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氣候教學設計中國的氣候優秀教案
《中國的氣候》是八年級上冊中國的自然環境中的一節,氣候與人類的關係極為密切,本節教材密切聯絡生產生活實際,使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的氣候教學設計,希望能幫到你。
《中國的氣候》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對中國1月、7月平均氣溫分佈圖的判讀,歸納出我國冬、夏季氣溫分佈的特點,並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過對中國年降水量分佈圖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圖的判讀,歸納出我國年降水量時空分佈的特點,並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3.通過對中國溫度帶、乾溼區分佈圖的判讀,知道中國溫度帶和乾溼地區的分佈狀況,瞭解它們對自然植被和農業生產的影響。
4.通過對圖文資料的分析,歸納出中國氣候複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兩個主要特徵,學會歸納氣候特徵的一般方法。
5.認識寒潮、梅雨、颱風、沙塵暴等特殊天氣及其造成的危害,瞭解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初步形成防災、減災意識。
6.學會分析氣候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逐步形成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環境意識。
二、教材分析
氣候與人類的關係極為密切,本節教材密切聯絡生產生活實際,使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學生學起來感到親切、實用。本節包括了“氣候複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多特殊天氣”、“多氣象災害”4部分內容,知識結構如下:
本節教材對應的課程標準內容是“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以及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和“瞭解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標準”指向十分明確:一是能運用氣候資料,包括地圖***如氣溫、降水量分佈圖***、氣候直方圖、氣候統計資料、示意圖等,歸納出中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含氣溫和降水特徵***;二是能簡單分析影響中國氣候的主要因素;三是瞭解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本節中專指氣象災害***多發的國家。
按照“標準”要求,教材在內容編排上抓住了三條線索:第一是氣候複雜多樣,我國可劃分為5個溫度帶、4類乾溼地區,還有青藏高原面積廣大的高山高原氣候;第二是季風氣候顯著,我國東半部有大範圍的季風氣候,自南向北依次為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第三是多特殊天氣和氣象災害,包括寒潮、梅雨、颱風、沙塵暴等特殊天氣和洪澇、乾旱等主要氣象災害。
氣候複雜多樣,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之一。教材從氣溫、降水兩個主要方面進行闡述,共安排了6幅分佈圖、4幅統計圖和3幅景觀圖,旨在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氣溫分佈規律及其成因和溫度帶的劃分是本節的重點,其中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的原因是難點。為此,教材安排了“中國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的原因”的“閱讀”材料,在P.33設計了相關的讀圖“活動”,引導學生聯絡已學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結合我國的緯度位置和地形特點,來理解我國冬、夏季氣溫的分佈規律及其成因。活動積溫反映了一個地方氣候對農作物所能提供的熱量條件,是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標。教材安排了“中國溫度帶的劃分”圖和“中國的溫度帶”的“閱讀”材料,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各溫度帶的分佈範圍、活動積溫、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我國降水的分佈規律及其成因和乾溼地區的劃分是本節的重點。