此一開始安排學生自學感悟,教師點撥引導在感悟的基礎上指導有感情朗讀,將鮮明的對比融入到朗讀中,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拓展到21世紀的小學生應該怎麼做,學生說得非常好,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動起來,於是安排了寫,記下此時的感受。

  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時,對整組教材考慮得較少學生對魯迅瞭解得還不是太深,因此在整首詩的理解上停留在表面。本課的有感情朗讀詩歌是重點,學生對愛憎的感情朗讀的還不夠鮮明,知道要表達的感情,但讀不出來,這時教師應及時的做到範讀。在指導朗讀和理解時,應把握詩的整體性,不應打亂順序理解和朗讀,這樣就破壞了作者寫這首詩的初衷。

  篇2

  語文學科,作為德育材料是豐富而生動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揮語文教材優勢,適時地進行德育滲透。

  於是,有感情誦讀了課文之後,我引導學生討論:1.結合古今中外的例項,你覺得哪些人雖生實死,哪些人雖死猶生呢?2.這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詩,告訴我們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3.人究竟應該怎樣活著,什麼樣的生命才有意義?你能從古今中外的其他作品中得到關於生存意義的啟示嗎?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要像魯迅先生那樣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且熱愛人民的人將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

  事實證明,善於捕捉時機的德育滲透,似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味地為了傳授知識而忽視了德育,或者脫離了教育最佳時機而盲目的空洞說教,則顯得蒼白而無力。

  以上是我覺得這堂課做的較成功的地方,要說不足吧,就是當堂訓練——與課本P205與泰戈爾的《某人》比較閱讀沒來得及完成,有點小小的遺憾。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會繼續努力,不斷探索,追求課堂的有效與高效。

  篇3

  《有的人》是1949年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週年而寫的,因此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但是這首詩不只是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所以我設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理解詩中所運用的對比寫法及其表達作用。2.反覆誦讀,品味詩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3.領會詩歌內涵,樹立正確高尚的人生觀。

  課上完了,現作一點反思,願得到同行的指點。

  如何讓學生領悟到課文的深刻內涵,感情受到觸動?我想詩歌應通過誦讀來領悟它的內涵。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後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所以這節課我主要是通過對比朗讀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最後引導學生聯絡實際說說什麼樣的人才是為人民的人,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說該如何去做。

  在朗讀指導中我採取了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後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薰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

  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好多學生甚至能當堂背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