我國降水時空分佈不均,從地區分佈來看,東南沿海地區降水量較大,較為溼潤,而越往西北內陸,降水量就越小,乾旱程度也逐漸加重;從時間分配來看,大部分地區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大多數地方5—9月份的降水量,一般佔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為引導學生認識我國降水的時空分佈規律,教材安排了“中國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的“閱讀”材料,在P.36設計了一組讀圖歸納我國降水分佈規律的“活動”。因我國降水時空分佈規律的成因與季風密切相關,所以教材將成因問題的探討安排在“季風氣候顯著”這個內容中,並在P.41設計了“中國降水時空分佈規律及其形成原因”的“活動”。我國幅員遼闊,各地乾溼狀況差異很大,根據各地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係,把全國分為四類乾溼地區:溼潤地區、半溼潤地區、半乾旱地區和乾旱地區。為便於學生了解這個內容,教材安排了“中國乾溼地區的劃分”圖、“中國乾溼地區的分佈及其天然植被”的“閱讀”材料;為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在P.38設計了一個“活動”,這個“活動”要求學生將“中國乾溼地區的劃分”和“中國年降水量分佈”兩幅圖疊加起來進行判讀。
我國主要氣候型別的分佈是本節的重點。在瞭解我國的5個溫度帶、4類乾溼地區之後,聯絡已學的我國地形地勢的相關知識,結合“中國主要氣候型別分佈”圖,學生很容易認識到我國氣候的複雜多樣性。為加強學生對主要氣候型別分佈知識的掌握,引導學生打通溫度帶、乾溼地區、氣候型別三者之間的聯絡,訓練學生多圖疊加的讀圖能力和推理能力,教材在P.38設計了一個填表“活動”。為強化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融合,引導學生了解複雜多樣的氣候條件對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影響,教材在P.39設計了相關“活動”。
季風氣候顯著,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之二。這部分教材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關於“季風氣候顯著”這一特徵,教材從四個主要方面進行說明:①季風氣候區面積廣大,佔據中國東部大部分地區;季風氣候型別多,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②在季風區內,冬、夏季風有規律地交替控制,夏季溼熱多雨,冬季乾冷多風。③受季風的影響,全國降水空間分佈不均,降水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④中國大陸東部受夏季風進退的影響,導致雨帶的南北移動。夏季風的不穩定性,造成了中國雨帶進退的“失常”,從而導致旱澇災害的頻繁發生。為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更好地體現地理學科的綜合性,教材安排了“季風氣候對中國的影響”的“閱讀”材料。此外,教材進一步說明了我國氣候大陸性特徵顯著的主要表現及其成因,並安排了“中國是世界上同緯度冬季最冷的國家”的“閱讀”材料,這個“閱讀”材料對我國氣候顯著的大陸性特徵作出了具體詮釋。該“閱讀”材料給教師教學留下了很大的發揮空間,根據學生物件的不同,可供挖掘的教學素材很多,如對於初中學生,可要求回答齊齊哈爾和巴黎兩個城市的氣候型別、氣候特徵,並對兩者的氣候進行比較等;對於高中學生,可要求從大氣環流、地形、洋流等角度,綜合分析導致兩者氣候差異的原因。為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和辯證思維,教材在P.41~42設計了一個“比較中國長江以南地區與非洲、西亞同緯度地區的氣候,議一議中國季風氣候的主要優缺點”的“活動”。
我國的特殊天氣主要有寒潮、梅雨、颱風、沙塵暴等。教材正文部分重點介紹了寒潮和梅雨的天氣特徵,安排了“侵入中國的寒潮路徑示意”圖。為了體現“減負”要求,颱風和沙塵暴則以“閱讀”材料的形式呈現。
我國是氣象災害嚴重的國家,主要氣象災害有洪澇、乾旱、寒潮、梅雨、颱風、沙塵暴等。教材正文部分重點介紹了對我國社會經濟正常發展影響最大的兩種氣象災害:洪澇和乾旱,其他氣象災害對我國的影響則以“閱讀”材料的形式呈現。為了讓學生了解我國主要氣象災害的分佈狀況、多發原因及應對措施等,認識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氣象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培養學生的防災減災的意識和與災害作鬥爭的責任感,教材在P.45安排了一組“活動”,呈現了中國洪澇、乾旱、寒潮、颱風等主要氣象災害的分佈圖。
值得注意的是,“多特殊天氣”和“多氣象災害”講述的是我國的氣候特徵,而不是天氣特徵,因為兩者描述的是我國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本節教材的編排突出兩大特點:一是地理影象十分豐富,應引導學生通過對這些地理影象的閱讀與分析,提升讀圖、用圖的能力;二是“活動”形式豐富多彩,涉及的問題有一定難度,具有較大的思維量,需要教師給予點撥、引導。
三、教學提綱
一、氣候複雜多樣
1.氣溫分佈和溫度帶
***1***冬季氣溫分佈特點及原因
***2***夏季氣溫分佈特點及原因
***3***溫度帶的劃分及分佈
2.降水的時空分佈和乾溼地區
***1***降水的空間分佈
***2***降水的時間分配
***3***乾溼地區的劃分與分佈
3.主要氣候型別及其分佈
二、季風氣候顯著
1.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劃分
2.夏季風進退與雨帶的移動
3.氣候的大陸性特徵顯著
4.降水時空分佈規律及成因
三、多特殊天氣
四、多氣象災害
四、教學建議
教學指導:
本節內容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學習困難,特別是對中國氣溫和降水特徵的形成原因、雨帶的推移、氣候對生產生活的影響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學生具備較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嚴密的邏輯思維。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如能採用設定情境、協作活動、引導探究的“情境—互動”式的教學方式,即創設問題情境、自主***合作***探究、實踐應用、總結質疑***見下圖***,就可以有效調動學生依據已有知識和經驗主動地探究問題。
新課匯入:
方案①:
圖片匯入:出示哈爾濱的冰雕展和廣州的花卉展圖片。請學生觀察這一組圖片,回答:它們分別在哪裡舉行?什麼時間舉行?***學生回答***相同的時間,廣州和哈爾濱卻舉辦了兩種不同的展覽,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兩地的氣候差異很大***
方案②:
視訊匯入:播放冬季黑龍江省和海南省的視訊,引發學生思考:相同的時間,為什麼黑龍江省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而海南省是“森林翠綠,鳥語花香”呢?***造成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兩地氣候的不同***
方案③:
旅遊匯入:快到國慶節了,大家都想出去玩。小張同學也有同樣的打算,想去某地***由教師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一個地點***遊玩,你能為他準備旅遊物品提出金點子嗎?能告訴他這是為什麼嗎?
方案④:
活動匯入:提前佈置學生觀看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注意各地天氣的差異。由學生說一說我國近期的天氣情況,教師再從我國的天氣差異引入我國氣候的差異。
轉承:經過上述思考,同學們或許對我國的氣候有了一個初步印象,但要真正瞭解我國氣候的具體特徵,還需要我們對“中國的氣候”這節內容進行更深入的學習。
《中國的氣候》知識點總結
1、 冬夏季氣溫分佈特點及原因
2、 溫度帶劃分及其分佈
我國根據≥10℃積溫自北向南劃分五個溫度帶,即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同時另有一個獨特的青藏高原氣候區。
3、降水分佈和時間分配規律及原因
[注意]關於降水分佈,有三條界線比較重要:a.800mm年等降水量線,它大致經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然後折向東,沿秦嶺——淮河一線,此線以東、以南地區年降水量大於800mm,為溫潤區。是我國主要的水田作業區,農業以水稻生產為主;此線以北為半溼潤區,以旱作農業為主;b:400mm年降水量線,此線大致沿大興安嶺—長城一線到蘭州,向西南,經青藏高原到岡底斯山一線。此線是我國半溼潤區和半乾旱區的大致分界線,也是我國農耕區與畜牧業區的分界線;c:2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致經內蒙古中部——賀蘭山——祁連山經青藏高原一線。此線大致是我國半乾旱區和乾旱區的分界線。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區,多為荒漠地區,除有灌溉水源的綠洲以外,自然環境惡劣,人煙稀少,十分荒涼。
4、我國雨帶的推移規律及影響
⑴鋒面雨帶的形成:當夏季風的暖溼氣流登陸北上時,與從北方南下的冬季風的冷幹氣流相遇,較輕的暖溼氣流被抬升到冷
空氣之上。暖溼氣流在上升過程中,氣溫不斷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鋒面雨,從而在我國東部地區冷暖氣流交匯的地帶出現一條降水較多的鋒面雨帶。
⑵鋒面雨帶的移動:五月,雨帶徘徊在南嶺一帶;六月,雨帶移到
長江流域以後,在江淮之間擺動一個月左右***梅雨***;七月上旬,雨帶開始向北向西推移,七、八月份到達華北、東北等地。***六、七、八月西南、兩廣地區還受西南季風影響***